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代⼤学⽣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和改⾰开放的⽇益深化,当代我国⼤学⽣拥有较⾼的⽂化素质,⽽⼼理素质却明显偏低,抗挫折能⼒较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产⽣焦虑、失落甚⾄绝望的⼼理。
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困扰着⼤学⽣的学习和⽣活。
因此,加强对⼤学⽣挫折教育的研究,对于改进⼤学⽣挫折教育,提⾼⼤学⽣⼼理素质,增强其⼼理承受⼒和处理⼼理危机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学⽣挫折教育的现状
⽇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当代⼤学⽣不仅要有较⾼的综合素质,还应该具备过硬的⼼理素质,然⽽⽬前我国的⼤学⽣较普遍的存在着抗挫折能⼒弱、社会适应能⼒差,⼼理素质低下的情况。
其原因在于挫折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个⼈挫折教育匮乏
第⼀,⼤学⽣漠视⾮⽂化教育。
在学⽣的思维体系中,由于应试教育的诱导以及社会上机会的不平等、道德滑坡等影响,导致⼤学⽣⽚⾯重视⽂化知识的掌握和考试的分数,⽽忽视了⾮⽂化因素,如挫折、⾃信⼼等⽅⾯的培养。
使⼤学⽣缺乏应对⽣活中遇到各种困难、问题的准备和能⼒,认为⾮⽂化教育是不必要的,因此当⼀名教师将挫折教育单独地进⾏辅导探究的时候,其取得的效果是不尽⼈意的。
第⼆,学⽣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
这主要由于⼤学⽣缺乏社会经验、⾃我评价过⾼、依赖性较强,缺乏抗挫折的锻炼,遇到问题时表现出⼼理素质差、缺乏意志⼒、⾃信⼼不⾜、抗挫折能⼒低下,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学校⼜未能通过及时的教育引导来充分调动⼤学⽣⾃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造成⼤学⽣对⾃⾝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
(⼆)家庭挫折教育偏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个庞⼤的独⽣⼦⼥群体,⼤学⽣中独⽣⼦⼥所占的⽐例在逐年增长,来⾃城市的⼤学⽣中有⼤多数是独⽣⼦⼥。
在独⽣⼦⼥的家庭中⼤多数独⽣⼦⼥在家中是“⼩皇帝”“⼩公主”。
家长对孩⼦包办过多,不仅不让孩⼦做家务,从⼩连⾃理劳动也为孩⼦包办,并且,家长千⽅百计的满⾜孩⼦的各种愿望和要求,久⽽久之,使孩⼦不仅对家长形成了依赖⼼理,并且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中⼼的意识,使得孩⼦缺乏⾃理和⾃⽴的意
识,没有独⽴性,抗挫折能⼒较弱。
由于家长对孩⼦包办⼀切和溺爱,剥夺了孩⼦在⽣活中学习、在逆境中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孩⼦优秀的品质和处理事务的能⼒。
家长这样做,不仅阻碍了他们的社会化过程,还导致他们⼈格发展不健全。
[1]
(三)学校挫折教育缺失
当代⼤学⽣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成员之间的竞争⽇益激烈。
与此同时,⼈们的价值观念、⽣活⽅式、⽣产⽅式、思维⽅式都发⽣了⼴泛⽽深刻的变化。
从当代⼤学⽣⾃⾝的特点来看,时代的变⾰对他们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因此,对当代⼤学⽣实施挫折教育,提⾼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是⼤学⽣适应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前我国⾼等学校挫折教育严重不⾜。
实践出真知,⼤学⽣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验挫折,增强耐挫折能⼒。
然⽽,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较少。
并且⾼校往往忽视对学⽣⼼理素质的培养。
有许多⾼校只把“⼤学⽣⼼理健康教育”设置为⼀门可选可不选的选修课来开设,甚⾄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这门课程。
