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平乐黄庭坚1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黄庭坚18篇
清平乐黄庭坚18篇
清平乐黄庭坚(1)
黄庭坚《清平乐》译文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
家黄庭坚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本文就来分享一篇黄庭坚《清平乐》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代: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10、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
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一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了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着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赏析二
这是一首惜春的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
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
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
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
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
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
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词中以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清平乐黄庭坚(2)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
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
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
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
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清平乐黄庭坚(3)
黄庭坚:清平乐
导语:《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此作以嗫嚅独语的方式,表达一种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
自问自答,一往情深。
在问答中,波澜回环地画出春的脚步和形神。
上片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下片写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
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
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清平乐黄庭坚(4)
清平乐 [ 宋 ]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10、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此为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
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清平乐黄庭坚(5)
清平乐黄庭坚
一.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
二.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
三.整体感知
上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下片: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三.词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寂寞”表达什么感情?
惜春之情。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4)、“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
追求美好事物,希望春天归来。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1)、为什么“问取黄鹂”?
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2)、“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
蔷薇在夏天(季节)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
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四.词总结
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鉴赏伤春类诗词
一、伤春类古诗词的特征
1、诗眼词眼多为“伤春”“惜春”“愁”等。
如“一片飞花减却春,风吹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韦庄《长安清明》)、“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等等。
2、多选“落花”“落红”“飞花”“残花”“东风”“暮雨”“流水”“夕阳”“燕子”等为意象。
如“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张籍《凉州词》)、“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等等。
这些意象常构成百花凋零、春光不在、伤感凄凉的意境。
3、作者多为婉约风格的词人或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
李清照是这类词最典型的创作者,她早期以《如梦令》为代表,伤春之时还表现出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后期因夫死孤寂,所作词伤感失意、悲苦凄婉情调更浓,以《点绛唇》《浣溪沙》等为代表。
晏殊、晏几道父子继承五代婉约词风,其创作的《浣溪沙》《蝶恋花》多是伤春感时之作。
辛弃疾、杜甫也有此类诗词作品,不过多与国事、身世相关,辛弃疾的《摸鱼儿》、杜甫的《伤春五首》均是代表。
4、词牌以《浣溪沙》《蝶恋花》为代表,诗题以《春兴》《伤春》居多。
二、伤春真意
1、伤春多为恋春惜时,或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
春天是美好的,可爱的,但又是短暂的。
人生的春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它清纯、绚丽,富有朝气,但又很容易失去,正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所以,当春残花落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伤感之情,而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感受更为真切,由此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颂的伤春、惜春、留春、叹春诗句。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花在风雨的摧残下凋谢了,词人怜惜地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满怀的惜春、恋春之情溢于言表。
晏殊、晏几道父子创作了许多伤春惜花的词作。
晏几道《鹧胡天》“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耐朱颜不耐秋”以少女爱莲惜花表达青春易逝,好景不长的深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浣
溪沙》)花的凋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对时光流失的惆怅和无奈。
李清照的《好事近》、王驾的《晴雨》、黄庭坚的《清平乐》、王安国的《清平乐》、朱淑真的《谒金门》、王诜的《蝶恋花》等都是伤春、伤怀,叹年华流失之作。
2、借伤春表达忧愤忧思及爱国情怀。
人生有失意的诗人,常常借美好事物的失去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或不幸遭遇。
看到娇艳的花儿随风飘落,落入泥沼、沟渠,看到残红遍地,满目凄惨的景象,他们就借此表达年华虚度,事业无成的感慨,或寄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情。
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
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
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恋……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惜春、叹春之作,但更是林黛玉感叹自己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的重要作品。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休去凭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出。
”上片伤春,表面上是就春而发,实际上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慨。
下片咏怀,诗人借惜春、怨春之感,联系身世,表达爱国忧思之心。
杜甫的伤春诗更多地联系国事衰亡,战乱纷繁,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伤春五首》都是这样的作品。
3、借惜春抒发离愁相思之情
这种类型的词多为闺怨词。
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出。
”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时间是杨柳依依的春天,点出离愁,后几句以极其深切的离愁,抒发相思的无尽与永恒。
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作品怀念曾经与自己相
识、相知的一位女子。
“去年春恨”说明由春天地失去产生的惆怅之情由来已久,同样是残春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一种极其凄美的意境,我们仿佛看到,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在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黯然神伤。
明月犹在,佳人难寻,诗人在寂寞中苦苦思恋。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在古典诗词中,梅花,柳枝,青草经常与离思相结合,“梅残”说明离愁之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承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境,极为形象地写出离愁之缠绵无穷。
“春山”已在“尽处”,而“行人更在春山外”,极写“行人”之遥不可及,从而突现出离愁之切、之浓、之无可奈何。
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点绛唇》、赵鼎的《蝶恋花》等都写了由春产生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三、伤春手法
1、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伤春类诗词要么以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破败景象衬托惜春伤感之情,如“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王建《宫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要么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伤春诗中“春光日自浓”“花开满故枝”极写春意正浓,但“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的国势让诗人无心去欣赏,更反衬出一种忧虑与愤懑。
杨万里“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伤春》)则是以乐景写愁情病苦。
2、对比。
王驾《雨晴》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以雨前雨后情景的对比,写花落春逝,暗寓惜春伤春的情怀。
3、比喻。
秦观《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飞花”比作梦境,将“细雨”比作愁绪,以抽象事物喻具体景象,形象生动地传递出落花飘飞、细雨如丝的景象中诗人因春逝而生淡淡哀愁的诗情画意。
4、设问。
晏殊《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以设问引出后面因春逝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而“无可奈何”,油生惋惜和惆怅。
总之,由“春”引发的悲情、伤感成了诗人歌咏的主题之一,它关涉到人生感悟、思恋情怀、事业际遇等各方面,只要把握了伤春类诗词的特点,抓住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