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与雪莱诗风异同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84e25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7.png)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和雪莱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爱情诗作品都是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徐志摩的爱情诗作品以现代派为主,但同时也融入了浪漫主义元素。
他笔下的
爱情诗既有热烈的激情,也有细腻的情感。
以他的诗集《再别康桥》中的《再别康桥》为例,这首诗是徐志摩给离别的女友写的,表达了他痛苦的感受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而雪
莱的爱情诗则更加强调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理想主义的精神。
他的爱情诗具有唯美主义的特点,以《西风颂》为例,这首诗描绘了爱情的纯洁和美好,将自然的力量和人的感情融为
一体。
其次,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也有所不同。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词句上更加简洁明了,言
语简练,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而雪莱的爱情诗则更加注重对于气氛的烘托和情感的抒发,表现出更深刻的内涵。
最后,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区别。
徐志摩的爱情诗更加平实,
常常从个人经验出发,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情感的变化。
而雪莱的爱情诗则更多的使用了抒
情手法,通过神话、史诗、象征等手法将爱情描绘得更加宏伟、美好、魔幻。
综合分析可知,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在情感表现、词句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区别,二者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文化背景。
但无论怎样,他们的爱情诗都是经典之作,
表达了对于爱情和美好的向往和回忆。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分析-近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分析-近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553462d0d233d4b04e69a9.png)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分析-近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新月派作为新诗的一个流派,具有浓厚的文学史地位。
作为新月诗派最具有成就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的诗歌尤其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创作风格和追求,徐志摩在很大的方面受到了闻一多等新月派成员的影响,遵循了格律诗的诗体。
一方面在新诗意象的选择上细心雕琢,别出心裁,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其个人潇洒个性的影响,更造就其诗歌独特意境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徐志摩别样的诗歌艺术。
在读徐志摩的诗歌时,我们能够发现其构思精巧,意象新颖;章法整饬,样式多变;文辞富于想象力,具备了美学和艺术的价值。
另外更值得学者研究的是,徐志摩在运用传统诗歌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加入了现代新诗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创下了新诗抒情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意象; 意境; 情感; 创作艺术;绪论徐志摩可谓是中国近代文学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对世人来说充满神秘感,他复杂且别具一格,他风骚而引人瞩目。
在上世纪的初期,中国诗词世界,徐志摩当属其中核心的组成部分。
作为新月派的杰出代表,在新时代诗歌的复新之路上起到引路人的作用。
朱自清说:徐志摩是近代杰出诗人代表的不二人选1933年,茅盾在《徐志摩论》中说:近代文学诗词领域最值得关注的是徐志摩,与他等身的着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
(《中国当代百位文学大家徐志摩传》,第47页)徐志摩一生履历丰富。
他生于十九世纪末的一个富庶之家,他先后在上海、美国求学,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经验。
为追逐罗素的脚步而在伦敦剑桥大学求学。
在这段时间,他接触到许多欧洲伟大的诗人如雪莱、拜伦等,研读全球诗歌经典,畅游在唯美主义的世界,体会心灵上的激荡。
并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
这奠定了其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基调。
徐志摩在近代诗坛的创作是伟大的。
从英国求学归来,徐志摩便投身诗词,与梁秋实、闻一多、胡适等共同兴办新月社,开始新月派的诗词创作。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和新月派特点分析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和新月派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20f2af69dc5022aaea00fc.png)
新月派的新格律诗规则,主要体现在三个原则:建筑美,绘 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绘画美是
用词讲究色彩。音乐美,就是要有节奏感和旋律。这实际上,
是吸收了西方诗的最重要的实践,他的诗基本上符合这三 个原则。但是,他最突出的,最有魅力的是那种音乐性。
这首诗有一定的叙事性,在叙事的框架中展开 想象。只是写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但是,并 无更具体的叙述,主要是情感抒发。 徐志摩的那些最出色的诗歌,几乎都是这样一 种灵动飘逸的意境。《雪花的快乐》、《我不 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有一个恋 爱》、《再别康桥》等等,几乎全部是这样的 抒情格调。
“他的诗思、诗意几乎没有越出这个英国浪漫派雷池一步。”(卞之琳:《人与 诗:忆旧说新》)
徐志摩说自己的诗歌是从性灵 深出发出来的。 “性灵” 是徐 志摩经常运用的词汇,指的是 个性、情感领域。也就是说, 他的诗是表达内心情感,表现 自我的。表现自我,情感,徐 志摩说,自己是一个信仰感情 的人。他的内心感情体验远远 胜于对外部的观察,这正是浪 漫主义诗歌最重要的特征。
2、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
徐志摩是20年代比较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性格属于情感类型,他在留学时 代又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特别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这种影 响决定了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卞之琳说: “尽管徐志摩在身体上、思想上、感情上,好动不好静,海内外云游,但是,一 落到英国,英国的19世纪浪漫派诗境,他的思想感情发而为诗,就从没有超出 这个笼子。”
这首诗所抒发的却是那种高昂激越而又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感。是 一种博爱的感情。诗人要为一切苦难者和弱者,奉献出自己的热 情、热血,为他们消除苦难,指点他们进入美好的生活。这里, 徐志摩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正义和良知。
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4bd7746c85ec3a87c2c5f1.png)
㊀2019年4月第35卷第2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SocialSciencesEdition)Apr 2019Vol 35㊀No 2读书与研究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王立群㊀张怡馨(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ꎬ北京100083)收稿时间 2018-12-29基金项目 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专项(编号为JG2018ZZ03)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MOOCS㊀㊀㊀㊀㊀课程建设 的阶段性成果ꎮ㊀㊀ 摘要 ㊀雪莱不仅是英国优秀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ꎬ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诗歌理论家ꎬ他的文艺思想不仅在西方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ꎬ而且影响了20世纪初中国新诗坛的许多诗人ꎮ正是在他的影响下ꎬ杰出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不但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ꎬ并且在许多作品中都阐发了对诗歌创作的认识与见解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思想ꎮ而雪莱对其诗学思想的影响ꎬ目前学术界却鲜有论及ꎮ文章对雪莱与徐志摩的诗学思想进行全面比较研究ꎬ探讨了徐志摩对雪莱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ꎬ并力图揭示徐志摩全面接受雪莱诗学思想影响的深层原因ꎮ关键词 ㊀诗学浪漫主义ꎻ雪莱ꎻ徐志摩 中图分类号 H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2689(2019)02-0073-07一㊁概述如果冬天来了ꎬ春天还会远吗?