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节胺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由于受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徒长问题一直是棉花栽培
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缩节胺是目前我国棉花生产过程中常用的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

合理科学使用缩节胺,才能保证棉花高产、稳产。

本文重点介绍缩节胺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希望对棉农朋友有借鉴作用。

一、缩节胺基本理化功能和产品用途1. 基本理化功能
缩节胺(DPC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其纯品为白色或淡黄色晶体或粉末,毒性低,使用安全。

国产缩节胺为晶体粉末,含有效成分96%以上。

常温下放置2年,有效成分基本不变,极易吸潮结块,但不影响药效。

熔点:>350℃;溶解度(20℃):水100%;可燃性危险特性:燃烧时产生有毒氮氧化物和氯化物气体。

2. 产品用途
缩节胺能有效地控制棉花的横向和纵向生长,能使正在伸长的节间变短、主茎和果枝的生长减弱、叶面积减小、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能力增强,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输送和分配、促进棉花增产和改善纤维品质。

其增产的原理是:通过控制主茎生长速度和果枝的节间伸长,控制叶面积扩展、调节棉叶的生理功能,建立棉田群体生态环境合理,改善成铃结构,增加铃重,为棉花增产提质奠定物质基础。

二、使用缩节胺调控棉花的原则与影响要素使用缩节胺化学调控棉花应遵循“前轻后重、分次应用”的基本原则,同时应根据品种、气候、土质、长势灵活应用。

缩节胺调控药效作用时间为:缩节胺处理后3~5天,最大日增长量开始下降,使旺长的棉株逐渐恢复到稳长状态;处理后
10~15天药效发挥作用最大;处理后20~25天,直接控制主茎生长的效应明显降低。

影响缩节胺使用要素有:
1. 气候要素
我国东西部降雨量差别很大,同一地区的年降雨量变化也很大。

降雨量大的地区和年份,土壤湿度大,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棉花植株生长旺盛,合成赤霉素的能力强,同时缩节胺喷施后在土壤中降解快,导致有效期缩短;与此相反,降雨量少的地区和年份,土壤比较干旱,缩节胺施用有效期延长。

因此,缩节胺多雨年份用量较大、干旱年份用量少,一般东部地区用量多于西部。

2. 品种因素
棉花对缩节胺的敏感性与品种有关。

一般长势弱、叶色淡的品种对缩节胺敏感,长势强、叶色深的品种对缩节胺的敏感性低于前者。

3. 保护栽培与间作套种
地膜覆盖的棉花土壤升温快、墒情较好,棉花前期长势加快,其缩节胺用量较露地直播棉大;间作套作的棉花发育期延迟,棉花前期缩节胺用量小于单作棉花。

4. 土壤质地
黏性土壤棉田发苗慢,苗期缩节胺用量大容易导致控制过重;生长后期黏土地供肥水能力较强,植株生长旺盛,缩节胺用量相对较大。

沙壤土棉苗发苗快,早期要注意及时化控,防止苗徒长;后期棉株容易脱肥,不宜重控。

5. 发育期
苗期使用缩节胺敏感,以现蕾初花期最敏感,盛花期后用药效果明显降低。

缩节胺
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
郑国喜
专题讲座
E-mail:**************电话*************
本栏编辑:
刘 颖
6. 其他主要因素
包括肥力、地力、密度等因素。

施肥量大、田间地力条件好、种植密度大,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棉花旺盛生长,因此其缩节胺的用量要大于施肥量小、地力差、密度小的地块。

三、调控措施1. 常见的调控指标
一是根据棉花高产的理论叶面积系数,制定调控目标。

长江流域棉花理论高产的叶面积系数:现蕾期为0.183,盛蕾期为1.14,初花期为2.42,盛花期为4.18,结铃期为3.92,吐絮期为2.76;黄河流域调控叶面积系数:初花期0.5~0.6,盛花期为2.7~2.9,盛铃期为3.5~4.0,始絮期为2.5~2.7;新疆棉区的棉花开花至吐絮期的叶面积系数一般高于黄河流域0.2~0.3。

