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1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读后大家一定觉得心里很甜很甜。
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们的心。
这炽热的童心,将鼓励着我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让学生听一听《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那优美的歌声,那纯朴的情感,将学生带到了灯光下老师的窗前。
每个学生心头为之一动,这时是引导他们体会如何关心老师的最正确时刻。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竞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明天再批吧!〞“老师,很晚了,您休息吧!〞“老师,喝杯热茶吧!〞……多么可爱学生,多么真挚的情感,这样的教学代替了烦琐的讲解分析,而且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2
这首诗是一首儿童诗,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从一个侧面赞美了老师的辛勤劳动。
开始,我担忧,这么一首富有诗意的小诗,恐怕学生很难理解。
可是用了《紫丁香》这首歌导入,孩子很快进入了角色,了解了“紫丁香〞的用意后,孩子一读课文,也了解了课文中“紫丁香〞的用意,学习起课文来就烂熟于心了。
学习第5小节时,我问:“老师做了一个又香又甜的梦,你知道是什么梦吗?〞孩子纷纷说起来,“老师肯定梦到了我们上课时的样子。
〞“老师肯定表扬了种紫丁香的学生。
〞“老师希望我们上课认真听讲,考出好成绩。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是纯真的。
不知不觉中,我和孩子又走进了一步,彼此心灵又拉近了距离,以后,孩子对老师的工作更理解了,也更尊重了,也会更懂事的。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3
《一株紫丁香》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群学生为工作到深夜的老师栽了一株紫丁香,想象老师在紫丁香的陪伴下批改作业,进入梦乡的故事。
文章字字都包含着孩子们对老师的爱,而这爱又是以老师的辛勤付出为前提的,以老师对孩子无私的爱为根底的。
这株紫丁香一边承载的是老师对孩子们的无私付出,另一边承载的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恩和谢意。
所以,我这节课设计的重点就是通过优美的导入语言创设情境,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这株紫丁香所蕴含的浓浓深情。
第一小节中,孩子们“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那么为什么要踮起脚尖走呢?我让一个孩子来讲台上示范怎样是踮起脚尖儿走,追问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走,孩子们说出了“怕影响老师批改作业〞、“怕打搅老师休息〞等答案,在此根底上,我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理解个别读、集体朗读这段话,到达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小节,我给孩子进行了范读,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用心想象画面,因为孩子们对“挂牵〞一次理解有难度,我就讲述了自己与小学老师的一段经历,用来启发孩子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引导孩子回忆老师对自己的挂牵。
孩子们在回忆的根底上,感受到了老师把孩子们时时挂在心上,而后的男女生赛读,也真正地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由衷的感谢。
最后,我和孩子们合作配乐朗诵了这首诗歌,加上音乐之后,孩子们的情感抒发的更加淋漓尽致,这可以算是这节课的一个小高潮吧,从孩子们的读书声中,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对老师的工作有了真正的理解,能感受到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的爱意。
我觉得这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比较到位的,从上课伊始的平淡的朗读,到最后带上自己的理解读,一步步地进入角色,层次清楚,学生的进步是能感受到的。
这节课师生的互动环节较多,孩子们前半节答复特别踊跃,但是到后半节孩子们稍显疲态。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根本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还是较短,中间如果再能给孩子一个休息的环节,相信后半节孩子们的表现会更好的。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4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
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谢,那叶绿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
当你正伏案备课的时候,可曾想到: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
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满全
树,那就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在向你致意。
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同学们真诚的爱送进了你的心田。
在教学中,抓住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针对本课的生字,采用有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指导学生识字。
运用多种形式练读生字和词语。
重点指导:“踮〞〔第三声〕“您〞〔鼻音〕。
而且,还运用猜字谜的方式识记生字。
如:舌头尝出甘蔗味〔甜〕。
一人站在大树旁〔休〕。
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较好。
在理解课文方面,我主要采用以读促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并在理解的根底上,进一步阅读感悟,朗读出诗歌的韵味。
比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配乐诵读等学习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如: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挂牵〞呢?〔老师举例:这几天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我们班有许多小朋友都生病请假了,老师心里就非常着急,挂念着他们,害怕他们拉下功课.所以等他们病好以后,老师就利用中午时间为他们补习,这就叫挂牵。
〕谁能举一个老师挂牵你的例子?〔用“当……时,老师……〞练习说话。
〕学生理解了之后,再读课文,及理解透彻,又能读出韵味和感情。
本节课的缺乏之处,教师自身的朗读感觉不是很完美,今后应加强练习。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评价有些单调,有些走过场,今后将更加努力提高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5
《一株紫丁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是滕毓旭写的一首歌颂师生情的儿童诗。
诗中蕴涵着浓浓的师生情。
本文选择了“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
〞这个新的角度,运用想象和比较,将对老师的爱化为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紫丁香。
这首诗共有五节。
起句用一个“踮〞字,把孩子那种怕打搅老师,做好事怕被发现的复杂的心情通过轻盈的动作准确地表达出来,第二节至第四节是诗的主体,分别以枝、叶、花自比,将孩子对老师的那种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诗的最后一节到达了感情的升华,我们仿佛听到了孩子关心老师的声音以及孩子殷殷的美好祝愿。
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意或句意,在学习课
文内容时,先由教师扶着走一程,再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逐渐学习自学的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虽短,却情深意长,一般的读读很难读出诗中蕴涵的情,还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作为切如口,细细地剖析与想象,才能真正体味出诗中的情味。
我给每节课安排了教学的'侧重点。
第一课时的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把课文读通顺。
我是这么导入课文的:有一天,一群学生送给他们的老师一株紫丁香。
请你们猜一猜,紫丁香会是怎样的一种花?结果许多学生猜测是紫色的,很香。
接着让学生看图,直观认识紫丁香,感受到紫丁香的美。
印证他们的猜测是否有根据,另外文字介绍紫丁香花的特点。
至此,学生已经对紫丁香有了全面而感性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马上问:为什么要送“一株〞而不是“一束〞呢?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知不觉地牵涉到了诗中的有关内容。
这才进入对课文的初读。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随之缩短了许多,学生自然读得兴趣盎然,为深入解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根底。
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点在通过研读词句,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爱,读出真情。