[1](91)19世纪英国积极浪漫主义代表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这一名句ꎬ中国读者可谓耳熟能详ꎮ在黑暗的年代里ꎬ许多革命者都是吟诵着这首诗ꎬ满怀着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期待走出困境的ꎬ充分体现出百余年来我国读者对雪莱的接受程度与热爱程度ꎮ雪莱性格中有一股永不妥协的劲头ꎬ他反教会ꎬ反暴政ꎬ鼓吹革命ꎬ向往着在人间建立美好的理想社会ꎬ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叛逆色彩ꎮ马克思把他称为 彻头彻尾的革命家 [2](261)ꎬ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则称他为 天才的预言家 [3](258)ꎮ坎坷多艰㊁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和不畏世俗㊁不屈不挠的个性成就了雪莱ꎬ并在他的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中表现出来ꎮ他的诗作与诗论不仅风靡整个欧洲大陆ꎬ而且传入中国ꎬ在20世纪初的中国诗坛掀起一股学习雪莱的热潮ꎮ他本人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我国的文艺青年集体崇拜的偶像ꎬ并深入而全面地影响了以徐志摩为代表的一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文学创作与诗学思想ꎬ时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及借鉴意义ꎮ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雪莱与徐志摩的比较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ꎬ但几乎所有研究都将关注点放在对二者生平㊁诗歌内容或作品风格的比较研究上ꎬ对两位作家诗学思想的比较研究迄今为止几乎还是空白ꎮ雪莱创作了专门的诗歌理论著作«诗之辩护»ꎬ而徐志摩诗学思想散见于他的一些散文作品㊁演讲稿或诗歌作品中ꎬ并未留下一部系统而严谨的诗学专著ꎮ徐志摩是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文艺理论家ꎬ他更多的是他从自己诗歌创作实践出发来解读诗歌的韵味㊁解读诗歌的内涵ꎬ以相对感性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本质㊁诗歌的语言特点及社会作用等方面的理解与认知ꎮ但是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并不妨碍对二者的诗学思想进行全面的比较㊀74㊀㊀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9年4月研究ꎮ通过对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ꎬ笔者探讨了徐志摩对雪莱对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ꎬ进一步揭示出徐志摩全面接受雪莱诗学思想影响的内在的深层原因ꎮ本文对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的比较研究ꎬ丰富了对徐志摩诗学思想源流关系的认识ꎬ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ꎬ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ꎮ二㊁雪莱的诗学思想雪莱的诗学思想在他对诗歌的性质㊁功用㊁诗人的地位以及诗歌语言的内在韵律等方面的认识上都充分体现出来ꎮ«诗之辩护»是他的诗学思想的升华与结晶ꎬ此外ꎬ«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伊斯兰的起义»等诗作序言中对其诗学思想均有所涉及ꎮ叶芝对雪莱的«诗之辩护»赞赏有加ꎬ认为这一论著堪称英语语言体系对诗歌本身的最深刻的论述ꎬ后来的哈罗德 布罗姆也非常赞同这一说法[4](40)ꎮ«诗之辩护»是雪莱为反驳托马斯 洛夫 皮可克«诗歌的四个时代»关于诗歌的观点而创作的ꎮ托马斯 皮可克是雪莱同时代的一位小说家ꎬ二人也是关系密切的朋友ꎬ时人将他与雪莱夫妇称为 马洛团体 [5](215)ꎬ说明他们的文学创作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共性ꎬ但是二者对于诗歌价值的判断却大相径庭ꎮ皮可克在«诗歌的四个时代»中猛烈抨击现代诗人ꎬ认为诗歌是蛮荒时代的产物ꎬ时代已经发展变化ꎬ诗人却没有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ꎮ 今日的诗人ꎬ是文明社会中的半野蛮人ꎮ他生活在过往的岁月里 [6](69)ꎬ因此诗人已经被时代所抛弃ꎬ伴随着社会发展ꎬ诗歌已经彻底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ꎮ在«诗之辩护»中ꎬ雪莱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反戈一击ꎬ把诗人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ꎬ认为诗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ꎮ这一认识与中国传统文化将文学看作 经国之大业ꎬ不朽之盛事 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ꎮ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极度贬低诗歌价值的社会现象ꎬ这一说法的出现恰逢其时ꎬ对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文学艺术的作用发挥了积极作用ꎮ郭沫若高度评价雪莱的诗学思想ꎬ 无怪乎热血的诗人雪莱ꎬ要愤激而成«诗之拥护论»①ꎬ要主张诗的神圣ꎬ想象的尊崇ꎬ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了 [7](161)ꎮ第一ꎬ雪莱非常强调诗歌的道德教化作用ꎮ他认为ꎬ诗歌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向善ꎬ提高人的道德素养ꎮ诗歌艺术的繁荣总是与时代道德或知识方面的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ꎬ而诗歌的沉沦也常常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堕落息息相关ꎮ他在1817年创作的«伊斯兰起义»的序言中明确指出: 我但求唤起读者的感情ꎬ使他能看到真德行之美ꎬ鼓励他去作一些探讨ꎬ以达到我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ꎬ以及世界上最高尚的明达之士的信仰ꎮ [8](77)同时ꎬ雪莱强调ꎬ必须辩证看待诗歌与社会道德的关系ꎬ冠冕堂皇的道德说教并不能真正打动人的心灵ꎬ崇高的道德必须与优秀的诗歌作品结合起来才能彰显出独特的魅力ꎮ荷马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史诗诗人ꎬ是因为他在诗歌作品中塑造了世人学习的典范ꎬ表现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ꎬ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净化自己的心灵ꎬ进而通过模仿向理想人格转变ꎬ充分发挥了诗歌的道德启迪作用ꎮ诗歌与美和善具有内在的关联ꎬ通过诗歌的美来表现善是诗人的使命ꎬ 做一位诗人ꎬ就是领会时间的真与美ꎬ简言之ꎬ得领会善 [9](141)ꎮ换而言之ꎬ诗人存在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积极传播正能量ꎬ激发人们探索新的世界的欲望ꎬ帮助人们把握生活的真理ꎮ在一定意义上ꎬ可以说诗歌和科学同样发挥着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ꎮ这里ꎬ雪莱的文学功用观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文艺批评家ꎬ表现出崭新的时代特征ꎮ第二ꎬ雪莱将诗歌定义为 想象的表现 [9](139)ꎬ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想象ꎮ像其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一样试图从作家的主观层面寻找艺术发生的根源ꎬ«诗之辩护»开篇即探讨了想象与推理的区别ꎮ 所谓推理与想象这两种心理活动ꎬ照一种看法ꎬ前者指心灵默察不论如何缠身的两个思想间的关系ꎬ后者指心灵对那些思想起作用ꎬ使它们都染上心灵本身的光辉ꎬ并且以他们为素材来创造新的思想ꎬ每一新思想都具有自身完善的能力ꎮ [9](139)如果把推理和想象做一个比较ꎬ 推理之于想象ꎬ犹如工具之于操作者ꎬ肉体之于精神ꎬ影之于物 [9](139)ꎮ想象本身就是创造力ꎬ而推理只能发挥工具的作用ꎬ二者之间优劣自现ꎮ雪莱认为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绝对不是搜肠刮㊀第35卷第2期㊀王立群㊁张怡馨: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㊀75㊀肚 做出来 的ꎬ而是自然而然地 写出来 的ꎬ这一认识颠覆了盛行的古典主义观念ꎬ为当时刻板守旧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象ꎮ著名文学理论家雷蒙 威廉斯指出: 创造性想象的强调ꎬ也能够帮助激发人类动机与能量ꎬ以对抗当时盛行的政治经济学所包含的种种预设ꎮ这一点也确是雪莱«诗辩»中最有意思的部分ꎮ [10](52)雪莱对想象的推崇ꎬ打破了18世纪末期古典主义因循守旧的局面ꎬ为当时沉寂的诗坛注入新的活力ꎮ第三ꎬ雪莱认为想象与灵感密不可分ꎮ他认为ꎬ优秀的诗歌是灵感爆发的产物ꎬ不是靠下苦功钻研㊁意识和意志来实现的ꎮ 诗灵之来ꎬ仿佛是一种更神圣的本质渗透于我们自己的本质中ꎮ [9](172)他将灵感比喻成来去自由㊁无影无踪的风ꎬ强调诗歌与生俱来的自由特征与神秘力量ꎮ这无疑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色彩ꎬ其灵感论可以看出柏拉图影响的影子ꎬ但二者又有本质的不同ꎮ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神所授予的ꎬ神灵附体使人陷入迷狂ꎬ诗人只不过是诗神的代言人ꎻ而雪莱则认为灵感只有在主观思想或客观事物的刺激下才会产生ꎬ并非无迹可寻ꎮ作家也不是没有任何自主性的神的代言人ꎮ可以说ꎬ雪莱在继承柏拉图 