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8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1
最常用的论证方法当属归纳推理,它是从个别事例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一般结结论,即由“个别”推“一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单独的例子来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如,A证明了某观点,B也证明了某观点,因此,某观点是成立的。
这个章节讲的是读与写的关系。
我们上学的时候,不仅要会读,爱要会写。
因此,
读和写的同等重要的。
不仅是在学生阶段的学习重要,而且对于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
活中同样终生受益。
读书时为了理解书中的知识,把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但是,在
读书的过程中,难念会员疲惫乏累的时候,此时就需要通过写来促读了。
写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在书上记笔记,可以是摘抄,可以是写读后感,可以是对
文中的内容进行批注等等。
《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前面的章节中,有强调过读书“五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脑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让自己的身体器官处在兴奋活跃的状态,
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2
尽管在读书的时候愿意为一本书写下读后感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但是我还是在提笔
前犹犹豫豫,特别是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
在这本书之前,我试图为《论自由》写下读后感,但是因为书的序有太多太多需要
一读再读的东西,序里引用的原文的很多句子,总是被我品读多次,内心给予最真诚
的赞美和认可。
在我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之前阅读的场景一再出现,我知道
我同意作者,但是仍旧不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甚至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看来阅
读还是停留在“愚蠢地同意“的层面。
如果这次我仍旧像以前一样,认为一本书好,就照本宣科地把妙言警句摘抄下来,
攒凑成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效果如同我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
事实上,
我之前的读后感多是这样的形式。
我还记得当初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所想:读书嘛,谁不会?况且我自认为喜欢读书,勤于读书。
待到我在作者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意图时,还是深深
被作者所应用的严谨的结构,宽容而富于理解的语言,对作者和读者的边界界定,对
责任措辞的把握而折服。
当然啦,作者在教会读者读书同时,是严格把自己作为作者的身份扮演好。
在书中,他们(是两个人合著的书)一再强调读“一本好书“时采取的正确的阅读方式。
结构
严谨自不必说,作者介绍了四种阅读层次,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囊括和进阶。
更可贵的是,为了前后呼应,在每个章节结束,作者列出了本章所讲的概括结构,以便读者在
大信息量的情况下抓住核心,同时是自己身体力行阅读层次的最佳实践。
使用“阅读层次“而非”阅读技巧“,是在我读完之后由衷佩服作者的地方。
”技
巧“一词多多少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意思,作者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的有活力的活动,
要有所目标和期望,这样的理念在书中多次强调:活动,需要活力,才可以阅读下去。
提醒读者阅读的主动性,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探索能力越强,收获越多。
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尽管分析阅读
是在1970年再版时加入的,我认为这部分是本书写得最好,最优秀的部分。
基础阅读停留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检视阅读要求在短时间快速阅读,抓住文章重点,以便
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阅读下去;主题阅读则是高级阶段,通常适用于准备就一个专题进
行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在多本著作之间互相参考,得出自己研究成果和写出自己著作。
分析阅读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阅读,我想,这样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国富论》或是《资本论》所需要的思想准备和方法,是追求理解力的优质阅读。
阅读行为要围绕一
系列的积极行动:比如了解书的主题,列出书的纲要,诠释书的内容,与作者达成共识,抓住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论述,确定作者解决和遗留的问题。
单单是上述这个
列表清单,就足以让读者肃然起敬,而对每一步的深入解析,是要动用积极思考才能
得以完成的。
除了类似笔记性质的总结规则以获取书本传达的知识外,因为是优质阅读,在读完
书与作者的交互成为必不可少,作者把它描述为读者的一个应尽义务。
只有获得了读
者的评价,作者的任务才可以说是成功完成。
书中两个章节“公正地评价一本书“和”赞同或反对作者“组织与作者交互所遵循的规则。
在诚实提到”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
懈可击“时,一方面强调读者需要把作者观点化为自己观点,避免成为思想的奴隶,
另一方面则给出在提出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懂了“是要实事求是做出评价的基础,
避免了毫无理解便同意的愚蠢以及不理解便反对的无礼。
尽管作者鼓励读者大胆地评论作者,做出积极回馈,但是除了基本的礼貌问题外,作者特别强调了”遵守思维礼节“的重要性,比如”在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极力避免为辩论而辩论的倾向,反倒把从评价中学到知识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
在结束阅读层次讲解后,列举了阅读不同题材书籍的办法,尽管我们不需要像赵括一样完全照搬本书给的建议,但是遵循一定的方法仍旧会让我们的理解力有所提高。
书后的书单也是值得感兴趣的读者使用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加以实践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3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
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
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
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
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
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己,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己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4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
简单来说
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
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
更科学的方法。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
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
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
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
同时,现代社会
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
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
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
阅读。
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
我
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
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
我们要做的不仅
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
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
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
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
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
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5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类迎来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书籍对人们的作用似乎不大了。
新闻资讯充斥耳边,报纸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户,我们可以很快知道这个世界发生的
事情,但仅仅是知道而已,因为这只是资讯,是个消息,我们只是在搜集消息罢了,
而评论是别人的看法,看了之后我们最多只是知道了一些事,就像吃速食快餐罢了,
没有营养且有害。
久而长之,我们的大脑会受到影响。
但阅读长久以来就是相当令人
困扰的问题没有时间,兴趣阻碍着人们阅读的心。
但作为学生已经满足了各种条件,
学了十几年我们就会阅读了吗?老师则并未培训我们相关技巧与方法。
《如何阅读一
本书》则告诉我们不是。
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告诉读者通过前言与目录索引,了解作者的目的,写书如同谈话。
