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构造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花岗岩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研究进展

花岗岩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研究进展

其 形 成 过 程 并 不 是 由 于 高 演 化 岩 浆 显 著 偏 离 球 粒 陨 石 的 非 CH ARAC 微 量 元 素 行 为 。 前 人 通 过 对 千 里
山花 岗岩 全岩 、 主要 造 岩 矿 物 及 稀 土 副 矿 物 的研 究 显 示 稀 土 元 素 四 分 组 效 应 并 不 是 由某 一 种 副 矿 物 造 成 的独 特 特 征 , 而是 花 岗 岩 中全 部 组 成 矿 物 的 “ 整 体” 行为, 表 明稀 土 副 矿 物 的 分 离 结 晶 并 不 是 稀 土 元 素 四分 组 效 应 形 成 的 直 接 因 素 , 只 是 继 承 了 原 体 系 的演化 特征 _ 5 ] 。此 外 , 由于 水 一 岩 反 应 一 般 对 Z r 、
成机 理 , 而且 能够 为 区域金 属矿 产成 矿机 理研 究 、 矿 产 潜 力 评 价 与 勘 查 等 提 供 非 常 重 要 的 基 础 地 质 资
料 。
Hf 、 RE E等强 稳 定型元 素 的影 响不 大 , 故 由于 水/ 岩
反应 导 致产 生稀 土 元 素 四分 组 效 应 的可 能 性 较 小 。 目前 , 大 多 数 学 者 学 者 认 为 稀 土 元 素 四 分 组 效 应 是
以来 , 在 自然 界 的 海 水 、 热 液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 的 晶质 铀 矿 、 流 经
似 的地球 化 学行 为 , 在 岩 浆 演 化 过 程 中 一 般 与 球 粒 陨石 相保 持一 致 , 而 具 稀 土 元 素 元 素 四 分 组 效 应 的
花 岗岩通 常 具 有 较 明 显 的 Z r / Hf 、 Y— Ho的 分 异 , 与球 粒 陨石 比值 ( 4, 3 N为 3 8与 2 8 ) 差别 较 3 V, 表 明

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

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

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一、本文概述本文《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旨在深入探讨花岗岩构造环境及其对相关环境问题的影响。

作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花岗岩研究不仅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历史和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视角和依据。

本文将从花岗岩的成因、形成机制、分布特征等方面出发,系统阐述花岗岩构造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花岗岩构造环境对地表形态、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花岗岩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二、花岗岩的基本特性与分类花岗岩,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地壳中的深成侵入岩,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构造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名称源自拉丁语“granum”,意为“颗粒”,这反映了花岗岩最显著的特征——其由大颗粒的矿物晶体构成。

这些矿物晶体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构成,这些矿物的比例和排列方式决定了花岗岩的具体类型。

花岗岩的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硬度高、耐磨性强、化学稳定性好等方面。

由于其主要由不易溶解的矿物组成,花岗岩在自然界中的耐久性非常高,是构成许多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的主要岩石类型。

花岗岩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冻性,这使得它在许多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其结构和特性的稳定。

在分类上,花岗岩可以根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和结构特征进行划分。

根据其矿物成分,花岗岩可以分为石英花岗岩、长石花岗岩和云母花岗岩等。

石英花岗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其颗粒细腻,质地坚硬;长石花岗岩则以长石为主要矿物成分,颗粒较粗,质地相对较软;云母花岗岩则含有较多的云母矿物,呈现出独特的片状结构。

根据颗粒大小,花岗岩可以分为细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和粗粒花岗岩。

细粒花岗岩的颗粒细小,质地紧密,多见于地壳深处;中粒花岗岩的颗粒大小适中,分布广泛;而粗粒花岗岩的颗粒粗大,常见于地壳浅部。

根据结构特征,花岗岩还可以分为块状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似斑状花岗岩等。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系列划分2.洋壳层序3.双峰式火山岩4.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四、大陆裂谷带及大陆板块内岩浆活动五、花岗岩与板块构造六、蛇绿岩套各类岩浆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把各类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同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联系起来,应用传统的地槽学说把各类岩浆岩划分为地槽早期、造山期和造山期后三大共生组合,它代表了20世纪中期大地构造学和岩石学的重要进展,触及了岩浆岩分布的一些实质问题,但仍不能全面解释产出规律性。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后,对岩浆岩和板块构造研究成果表明,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板块构造控制。

即在不同的板块边界和部位,形成不同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岩浆岩-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的时空关系@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根据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系列:①拉斑玄武岩系列②钙碱性系列③碱性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一组具有共同母源物质的、彼此密切相关的不同岩浆类型组成,而且其分布受板块构造环境控制。

1、拉斑玄武岩系列(TH)本系列包括大量基性(拉斑玄武岩)少量中性岩(冰岛岩,富Fe, 低K, 低Al)和更少量的酸性岩(铁质英安岩、流纹岩)。

化学成分:SiO2:48-63%;低钾:K2O<1%;TiO2含量低,NaO/K2O高达5-40% , Rb、Sr、Ba、Th、U、等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很低(Rb=1-30ppm),Sr=100-300ppm,Ba=10-100ppm矿物成分:主要暗色矿物:辉石、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基本不含角闪石、黑云母浅色矿物:斜长石(斑晶为钙长石-培长石、基质为拉长石)拉斑玄武岩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形成于拉张和弱挤压应力状态下,其分布极广,按形成环境不同分为:(1)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2)岛弧拉斑玄武岩(3)大洋岛拉斑玄武岩(4)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2、钙碱性系列(CA)通常称为正常系列,喷出岩以安山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本系列包括高铝玄武岩(SiO2<53%)、安山岩(53-63%)、英安岩(63-68%)及流纹岩(SiO2>68%),其中以安山岩最常见,其次是英安岩、流纹岩、橄榄安粗岩。