灵感说 的基础上又把它向前推进了一步ꎬ赋予它更科学的内涵ꎮ雪莱具有深厚的古希腊文化素养ꎮ他不仅熟谙柏拉图主义哲学ꎬ曾亲自翻译«伊安篇»«会饮篇»等柏拉图作品ꎬ并自费印刷在朋友中散发ꎮ而且也熟谙亚里士多德㊁卢克莱修等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ꎬ继承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 摹仿说 ꎬ在创作时对他们作品与思想顺手拈来ꎮ雪莱认为诗歌本来是一种摹仿的艺术[11](89)ꎬ诗歌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模仿现实世界的过程ꎮ因此ꎬ诗人的作品就是时代的反映ꎬ 诗人ꎬ在某一意义上是其时代的创造者 [11](89)ꎮ有充分的证据表明ꎬ雪莱受到古希腊哲学与诗学思想的巨大影响ꎮ雪莱在继承柏拉图 灵感说 ㊁亚里士多德 模仿说 的同时ꎬ形成极具个人特色与时代特色的诗学理论ꎬ激发后来者对这一文艺思想进一步进行思考与探索ꎮ从这个角度来看ꎬ雪莱的诗学思想在欧洲文论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ꎬ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ꎮ三㊁雪莱对徐志摩诗学思想的影响作为雪莱的忠实读者与狂热的崇拜者ꎬ徐志摩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都明显受到雪莱的影响ꎮ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时主讲英国诗歌ꎬ雪莱的«西风颂»等诗歌作品是其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ꎬ对雪莱的诗歌表现出个人独到的理解与感受ꎮ他不仅欣赏雪莱ꎬ阅读雪莱ꎬ并且一些充满灵性的小诗的创作也刻意模仿雪莱的作品ꎬ对雪莱倍加推崇ꎬ因此被他同时代的很多人称作 中国的雪莱 ꎮ雪莱对徐志摩诗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ꎮ(一)诗歌创作源泉:灵感说雪莱认为ꎬ灵感是诗人最为宝贵的天赋ꎬ外在客观事物的刺激直接促使灵感迸发ꎮ对于诗人而言ꎬ灵感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利器ꎬ这一思想逐步发展成为雪莱诗学思想的 灵感说 ꎮ徐志摩对雪莱的 灵感说 推崇有加ꎬ认为雪莱的诗歌作品就是他灵感闪现的产物ꎬ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他的诗歌发现宇宙的奥秘ꎮ 诗人是接受灵感的祭司ꎬ是世界的立法者ꎮ诗人是超越界与现实界交通的天使ꎮ这便是诗人的使命ꎬ我们读了他的诗ꎬ不能不感觉到雪莱实在是完成了他的使命ꎬ因为我们读了他的诗之后觉得亦些微的领悟到宇宙之神秘ꎮ ①徐志摩也把诗人看作世界的立法者ꎬ对诗人身份与地位的评价与雪莱完全一致ꎮ正是在雪莱灵感论与诗歌创作实践的影响下ꎬ徐志摩对灵感的认知逐步深化ꎬ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ꎮ徐志摩对灵感推崇有加ꎬ他总结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ꎬ发现灵感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ꎮ第一种是创作时灵感在心中狂乱地冲撞ꎬ情感不受理智的控制ꎬ这时诗人必须一吐为快ꎮ他坦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中大部分诗作都是凭借灵感的恣意迸发一气呵成的ꎬ可谓 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ꎬ什么诗的艺术或技巧都谈不到 [12](158)ꎮ那时他写诗并不刻意追求诗歌意境的高远或表达的技巧ꎬ只是把井喷般涌现的灵感忠实地记录下来ꎮ在这一时期徐志摩处于灵感爆发状态ꎬ思想活动ꎬ诗思喷涌而出ꎬ如万马奔腾ꎬ极其活跃ꎮ第二种情况是在感情经过沉淀后相对理性地㊀76㊀㊀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9年4月把握灵感ꎬ从容地进行写作ꎮ而读者也可以从诗作中感受到作者的创作状态是沉静的ꎬ诗作的意象和语言是经过反复锤炼的ꎮ徐志摩后期的创作大多属于第二种情况ꎮ他对创作过程的艰苦有详细的描写ꎬ认为诗歌从萌芽到成型到过程一定要经过唐僧西天取经的种种磨难ꎬ所有诗歌的诞生都是难产ꎮ他在«‹猛虎集›序»中更是慨叹诗歌写作的过程只能用 惨 字来形容ꎬ可谓 吟安一个字ꎬ捻断数根须 [13](1303)ꎮ经过对诗歌意象和语言的斟酌提炼ꎬ徐志摩后期创作的一些诗歌中就呈现出的是千锤百炼后意境与情景的水乳交融和诗歌语言的凝练传神ꎮ徐志摩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ꎬ对诗歌创作而言ꎬ灵感与勤奋都是必不可少的ꎮ徐志摩的灵感论无疑比雪莱更为成熟ꎮ雪莱将灵感与作家的主体意识完全割裂开来ꎬ认为灵感的产生从天而降ꎬ完全不受作者主观意识的支配ꎬ 诗是不受心灵的主动能力支配的ꎬ诗的诞生及重现与人的意识或意志也没有必然的关系 [9](175)ꎬ完全否定了诗人后天的努力对灵感产生的推动作用ꎮ徐志摩认为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ꎬ生活的乐趣唤起诗人的灵感ꎮ同时ꎬ灵感的产生也离不开诗人刻苦的钻研与反复的斟酌ꎮ就个人创作经验而言ꎬ徐志摩发现旅行最能激发自己创诗的灵感ꎬ他曾经 在旅行期中想起 [14](156)很多过去的美妙情景而诗兴大发ꎬ创作出美妙的诗篇ꎮ例如他在陪同泰戈尔访日期间即兴创作出«沙扬娜拉»ꎬ剑桥故地重游时即兴创作出«再别康桥»等ꎬ都是灵感被旅行激发出来的很好的例证ꎮ丰富的人生阅历㊁渊博的知识积淀与坚持不懈的写作ꎬ是一个诗人灵感产生的前提与基础ꎬ徐志摩将雪莱的灵感说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ꎮ(二)诗歌创作题材:想象说雪莱在«为诗辩护»中提出诗人与科学家相比更重想象而不是推理ꎬ徐志摩则认为诗人必须是一个同时具备诗歌创作天赋㊁感情丰富细腻㊁富有想象力等诸多特点的人ꎮ从徐志摩对诗人的评价ꎬ无疑可以看出雪莱对他的影响ꎮ正是因为对想象的推崇ꎬ徐志摩自始至终致力于用想象来构建自己的诗歌世界ꎮ正如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开篇明义对诗人与诗歌的内涵进行阐释一样ꎬ徐志摩在«诗人与诗»白㊁席勒等著名诗人的研究得出结论: 诗人是天生的而非人为的ꎮ [15](275)徐志摩完全赞同雪莱的观点ꎬ他认为诗人只能通过想象来把握诗歌ꎬ从这个意义上说ꎬ诗歌就是想象的产物ꎬ没有任何创作的诀窍或者秘笈可言ꎮ因此即使是对诗歌进行研究ꎬ也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身心去 体验 ꎬ而不是进行理性分析ꎮ对于徐志摩这样一个崇拜 完全想象 和 绝对想象 的诗人而言ꎬ诗人是 宇宙的创造者 ꎮ正因为诗歌是想象的产物ꎬ研究者只能通过体验去把握诗歌的审美特征ꎮ㊀㊀(三)诗歌表现形式:韵律说人们常常忽略雪莱的诗歌理论对于诗歌的语言问题的研究ꎬ但这其实一直是他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在这方面他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见解ꎬ并直接影响了徐志摩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阐释ꎮ雪莱在«诗之辩护»中指出: 诗人的语言总是含有某种划一而和谐的声音之重现ꎬ没有这重现ꎬ就不成其为诗ꎮ [9](139)韵律源自潜伏于人类本性中的语言的本质力量ꎬ是诗歌内在的重要品质ꎬ它是成功地再现人类内心的情感与激情的有力工具ꎮ 凡在诗情充溢的人的语言中ꎬ遵守和声重现的规律ꎬ同时注重这规律与音乐的关系ꎬ结果便产生韵律ꎮ [9](172)诗歌的语言韵律与内容思想的融合程度成为雪莱判定诗歌品质的重要标准ꎮ他由衷地赞叹培根诗歌所特有的甜美而庄严的节奏满足了人类所有的感官欲求ꎬ波澜壮阔地推动着读者的灵魂涌向它与之共鸣的宇宙ꎬ将诗歌的韵律之美发挥到了极致ꎮ雪莱认为ꎬ诗人的语言应该具有创造性ꎬ丰富本民族的语言ꎬ推动语言的发展ꎮ他的传世佳作«西风颂»创造性地将但丁«神曲»的三行诗节格式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格式结合在一起ꎬ体现了音韵㊁节奏与文字的完美组合ꎬ像一曲旋律激昂的交响乐ꎬ以气势宏伟的篇章奏响了一曲生命与希望的颂歌ꎬ抒发了诗人高傲激扬的革命热情ꎬ表达了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ꎮ当然ꎬ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ꎬ为了达到诗歌的内在和谐ꎬ雪莱认为诗歌的语言不能以辞害意ꎬ不能仅仅为了韵律的和谐而牺牲诗歌的内容ꎮ徐志摩非常重视诗歌的音韵和谐ꎮ他认真研读雪莱的诗歌作品ꎬ发现他的诗歌音韵和谐ꎬ达到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ꎮ他被深深地震撼ꎬ由衷感慨在雪㊀第35卷第2期㊀王立群㊁张怡馨: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㊀77㊀①㊀徐志摩的 读雪莱诗后 发表1923年11月5号出版的第95期的«文学周报»上ꎮ谐的奏着音乐ꎮ ①诗歌的情感与韵律的和谐统一成为徐志摩孜孜追求的目标ꎮ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ꎬ徐志摩提出了 音节化 的概念ꎬ指出 音节化 就是诗化ꎬ是诗歌的内在韵律与外在节奏的统一ꎬ这一认识与雪莱的韵律观完全一致ꎮ[16]他在«诗刊放假»中说ꎬ 不论思想怎样高尚ꎬ情绪怎样热烈ꎬ你得拿来彻底的 音节化 (那就是诗化)才可以取得诗的认识ꎮ [17](997)换而言之ꎬ徐志摩认为ꎬ 诗的灵魂是音乐的ꎬ所以诗最重音节ꎮ [15](277)㊀㊀那么ꎬ该如何理解徐志摩所提出的音节?