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专题研究报告-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人民币专题研究报告-数字经济时代支付
基础设施
数字人民币专题研究报告-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
1数字人民币e-CNY:数字经济时代的支付基础设施
数字人民币推广大势所趋,打造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法定货币数字化是货币发展客观规律,数字人民币是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

目前,手机支付已占主要比重,从使用习惯和管理成本视角看,法定货币现金存在数字化需求。

2020年末,中国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8.43万亿元,持续保持增长。

据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中国支付日记账调查显示,手机支付交易笔数、金额占比分别为66%和59%,现金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23%和16%,银行卡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7%和23%。

另一方面,现金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其设计、印制、调运、存取、鉴别、清分、回笼、销毁以及防伪反假等诸多环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使得法定数字货币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工具。

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适应时代要求、安全普惠的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为数字人民币体系进行定位。

目前通用的电子支付均是基于账户体系,数字钱包中的金额不具备法币的无限法偿
性,并且当前第三方电子支付手段的安全性、对用户隐私信息保护作用相对有限。

在货币发展客观规律、支付环境变化与数字技术升级等多重趋势下,法定数字货币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支付基础设施。

概念:狭义的数字货币(DigitalCurrency)是指纯数字化、
不需要物理载体的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BankDigitalCurrency,CBDC)是法币的数字化形式,基于国家信用且通常由一国央行直接发行的数字货币,以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为表现形式。

从技术上来说,法定数字货币是提升效率、降低支付成本、加强政府中心化管理的更好方式。

央行推出数字人民币有助于强化货币流通监管以及政策执
行有效性,未来或可成为补充的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姚前在《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影响》所说,数字人民币在发行环节可设置“前瞻条件触发”机制,预设政策导向条件,来实现货币精准投放、实时传导以及提高逆周期调控效率,避免货币“脱实向虚”。

央行数字货币通过加载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对财政补贴、赈灾资金、养老金发放的时点与流向加以限定,保证专款专用。

政府公开信息更加透明,并且央行数字货币带来的垂直化支付,可以使纳税行为、医保、社保支付更加高效。

世界多国积极推进央行数字货币,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领先。

一方面,现金的功能和使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加密货币特别是全球性稳定币发展迅速对金融体系带来挑战,使得各主要经济体均在积极考虑或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

根据BIS,截至2020年末,积极从事CBDC工作的央行占比高达86%,约60%的央行正在进行概念验证或实验,14%的央行正在推进试点工作。

2022年3月9日,白宫官网正式发布公告表示,拜登总统将签署关于确保数字资产负责任创新的行政命令,该行政令包含“探索美国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将研究和开发潜在的美国CBDC视为符合国家利益。

我国在CBDC的研究和测试工作走在全球前列,并持续坚定推进该项工作。

根据央行2021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功能研发、系统调试等工作,正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的原则,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点测试。

2020年前,我国e-CNY处于理论探索与研发设计阶段。

201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研究法定数字货币,2016年央行成立专门的数字货币研究所,2019年末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试点测试。

2020年开始,政策不断完善,e-CNY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2020年4月起,e-CNY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冬奥会场景开启
封闭试点测试,后续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2020年11月后,新增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6个试点。

2022年1月,央行推出的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在各大应用商店上架;2月,央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

e-CNY试点稳步推进,2021年推广应用提速。

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启动试点测试,经过2020年与2021年上半年不断研发推广,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金额约345亿元。

截至2021年10月22日,数字人民币已开立个人钱包1.4亿个,企业钱包1000万个,累计交易额接近620亿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

数字人民币APP上线后迎来高热度。

2022年1月4日,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上架各大安卓应用商店和苹果AppStore,但注册使用仅面向11个地区的用户,试点城市包括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及冬奥会场景(北京、张家口)。

截至2022年1月17日20时,在主流手机
应用市场下载量已超2000万次,在苹果APPStore无法查看具体安装量,但在财务类APP排名前十。

设计原则&运营体系:定位M0兼具电子支付优势,双层架构运营、中心化管理
我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称为DC/EP (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命名为e-CNY,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

e-CNY属于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其本质是人民币的数字形式,依然是货币。

e-CNY采用的方式是:以账户松耦合(兼具账户与价值特征)的方式投放,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并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和双层运营体系,同时建立在“一币两库三中心”的运行框架基础上,通过可控匿名的原则和100%的准备金制度,未来将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共存。

e-CNY的定位是对流通中现金(M0)的部分替代,本质是实现纸钞数字化,兼具现金与电子支付的优点并更进一步。

e-CNY具备流通中现金(M0)无须账户即可实现资金转移、不计付利息、匿名性等特点,且针对现钞与硬币存在容易匿名伪造,存在洗钱、恐怖融资等风险、大额不便于携带的问题,从技术上实现匿名可控、可编程性、可追踪性以及便携性强等现钞无法实现的优点。

e-CNY具备电子支付工具成本低、便携性强、效率高、不易伪造等特点,且与电子支付相比,数字人民币本身具备价值特征,具有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相比电子支付中支付宝和微信需要绑定银行卡的情况,e-CNY不需要绑定银行账户,而是采取账户松耦合的投放方式,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因此信息流和资金流高度统一,支付即结算,省去了后台清算、结算等环节;相比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支付,e-CNY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保证央行的中心管理地位。

e-CNY采用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体系包含发行层和流通层。

e-CNY通过二元体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实现投放与回笼。

央行负责数字人民币发行、注销、跨机构互联互通及钱包生态管理服务,商业银行与其他运营机构负责数字人民币流通服务与零售环节管理。

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商业机构需向央行100%缴纳准备金,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

“双层运营”巩固了央行在数字人民币发行的中心化管理地位,为数字货币提供无差别的信用担保;同时也可以避免央行直接面向C端带来“金融脱媒”,有效利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量基础设施和渠道体系。

发行层: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发行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一币、两库、三中心”。

一币是指由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两库是指中央银行发行库和商业银行银行库;
三中心是指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分别承担数字货币权属信息登记、负责身份信息管理,实现可控匿名以及分析各种指标、风险防控等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