抓住一个“踮〞字,讨论和朗读,把孩子那种怕打搅老师,做好事怕被发现的复杂的心情体会出来。
再用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小朋友要把这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把课文串起来,进行2、3、4自然段的教学。
理解这三段的文字,并能用“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练习说话,在理解的根底上,进行这三段的朗读指导。
结果时间紧凑,效果也不错,再朗读时,学生的真情根本上出来了。
反思:在课文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图片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互换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老师对小朋友的爱,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这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又能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开展能力。
另外我在练习说话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依照“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练习说话,这个方式我安
排的用意是标准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写话的句式,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
但在最后小节教学时,由于一时疏忽,匆匆走过场,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这位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有些什么内容呢?让学生再去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
这对学生朗读情感的进一步激发自然有一点影响。
留下一点遗憾。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6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第三册《一株紫丁香》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默写生字,在语境中运用课文新学的7个生字和8个词语,向自己的老师表达感谢之情。
2朗读课文,体会一株紫丁香师孩子们对老师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和感谢。
教学重难点是在语境中正确标准的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
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谢,那叶绿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
当你正伏案备课的时候,可曾想到: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
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树,那就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在向你致意。
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同学们真诚的爱送进了你的心田。
课前,我读了好几遍。
越读越感觉它的美。
第一节,一个“踮〞字,“一群淘气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
下面几节:“让那绿色的枝叶,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休息吧〞,无不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浓浓的爱。
课堂教学上要使得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感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所感悟;通过课堂的互动交流,师生彼此走入了对方的心灵,这样,孩子们对老师的工作更理解了,对老师也更尊重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较好地表达了低段阅读教学的根本方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教学中,我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配乐诵读等学习环节,还作了范读。
为提高朗读水平,我适时组织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重视识字教学
学文之前,我设计了识字闯关游戏,根据小学生思维呈形象化的特点吗,采用多种形象的手段猜字谜,看老师做动作,等方法回忆所学的生字并进行了默写,复习了第一课时的识字教学任务,使学生学的扎扎实实。
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又设计填写本课词语到小诗中的教学环节,再一次稳固生字的识记。
第三、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
字词的教学扎实有效。
能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
如:在理解“踮〞字的意思时,我化静为动,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踮起脚尖来理解文字的内涵。
又如:“疲倦〞和“牵挂〞,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第四、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内容2、3、4、5小节:
“我们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心中装满美好的愿望,是希望——〞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中互相读读,讨论讨论,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学习,从而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第五、设计了以“老师我爱您〞为主题的自主作业,即填写祝福卡片送给老师,这一环节设计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使学生体验师生间的美好情感。
通过这一节课,我也发现了缺乏之处,自己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如评价学生的语言要发自内心,而且要更丰富一些;自己的教学手段还不成熟,不够高,要让学生动情,自己先要动情,在教学中,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7
《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歌透过儿童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的描述,抒发了儿童对老师的关爱、尊敬和感谢之情,唱响了一曲师生间深情厚谊的动
人赞歌。
一、激情引趣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了导入课文这一环节:透过娓娓动听的话外音,节奏变换的音乐、跳动闪现的画面……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把学生带进课文中,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根底。
首先我点击电脑课件,出示一位老师在窗前备课的情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床前》,我满怀柔情地轻轻吟诵:夜已经深了,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星星不停地眨着小眼睛,院子里的花儿也已经睡了,可我们敬爱的老师还没有休息,还在窗前认真地备课。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二、重视朗读
“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我始终把“读〞贯穿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形式多种多样的读,个别读、自由读、男女生对读、比赛读等使学生读得有味,不感到枯燥;使学生读得有情,充分展露学生个性;使学生读得有悟,读出对老师的深厚情谊。
第一小节:要读得轻轻的,要有一种生怕惊动老师的感觉。
第二至四节分别强调“夜夜和你做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
读出体贴、关心的感情。
读最后一节中“快放下……〞句子时,语速要适当加快,真诚地流露出期望老师早早休息的感情;最后两行,要读得稍慢,充满遐想。
三、师生情感交融
我为学生创造了自由阅读的气氛,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表扬鼓励为主,,始终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坦然、自由、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活动的舞台,在教学中把自己隐退后台,把活泼的课堂让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内自由研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尽情地品读和表演,大胆合理地想象。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主动地动口、动脑、动情、动手,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的积累、潜质的培养、个性的开展。
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正是顺利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质的根本保证。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8