徐志摩在«诗刊放假»中明确指出: 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ꎬ匀整与流动ꎮ [17](997)他所理解的音节ꎬ指的是诗歌内在的韵律ꎬ而非诗歌外在形式上字句的整齐划一[17](997)ꎮ音节是内在于诗歌的ꎬ是诗歌内在生命力的强有力的跳动ꎬ是在音节里流淌着的真情实感的血液ꎬ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内在诗感ꎮ在徐志摩看来ꎬ字句属于诗歌的形式ꎬ而音节㊁诗感(即音节的波动性)是诗歌的内容ꎬ形式与内容在诗中是一个有机整体ꎬ相辅相成㊁辩证统一ꎮ«再别康桥»«海韵»«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作都成功地将诗歌的内在情感和外在韵律结合起来ꎬ语言㊁音韵与思想形成共鸣ꎬ充分实践了 音节化 的文艺理论ꎮ诗歌的内在情感与音韵节奏的和谐统一ꎬ不仅是诗歌创作所追求的境界ꎬ也是诗歌翻译所追求的境界ꎮ雪莱并不赞成译诗ꎬ认为 译诗是徒劳无功的 [9](144)ꎮ因为不同语言与文化存在巨大差异ꎬ对诗歌进行翻译很难做到诗歌形象的重现ꎬ很难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重现原诗的音韵节奏ꎬ而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ꎮ 要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作另一种语言ꎬ其为不智ꎬ无异于把一朵紫罗兰投入熔炉中ꎬ以为就可以发现它的色和香的构造原理ꎮ[9](144)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ꎬ诗歌是不可译的ꎮ徐志摩也曾形象地表达了诗歌翻译的难处ꎮ因为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要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原诗的形式ꎬ也不仅仅是译诗表现原诗的神韵即可ꎬ只有通过翻译让译诗的形式充分表现出原诗的神韵ꎬ把原诗的神韵化进译诗的形式中ꎬ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ꎬ才算成功的诗歌翻译ꎮ这样的诗歌翻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ꎬ是一种再创造ꎬ译者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作家ꎮ四㊁徐志摩接受雪莱诗学思想的深层原因㊀㊀同时期出现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为数众多ꎬ徐志摩为什么唯独全面接受了雪莱诗学思想的影响?这主要源于二者人生境遇的相似性与美学追求的同一性ꎮ徐志摩与雪莱这两位诗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ꎬ却都热烈追求爱㊁美与自由ꎬ终生在爱㊁美与自由的炼狱中上下求索ꎬ涤荡生命的污浊ꎬ酿造艺术的琼浆ꎬ毕其一生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ꎬ诠释着对爱㊁美与自由的热爱与执着ꎮ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如一片烈火轻云ꎬ点亮了天际ꎬ照亮了人们心中的黑暗ꎻ而雪莱则用一生奋力飞翔去追逐一个诗人的梦想ꎬ留给读者一个至情至性的诗歌艺术世界ꎮ雪莱借诗剧«普罗米修斯的解放»发出了自由与正义的呼喊ꎬ通过普罗米修斯这个善良㊁正直㊁英勇㊁无私的体现人类最高贵品质的解放者形象来表现对暴政的反抗和对人类的悲悯ꎮ作为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ꎬ雪莱心中的自由与爱㊁美是同义词ꎬ正如叶芝所言ꎬ他所追求的自由并不是个体的精神解放ꎬ而是 普遍的爱㊁平等的正义㊁未来的希望㊁过去的荣誉 [18](15)ꎮ他认为诗人是 真和美的导师 [18](17)ꎬ其抒情诗则更多地表现诗人对爱和美的追求ꎮ雪莱在诗作中对 爱 字的使用如此之多以至于有人说雪莱是世界文学中使用 爱 字最频繁的作家ꎮ徐志摩则始终坚守着自己对人类真善美的 单纯的信仰 ꎬ在诗中不断地描画着自己的人生理想ꎬ追求着至真㊁至纯㊁至善㊁至美的人生境界ꎮ正如茅盾先生所说: 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的ꎻ透过那恋爱的外衣ꎬ有他的那个对人生的单纯信仰ꎮ ②在«我有一个恋爱»中ꎬ徐志摩把黯淡的人间与天上的明星进行对比ꎬ虽然 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 ③ꎬ心中却一直怀着美好未来的憧憬ꎬ绝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ꎮ梁。
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4c2409131126edb6e1a1068.png)
46一、概述坎坷多艰、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和不畏世俗、不屈不挠的个性成就了雪莱,并在他的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中表现出来。
他的诗作与诗论不仅风靡整个欧洲大陆,且传入中国,在20世纪初的中国诗坛掀起一股学习雪莱的热潮。
他本人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我国的文艺青年集体崇拜的偶像,并深入而全面地影响了以徐志摩为代表的一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文学创作与诗学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及借鉴意义。
通过对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笔者探讨了徐志摩对雪莱对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揭示出徐志摩全面接受雪莱诗学思想影响的内在的深层原因。
本文对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丰富了对徐志摩诗学思想源流关系的认识,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二、雪莱的诗学思想雪莱的诗学思想在他对诗歌的性质、功用、诗人的地位以及诗歌语言的内在韵律等方面的认识上都充分体现出来。
《诗之辩护》是他的诗学思想的升华与结晶,此外,《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伊斯兰的起义》等诗作序言中对其诗学思想均有所涉及。
在《诗之辩护》中,雪莱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反戈一击,把诗人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诗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第一,雪莱非常强调诗歌的道德教化作用。
他认为,诗歌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向善,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诗歌和科学同样发挥着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
这里,雪莱的文学功用观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文艺批评家,表现出崭新的时代特征。
第二,雪莱将诗歌定义为“想象的表现”,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想象。
想象本身就是创造力,而推理只能发挥工具的作用,二者之间优劣自现。
雪莱认为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绝对不是搜肠刮肚“做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写出来”的,这一认识颠覆了盛行的古典主义观念,为当时刻板守旧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象。
第三,雪莱认为想象与灵感密不可分。
他认为,优秀的诗歌是灵感爆发的产物,不是靠下苦功钻研、意识和意志来实现的。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781e52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4.png)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是两位著名的爱情诗人,他们的爱情诗作品中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本文从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进行比较研究。
从主题上看,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都以表达爱情为核心。
徐志摩的爱情诗作品多以对妻子陆小曼的爱情为主题,承载了深情厚意的家庭与婚姻之爱。
而雪莱的爱情诗则更为广泛,既有对具体个体的倾慕,也包含对人性之美的赞美,可以说是一种更为理想化的爱情追求。
从风格上来看,徐志摩的爱情诗风格较为朴素自然,富有真挚的情感。
他的诗歌表达方式直接明了,没有太多修饰和华丽的辞藻。
而雪莱的爱情诗则犹如奔放的泉水,充满激情与激昂。
他的诗作常常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展示了独特而奔放的艺术特色。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徐志摩与雪莱在诗歌中都借助具象的意象来传达他们的情感。
徐志摩的爱情诗中充满了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和温馨的画面,如《重返母校》,他描绘了自己与妻子回到母校的情景,将爱情与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结合在一起。
而雪莱的爱情诗则更为宏大神秘,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描写梦幻情景来表达爱情之美,如《该隐与阿多尼亚》中的“我们的心灵双双在一个白昼漂流,像群鸟中翱然翱翔的梦,少女脸上安歇的胜利微笑。
”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徐志摩的爱情诗注重感情的真实表达和平凡生活的描绘,更贴近日常生活。
而雪莱的爱情诗则注重情感的浪漫表达和理想情境的描绘,更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展示了诗人对爱情的真挚热忱和对人性之美的追求。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ed628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f.png)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研究课题。
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诗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而广受赞誉。