尽管许多⾼校都开设“⼼理咨询中⼼”,但其⼯作并不尽如⼈意。
同时,现⾏的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成效不⼤。
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重智⼒因素,轻⾮智⼒因素,即使是对智⼒的评价也忽略了态度、情感和体验;在评价⽅式上,重定量的考试成绩评价,轻定性评价;在评价空间上,重课内、重结果、重静态,轻课外、轻过程、轻动态;在评价主体上,重主体评价,轻客体参与。
由此可见,⾼校挫折教育所涉及的⽣存、适应和发展等育⼈⽬标在现⾏教育评价体系中是被忽略甚⾄是缺位的。
学校教育的这种弊端严重造成学⽣对挫折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极易失去教育的规范和⽅向⽽使学⽣⾛⼊误区,其成效必然不佳。
[1]
(四)社会挫折教育薄弱
社会挫折教育⽐较薄弱。
当前社会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政治⽣活和经济⽣活管理中,涉及到⽂化教育的⽅⾯⽐较少,不能及时的为⼤学⽣提供锻炼的平台,社会教育对⼤学⽣的世界观、⼈⽣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学习动机、职业选择以及⾝⼼健康关注很少,忽视了对⼤学⽣的挫折教育。
此外,⼤学⽣融⼊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活空间⽐较封闭,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缺乏社会经验,使得有些⼤学⽣停滞和萎缩在中⼩学时代所受的社会教育内容及⽔平的状态。
因此,造成⼤学⽣交往和涉⾜的范围⽐较狭窄,看问题⽚⾯单⼀,对⽣活的艰难困苦和社会的错综复杂认识不⾜,导致⼤学⽣对挫折的体验⽐较敏感,耐挫折能⼒差。
⼆、当代⼤学⽣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个⼈因素
1.⼼理承受能⼒弱
⼤学⽣⼼理承受能⼒弱是⼤学⽣产⽣挫折⼼理的最重要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的缺陷。
当代⼤学⽣⼤多出⽣于上世纪⼋九⼗年代,⽣活和学习条件较为优越,他们⼤多数是独⽣⼦⼥。
当代⼤学⽣从⼩学到中学,他们的学习和⽣活⽅式都⽐较简单。
在家长的细⼼呵护、照料下⽣活的很顺利,鲜花和掌声不断。
正因为如此,他们在⼼理上还没有做好迎接困难和挫折的准备,⼼理都⽐较脆弱,⾯对挫折缺乏⼼理承受能⼒和⾃我调适的能⼒,极易产⽣挫败⼼理。
另外,由于⼤学⽣⼤多没有社会阅历,他们往往过分⾼估或低估⾃⼰,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多数学⽣缺乏迎接困难的准备,常在挫折⾯前表现的极其脆弱。
[2]
⼤学⽣⼼理承受能⼒弱⽽产⽣消极破坏的反应主要表现为:
第⼀,⾃杀。
⾃杀是⼤学⽣遭受挫折后最为消极的⼀种反应。
有些学⽣在受到沉重的挫折打击以后,感到万念俱灰,处于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中⽽不能⾃拔,于是产⽣⾃暴⾃弃、厌世轻⽣的念头。
这个时候,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理疏导,不能排除⼼中积压的消极情绪,极易产⽣诸如上吊、跳楼、投河、服毒等⾃杀⾏为。
⽬前,⼤学⽣⼼理承受能⼒弱的⽐例较⾼,有⾃杀潜在倾向的⼤学⽣⼈数要⽐已经有⾃杀⾏为的⼤学⽣⼈数⾼许多倍。
第⼆,焦虑。
焦虑是⼤学⽣遭受挫折后最常见的⼼理反应。
焦虑在情绪上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忧虑不已、紧张、害怕并有可能伴随⾎压升⾼、⼼跳加快、⼼悸等反应。
如⼤⼀新⽣⾯对与中学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授课模式、⽣活环境,常常感到⽆所适从,往往会表现出焦虑的⼼理反应。
适度焦虑的⼼理反应能促进学⽣主动发挥潜能,提⾼他们学习⽣活的能⼒,但过度焦虑则易导致⼼理疾病。
第三,攻击。
攻击是⼤学⽣在遭受挫折后消极情绪影响下的积极主动的攻击⾏为,它在⼀定程度上带有报复性。
⼤学⽣受挫后的攻击⾏为可以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对使⾃⼰遭受挫折的⼈或物采取⼈⾝攻击、⼈格侮辱或暴⼒伤害等直截了当的攻击⾏为。