中祁连东段黑龙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中祁连东段黑龙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2021年3月第41卷第1期四川地质学报Vol.41No.1Mar.,2021中祁连东段黑龙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徐磊,周伟,胡晓宇(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西安710100)摘要:通过对中祁连东段黑龙二长花岗岩开展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和研究工作。

LA-ICP-MS 锆石U-Pb 测年表明,黑龙二长花岗岩206Pb/238U 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81.3±3.7)Ma (MSWD=4.6),属于早奥陶世。

岩石地球化学的特征表明,黑龙二长花岗岩属于高碱钙碱性的I 型花岗岩,岩石为准铝质-过铝质类型(A/CNK=0.91~1.22)。

该二长花岗岩相对富集Rb、Th、U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Nb、Ta、Ti 等高场强元素,并且明显亏损P,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信息。

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黑龙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的构造环境,同时,也佐证了北祁连洋盆双向俯冲的地质事实。

关键词:黑龙二长花岗岩;锆石U-Pb 测年;构造环境;中祁连东;祁连造山带中图分类号:P5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21)01-0027-06DOI:10.3969/j.issn.1006-0995.2021.01.005祁连造山带是我国中央造山带——秦祁昆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理想野外实验室。

长期以来,祁连造山带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区域地质还是矿产地质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在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方面成果颇丰(李春昱等,1978;冯益民,1997;许志琴等,1997)。

另外,对北祁连洋盆的形成、高压变质带、蛇绿岩套等方面也已有详细研究,对南祁连裂谷带以及发育的构造热事件亦有系统的认识。

然而,对中祁连地块的构造-岩浆作用研究还相对不完善,不同学者对发育在中祁连东段和西段的花岗岩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但是缺少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约束(雍拥等,2008;侯荣娜等,2015;黄增保等,2015)。

花岗岩类中钾长石巨晶成因研究进展

花岗岩类中钾长石巨晶成因研究进展

调 在这 个 反 复 的 过 程 中, 部 热 源 ( 性 端 员或 新 侵 位 的岩 浆 ) 结 晶潜 热 和 差 应 力 对 流 等 所 供 给 的热 源 可 使 钾 长 石 的 近 于 固 外 基 、
相 线 附近 维 持 较 长 的 时 间 。最 后 指 出 了研 究 中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 未 来研 究 方 向 。 关 键 词 : 长 石 巨 晶 ; 钾 热对 流 ; 晶潜 热 ; 浆 混 合 结 岩
花 岗岩 类 中钾 长 石 巨 晶成 因 研 究 进 展
李小伟h , 。莫宣学。赵志丹 朱弟成 , , , 黄丹峰
1北 京 大 学 地球 与 空 问 科 学 学 院 , 京 1 0 7 ;.中 国地 质 大学 地 球科 学 与 资 源 学 院 , 京 10 8 . 北 0812 北 00 3
fl s a e a r t I hee d, s m e sin ii r b e sa d f t er s a c ie to swe es m ma ie . ed p rm g cys. n t n o ce tfcp o lm n u ur e e r h d r c in r u rz d K e r s k fl s a g c y t e tc n e t n;ltnthe t y wo d : —ed p rme a r s ;h a o v ci o a e a ;ma ma m ii g g xn
中 图分 类 号 : 5 8 1 l P 8.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0 72 0 ( 0 0 0 — 2 0 0 1 0 — 8 2 2 1 ) 20 1 — 6
Th ii fK— ed p r M e a r s n an t i s :A iia v e e Org n o f l s a g c y ti Gr io d Crtc lRe iw

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地质意义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岩浆岩,由于其成因和地质历史上的复杂性,人们对花岗岩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花岗岩的研究中,Sr和Yb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详细介绍花岗岩中Sr 和Yb的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在花岗岩中,Sr和Yb的含量可以通过岩石化学方法进行测定。

一般情况下,花岗岩中的Sr含量范围为100-300 ppm,而Yb的含量范围为1-5 ppm。

根据测定结果,可以将花岗岩的SrYb含量分为三类:高Sr低Yb类、高Sr高Yb类和低Sr高Yb类。

这种分类方式的依据是Sr和Yb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Sr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在地球岩石圈中主要赋存于长石、磷灰石和锆石等矿物中。

而Yb是一种稀土元素,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矿物中,如角闪石、辉石和云母等。

因此,根据Sr和Yb含量的不同,可以推测出花岗岩的矿物组成和成因。

花岗岩中Sr和Yb的含量对于地壳运动和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Sr和Yb元素在岩石圈中的分布不均匀,其含量可以用来研究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例如,某一地区花岗岩中Sr的含量较高,说明该地区地壳运动较为活跃,经历过多次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事件。

而Yb的含量较高,则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较多的稀土矿产资源。

在实际应用中,花岗岩中Sr和Yb的含量测定可以为找矿提供线索。

例如,某地区花岗岩中Sr的含量较高,说明该地区可能存在与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相关的成矿作用。

同时,由于Sr和Yb元素在岩石圈中的分布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因此其含量也可以用来推断古地磁极性,为研究地球磁场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花岗岩中Sr和Yb的含量还可以用来推测岩石形成时的地球温度和压力条件。

例如,高Sr低Yb的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而低Sr高Yb的花岗岩则可能形成于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花岗岩中Sr和Yb的分类及其地质意义是岩石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花岗岩

花岗岩




主要内容
一、花岗岩混合问题 二、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 三、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 四、花岗岩源岩问题 五、花岗质岩浆的熔融、迁移和定位过程 六、花岗岩研究的误区