《一株紫丁香》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5课。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
新的小诗,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谢,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感受到紫丁香的美。
初读课文,在学生解决了生字、朗读正确的根底上,用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小朋友要把这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把课文串起来,进行2——5自然段的教学。
在理解这四段的文字,根底上,进行这四段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这情。
回忆这一节课,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的较好:
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这也是低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在本课教学中,对于孩子们踮起脚尖的原因,“做伴、疲倦、挂牵〞等词语的理解,都采用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来设计问题。
“老师每天在干些什么?你们知道吗?〞并利用“因为……老师……〞训练说话来体会老师的辛苦及夺理解“疲倦〞一词。
用“当……老师……〞训练说话来体会老师有没有时时刻刻关爱着你,关心着你的事?用来理解“挂牵〞一词。
在理解的同时,又积累了词语,丰富了语言。
二、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我始终把“读〞贯穿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形式多种多样的读,个别读、自由读、男女生对读、比赛读等使学生读得有味,不感到枯燥;使学生读得有情,充分展露学生个性;使学生读得有悟,读出对老师的深厚情谊。
教学中,我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配乐诵读、师生配合读等学习环节?第一小节:要读得轻轻的,要有一种生怕惊动老师的感觉。
第二至四节分别强调“夜夜和你做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
读出体贴、关心的感情。
读最后一节中“快放下……〞句子时,语速要适当加快,真诚地流露出希望老师早早休息的感情;最后两行,要读得稍慢,充满遐想。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9
窗前一株紫丁香课文是一首诗歌。
这课我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表达了低年段阅读教学的根本方法。
第一是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教学中,我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赛读、诵读等学习环节,我还作了范读,为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适时组织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
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是重视学生提问题,学生读了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自读课文后,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改变了以往教学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提问的做法。
第三是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
如“疲倦〞和“牵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爱。
第四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内容3、4、5小节。
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中互相读读,讨论讨论,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学习,从而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10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谢。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引领着同学一起去感受了那份师生间的深切情谊,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以稳固复习的形式教学本篇文章的生字和朗读。
在生字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集中识字,以和汉字娃娃交朋友的形式将文中的生字集中出现出来,开展自读,纠正;指名读,纠正;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稳固生字的准确认读;接着以教师说谜语,同学猜字的形式识记生字的模样,同时也让同学自身想方法识记,同学方法多多,识记得兴致高涨;而后我出示了一首儿歌让同学认读: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
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
本首儿歌中涵盖了本课所要认识的6个生字。
在有趣的朗读中,生字也得到了再次的复现与稳固,同学学得不亦乐乎。
最后,让同学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
整个生字教学过程,节奏紧凑,而且同学的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状态。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语境中识字,加强生字的再现与刺激。
在本课教学中,那首儿歌的出示,很好的表达了这一点。
一个生字在课文中同学能准确认读,放到另一语境中同学照样能准确认读,我想,这应该就是生字教学的胜利之处吧。
将生字放到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认读,不只可以稳固汉字,同时还
可以锻炼同学的阅读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在引导同学的深情朗读中,我觉得还是有所欠缺。
同学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不了同学的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同学不够投入,显得有点乏味。
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同学的朗读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竞赛?还是……我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可效果都不是很好,能响应你的永远是那几个朗读根底好的同学。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11
今天上午第三节我讲了《窗前一株紫丁香》这一课。
这是磨课的第一个环节,也算是初试牛刀了。
上课伊始,我以“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哪些花?〞的问题导入,这一设计联系生活实际,孩子们答复的积极性很高,然后我总结了他们答复的内容并引入“丁香花〞,接着在我对丁香花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引出“紫丁香〞,继而板书课题《窗前一株紫丁香》,再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在评课中听课老师给出“如果出示紫丁香的挂图或者图片效果更佳〞的评语。
其实我原本想上午上班后打一张紫丁香图片的,可是偏偏不凑巧学校竟然停电了,所以方案泡汤。
不过这也说明我事先准备缺乏,今后一定要吸取教训,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接着我用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复习,用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时机,评课老师对此也作出“读的形式多且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
〞的肯定评语。
当然,除了开火车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并相互纠正、点名指读、生自愿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以及教师范读等读书形式,使孩子们充分认识并熟悉课文。
在文本研读环节,我用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思维碰撞,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让他们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遗憾的是这些都只是我原本的设计,然而实施起
来却是相当的困难。
究其缘由,那就是孩子们还没有适应我的这种教学模式。
事实上我也是他们的新老师,我知道好多方面还得慢慢磨合。
对此我做好了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毕竟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
在这节课中我也尝试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是好多孩子提的问题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当我充满激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