小学数学第12册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除除加除减
中山门小学
熊晓颖
教学内容:
P31例10例11,做一做,练习八1~4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计算机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和小数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幻灯,口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首先我们练习一下口算。

(出示口算卡)
4.8÷0.06 72÷0.08 6.3÷0.09
1.3+
2.8
3.2-1.9 0.8×0.09
2.复习题
出示: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60÷4÷5 420÷6 +150 750÷5 -80
(1)逐题分析
如:360÷4÷5 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在草稿本上计算出答案核对。

师:
(2)在整数的连除,连加,连减中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新授
1.导入:
我们做了连除,除加,除减的题目,师: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与整数是一样的。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

3.出示例10:
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

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1)完整分析一遍例10,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师:要求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必须先求什么?先求出一只蜜蜂的速度。

(2)同桌互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9.3÷0.5 9.3÷0.5÷2.4
(3)汇报,为什么?
(4)列式(分布或综合)列综合式
(5)板书9.3÷0.5÷2.4
A.看式中有几步什么运算?(两步)
B.运算顺序是什么?(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C.结合例10题目说为什么先算9.3÷0.5呢?(多指人说)
(6)板演。

集体订正,有无错误。

3.出示“做一做”
432÷3.6 +2.88 2.96÷0.4 -1.73
(1)审题,读题
(2)分别问含有哪些运算,怎么算?(同桌讨论)
(3)汇报,核对。

小结:仔细观察例10,做一做3题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什么?
4.我们再练习几题,它们的运算顺序又是什么呢?
0.49÷0.7 +0.43 0.56÷0.7 -1.8
5.4÷0.06÷9 39.05÷7.1 -4.02
7.36÷0.8 +0.4 1200÷15÷2
(1)1200÷15÷2 师:这题除了依次计算还有什么方法?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
按以前学习的内容这题如何用简便方法?
5.出示例11
师:我们来看,5.6÷35 能不能用简便计算?如何用?〈讨论〉
6.上草稿本
7.指着回答集体订正。

5.6÷35=5.6÷7÷5=0.8÷5=0.16
8.“做一做”用简便方法计算:
(1)930÷5÷0.6 4.5÷18(写在小黑板上)
挂起订正。

9.小结:用简便方法的时候要根据题目特点应用已学计算定律和有关性质,把题目中比较繁的转化为较为简单的计算或口算。

10.看书P31 ,填一填3 上书汇报
机动P32/4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圆柱和圆锥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
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
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
和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


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
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
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
(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
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
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

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

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

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板书:——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

(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
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

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

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

(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
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
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
(教师示范)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

学生操作后提问:
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
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
空。

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
为什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按剪下的第127页的图纸做一个圆柱体。

指名学生看着做的圆柱体说一说圆柱的特征,边说边指出圆柱的各个部分。

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要求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题。

家庭作业:练习一第3题。

(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
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圆柱的特征。

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
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

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
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

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
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
上。

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前
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

(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
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
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

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
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家庭作业:练习一第4、8题。

(三)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4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
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教学新课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
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
来讨论。

3.公式推导。

(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
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
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
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
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
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
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

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
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
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
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
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
示:。

(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4。

出示例4,审题。

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
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
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5.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
上。

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
积和高。

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
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
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
答算式,老师板书。

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题列式有什么不
同,为什么不一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
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
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
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2,3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4题。

(四)圆柱容积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
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
算方法。

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
的容积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

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
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
(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
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怎样求的。

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
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

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五)几何知识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练习七第10~l8题,练习二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一些几何形体的面积或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
算。

2.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学过的立体图形的面积、表面积、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口算。

出示练习二第10题,指名学生口算。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几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今天我们来练习
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好有关
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二、基本题练习
1.练习圆柱的体积计算。

(1) 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圆柱 v=Sh)求圆柱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2) 做练习二第1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每
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检查学生是怎样想的。

2.练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
(1) 做练习二第12题。

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每个图形面
积计算的算式。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让学生说
说按怎样的公式列式的。

(2) 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三角形和梯形
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追问:正方
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指出:我们在得到长方形面积
计算公式后,通过剪、拼的方法,经过图形的转化,得出
了相应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所以,这些计算公式之间是
有联系的。

3.练习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1)求第13题前两个图形的表面积。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
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求表面积就是求立体图形的什么(所有面的面积总和)长方体表面积是怎样算的这道题还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圆柱体表面积是怎样算的指出: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所有面的面积的总和,所以要先求各部分的面积,然后相加。

这里长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都可以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2)求第13题前两个图形的体积。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求体
积的算式。

指名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要求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注意突出第一步求的底面积。

追问:求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出:长方体其实也是一个柱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其实都是用底面积乘以高。

4.练习容积计算。

(1)提问:容积指什么容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二第14题。

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讨论第15题。

提问:第15题的问题要求压路的面积,其实这是求的什么为什么(转动一周的压路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
积。

必要时可以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
2.讨论第16题。

提问:水面高是水杯高的多少这道题可以怎样想(指名2~3人口答:根据容积和底面积求出水杯高,再
根据水杯高和水面高的关系求出水画的高度)
3.做练习二第17题。

(1)让学生读题,提问条件和问题。

(2)提问: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你能求出另一个圆柱的底面
积吗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3)提问:这两个圆柱中哪个量是相等的(板书:底面积=底面
积)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
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这是按照什么列方程的指出:
题里告诉我们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所以根据底面积相等可
以列出方程来解。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圆钢全部浸入水中,水为什么上升圆钢的体积和哪部分水的体积相等求这部分水的体积缺少什么条件圆钢路露出水面8厘米,为什么水下降4厘米下降部分水的体积等于圆钢哪部分的体积,你能通过下降部分水的体积求出储水桶里面的底面积吗这道题究竟要怎样做呢,请大家课后想一
想,试一试。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15、16、1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11题两小题,第13题一小题。

(六)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1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5题。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
1的教具。

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3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
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
简称圆锥。

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

今天这节
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
的高。

(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
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八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

(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
1。

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3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
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
1。

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