而雪莱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诗作深受世人喜爱,被誉为“浪漫主义四大诗人”之一。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作品都具有深沉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诗歌风格,因此对二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他们在爱情诗歌创作上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爱情观念、诗歌风格和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文学界的贡献和影响,拓展对爱情诗歌创作的理解和认识。
本研究对于加深对徐志摩和雪莱的诗歌创作和文学影响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引言徐志摩与雪莱是中外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两位诗人,两人都以其深情的爱情诗歌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他们在爱情文学领域的作品特点和创作风格,进一步了解两位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徐志摩和雪莱的诗歌,还有助于探讨中西方爱情诗歌的异同,为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通过比较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歌,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人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差异,促进文学交流与对话。
研究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还有助于探讨爱情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意义,为理解爱情文学的传统和演变提供新的参考。
最终,这项研究有望进一步拓展对徐志摩和雪莱作品的理解,为爱情诗歌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
2. 正文2.1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简介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爱情诗歌风格著称。
徐志摩的爱情诗歌常常表现为对爱情的热烈讴歌和深情表达,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
徐志摩的爱情诗歌语言简洁清晰,表达直接而真挚,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凸显爱情的美好和纯洁。
他的爱情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64fd1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9.png)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徐志摩和雪莱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们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特别是他们的爱情诗歌,两人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
本文将对徐志摩和雪莱的爱情诗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首先,徐志摩和雪莱的爱情诗都强调了爱情的狂热和神圣性。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描绘了他与女友在康桥的告别时刻,诗中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对爱情的追求。
比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诗抒发了作者深刻的思念之情。
同样,雪莱的《风暴中的爱情》也是一首充满狂热和激情的爱情诗。
其中,“我爱你,不止因为你的美丽,还因为你灵魂里的善良和美好”,这句话凸显了雪莱对爱情理想的坚定追求。
其次,徐志摩和雪莱的爱情诗都描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情。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这样一句诗,“桥上惟余夕阳,白羽如雪,渐行渐远,渐无人道。
”这句话表达了他与女友相聚时时光如白驹过隙,也折射了两人之间的感情含义。
雪莱的《风暴中的爱情》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描写,“跨越千山万水,追逐你的爱”,这句诗体现了雪莱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远方的向往。
另外,徐志摩和雪莱的爱情诗都有着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长相思》都是从个人的感受出发,通过反复的回忆、联想和想象,来渲染出一种深切的感情。
例如,在《再别康桥》中,作者的内心纠结和无奈,犹如一波波激荡的海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样地,雪莱的《风暴中的爱情》也是一首充满了个人感情的诗歌,暴露出诗人生命中的某种共鸣和情感挣扎。
最后,从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上看,徐志摩和雪莱的爱情诗也有所不同。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较为简练明了,情感直接易懂。
他的诗句讲究押韵和节奏,具有进一步加强诗歌氛围的作用。
例如,“灯火阑珊处,夜静春山深”,这句诗不仅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感,也展现了宏伟的山河景色。
相比之下,雪莱的诗歌语言显得更为深刻和哲学。
他常常使用隐喻和比喻的手法来进一步表现感情内涵。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53141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c.png)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徐志摩与雪莱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各自创作了许多精美的爱情诗作品。
两位诗人的爱情诗作品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产生,但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热烈情感的描绘。
本文将分别从徐志摩和雪莱的爱情诗作品出发,对他们的爱情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两位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异同。
首先要介绍的是徐志摩的爱情诗作品。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作以热烈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著称,其中不乏关于爱情的作品。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对离别的深情表达。
徐志摩在诗中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些诗句中透露着徐志摩对离别的温柔态度,同时也流露着对爱情的执着和眷恋。
徐志摩的《雁》、《月夜》等作品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思索和渴望。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雪莱的爱情诗作品。
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受到了古希腊文学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融合了理想主义、自然崇拜和对爱情的热情赞美。
他的诗作《西风颂》、《爱的礼赞》、《激情的心》等都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超脱尘世的理想。
其中《西风颂》中的名句“西风啊,你吹走了我的悲伤”道出了他对爱情的真挚表达,而《爱的礼赞》中的“爱是永恒的,而其他一切都是暂时的”也表现出了他对爱情的理想主义态度。
在比较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是对爱情的理解和诠释。
徐志摩的爱情诗作品中,对离别和眷恋的描绘较为突出,他的爱情观念更多地体现出对现实生活中情感的渴望和追求。
而雪莱的诗作中,对爱情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理想主义和超脱现实的追求,他将爱情描绘为一种纯粹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其次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
徐志摩的爱情诗作品以婉约、柔情和真挚的情感为主要特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感受来表达他对爱情的向往和眷恋。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7c8b4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5.png)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徐志摩和雪莱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深沉的爱情情感。