任何一
个作者和读者交流总需要一个观点,而书则是他如何阐释解读他的观点,无论书看似
如何费读难懂,作者都不会为难读者,而是诱导读者去发现懂得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这是一个追求品质的过程。
阅读也像打猎,我们捕
获的猎物不能仅仅弃之不顾,需要处理。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作者要表
达的观点与思想,都源于他对一些问题与现象的看法与思考,要看懂一本书就必然要
找出这些矛盾,这是问题的关键。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物繁杂五花八门类型众多。
比如面对现象文学时。
没有现象就没有人类的今天,这
是一种思想与创造力。
现象文学的作者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胸襟,有了这思维创造才
会没有局限,才能超脱现有的桎梏,摆脱现有的时空观。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面对这
种想象文学,我们应该按照作者的规则去融入他的世界中,故事戏剧小说皆是如此。
时代向前发展,多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书籍阅读的技巧和意义却是
难以被取代的活学活用不拘于条条框框。
要做主动地读者就像棒球比赛中的捕手,尽可能接住头球手投来的任何球,捕捉作
者传递的信息,让读书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智力活动,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
智慧需要积累知识,而累积知识最重要的是透过阅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读书学习始终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去。
时间宝贵,我们不可
能看尽所有的书,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就要将这本书的精华
融会贯通,就要像庖丁般目无全牛而知牛,终达神技实践出真知。
不断改进,摸索适
合自己的技巧,以我为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进而提高效率,提高自己。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6
以前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读时给我震撼的
好书在脑海中也所剩无几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所以我买了两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从新学习阅读。
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就是这本美国的艾德勒
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版的书,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个世纪了。
乍一看
像是本老学究写的无聊的书,不过书中的论述确实有些繁琐,甚至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但是认真读完肯定有所收获,这也是作者的观点,去挑战一些难读的书,从而增进自
己的理解力。
书中第一章讲了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
主动的阅读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
找书中的重点、脉络,还要总结、批判。
并不是轻松的阅读,而且一般还需要多读几
遍才能完成。
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才能有所收获和长进。
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
紧接着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主要谈了分析阅读。
当然,阅读
的层次由低到高,在阅读中需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在阅读中把作者写作的过程基本
上给逆向还原啦。
作者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也是这
篇文章标题的来源。
自我要求越高,读书时的责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
获到的也越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要求不高,是识字就可以进行的阅读。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
阅读,也可以称为略读,大致像阅读理解中的速读,是快速得分项,需要技巧,书中
也有所阐述。
检视阅读可以用来检查一本书值不值得深读,或者用来快速获得讯息,
以便向人吹牛。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像阅读理解中的精读,需要仔细阅读和反
复阅读才能确定答案。
这里不仅要得到清晰的大纲,理清作者的阐述,还要做出评判。
也即作者讲的好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不足等。
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就像写论
文需要查阅文献一样。
不仅包括了前三种层次的阅读,还必须要自己能思考,分析,
因为这需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或者一堆书。
主题阅读是为了解决特定的议题
而通过读书帮助分析和判断的。
当然作者也在书中就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步骤进行
了详细的解说。
除此之外,作者还就分析阅读阐述了各类读物的具体应用,比如诗歌、小说、哲学和实用类等读物。
整本书中最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对于读书生活的严肃认真态度。
想到自己之前读的
一些好书读完就扔,并没有认真汲取书中的营养,以至于白白浪费了那么些精神食粮,实在惭愧。
其实不仅是读书,对于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
严肃对待生活的人亦难领会生活的真谛。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7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
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
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
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
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
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
”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
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
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
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
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
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
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
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
的书的阅读技巧。
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
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
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
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
谢谢你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8
天爸从5月份开始让我读书,推荐了我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然后我磨磨蹭蹭
到现在才看完了。
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好吃力,然后看两页看不下去,但是后来反复读了前几页,咦,好像看出了点什么,然后就耐心的思考了一下,嗯,看了好几遍才看懂了目录的结构
关系和大体含义。
那为啥要读这本书呢,因为它想让我知道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该主动的事,越主动,效果越好。
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
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
里的内容。
所以,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
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
提升。
那阅读中遇到问题咋办,看不懂呢,反复看啊,还是不懂呢,那就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问题。
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
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
所以如果书读的少,连自己想问的
问题都表达不出来。
当学会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那看到一本好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
首先,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
其次,一本好书
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
阅读完了之后,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
懂得生命。
会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
会成为一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
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
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
时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