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可打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可打印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___
- 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
- 惟弈秋之为听惟:___
- 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两个人同时学下棋,结果却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差别。
C. 文中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D.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点明了弈秋的身份。
解析:
1. 善:擅长。
诲:教导。
惟:只。
援:引,拉。
2. 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3. B 选项不正确。
两个人同时学下棋,结果不同,不是因为智力有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孔子东游东:___
- 问其故故:___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___
- 及日中则如盘盂及: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孰为汝多知乎?
- 孔子不能决也。
3. 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 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
1. 东:向东。
故:原因,缘故。
去:距离。
及:到,到了。
2.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3. 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是因为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
一个从视觉角度,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大,中午时小,所以得出早上距离近,中午距离远的结论;一个从触觉角度,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凉,中午时热,所以得出早上距离远,中午距离近的结论。
4. 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人。
他面对两个孩子的争论,没有不懂装懂,而是承认自己无法判断,表现出了他的诚实和谦逊。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___
- 善哉乎鼓琴善哉:___
- 少选之间少选:___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足: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 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什么?
4.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解析:
1. 志:心志,情志。
善哉:好啊。
少选:一会儿,不久。
足:值得。
2. 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 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锺子期死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知音能听懂他的琴声了。
4.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知音难觅,要珍惜友谊,懂得理解和欣赏他人。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好书画好:___
- 所宝以百数宝:___
- 一日曝书画曝:___
- 尾搐入两股间搐: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 处士笑而然之。
3. 牧童为什么能指出戴嵩画中的错误?
4.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解析:
1. 好:喜欢。
宝:珍藏。
曝:晒。
搐:抽搐,收缩。
2. 现在却摇着尾巴争斗,错了。
杜处士笑着认为牧童说得对。
3. 牧童能指出戴嵩画中的错误,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牛的习性非常了解。
4. 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同时,也告诉我们,艺术创作要尊重事实,向生活学习,向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炎帝之少女少女:___
- 溺而不返溺:___
- 故为精卫故:___
- 以堙于东海堙: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 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4. 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
解析:
1. 少女: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因此。
堙:填塞。
2. 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 精卫填海是因为她在东海溺水身亡,心中充满了怨恨,想要把海填平。
4. 从精卫身上学到了坚持不懈、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尝与诸小儿游尝:___
- 诸儿竞走取之竞走:___
- 唯戎不动唯:___
- 信然信然: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 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4.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解析:
1. 尝:曾经。
竞走:争相跑过去。
唯:只有。
信然:的确如此。
2.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了很多果子,压弯了树枝。
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3. 王戎不去摘李子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思考,认为李树长在路边,如果李子好吃,早就被人摘光了,所以这一定是苦李子。
4. 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盲目跟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恭勤不倦恭勤:___
- 博学多通通:___
- 练囊练囊:___
- 以夜继日继: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3. 车胤是怎样读书的?
4. 你从车胤身上学到了什么?
解析:
1. 恭勤:谨慎勤劳。
通:通晓,明白。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继:接着,延续。
2.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
3. 车胤因为家里贫穷,夏天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
4. 从车胤身上学到了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未成,弃去去:___
- 逢老媪方磨铁杵方:___
- 欲作针欲:___
- 还卒业卒: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 李白为什么又回去完成学业了?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解析:
1. 去:离开。
方:正在。
欲:想要。
卒:完成。
2. 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3. 李白又回去完成学业是因为被老妇人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能成功。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甚聪惠甚:___
- 孔君平诣其父诣:___
- 乃呼儿出乃:___
- 为设果设: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3.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4. 从文中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解析:
1. 甚:非常。
诣:拜访。
乃:于是,就。
设:摆放,摆设。
2.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3.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他没有直接生硬地反驳孔君平,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机智的方式,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回应“此是君家果”,既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又不失礼貌。
4. 从文中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有礼貌的孩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誉之曰誉:___
- 吾盾之坚坚:___
- 物莫能陷也陷:___
- 其人弗能应也弗: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 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解析:
1. 誉:称赞。
坚:坚固。
陷:刺破。
弗:不。
2. 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破。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3. 楚人“弗能应也”是因为他自己前后所说的话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兔走触株走:___
- 因释其耒而守株释:___
- 冀复得兔冀:___
- 而身为宋国笑身: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 宋人为什么会被宋国的人嘲笑?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解析:
1. 走:跑。
释:放下。
冀:希望。
身:自己。
2. 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3. 宋人被宋国的人嘲笑是因为他心存侥幸,想不劳而获,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成必然,结果一无所获。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欲负而走负:___
- 钟况然有声况然:___
- 遽掩其耳遽:___
- 悖矣悖: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恶人闻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