徐志摩以散文诗为主,其作品中抒发了浓烈的爱情情感;而雪莱则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主,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人性、自然和爱情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徐志摩和雪莱代表作中的爱情诗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位诗人在表现爱情主题上的异同之处。
我们来看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这首诗是徐志摩在离别康桥时所作,其中表达了对友人、对美好岁月的感伤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中不仅有对友情的眷念,更有对爱情的憧憬。
徐志摩用“少年”“白发”来对比自己的人生阶段,悲叹时光流逝,但更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雪莱的代表作《西风颂》则展现了他对爱情和自然的独特理解。
诗中描述了风的力量和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爱情的讴歌。
在诗中,雪莱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赞美和对风的比喻,展现了对爱情的浪漫向往和对爱人的深情眷恋。
从这两首作品可以看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表现了浓烈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而雪莱在《西风颂》中则展现了对爱情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和诗意表达。
我们来看两位诗人在表现爱情时的风格和手法。
徐志摩往往以自身的真情实感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热切。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和眷恋,用情真挚,表达直接。
而雪莱则更倾向于用宏大的比喻和哲理的思考来表现爱情的伟大和美好。
他的诗作中常常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来表达对爱情的理解和向往。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使用“朱颜的弟妹”“杏花凋尽今又是康桥”“一去二三里”等真挚的语言来表达对爱情的眷恋和憧憬;而雪莱在《西风颂》中则使用“西风啊,你吹过青草的芳香和一切花朵的香味”“你带我向远方,无人的地方”等宏大的比喻来赞美爱情的伟大和纯洁。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徐志摩更倾向于以真情实感来表达爱情,而雪莱更倾向于用宏大的比喻和哲理的思考来表现爱情的伟大和美好。
我们来看两位诗人在表现爱情时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背景。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107db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5.png)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徐志摩与雪莱均是享有盛名的诗人,二人在各自的诗作中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思索和浪漫情感。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作而闻名;而雪莱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性的热爱与思索。
本文将从两位诗人的具体诗作出发,对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在表现爱情、诗歌风格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
我们可以从两位诗人的爱情观念和表达方式入手,来比较他们在爱情诗中的不同之处。
徐志摩在其诗作中,常常表达了一种热烈、奔放的爱情情感。
例如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表达了对离别情感的思念和不舍,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爱情情感。
而在雪莱的诗歌中,则常常表现出一种超脱凡尘、理想化的爱情观念。
例如在《西风颂》中,雪莱把爱情比作“一切事物的本源和母亲”,表现出对爱情的崇高理想和超越尘世的追求。
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徐志摩更偏向于以自身情感和经历为切入点,表现出真挚的情感和个人化的体验。
他的诗作往往直抒胸怀,率真坦诚,富有现实感和真实性。
而雪莱则更倾向于用理性的思考和想象力来表现爱情,他的诗作常常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气息,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感和想象力。
例如在《吟游诗人的诉衷》中,雪莱通过对“爱情”的宏大描绘和理性思考,表现了一种对于爱情的超然和理想化的追求。
从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的角度来看,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还存在着一些不同。
徐志摩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正值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徐志摩的爱情诗多少带有一些现代都市的情感和思想。
而雪莱则生活在19世纪初的英国,当时正值英国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的时期,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于自然与人性的热爱、对于理想与追求的不懈追求,这与当时的英国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在表现方式、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难道春天还用久等?——论雪莱诗歌与徐志摩诗歌中的理想及其根源
![难道春天还用久等?——论雪莱诗歌与徐志摩诗歌中的理想及其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74da95f9cc7931b764ce158e.png)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难道春天还用久等?——论雪莱诗歌与徐志摩诗歌中的理想及其根源姓名:尹保林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陈本益2002.4.1难道春天还用久等?——论雪莱诗歌与徐志摩诗歌中的理想及其根源内容摘要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指导教师:陈本益教授研究生:尹保林(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浪漫主义诗人大都是充满理想色彩的,浪漫主义阿理想往往是他们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
英国诗人雪莱把实现“平等、自由、博爱”的崇高理想当作自己的终身追求。
他预言:“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把“爱、自由、美”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认为“理想就是我们的信仰,努力的标准”。
他写诗表达理想,因为“诗是表现理想的美的”.}雪莱和徐志摩都在诗中努力表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雪莱赞美充满正义和光明的太阳神阿波罗,表达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希望自己像阿札那斯王子那样为民造福。
而徐志摩向往的是“草青人远,一流冷涧”的境界,主张“诗化生活”。
在社会理想方面,他们不仅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且还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从而把社会理想具体化为他们的政治理想。
f雪莱的诗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民主与自由的战歌,充满了反对专制暴政的精神和向往自由幸福的理想。
而徐、志摩的诗则对社会的不公正进行了有力嘲弄和鞭挞,表露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混乱的愤恨.他诗中“婴儿”与产妇的关系,就是“未来的光明”理想与时代环境的关系的一种象征。
但是,他们的理想主要是建立在个人的激情和想象之上的,相应的社会革命实践不够,因而基本上是“空想”。
在表现理想的方式上,两位诗人也颇为相似:他们都善于借用大自然和爱情等题材来颂扬理想.他们赞美大自然,赞美爱情,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
他们认为现实社会太肮脏,希望自己的心灵在大自然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因此常常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和活力,像鸟JI,--样自由地歌唱“美好的理想”。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3篇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dfe4595ef7ba0d4b733b07.png)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3篇1.2对爱情经验和爱情体验价值的肯定与夸张爱情对于人来说,有理念上的爱情,也有实际经历的爱情,两位诗人都肯定了爱情经验的价值。
雪莱的《爱的哲学》用“泉水”和“河流”、“天空”和“清风”、“高山”和“天空”、“阳光”和“大地”、“月光”和“海洋”这几组“相爱”的意象说明了一切事物因爱而成双成对;但是每一段的最后一句往往笔锋一转,将原本严肃探讨的爱的哲学,转向了自己与爱人的吻,即恋爱经验,并质疑“如果你不肯吻我,这些吻还有什么意义”,说明作者其实是将爱的经验视为爱情哲学的全部内容,欲扬先抑。