间接攻击是不便、不能或不敢对直接给⾃⼰造成伤害的⼈实施攻击⾏为,⽽将攻击对象转为与挫折毫不相⼲的其他对象。
第四,冷漠。
冷漠是⼤学⽣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种漠不关⼼或⽆动于衷的⼼理状态。
冷漠常常在⼤学⽣不能忍受⼼理压⼒,不能进⾏攻击或攻击⽆效后
⽽产⽣的⼀种更隐蔽更间接更复杂的⼼理反应。
这种反应,表⾯上毫⽆反应,实际上是将不满埋藏在内⼼。
是对挫折更为痛苦的内⼼体验。
如果压抑时间越长,则对受挫折的⼼理危害就会越深。
2.存在挫折认识误区
部分⼤学⽣在遭受挫折后,对挫折存在错误的认识。
⼤学⽣对挫折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第⼀,他们认为挫折不应该发⽣在⾃⼰⾝上,⼀些⼤学⽣对⾃⼰缺乏客观的评价,仍然存在⼤学⽣是天之骄⼦,时代精英,未来希望的错误观念。
认为⾃⼰是⼤学⽣,⾃视⾼⼈⼀等,过⾼的估计⾃⼰的能⼒,盲⽬乐观,⼀旦失败遇到挫折就难以⾃拔。
第⼆,以偏概全,过分⽚⾯化。
有些⼤学⽣在某⼀次失败后过分关注⾃⼰的失败,想象的⾮常可怕,认为⽆法挽回等。
[3]此外,还有些⼤学⽣遭受挫折后不能按照事物本⾝固有的因果联系认识失败的原因,⽽是怨天尤⼈或主次颠倒。
⽐如⼀些⼤学⽣在遭受就业挫折后,不从⾃⾝寻找原因⽽把原因简单的归结为客观原因。
他们客观的认为,⾃⼰遭受挫折是由于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不公平等。
习惯于把⼀切责任推给他⼈。
这种⼼理严重影响⼤学⽣⼈格的发展,长时间发展可能导致⼤学⽣缺乏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许多家长和⽼师⼼⽬中好孩⼦的标准是“⾼分、听话、⽼实”、“安分守⼰”等,我国传统⽂化中的某些标准对⼀些家长和⽼师还有较深的影响。
家长限制学⽣与外界接触,对孩⼦过多的保护,或是要求孩⼦只读“圣贤书”,或者是处于安全考虑,使孩⼦们⽣活的环境⾮常单⼀,现代学⽣们的⼀些创新意识及探索精神受到有意⽆意的压制,学⽣丧失了实践锻炼、动⼿的能⼒。
此外,由于家长对孩⼦的溺爱,独⽣⼦⼥产⽣以⾃我为中⼼的意识,这使他们遇事先考虑⾃⼰,不会关⼼他⼈,不会换位思考,习惯于从“我”的⾓度去看问题,因此,很难理解体谅他⼈,与同学和睦相处也⽐较困难。
他们常常不能全⾯地、多⾓度地看问题,⽤⾃⼰惯有的思维⽅式去处理周围的⼈和事,这极易成为同学之间的交往障碍。
⼤多数独⽣⼦⼥由于不善于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际关系紧张产⽣交往挫折,久⽽久之产⽣抑郁⼼理倾向,缺乏⾃主能⼒,影响正常的⽣活和学习。
所以,家长在进⾏家庭教育时,应融⼊⽇常的⽣活,运⽤学校的理论,结合社会的阅历,做到三位⼀体,给予⾝⼼的辅导。
(三)学校教育的弊端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学校教育对我国教育⽅针贯彻偏失。
学校教育尚未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这种教育模式使学⽣长期封闭在校园,学校注重考试成绩缺乏对学⽣感性的培养,使学⽣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学校单纯的知识理论教育过多,素质教育及⼼理教育较少。
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单纯许多,⽽且学校教育多回避社会阴暗⾯。
造成⼤学⽣进⼊社会前缺乏⾜够的⼼理准备,对社会现状认识不⾜,所以⼀旦进⼊社会,发现社会现状与⾃⾝⼼理期望值的差异,就会产⽣⼼理不平衡,因⽽⽆法⾯对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的课程设置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往往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能⼒较差。
实践证明,我国⾼等院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已经严重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才需求的变动,使⾼校毕业⽣很难适应劳动⼒市场的需要。
多数企业反映,应届⼤学毕业⽣到岗⼯作后,实际知识的应⽤率很少。
应届⼤学毕业⽣⼀般要经过⼀定的岗位培训期和适应期,才
能独⽴⼯作。
所以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学⽣就业形势严峻,对⼤学⽣的⼼理健康有⼀定的负⾯影响。