一、花岗岩混合问题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 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 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最新研究表明,花岗岩混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次要的和局部的。岩浆混合的能力或能干性主要取决于岩浆的 黏性和温度,而黏性又与硅氧四面体有关。相对于玄武岩,花岗岩的 SiO2含量高,温度低,因此,花岗质岩浆的混合能干性很低。玄武质岩 浆的混合是mixing(以化学混合为主),而花岗质岩浆的混合通常只是 mingling(以机械混合为主),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达到mixing的程 度,例如,埃达克岩与地幔混合形成的高镁安山岩或高镁埃达克岩(Mg >5%、Al2O3 < 16%、CaO <10%) 。许多人认为,花岗岩中的暗 色微粒包体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研究表明, 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大多是闪长质成分的,其初始成分大多是玄 武质的。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 接证据,而是玄武质岩浆混合能力强过花岗质岩浆的证据。



随着岩浆的上升,虽然岩浆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岩浆趋 于均一性,但这种趋于均一性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从总体上提 出花岗岩混合成因的理论的依据是不足的,花岗岩成分不均一不是 混合的结果,而是从源区带来的。 玄武质岩浆从一开始熔融可能就处于平衡系统;与玄武岩相比 ,花岗岩很可能处于一个不平衡系统。花岗岩中混合现象常见,并 不表明花岗岩是混合成因的;相反,玄武岩中混合现象少见,但它 却可能是混合成因的。因为,现象毕竟不同于本质。

A型花岗岩

A型花岗岩

A型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进展本次,我选择花岗岩中当前的研究热点—“A型花岗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构造地球动力学背景”作为研究方向。

在A型花岗岩的研究中,自Loiselle and Wones[1]提出A型花岗岩概念以来很多研究证明此类岩石具有多种不同的成岩机制并可产于各种不同的地质背景和构造部位[ 2-5]。

Loiselle和Wones(1979)的原始定义,A型花岗岩是指非造山花岗岩类,在化学成分上具有低CaO、Al2O3 , 高FeOT/MgO和K2O/Na20比值,相对高的全碱含量,富集REE(除Eu外)、Zr、Nb、Ta,低Sc、Cr、Co、Ni、Ba、Sr和Eu的特征。

Whalen et al.(1987)给出了判别A型花岗岩类的元素地球化学指标。

Eby(1990)总结了A型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按构造背景和来源不同区分出A l与A2两类。

主要基于美国西南部和巴西亚马逊克拉通元古宙的A型花岗岩,Dall Agnol and Oliveira(2007)提出氧化型A型花岗岩的概念,指具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但FeOT/MgO比值较低的花岗岩类,进一步扩大了A型花岗岩的范畴。

Bonin (2007)指出,现在A型花岗岩是指在Frost et al.(2001)花岗岩分类方案中属于铁质(Ferroan),Peacock定义的碱性一碱钙性,准铝质、弱过铝质或过碱质的一大类火成岩,以与Cordilera花岗岩为代表的镁质钙性一钙碱性岩套以及过铝质淡色花岗岩相区别。

对于A型花岗岩的大地构造背景,Loiselle and Wones(1979)的原始定义强调其非造山特性。

Eby(l990,1992)认为,A l型花岗岩以其元素比值与洋岛玄武岩相似为特征,岩浆来源于地慢并产于大陆裂谷或地慢热柱、热点环境,A2型花岗岩类似大陆平均地壳及岛弧玄武岩, 岩浆起源于大陆地壳或由岛弧岩浆派生,产于碰撞后或造山期后的构造背景。

我国岩石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我国岩石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第19卷 增刊西安矿业学院学报V ol.19Suppl. 1999年9月 JO U RNA L OF X I'A N M I NI NG INST I T U T E Sept.1999我国岩石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杨更社(西安科技学院建筑工程系,西安710054)摘 要:论述了我国岩石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回顾了岩石力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以及岩石力学专家们一些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发展特色,并对可预期的进展及其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

关键词:岩石力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 U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27(1999)S0-005-07我国的岩石工程有着长时期的发展历史。

在古代,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闻名全球、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以及由北京直达杭州的古老运河等都是代表性的佳作。

在当时,先辈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设计施工,还没有建立岩土力学的概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遇到了许多与工程地质及岩土力学密切相关的技术难题。

如特殊的区域性构造地质、松散破碎复杂岩基、高地应力作用下的极软岩、大跨洞室围岩的大变形、水工隧洞群之间的相互受力作用、高陡岩坡的持续稳定、岩体内的不稳态渗流,以及“三下”(铁路下、水下和建筑物下)采煤等等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十分突出的问题。

交通、能源、水利水电与采矿工业各个经济领域的需要对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1],[2]。

从50年代末开始,我国有历史意义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勘测的大规模展开,为岩石力学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以及实际的工程应用注入了巨大的活力[3],[4]。

80年代末,中国政府决定正式兴建长江三峡工程,更大量的岩石力学与工程问题摆在中国专家、学者们的面前,如长达6km、坡高最大达170m的永久船闸高边坡岩体开挖,其整体稳定性与变形机制、岩体流变与地下水渗流等等极为复杂多变的岩石力学课题[5]。

岩石学研究进展与矿石成因分析

岩石学研究进展与矿石成因分析

岩石学研究进展与矿石成因分析岩石学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岩石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构造岩石到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等,都涉及到岩石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文将探讨岩石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并结合矿石成因分析的案例,以展示岩石学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与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岩石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火成岩的研究。

火成岩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之一,主要包括玄武岩、花岗岩、安山岩等。

科学家通过对火成岩中的矿物组成、岩石构造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地球深部的构造与演化过程。

例如,通过对玄武岩中的矿物成分和同位素年龄的测定,科学家发现了大陆岩石圈下部地幔物质的上涌和下沉过程,这对研究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有重要意义。

在岩石学研究中,岩石的变质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片麻岩、石英岩、云母片岩等。

通过对变质岩中的矿物组成和构造特征的观察与分析,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岩石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和岩石的成因。

例如,一些变质岩中含有大量的矿物和矿石,这些矿物和矿石的成因分析有助于寻找矿产资源,并为矿床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的矿石成因分析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矿石成因分析是指通过研究矿石形成的地质过程、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背景,揭示矿石形成的时间、空间和成因机制。