二是根据叶龄模式调控。

分别在7~8叶龄进行第一次调控,16~17叶龄进行第二次调控。

三是根据长势调控。

主要以主茎高的日增长量为指标。

盛蕾期至初花期是棉花生长最快阶段,当日生长量大于3.0厘米即表示生长旺盛,需要喷施缩节胺进行调控。

四是全程化调控。

全程化调控就是在棉花的生育期,定向调控各器官的生长,并改善其生理功能,从整体上培育高光效、高质量的棉花田间群体结构。

下面侧重介绍全程化调控。

2. 全程化调控方法
一是种子处理。

用缩节胺溶液浸种能起到促根壮苗的作用,可提高棉苗的抗逆能力。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播种前用100~200毫克/升缩节胺溶液浸种,达种皮发软、子叶分层的程度;一般浸泡5~8小时,捞出催芽后播种。

需要注意的是,种植包衣种子禁止浸种。

二是苗期使用。

对于没有进行种子处理的棉田,在苗期喷施低浓度的缩节胺,同样可起到壮苗、提高棉苗抗逆能力的作用,喷施浓度一般为40毫克/升以下,于2片真叶展开时喷施;移栽育苗的可在苗床上喷施。

三是蕾期使用。

长势正常的棉花在盛蕾期(4~5个果枝)后首次喷施缩节胺,用量为0.5~1.5克/亩,药液量10~15千克/亩。

四是初花期使用。

缩节胺用量为2~3克/亩,药液量20~30千克/亩。

五是盛花结铃期喷施。

缩节胺用量为3~5克/亩,药液量20~30千克/亩。

如果花蕾铃期只喷施1次,一般在打顶前后3~5天喷施。

四、调控注意问题
1. 首次使用缩节胺注意事项
对于新使用的地区或操作者,可在初花期使用1~2次,积累经验后再系统化控使用。

2. 使用量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土壤、栽培品种以及种植技术水平差别较大,缩节胺的用量需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在生长前期使用量不宜过大;瘠薄旱地棉田棉花长势弱,不宜使用。

具体使用量可参考当地农业科研部门的试验结果。

3. 降雨与干旱问题
在降雨量多的年份或肥水足、长势旺盛的棉田,其药效期会缩短,用药次数可适当增加;与此相反,干旱年份应适当减少,用量和次数应根据实际需要严格控制。

有研究表明,棉株喷施缩节胺后,能被棉株各部位吸收,然后输送到各器官发挥作用,喷施6小时的吸收量能达到43%、24小时后吸收量能达到60%、以后的3天中的吸收只有10%;如果喷施6小时后下雨,基本不影响药效,因此不需要补喷;若喷施后1~2小时下雨则需要补喷,用药量可以酌情减少。

4. 喷施部位
在棉苗不徒长时喷施,要做到均匀喷洒,以促进棉苗均匀整齐;对徒长棉田要做到全株上下着药。

5. 用药量过大的补救措施
如果用药量过大,可以及时向棉田灌水,使缩节胺药液浓度降低药效降解来减轻危害,必要时可用赤霉素来解除缩节胺的药效。

6. 机械化收获与化控问题
机械化采收棉花,需要根据收获机械的需要塑造株型,以达到方便收获的目的。

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种植品种、密度、气候和收获机械标准,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化控操作规程,按规程操作化控。

7. 水剂助壮素调控
使用缩节胺水剂助壮素调控,因其有效成分含量不同,需要按使用说明书操作。

8. 缩节胺存储
缩节胺易潮解,要严防受潮,潮解后可在100℃左右温度下烘干。

缩节胺虽毒性低,但贮存时还需妥善保管,勿使人、畜误食,注意不要与食物、饲料、种子混放。

作者简介:郑国喜,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工作。

联系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水利局大厦329号 枣庄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2778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