[4]
(四)社会转型的冲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所带来的变化对⼤学⽣的挫折⼼理产⽣了⼀定的影响。
第⼀,社会⽂化多元化。
改⾰开放以来,西⽅⽂明不断涌⼊我国,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价值观念的影响,价值选择存在许多的困惑、⽭盾及冲突。
过去的先公后私、先⼈后⼰、⽆私奉献的精神受到极⼤的冲击。
⼤学⽣在学习、⽣活、择业以及⼯作的过程中,更多想到的是⾃我价值的发挥,把⾃⾝需要的满⾜程度作为⾃⾝的价值取向,导致⼤学⽣在处理⼈际关系⽅⾯遇到不少挫折,造成交往障碍。
此外,社会⽂化多元化还使得⼤学⽣的道德观念复杂化。
⼤学⽣对什么最能体现⼈⽣的价值、什么样的⽣活才是幸福的⽣活等⼀系列问题很难达成共识,甚⾄同⼀个⼈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同⼀问题的回答也不同。
因此,在挫折教育过程中针对性不强,⽬标不明确,导致⼤学⽣抗挫折意识淡薄、积极性不⾼。
⼤学⽣正处于世界观、⼈⽣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学⽣道德观念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部分都具有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但另⼀⽅⾯,⼤学⽣的成才意识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从⾃我出发,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盲⽬崇外。
⽆论在⼤学还是以后步⼊社会,⼀旦“以追求功利”为⽬的的⾏动没有能给⾃⼰带来所期望的回报,即期望值降低,其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然会有挫败感。
第⼆,社会竞争激烈化。
当前社会竞争⽇益激烈化,尤其是就业竞争给⼤学
⽣带来巨⼤压⼒。
随着我国⾼等教育体制的改⾰,⼤学毕业⽣已经由国家统⼀分配转向⾃主择业。
⾯对竞争激烈的⼈才市场,部分⼤学⽣感到⽆所适从,难以适应。
此外,就业市场存在的⼀些不正之风,⾼校⼜不能采取有效地措施,产⽣不同程度的就业⼼理问题,⼲扰学⽣的学习。
[5]
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导致学⽣学习压⼒增⼤。
⾯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学⽣为了增加就业的筹码,他们往往主动给⾃⼰增加学习任务,除了学习⾃⼰的专业课程外他们还要学习社会急需的课程、参加各种培训班,还有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的重压,使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然⽽他们只是盲⽬的追求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忽视了能⼒的锻炼和培养。
⼀旦在⼯作中、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所适从,⼒不从⼼,产⽣畏惧、后退的⼼理和强烈的挫折感。
三、有效实施挫折教育的对策
(⼀)⼤学⽣需不断完善⾃我
1.树⽴正确的挫折观
在现实⽣活中,⼤学⽣的许多挫折感都是由于对挫折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因此,⼤学⽣要树⽴正确的挫折观。
⾸先,⼤学⽣要认识到挫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迄今为⽌,⽆论是普通⼈物还是杰出⼈物,没有不经历挫折的,没有挫折的⼈⽣是不存在的。
⼤学⽣作为社会中的⼀员,在⽇常的⽣活、学习和⼯作中不如意的事情在所难免。
因此,⼤学⽣要⾸先认识到挫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是战胜挫折的前提。
其次,⼤学⽣要认识到挫折的两⾯性。
挫折对⼈们的影响不仅有消极意义,给⼈带来焦虑和痛苦,⽽且它也可以使⼈战胜挫折,提⾼个体适应环境的能⼒。
挫折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两⾯性是开展挫折教育的基本前提和⽬的。
挫折虽然具有两⾯性,他的存在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我们可以提前防控挫折。