例如,在铜矿石成因分析中,科学家通过对矿石中的矿物组成、同位素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了铜矿床形成的深部构造背景和成矿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岩石学的研究进展和矿石成因分析,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岩石学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高分辨率显微镜的应用,使得科学家可以直接观察岩石中微观结构的形态和组成,对岩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

总的来说,岩石学的研究进展不仅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也为矿床形成与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贺兰山地区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贺兰山地区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贺兰山地区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贺兰山在构造上位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的结合部位,是一个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的板内变形带,经历了多次开裂、闭合的“多旋回”构造活动。

很多学者认为:该地区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是“拗拉槽”。

林畅松等(1995)认为,初始的贺兰裂陷形成于中元古代,并将该“拗拉槽”分为两期发育阶段,中元古代发育阶段和早古生代发育阶段。

赵重远(1983)所著《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构造演化及板块应力机制初探》和张抗(1983)所著《论贺兰裂堑(Aulacogen)》两篇文章都有对于贺兰裂谷或贺兰裂堑(Aulacogen)和秦祁贺三叉裂谷系或祁连一贺兰三枝裂的描述和介绍。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二长庆油田》(1992)也接受了贺兰拗拉谷的观点。

但是最近的很多研究进展都开始了对贺兰“拗拉槽”的质疑。

邸领军(2003)认为,贺兰山区原属长城系的黄旗口群,现已划归青白口纪;总体呈现北西向分布,厚度巨大的海原群现己归属蓟县系(顾其昌等,1996);已有的秦祁贺地区中、上元古界分布状况不支持“始生代贺兰裂堑”的存在;并认为海原群是秦一祁构造带与华北陆块之间发生的边缘裂陷槽,它与北秦岭的宽坪群、祁秦过渡带的陇山群、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的官道口群可能是同时异相的岩层。

也就是说,在海原群发育期,贺兰山区处于古陆状态。

相反在黄旗口群、王全口群沉积时,贺兰山以南的大片地方却隆起成陆。

张进(2004)认为,贺兰山地区在早古生代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拉张到挤压的全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变动,将该地区在早古生代称作贺兰拗拉槽并不正确,该期拉张可能是受其他机制控制的;就该问题,张进(2004)给出了四点否定贺兰拗拉槽存在的理由。

邸领军(2008)从地球物理场的弱磁特征、沉积环境特征、秦—祁构造活动带的北西西向构造形迹以及地层的差异性认证了贺兰拗拉槽并不存在。

由最初大家一致认为贺兰拗拉槽的存在,到现在很多人对之的否定,这对于贺兰山地区大地构造的研究是一种进步。

华南中生代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_省略_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及其岩浆源区特征_李晓峰

华南中生代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_省略_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及其岩浆源区特征_李晓峰
摘 要 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回顾花岗岩分类及其成矿专属性研究的基础 上,以华南同熔型花岗岩为例,探讨了华南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矿床的特点、时空格架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了与 成矿有关的同熔型花岗岩的特点、源区属性及其与华南古老地壳的关系。本文认为华南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 成矿作用是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同熔型花岗岩具有过渡类型的特征。岩浆源区属性与成矿类型、成矿规模的关系存 在着某种制约联系,该类矿床的形成是不同时期华南地区古老地壳改造的结果。 关键词 同熔型花岗岩; 铜铅锌矿床; 岩浆源区; 成矿规模; 古老地壳改造; 华南 中图法分类号 P588. 121; P611
* 本文受国家基础研究重点规划项目( 2012CB4167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272112) 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李晓峰,男,1971 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工作,E-mail: x-f-li@ hotmail. com
同是赣东北地区但靠近华夏地块一侧内的永平英安斑岩石英长石斑岩以及冷水坑的花岗斑岩属于改造型花岗岩位于由浙南陈蔡群沈渭洲和凌洪飞1998和赣中周潭群胡恭仁和章邦桐1998变质沉积岩构成的中元古代地壳演化域内表明冷水坑和永平矿床的花岗质岩石是由成分上与中元古代地壳相当的地壳物质经部分熔融形成的
1000-0569 /2013 /029( 12) -4037-50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岩石学报
1.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 550002 2.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e Deposit Geochemistry,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 550002,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Deposits Research,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2013-08-20 收稿,2013-11-14 改回 .

花岗岩研究历史及进展

花岗岩研究历史及进展
图解 ( i hr 18 ; eree L , 9 4 ; ace rad Pt e, 9 3 P ac t c a 18 b B thl n o
B wd n 1 8 ; r i e 1 1 8 ; a i -a d P co i o e , 9 5 Ha rs t a., 9 6 M na n i l / c ,来自14 8 西部探矿 工程
2 1 年第 9期 01
花 岗岩 研 究 历 史 及 进 展
郭 寅 , 梁伟超 马小平。 ,
(. 1 新疆 大学地质 与勘查 工程 学院 , 疆 乌鲁木齐 804 ; . 疆维吾 尔 自治 区矿 业联 合会 , 新 30 6 2 新 新 疆 乌鲁木 齐 80 0 ; . 30 0 3 新疆地质 矿产勘 查开发局 第九地 质 大队 , 疆 乌 鲁木 齐 800 ) 新 30 0 摘 要 : 岗岩是 地球和 大陆地 壳特 有的产 物 , 大 陆 中分布 最 广的 岩石 之 一 , 不 同的地质 时期 不 花 是 在 同构造单元 都有 花 岗岩 的分布 。 自 Pthr18) , i e(94年 第一 次运 用板 块构造 学说 的 理论 对花 岗岩进 行 c 分 类 以来 , 岗岩 形成 的构造 环境仍 然是 大家非常 关心的 问题 。花 岗岩作 为特 定地质 背景下 的产物 , 花 它的岩石 学 、 矿物 学和地球 化 学特点应 该记 录下 它形成 时 的构造 背 景 。随 着人 们 研 究 的深 入 , 现 : 发 花 岗岩 的形 成能 够揭 示构造动 力 学演化 、 大陆动力 学演化及 其壳幔相 互作 用演化 的 某些特 点 。
达到 鼎盛 时期 , 出现 了百 鸟争 鸣 , 花齐放 的局 面, 关 百 有 花 岗岩 问题 的国际会议 就举行过 5 。国 内外学者 从不 次 同侧 面提 出了近 2 种花 岗岩 的成 因分类 方案 , O 这些 方案 大部分 已经不再被研究者 所采纳和应用 了 。这一 时期学 者 的分类依据 大多是 根据 花 岗岩 的物 质来 源来 划 分 的。 如: 徐克勤 (9 4根据物 质来源 、 18 ) 形成方 式及 构造位 置将

