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考试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祝同学考试顺利!
第Ⅰ卷(共24分)
一、(16分)
1.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他没回答,脸胀得像个关公,讷.(nà)讷半响,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B.“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shū)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C.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躁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bì)脚不中用的宣传家。
D.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记者穿梭于大街小巷,往返于城乡,用镜头和笔记录是非曲.(qū)直、毁誉忠奸,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2.下列句子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发射成功,据介绍,该卫星的发射、研制和后期运行维护费用总投入接近五百万元人民币。
B.某电视台的一档全新节目,让老戏骨和优秀配音人员同台角逐,一开播便深受广大电视观众所欢迎。
C.遇事若不问个明白,就把自己心中的怒火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有可能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造成伤害。
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最为精细也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工作呈现在观众眼前,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中国自古沿袭的“匠人精神”的热议和追捧。
3.阅读下面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
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的青瓦房里。
古老的村庄里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地站立在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的故事。
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
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窜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
院子
里栽者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的麻雀、相亲相爱的黄莺。
A.摩肩接踵盈盈伫立喜怒哀乐自由自在
B.摩肩接踵含情脉脉喜怒哀乐自由放任
C.鳞次栉比含情脉脉悲欢离合自由自在
D.鳞次栉比盈盈伫立悲欢离合自由放任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七月既望”,“既望”的意思是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C.郁达夫,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语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D.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和戏剧家。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社会情绪能力”是继“情商”之后,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说教就可以解决,但其实不然,这些都与脑的发展基础相关。
①人的智商一直是可以完善、可以发展的
②而智商的高低,至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
③只要你不断学习,知识就会长进,智商就会提高
④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
⑤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
⑥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②⑤⑥④
C.⑥②③⑤④①
D.⑥④⑤①③②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或得日或.否或:或者
B.古之学者
..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D.金就.砺则利就:接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作《师说》以.贻之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
D.吾从而师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小.学而大遗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侣.鱼虾而友麋鹿D.明烛.天南
二、(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
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
往!”越明年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疾:劲疾。
B.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
C.卒.于鲁也传之卒:死亡。
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青,取之.于蓝蜀之.鄙,有二僧
B.以.为轮以.告富者
C.水为之,而寒于.水贫者语于.富者曰
D.吾尝终日而.思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第Ⅱ卷(共96分)
三、(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呈:呈送。
吴郎: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转须:反而更应该。
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15.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6.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⑤《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孩子
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
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
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
这一种极南国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到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得不多。
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
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再加上一层淡得几不
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
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
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改动)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
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热爱。
B.《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C.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
D.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
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
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E.作者做了一系列的对比,其中用德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景比较,说明德国的冬季与江南相同。
18.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先写北国冬天的生活?
19.江南冬景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0.《故都的秋》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请点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五、(8分)
21.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汉语中的热词层出不穷。
请参照示例,从所给的两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说明该词有怎样的含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或时代精神。
逆行者光盘行动
[示例]秒杀:意思是瞬间击杀,引申为“以极快的速度抢购商品”,反映了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
22.在《文字下乡》中,作者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
你赞同作者的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六、(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有体力的,也有脑力的。
我们自己是劳动者,也是别人劳动的见证者。
劳动存在于现在,也存在于过去和未来。
劳动的人有不同,劳动的对象有不同,劳动的方式有不同,劳动的环境有不同,劳动的滋味也有不同。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体验或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胀”应写作“涨”,“讷”应读作“nè”;
B.“竟相”的“竟”应写作“竞”,“窸窸窣窣”的“窣”应读作“sū”;
C.“枯躁”的“躁”应写作“燥”,“蹩脚”的“蹩”应读作“bié”。
故选D。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该卫星的发射、研制”语序不当,改为“该卫星的研制、发射”。
B.句式杂糅,“一开播便深受广大电视观众所欢迎”句式杂糅,“为……所欢迎”和“深受……欢迎”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
D.搭配不当,“燃起……热议和追捧”搭配不当,把“燃起”改为“引发”。
故选C。
3.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摩肩接踵: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
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摩肩接踵”和“鳞次栉比”都形容紧靠着,但摩肩接踵不用来形容建筑。
句中修饰“青瓦房”,选用“鳞次栉比”。
盈盈伫立:意思是体态优美的女子长时间站立着。
含情脉脉:是指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
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
“盈盈伫立”
形容体态优美的女子长时间站立,与后面的“站立”重复,故选“含情脉脉”。
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悲欢离合:意思是悲伤和欢乐,离散与团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喜怒哀乐”用来形容人的表情,不形容“故事”,此处选用“悲欢离合”。
自由自在:意思是无拘无束﹑安闲舒适的样子。
自由放任:意思是不加约束,任它自由发展。
修饰树枝上的“麻雀”,主要表现其无拘无束,舒适等特征,选用“自由自在”。
答案第1页,共12页
故选C。
4.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浪漫主义诗人”错,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
故选B。
5.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
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由选项可知,①⑥其中一句为首句,而由前文“人的认知”内容来看,应首选①,故排除CD;③是对①智商的发展的条件说明,故紧随其后,②与③在内容上具有顺承关系,故紧随其后,⑤“但”是对②内容的转折,⑥④在描述内容上具有顺承关系,故先⑥后④。
故选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或”,有时。
句意:有时受到阳光的照射,有时没有。
故选A。
7.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
B.介词,在;连词,表目的,来;
C.介词,比;
D.代词,代指懂得道理的人;助词,的。
故选C。
8.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水”,名词动用,游泳。
A.句意: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B.句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C.句意:以鱼和虾为伴侣,与麋鹿结交朋友。
“侣”,意动用法,以……为侣。
D.句意:(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烛”,名词动用,照亮。
故选D。
9.C
10.B
11.B
12.A
13.(1)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3)(那些)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句意: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卒”:最终。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靛青;助词,的。
B.都是介词,把。
C.介词,比;介词,对。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然而。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译: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
“昏”为“吾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D;
“之”作“学”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
“而”是表承接的连词,其后不可断,可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错误。
《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喻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自我。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庸”,哪管;“其年之先后生于吾”,状语后置句。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词,地下的泉水;“用”,因为;“用心一也”,判断句;“一”,专一。
(3)“昏”,愚笨;“限”,被局限;“……者,……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劝学
荀子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的衡量。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