挫折虽然有利于成功,但毕竟会对⼤学⽣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
所以必须尽⼒预防和调控,最⼤程度的减少和避免挫折的出现。
正如《中庸》中所⾔:凡事预则⽴,不预则废。
即我们对于⾃⾝原因可能导致的挫折要提前预见并尽早克服,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
[6]⼤学⽣要学会辩证的看问题,不能只预见事物⼀帆风顺的发展,同时还应该预见事物发展可能产⽣的曲折,做好迎接困难战胜挫折的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的适应能⼒,磨练意志。
挫折教育在提⾼⼼理素质⽅⾯有着其他教育所⽆法代替的价值。
⼤学⽣只有正确认识到挫折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两⾯性,他们才能够树⽴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来战胜挫折,⾛向成功。
[7]
2.培养坚毅的品质
个⼈意志品质的强弱与个⼈挫折承受能⼒有直接的关系。
⼀般来说,意志品质较强的⼈往往挫折反应较⼩,承受挫折的时间短,挫折对其消极影响很⼩;⽽意志品质较弱的⼈⾯对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茫然悲观,挫折造成的不良影响很⼤,严重时导致⼼理和⾏为的失常。
由此可见,培养坚毅的意志品质对⼤学⽣抗挫折具有决定作⽤。
个⼈意志品质的培养,⼀⽅⾯要吸收我国传统⽂化的精华。
我国传统⽂化博⼤精深,中国传统挫折观是我国传统⽂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当代⼤学⽣应该吸取传统⽂化的精华,把艰苦奋⽃⾃强不息作为⾃⼰的座右铭。
在优秀⽂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对挫折的承受⼒和应对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另⼀⽅⾯,要增强⾃信⼼,克服⾃卑⼼理。
⼤学⽣应该正视⾃⼰的不⾜,同时也要发挥⾃⼰的长处,愉快地接纳⾃⼰,学会全⾯、充分地分析⾃我。
[8]“⾦⽆⾜⾚,⼈⽆完⼈”,每个⼈都有⾃⼰的优势和不⾜,我们要扬长避短。
根据⾃⼰的实际能⼒设⽴合理的奋⽃⽬标,⽤积极的态度对待遭受的挫折。
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前,⼤学⽣社会⽣活经历⽐较简单,缺乏对挫折的体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不知所措。
⼀般来说,社会经验丰富,⽂化知识渊博的⼈,能够正确地认识挫折,更有⼒地战胜挫折,在挫折中奋起。
因此,⼤学⽣抗挫折能⼒的提⾼离不开实践活动的磨练。
⼤学⽣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青年志愿者活动、野外⽣活训练、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使他们在实践中⾃觉接受困难和挑战,不断提⾼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法。
(⼆)家庭关注挫折教育,奠定教育基础
家庭是⼤学⽣健康成长和⼈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
有研究结果显⽰,⽗母的教养⽅式与孩⼦的⼼理健康⽔平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正相关关系,⽽⽗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学⽣认识、选择、理解、领悟并内化和实施科学教育⽅式的重要因素之⼀。
[9]所以,作为⽗母,应该规范⾃⾝的⾏为,要营造⼀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蓬勃向上的氛围,推动⼤学⽣挫折教育的发展。
家长要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低评价孩⼦优劣的教育观念,应该树⽴先成⼈后成才的观念。
家长还应该“狠”的下⼼,克服对孩⼦的溺爱⼼理,⿎励孩⼦⾃⼰去处理⾃⼰的事,消除他们的依赖⼼理,让孩⼦学会⽣存、学会发展。
家长应该多⿎励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