A型花岗岩研究综述

A型花岗岩研究综述

质花岗岩来替换“A 型花岗岩”这一术语. 但是后续的研 究 中,A 型 花 岗 岩 的 概 念 的 外 延
出 现 无 序 扩 大 的 现 象 ,应 用 范 围 不 断 扩 大 ,地 球 化 学 特征不断被拓展,甚至出 现 了“泛 A 型 花 岗 岩”的 现 象 (周 宇 章,2011). 许 保 良 等 (1998)和 王 式 等 (1994)曾将 A 型 花 岗 岩 的 岩 石 类 型 从 原 来 主 要 指 碱性花岗岩扩大到了除钙碱性和过铝质或 S型和I 型以外的各类花岗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A 型 花岗岩地球动力学意义的应用和阻碍了对 A 型花 岗岩的进一步研究.
摘 要:A 型花岗岩通常形成于伸展的构造背景中,具有重要的地球 动 力 学 意 义,自 A 型 花 岗 岩 这 一术语提出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概念、实质、成 因 模 式、构 造 背 景 等 内 容 与 提 出 时 已 有 较 大 改 变,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A 型花岗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概 念 Loiselle和 Wones(1979)最早将 A 型花岗 岩 定
义为:由碱性玄武 质 岩 浆 演 化 形 成 的 低 氧 逸 度 花 岗 岩,化学 成 分 表 现 出 贫 水、适 度 碱 性、高 Fe/Mg 比 值 ,不 相 容 元 素 含 量 高 而 相 容 元 素 含 量 低 ,形 成 于 非 造山环境中. 并 以 其 特 征:碱 性 (anhydrous)、贫 水 (alkaline)、非 造 山 (anorogenic)3 个 外 文 词 的 首 字 母“A”命 名.Pitcher(1993)和 King 等 (1997)又 将 A 型花岗岩定义为富钾长 石 的 花 岗 岩;随 着 对 A 型 花岗岩的研究不断深入,Creaser等(1991)曾建 议 将 A 型花岗岩作为I型 花 岗 岩 的 一 个 亚 类,但 是 A 型 花岗岩和I型花岗岩在化学成分上 出 现 过 渡 并 不 异 常 ,因 为 前 者 强 调 的 是 构 造 环 境 ,而 后 者 偏 重 的 是 花 岗岩 的 源 岩 (火 成 岩 )(吴 锁 平 等,2007).Bonin (2007)明确指 出 A 型 花 岗 岩 是 一 大 类 具 有 相 似 岩 石化学特征的长英质火成 岩 的 集 合,并 将 A 型 花 岗 岩 “3A”的 定 义 扩 展 为 “5A”,即 碱 性 (anhydrous)、贫 水 (alkaline)、非 造 山 (anorogenic)、铝 质 (alumiG nous)及模棱两可的(ambiguous),从 而 使 得 A 型 花 岗岩的概念深入到各类 岩 石 类 别 中,使 得“3A”特 征 不再是 A 型花岗岩的必要 条 件,而 是 变 为 了 充 分 条 件(周 宇 章,2011). 在 Loiselle和 Wones(1979)提 出概念30多年后,A 型花岗岩相比于当初的概念已 有很大变化,现在人们讨论 的 A 型 花 岗 岩 已 不 是 原 来意义的 A 型 花 岗 岩,“A”字 头 已 没 有 确 切 意 义. (袁忠信,2001).Frost和 Frost(2011)也 提 出 用 铁

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研究进展

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研究进展

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研究进展摘要:花岗岩残积土是在特定气候、地理特征、地质条件地区的产物,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和成分,因此被划分到区域性特殊土当中。

这种特殊的性质来源于花岗岩残积土内部有大量原生裂隙,在外界环境因素变化时易引发次生裂隙的发育,土体性质差异性大的特性。

本文就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设计实验,旨在研究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特性,为解决花岗岩残积土工程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花岗岩残积土凭借着自身中低压缩性、地基承载力较高、结构性较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建筑行业,然而花岗岩残积土遇水易崩解的特性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被忽视,在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下,造成了一系列水土流失、基坑坍塌、路面沉积等的地质灾害[1]。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花岗岩残积土的这一特性成为了我国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逐渐加强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特性的研究,并针对花岗岩残积土这一特性提出相应的施工措施,以减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及工程事故。

一、花岗岩残积土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花岗岩残积土的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以花岗岩残积土的成因以及工程分类方面为例,学者王清等对东南部花岗岩残积土物质成分和结构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学者祖志贤对福建地区花岗岩残积土成因以及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探讨。

在花岗岩残积土本构模型及损伤模型方面,学者栾茂田等对不排水情况下花岗岩残积土进行了本构模型研究。

在花岗岩残积土工程性质方面,陈晓平,周秋娟等对高液限花岗岩残积土的物理特性和剪切特性的研究。

张永波,殷密英等对花岗岩残积土浅层地基承载力评价方法探讨。

二、花岗岩残积土崩解实验设计(一)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研究概况我国广东省、福建省等地广泛分布着花岗岩残积土,随着当地城市建设的发展,花岗岩残积土遇水崩解所造成的地基、基坑等相关的工程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虽然我国对花岗岩残积土的特性已经有了长时间的研究,然而专家与学者们对其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全风化花岗岩工程地质特征