徐志摩更是如此,《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中有“手指着心窝,说这里面有真有真/你不信时一刀拉破我的心头肉/看那血淋淋的一掬是玉不是玉”及“从此再不问恋爱是什么一回事/反正他来的时候我还不曾出世”这样的语句。
前文肯定恋爱的真心,但后文在最终探讨爱情的究竟时却止步了,说明作者认为“不问恋爱是什么一回事”其实就是他要寻找的真谛,否定了对爱情概念化的探讨,而转向了对于恋爱经验的肯定,与雪莱《爱的哲学》异曲同工。
另外,徐志摩有多处“一刻即永恒”的表述,如《别拧我,疼》中“‘你在哪里’/‘让我们死,’你说”一句,把性爱体验的瞬间等同于生死,夸张了爱情经验的意义;《你去》中,“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将送别时作者的爱推及永远;《这是一个懦切的世界》中,作者大有为了爱与世界决裂的姿态。
1.3将爱情上升为宗教高度的倾向徐志摩在《我有一个恋爱》《为要寻一个明星》中将爱人和爱情比作天上的永恒明星,对自己直接起到指引作用,是自己快马加鞭追随的;《爱的灵感》中作者疾呼“爱是不死的”;《再休怪我的脸沉》强调爱人对自己的“灵魂净化作用”;而《最后的那一天》中,作者直接将爱情与“主”相提并论,“在主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实质上完成了爱情的宗教化,也印证了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信仰自由,爱和美。
雪莱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
![雪莱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8c18763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7.png)
雪莱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是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那么如此受人喜欢的雪莱诗歌的风格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雪莱诗歌的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雪莱的诗歌风格雪莱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理所当然地充满了浪漫气息。
在雪莱的众多诗歌中,优美的词句,浪漫的氛围描述等是十分多的。
雪莱十分喜爱大自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很多自然景象是表达他情感的媒介,例如山川、鸟雀等。
最有名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风颂》。
在这篇诗中,雪莱就是借着对西风的歌颂来表达出自己对自由的渴望。
除了将自然界中的事物当做媒介外,雪莱还喜欢将自己比作自然中的东西、他曾说“世人是一只夜莺”。
除了与自然相关的诗集外,雪莱诗歌的风格多数还以抒情为主。
因为雪莱是一位现今的社会主义诗人,在他的作品中除了浪漫主义,还有就是革命性的存在。
在《致英国人之歌》中,他通过抒情的方式指出英国的统治阶级是依附在人民身上的寄生虫,并且号召人们反抗黑暗的资产阶级的统治。
正是由于浪漫主义和革命性的结合的特殊的诗歌风格,使得喜欢雪莱的诗歌的人越来越多,而雪莱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雪莱也因此受到了英国政府的排挤,甚至还曾被驱逐出英国。
通过对雪莱诗歌的风格介绍,可以看到雪莱一生中所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雪莱诗歌代表作从1809年雪莱十七岁开始写作品以来,他的作品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1822年他死去。
这期间,无论是小说、论文还是散文等,每一年总会有相应的作品出版,尤其是诗歌这一块,他真的是每一年都有作品。
具体来讲,雪莱作品有哪些呢?在雪莱的诸多作品中,最有名的就要算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这部作品是他在1819年完成的。
当时的雪莱创作这篇诗剧是因为被欧洲的黑暗统治给激怒了。
当时的整个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全部都笼罩在神圣同盟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之下。
虽然雪莱出生贵族,但是他看到了底层人民生活地辛苦和艰难,所以他决心为欧洲人民反抗。
在这部作品中雪莱塑造了一个英勇不屈,勇于寻找真理的英雄形象。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09a05c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9.png)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徐志摩与雪莱都是诗歌史上的著名爱情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中都有对爱情的深刻探索和表达。
本文将就二人诗歌中的爱情主题、表现手法和态度进行比较研究。
一、爱情主题徐志摩和雪莱都以爱情为他们诗歌创作中的主要主题。
雪莱的爱情主题主要围绕着对自由、革命和平等的追求。
他的著名诗歌《西风颂》中,表现了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将爱情与自由、理想联系起来,对现实中的约束和束缚进行抵抗和拒绝。
而徐志摩的爱情主题,则更多关注个体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感人之处。
如他的《再别康桥》中,表现了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将爱情与个体生命经历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徐志摩和雪莱也存在一些不同。
雪莱的诗歌表现手法较为复杂,多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进行抒发。
在《致诗集》中,雪莱通过对万物的赞美,来表达世界万物与爱情之间的联系;在《迷你人》中,则以迷失的主人公形象,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渴望。
而徐志摩则较多地采用直接的表达方式,以清新淡雅、朴实感人的词汇和语言来表现情感,如他的《再别康桥》中,直接地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和思念之情。
三、态度对于爱情的态度,二人也存在一些不同。
雪莱的诗歌中,爱情被提升至了一种理想化的形态,是对抗现实的唯一信仰和力量;而徐志摩则更多强调爱情的真实与感人之处。
在他的作品中,爱情被看作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经历,并非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唯一出路。
如他的《再别康桥》中,“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一句,抒发了个体与爱情的复杂关系,既感慨了爱情之美,也意味着爱情带来了离别之苦。
总之,徐志摩和雪莱的爱情诗在主题、表现手法和态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不管是哪种表现方式,他们都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对爱情的探索,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真实和复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人分异国,心有灵犀——雪莱与徐志摩作品意象异同
![人分异国,心有灵犀——雪莱与徐志摩作品意象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a82c5f0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68.png)
人分异国,心有灵犀——雪莱与徐志摩作品意象异同
梁磊;任岩岩
【期刊名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6)004
【摘要】雪莱和徐志摩同样热爱自由,追求理想,表现在他们诗中的是众多意象的契合,本文通过对他们诗歌中大量意象的比较,分析他们在精神气质上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这之中的因由。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梁磊;任岩岩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论徐志摩与雪莱诗风异同 [J], 张喜华
2.在自然的怀抱中塑造自己的人格——徐志摩与雪莱诗歌自然意象比较 [J], 陈保菊
3.雪莱诗中的孩子意象——子寻母的意象 [J], 张秀梅
4.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J], 王立群;张怡馨
5.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J], 王立群; 张怡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徐志摩的诗歌的论文
![论徐志摩的诗歌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9bb7e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f.png)
论徐志摩的诗歌的论文徐志摩的代表性诗论都是散文体的文学批评,也都体现出“跑野马”的风格特征,乘兴而发,率性而作,恣意驰骋想象,快意抒发胸臆,大量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迥异于严肃的教科书式批评,也迥异于排斥比喻、想象的纯粹理性思辨,与传统的妙悟式批评与西方的唯美印象主义批评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一道奇观。
徐志摩诗论一以“性灵”为宗的诗歌创作观徐志摩曾留学英国,受到雪莱、拜伦、华兹华斯和印度田园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但他获得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滋养,更是他们诗中所蕴含的“性灵深处的妙悟”。
徐志摩认为,有性灵才有真诗,写诗就是性灵的自然流露,而性灵得之自然,需要培养和保全。