全风化花岗岩工程地质特征

全风化花岗岩工程地质特征
全风化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岩石类型,具有独特的工程地质特征。

首先,全风化花岗岩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压强度,这使得
它在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次,全风化花岗岩在地质
构造上呈现出均质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使得它在工程建设中具有
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全风化花岗岩还具有较高的耐磨性
和耐久性,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持较好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另外,全风化花岗岩还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排水性能,这对于一些
水利工程和地下工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全风化花岗岩在
工程地质特征上表现出硬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强、渗透性能好
等特点,适合用于道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等各种工程建设中。

花岗岩稀有金属富集机制

花岗岩稀有金属富集机制

花岗岩稀有金属富集机制1. 简介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火成岩,由于其在地壳中广泛分布且富含稀有金属,因而引起了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的机制,包括岩浆来源、成岩过程、矿物分异和结晶分馏等方面。

2. 岩浆来源花岗岩的形成通常与岩浆活动相关。

岩浆可由地幔向上运移并在地壳中冷却结晶形成花岗岩。

岩浆的来源对花岗岩中稀有金属的富集有重要影响。

3. 热液作用热液是由深部地壳或岩浆通过裂隙向上运移的热水溶液。

热液作用是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的重要机制之一。

热液中溶解的金属离子随热水上升并沉积在花岗岩中,形成矿石。

4. 成岩过程花岗岩的形成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成岩过程,这些过程对稀有金属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

成岩过程可以使岩浆中的稀有金属离子重新分配并聚集成矿床。

5. 矿物分异花岗岩中的矿物分异是稀有金属富集的重要机制之一。

矿物分异指的是不同矿物对金属离子的亲和力不同,从而导致金属离子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分布不均。

部分矿物富集稀有金属,而其他矿物则贫乏。

6. 结晶分馏结晶分馏是指在花岗岩结晶过程中,不同矿物的结晶速率不同,导致矿物的组成和稀有金属的富集程度发生变化。

结晶分馏可以使稀有金属富集在特定的矿物中,形成矿石。

7. 地壳演化地壳演化是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的长期过程。

地壳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热液作用等地质过程会不断改变地壳中稀有金属的分布和富集程度。

8. 应用前景花岗岩中的稀有金属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稀有金属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航天等领域,富集在花岗岩中的稀有金属可以提供重要的矿产资源和产业发展机遇。

结论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的机制包括岩浆来源、热液作用、成岩过程、矿物分异、结晶分馏和地壳演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使得花岗岩成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资源。

深入研究花岗岩的稀有金属富集机制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吴飞华. (2009). 花岗岩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进展. 地学前缘, 16(4), 225-239. 2. 张骏. (2012). 花岗岩中的稀有金属矿化问题研究. 金属矿山, 2, 18-22.欢迎探讨和指正!。

华南燕山构造亚阶段花岗岩及其岩浆作用研究新进展_张盼盼

华南燕山构造亚阶段花岗岩及其岩浆作用研究新进展_张盼盼

收稿日期:2018-01-08作者简介:张盼盼(1993—),男,浙江东阳人,硕士在读,地质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

摘要:华南早燕山期花岗岩是华南大花岗岩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强度和广度上都胜于其他时期的花岗岩作用,它不仅与华南多期多阶段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引起区域内钨等多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

前人对华南地区早燕山期花岗岩及其地质演化特征研究由来已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华南早燕山期花岗岩为研究对象,总结华南早燕山构造亚阶段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早燕山期各侵入阶段花岗岩的耦合关系及其岩浆演化特点与成因类型,以得出华南早燕山构造亚阶段花岗岩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该区花岗岩的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研究新进展;早燕山期花岗岩;华南中图分类号:P58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7676(2018)02-0009-05ZHANG Panpan 1,ZHENG Yulin 2,GUO Jing 1(1.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13,China;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Southern China early Yanshan period granit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uthern China great granite province,itseffect is better than granite in the strength and breadth of the other period,it not only with the Southern China multi-stage of crustal movement and tectonic plates are closely related,but also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the regional tungsten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in large scale.The predecessor to the Southern China region in the early Yanshan period granite and its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long-standing,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in Southern China early Yanshan period granite as the research object,petrology,geochemistry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China Yanshan tectonic stage summary of early sub granite,and its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gmat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early the Yanshan period granite intrusion stage,research progress to come to Southern China as early as the Yanshan tectonic sub stage granite,for the future study of granite in this area to provide the feasibleadvice.new progress in research;early Yanshan granites;south China华南燕山构造亚阶段花岗岩及其岩浆作用研究新进展张盼盼1,郑瑜林2,郭靖1(1.东华理工大学,南昌33001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华南大地构造位置属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洋构造域的交汇部位,其范围主要包括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及两者之间的加里东褶皱带,以及毗邻海域在内的整个中国南方大陆(图1),且地块与相应基地是统一的。

花岗岩研究进展

花岗岩研究进展

花岗岩研究进展
徐夕生;贺振宇
【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年(卷),期】2012(31)3
【摘要】花岗岩的起源、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结晶和分异、矿物-化学成分多样性、时空演变等是当前花岗岩研究的主题。

矿物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特别是锆石原位微区U-Pb和Hf-O同位素分析,以及岩浆作用的物理过程实验模拟是重要的研究手段。

近年来,不同类型花岗岩起源和演化过程认识的深入,得益于对与花岗岩及其伴生的其它相关岩石研究的突破,以及锆石原位U-Pb和Hf-O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应用。

本文结合国内外花岗岩研究进展,综述了我国东南部华夏陆块上花岗岩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页数】5页(P205-209)
【关键词】花岗岩;研究进展;地壳演化;华南
【作者】徐夕生;贺振宇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成岩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121
【相关文献】
1.花岗岩研究进展--ISMA花岗岩类分类综述 [J], 陈建林;郭原生;付善明
2.花岗岩、花岗岩类、花岗岩层,玄武岩、玄武岩类、玄武岩层的区别和联系 [J],
庄占元
3."花岗岩锆石U-Pb年龄能代表花岗岩侵位年龄"质疑——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与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对比证据 [J], 章邦桐;吴俊奇;凌洪飞;陈培荣
4.高分异花岗岩浆可能是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铀源——来自诸广山南体花岗岩锆石铀含量的证据 [J], 伍皓; 夏彧; 周恳恳; 张建军
5.秦岭花岗岩揭示的秦岭构造演化过程——秦岭花岗岩研究进展 [J], 卢欣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岗岩构造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自赫顿(Hutton,1788,1795)讨论花岗岩问题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花岗问题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1.花岗岩与矿产,特别是稀有、稀土及有色金属矿产有密切的关系。

2.花岗岩的产生及其成因与地幔对流、地壳运动及地球的演化有十分重要的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动力学的“探针”或“窗口”。

★以往的研究一直偏重于:花岗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年代学、花岗岩成因与成矿关系等领域,而对花岗岩岩体的内部构造、岩体构造与围岩构造以至与区域构造及大陆演化之间的研究,十分薄弱。

★花岗岩构造研究历史:1.德国H.克鲁斯(H.cloos):他研究了德国的侵入体后于1921年发表了《深成火成现象的机理》一书,成为独立研究侵入体岩体构造的奠基作。

他根据花岗岩体的破裂构造与流动构造的关系提出了:Q—横节理;S—纵节理:L—层节理:STR—斜节理。

2.苏联学者A.A.波尔卡诺夫研究了苏联北部侵入体,并于1928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开设了《侵入体构造分析》课程。

3.A.马奇(A.March,1932)、R.鲍克(R.Balk,1937):提出了侵入岩体“原生的”和“次生的”构造及判别准则,奠定了花岗岩类岩石学的基础。

4.H.A.叶利塞耶夫(1958):出版第一本将侵入体构造分析与显微构造分析结合起来的构造专著《构造岩石学》。

5.Shaw(1965,1969),N.C.Gay(1968),E.Nickel(1967),mbert (1967)等人的有关刚性颗粒变形方式、岩浆侵位机制、岩浆侵入等著名实验,为花岗岩构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廿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状况:有关花岗岩构造分析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比起变质岩的构造岩的研究来说,少得可怜。

而且主要限于花岗岩体流体和组构这两个领域,这与花岗岩问题在地质科学中的重要位置极不相称。

★廿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当代地质学方法、流变学理论和实验模拟、数学模拟技术的引入,花岗岩构造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尤其是在花岗岩定位时的流变性质、上升机理、侵位机制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澄清了长期以来困扰地质学家的花岗岩的“空间”和“驱动力”等问题。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岩浆动力学及其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及其板块构造、地壳增生、成矿作用已成为花岗岩体构造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一、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花岗岩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按侵入体—单元—超单元—岩基段等岩石谱系单位的原则进行等级体制的岩性—地层填图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在区域地质填图中,要详细研究岩体的侵位构造、岩体变形构造以及围岩的变形构造、接触带构造及接触变质矿物的显微构造等。

在此基础上对岩基或大型深成岩体进行解体,划分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构造—岩浆单元,建立花岗岩类的等级体制。

★这一方法先后得到北美地层命名委员会(NACSN,1983);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国际地层划分分会(ISSC,1987)的肯定。

★并陆续写进许多教课书中(Hughes,1982;Best,1982;Mcbirney,1984;Hyndman,1985;Middlemast,1985;Wilson,1989)。

★地层指南(沙特阿拉拍DMMR,1984;挪威地层委员会NSC,1986)★地质词典(Bates和Jackson,1987)★方法指南(ГοБРеДοВ,1988,高秉璋.等,1991)中。

★各国或地区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方案及与岩石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二.对传统的原生流动构造概念及其形成机制的争论,促进了人们对花岗岩构造更深层次的认识★A.R.伯根(A.R.Berger)和W.S.Pitcher(1970)把流线构造改称线理;把流面构造改称叶理。

即把原生构造改称为变形构造。

★同时,人们一直把构成定向组构的晶体是否发生过晶内变形作为区分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的标志。

卡斯特罗(A.castro,1987)对这种判别标志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边种区别是不相干和不现实的。

★两种观点:1.正因为上述原因,伯根和皮切尔(1972)等人建议,在花岗岩构造研究中应取消“原生”和“次生”这两个不受欢迎的术语。

2.S.R.paterson(1989)等人不同意皮切尔的观点,认为区分岩浆流动面理与构造面理“对于了解侵入体侵位的时间和方式是重要的,并影响到对围岩内变质作用和构造意义及时代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Pitcher(1987)除坚持变形观点外,也同意流动似乎曾不知不觉地参加了固态下的韧性变形。

★看来,这场由pitcher等人引起的否定“原生”流动构造的争论,似乎以pitcher的让步而告一段落,但在这场争鸣中,人们对岩浆的流变学行为的认识更为深刻了。

三.花岗岩侵位的“空间”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近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巨量花岗岩的侵位主要与伸展作用和走滑作用有关,达到地壳深处的剪切带可以为岩浆上升侵位到较高的地壳层次提供通道。