不过,他并未对“性灵”一词的具体含义加以说明。
《志摩全集》的编者赵家璧指出,“他常用这个词,意指inspiration”。
赵家璧又说徐氏常鼓励他的学生去参观美术展览和听音乐演奏,因为这两者“同样是触动着性灵而发的”。
综合考察徐志摩在各种语境下使用的“性灵”一词可以推断出,他所谓“性灵”,兼有灵感、灵性、性情等义,也可以是灵感与性情的结合。
由于徐志摩所谓“性灵”,兼有“性情”之义,因此,他的“性灵”说就可以说是明清“性灵派”诗论的现代延伸。
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清代性灵派主将袁枚所谓“性灵”,均以人之情为内核。
袁宏道在揄扬“独标性灵,不拘格套”的诗风的同时,对“情与境会,顷刻千言”的激情写作格外赞赏。
袁枚则更是明诏大号地主张“性情之外本无诗”。
徐志摩虽然不曾直接提及明清“性灵派”的诗论,但他的“性灵”说显然与袁宏道、袁枚的观点相契合,同时又融入了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崇尚情感、崇尚创作自由与自我表现的内在精神。
徐志摩多次以“野马”自况,如他说,“我的笔本来是一匹最不受羁勒的野马,看到了一多的谨严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过任何细密的功夫”。
“野马”是现实秩序之外的存在,无拘无束,任性驰骋,既不像战马一样供人驱驰,更不愿成为乖顺的家畜,由人饲养,任人驭使。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c36fab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5.png)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徐志摩和雪莱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分别在中国和英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爱情诗作品。
徐志摩和雪莱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对人生的热忱和对美好的追求。
本文将从徐志摩和雪莱的生平经历、爱情观念和诗歌风格等方面对他们的爱情诗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来看一下徐志摩和雪莱的生平经历。
徐志摩,原名徐懋庸,生于1897年,是中国近现代诗坛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先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剑桥大学,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成为中国近代诗歌运动的中流砥柱。
徐志摩的诗作以其纯粹的浪漫主义情感和瑰丽的诗境著称,他笔下的爱情诗歌流传甚广,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则生于1792年,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以激情澎湃、理想主义倾向和对自由的追求而著称,也是英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诗人之一。
我们来比较一下徐志摩和雪莱的爱情观念。
徐志摩的爱情观念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将爱情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情感体验,赋予了爱情以极大的神圣性和美好的意义。
在他的诗歌中,爱情常常被描绘成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是一种纯洁而又高尚的情感体验。
而雪莱的爱情观念则更多地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理想主义倾向,他将爱情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能够超越世俗、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
在他的诗歌中,爱情往往与理想主义、自由和美好的追求相联系,强调了爱情的神圣性和高尚性。
我们来比较一下徐志摩和雪莱的爱情诗的风格特点。
徐志摩的爱情诗多以清新、浪漫的笔调为主,他善于运用绚丽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来描绘爱情的美好和甜蜜。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典型的浪漫主义意象,比如月光、花朵、小鸟等,这些意象为他的爱情诗赋予了一种清新而又瑰丽的气质。
而雪莱的爱情诗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激情澎湃的风格,他的诗作大多都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充满了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在他的诗歌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富有激情和张力的意象,比如风暴、海洋、火焰等,这些意象为他的爱情诗赋予了一种澎湃而又豪放的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引言
现代浪漫 主义思 潮发 端于 1 世 纪 末 的西 欧 , 8 影
响到世界各地 , 中就包括 中国。在 中国现 代浪漫 派 其
别人 的影 响 了;而 作家 刚 刚从 文 ,尚在 广取 博 收的 阶段 而未形成 自己的风 格 ,就最 容易 接受 别 人作 品 的影响0 4 徐 志 摩 看 取 并 模 仿 雪 莱 刚 好 在 他 ”L “ 12 90年放弃 在美 国攻读 经济学 博士 ,转而 到剑 桥学 文 的时候 。徐志摩 的单纯 率直 、多愁 善感 ,加 之与 确提出 : “ 我总以为新诗径直是‘ ’ 不但新 于中 国固 雪莱相似 的家庭状 况 ,在 学 文之初 ,他也 就最 易受 新 的, 有 的诗 , 而且新 于西方 固有 的诗 ; 言之 , 换 它不 要做纯 雪莱创作风 格 的影 响。在接 受影 响 的方式 上 ,徐 志 粹 的本地诗 , 还要保 存本 地 的色彩 , 但 它不 要做 纯粹 摩 深谙英 文 ,大量 阅读 原文 ,与外 国文 艺界 人 士间 的外洋诗 , 又尽量地 吸 收外洋 诗底 长处 , 但 它要 做 中 接 或直接 接触 ,这 都有 利 于他 直接接 受 雪莱 。从 美 西 艺术 结婚 后产 生 的宁馨 儿 。 L P鼬闻一 多 的这段 学接受角度来说 ,徐志摩 顺 利接受 雪莱 作 品 的内涵 ”2 ¨ “ 话用在徐 志摩身 上真是恰 如其分 。徐志 摩新 诗实 是 与外延 ,潜移默 化地 糅入 到 自己的作 品 中。当读到 雪莱情真意切 、具 有 内在逻 辑 和与 自己审美经 验相 中西艺术 的联姻 , 其认 同与变异交相辉映 。 似 的作 品时 ,徐 志摩 就在欣 赏 中找 到共 鸣 以激 发 自 二、 徐志摩与雪莱诗风 的共性 己的灵感和 创造力 。因而他 的诗风早 期 留有 很 多雪 徐志摩处 于 中国革新 与 启蒙 的动 荡时期 ,尤其 莱 的痕迹 ,卞 之琳 说徐 志摩 “ 几乎 没有 越 出过 十九 L (4。 j' : 2 五四时期 的反对传 统 、张扬 个性 的思潮 对其 冲击 很 世纪浪漫派雷池一步”51 ) 大。此时 是 中外 文化 交 流 和撞 击 空 前激 烈 的时 期 , 1反叛 社会是 他们共同的个性 . 徐志摩对雪莱诗歌 的吸纳 如此之快 , 首先与 中国 1 世纪后 期 的屈 辱遭 遇使 中华 民族从 沉 睡 中惊 醒 , 9
诗歌史上 , 志摩取 法西 方诗 人雪 莱 、 伦 、 慈等 , 徐 拜 济 开创 了中西诗 学 的早期 融合 。本 文暂 且 只论述 徐 志 摩对雪莱 的认 同与变异 。虽然 徐志 摩写 作 的时候雪 莱已经故 去 10年 , 0 但徐 志摩 留学 英 国 , 直接接 触 到 西方浪漫主义 , 以其独 特 的灵性 和悟性 , 西方 诗 他 对 歌做了 比一般人更成熟均衡 的了解 和吸纳 , 的诸多 他 作 品都能让读者 品味 出雪莱诗 的风 韵 , 故有人 称徐志 摩为 中国的雪莱 。而他并非 只是 单纯照搬西 洋诗风 。 由于其所处社 会背景 、 文化 背景 的不 同 , 以及创 作 主 体个性气质 的差异 , 的作 品又体现 了不 同于西方浪 他 漫主义 的个性 特征。纵观徐 志摩诗风 , 既可 以清楚地 看见雪 莱诗 歌对其影 响的全面和深刻 , 又可 以体 味中 国传统 诗作的文化气 息 和底蕴 。徐 志摩 自称 “ 我爱 中 国的李 白, 国的 See” 】 一 ) 93 闻一 多明 外 hly[( 袍 。12 年 l 湖
南都学坛r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16 0 o2 N. . 3
M v 06 a ,20
论徐 志摩 与雪莱诗风异 同
张 喜 华
( 沙理 工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 长 湖南 长 沙 407 ) 106
摘要 : 因个性气质 、 美取向与雪 莱有许 多共通之 处的徐 志摩在诗 歌创 作方 面 多方吸 纳 雪莱的诗 审 歌风格 , 诗歌的主题 、 韵律和格调都极具 雪莱的浪漫风格 , 成为 中 国诗坛 浪漫 的先驱 , 因而被称 为 中国 的雪 莱。徐志摩诗歌并非 完全西化 , 浪漫抒情和音韵 美感里浸透 着深厚 的 中国古典 文化 底 蕴, 细腻 柔 情与哀 怨凄凉 中体现 着他的坎坷不平 的心路历程 。
维普资讯 2 卷ຫໍສະໝຸດ 3 A 第26年 5月 0 0 6 期
c e i Fr f ad (x nl-h ts n oi c ne) a mc o m o NnuJ- a- t T m i d c 1 i cs d u 。 or o ‘ H u t e f a s aS e
民族现代化 的内在要 求在 外来刺 激下 获得 前所 未有 的高涨 ,传统 文化体制 的权 威 日渐褪 色 ,外来 文化 , 主要是西方 文化便 自然 而然地 成为 民族 文化 的价值 参照 。内外 冲击 ,个体 与整 体 的交互 作用 ,使得 徐 志摩成 了西 化得最 快 的中 国浪漫 主义 诗人 。徐志 摩 在社会 接受雪 莱 的大背 景下 以 自己特有 的 方式 吸纳 和内化 雪莱 的诗 风 。瑙曼 指 出决定 个人 接 受 的因素 有 :接受者 的世 界观 和思 想意 识 、阶级 、阶层 、教 育程度 、知识结构 、文化水准 、审美需要 、年龄等 。 在不同历 史 时期 ,个 人 的接受 动机 、兴趣 、 目的等 对个人 的接受都有重要影 响L( 。而徐 志摩在瑙曼 3 ) j 提及的各 个 层 面上 都 与雪 莱 有许 多息 息相 通 之 处。 “ 作家成熟 而形成 了 自己的风格之后 ,就不容易接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