而侵位可能更主要地与伸展作用有关。

地壳的伸展和拉分是一种很普遍的构造作用,岩体侵位于活动的伸展剪切带所需要的巨大空间较易解决。

★Paterson.S.R(1993)在研究了大量的天然岩体侵位之后,从围岩物质迁移的角度对空间的产生提出了新的解释。

他认为,在不增加地壳体积的前提下,只有两种途径可以制造空间:(1)莫霍面降低;(2)地壳表面的位移。

他提出所有“制造空间”的机制都可看作是不增加地壳体积的物质迁移作用(Materal transfer processes,简称MTPS)他将这种物质迁移作用分为近场和远场两种。

近场物质迁移作用(MTPS)局限于岩体周围的构造变形晕圈内,主要表现为围岩物质的韧性流动,如顶蚀作用,火口陷落等侵位机制。

远场MTPS则指围岩物质从最近的构造晕圈向地球表面或岩浆源区迁移。

如气球膨胀作用中围岩物质从岩浆层或从岩体周围向外运移(图)即属这类。

气球膨胀机制是通过侵位岩浆本身膨胀或横向拓宽把周围的围岩压扁缩小而扩大自己的空间,由于岩浆侵位时岩体规模较小,一般只占现有体积的30-40%,即岩体现有体积的大部分是通过横向拓宽把围岩压缩而扩大自己空间的。

★如何定量计算岩浆侵位空间最近西北大学王涛(1999,2000)博士将岩浆的侵位空间问题归结为由(1)主动膨胀;(2)构造扩展;(3)岩浆侵吞作三单元构成。

并以秦岭造山带核部最大的灰池子花岗岩体为例计算了该岩体侵位过程中上述三端元各取得的空间。

其中:a.根据岩体围岩应变标志体的三维有限应变测量计算出岩浆主动膨胀压缩围岩开辟的空间占岩体体积29%;b.通过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多种方法模拟计算该岩体壳源占36%,幔源占64%,围岩捕虏体约占总体积的2%,由此推测岩浆对围岩的侵吞作用共获取了38%的岩体空间;C.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在岩体定位过程中,秦岭杂岩体总体以花(扇)状向西构造侧向抬升,据其几何形状及抬升量(≈8Km)计算,区域水平扩展量可达19-32%,据此推算,岩体中19%-32%的体积可以通过此过程获得(图2)。

王涛博士定量的说明了岩浆定位时空间产生的多元性,是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

四.岩浆侵位驱动力问题方面的进展★按经典理论,岩浆与围岩间的密度倒置(浮力)造成的重力失稳是导致岩浆上升的主要原因,即岩浆之所以能上升并侵位到地壳较高的层次,是因为岩浆或岩体的密度比围岩低。

★但近年发现,有些岩体,如西班牙奥利文萨—莫内斯特里奥岩基(pons andBrun,1984)可以见到密度较大的侵入体却侵位在密度比其小的围岩中。

这与密度倒置的理论相矛盾。

★Berner等人(1972)底辟模型★Bixon(1975)的模拟实验★在这种情况下:Castro等人(1987)认为,花岗岩类岩浆是在重力作用和水平构造活动复杂的相互作用下,侵位到上部地壳中的。

Pitcher(1987)认为:在岩浆上升侵位中浮力乃是主要的驱动力。

此外还不同程度地与重熔时体积膨胀、区域性水平挤压、地震的抽吸作用以及在地壳高位中的蒸气压有关、★目前这一观点已得到大家的认可。

五.岩体侵位机制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经典的,有代表意义的侵位机制有:1、R.A.Dally的岩浆顶蚀作用(1903,1933);2、E.M.Anderson的环状岩墙和锥状岩席(1936);3、P.E.Eskola的有外罩的片麻岩穹窿(1949);4、F.E.Grout的底辟作用(1945);★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提出的有代表意义的花岗岩侵位机制有:5、Ramsay气球膨胀作用(1981);6、Shaw岩墙扩展作用(1980);7、M.S.Billings进一步定义的火山口塌陷作用(常被认为是岩浆顶蚀作用的特殊形式)等(1972)。

★近年来随着岩体构造研究的深入,新的岩体侵位机制不断提出,包括:8、脉状运移:Petford9、带状熔融作用:10、涌流作用:Meyerhoff(1992)认为11、沿活动引张剪切带侵位:Hutton(1992)★Hutton(1988)详细解释了侵位空间的形成与侵位方式之间的关系后,将上述侵位机制归为主动侵位和被动侵位。

1.主动侵位:当岩浆浮升速率大于构造裂隙开裂速率时发生主动侵位,包括穹窿作用、底辟作用、气球膨胀作用。

2.被动侵位:当构造裂隙开裂速率大于岩浆浮升速率的情况下则发生被动侵位,包括顶蚀作用,火山口沉陷作用、岩墙扩展作用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花岗岩可在拉张、挤压、剪切走滑等多种构造环境中上升、侵位。

剪切带包括断裂已被证明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岩浆的运移与上升是由网状剪切带系统内扩张与压缩相交替所驱动。

而且是以岩墙的方式迅速上升。

对于大多数花岗质岩浆的上升、侵位,是以剪切带及断裂为通道。

这点目前已趋于认同。

六、与花岗岩侵位机制相关的构造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热点(或发展趋势)。

1.控制花岗岩侵位机制的因素;★Read(1957)曾强调,地壳深度和岩浆在地壳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是花岗岩类就位机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Pitcher(1979,1987)认为:岩浆和围岩之间的韧性差决定了岩体的就位机制。

★Castro(1987)则认为:控制侵位机制的主要因素是岩浆的浮力和区域应力场的共同作用(图4)。

★但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侵位机制的同期侵入体可以出现在同一地壳层次上的反常现象,特别是底辟和火山口沉陷几乎同时同地出现在同一地壳层次上。

★对花岗岩浆侵位机制的控制因素,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热点问题。

2.深成花岗岩体单一侵位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而岩体的复合侵位机制证据越来越多。

暗示岩体复合侵位机制可能是岩体侵位机制的普遍形式。

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研究趋势。

★最近paterson(1993)提出了一种近场与远场物质迁移作用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