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
1.在导课中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说过:“初中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要想使初中生第一次听课中对新知识感兴趣,就必须在开头部分吸引住初中生。
事实上,每节课的成败跟本节课能否
有个好的开头也有直接关系。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平铺直叙,经常采取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种
模式,毫无新意,必然使初中生产生厌烦,甚至成为某些学生的催眠曲。
为此,在上课时必
须做好开头部分的导入。
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就可以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精心设计,便会吸
引初中生眼球,大大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导入新课是一种效果显
著的导课方法。
2.明确时空概念,认识历史的本质联系。
梁启超曾讲过:“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
”可见时空概念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而教材中出现的历史地图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字和言语的延续、补充和发展,那么,教师在利用历史地图时要引导初中生先观
察后分析、综合等,进而获得正确的历史认识,甚至可通过图面的现象进一步升华,从而认
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联系。
3.发挥初中生历史想象能力。
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初中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引导初中生仔细观察和分析插图,便会有缩短历史与现实、教材和初中生之间的
距离甚至如临其境之感,初中生的历史想象能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利用插图,培养全面人才。
初中历史教材插图中有许多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它们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欣赏这些作品既能正确引导初中生领会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还能培养初中
生的审美能力。
若能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我们不但可以陶冶初中生高尚的情操,还可以培养
初中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全面人才。
二、以“趣”激学,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
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要展示历史教学的魅力,常用的导入有歌曲、视频、插图、诗词、成语、谜语、对联导入法。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为基础的建构活动。
一位老师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3《课中国军民英勇抗日》时,开场白就用了电视剧《亮剑》主题曲,让学生感受到“如果祖国遭受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一下子就引起学生的共鸣,氛围活跃起来,也直接点明了本课的学习主题。
歌曲视频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仿佛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的感情迁移、投入,这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
三、结合乡土历史,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认知的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应用乡土历史进行课堂导入。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
角色。
听了一位老师的一节《西汉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课,讲述了汉武帝派遣年轻将领卫青、霍去
病打击匈奴,使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设置“河西四郡”,管辖今甘
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辽阔地区,确立了中原王朝对今新疆和甘肃地区的宗主国地位;重
新设置郡县,加强了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的管辖;加强与西南各族人民的联系,把“西南夷”
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结合内容,这位老师讲了屯田安边的西汉名将赵充国,原籍陇
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随着汉武帝开发河西的事业而移居到令居县,也就是现在
的兰州永登县。
他历经了西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一生驰骋疆场,战功显赫,他提出的
屯田御边的做法,是关系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边防的长远策略。
他以沉勇持重的用兵、高超的军事战略和坚持真理的赤胆忠心,为拱卫汉朝的疆土建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
一位才能不亚于卫青、霍去病的优秀将领。
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所在地清水与授课内容的距
离拉近了,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昂起来。
可见,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以小见大,运用个案导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导入的实效性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过去的历史。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一些内容就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个案导入。
比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第1课《近代工业的兴起》,用张謇一生的实业救国经历来导入,并以“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梦”作为全文的主线,这种以小见大的个案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出了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思考。
再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第5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上这一课时,如果让学生充当角色,虚拟
自己在清末民初要从云南(滇)昆明到上海(沪)探亲的经历来导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
识回答“从云南到上海探亲”可以乘坐哪些交通工具、要用什么通讯工具告知在上海的亲戚、
到上海后的所见所闻等,让学生从衣、住、行、用四个方面建构起本课的知识体系,亲身感
受工业革命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这种以小见
大的个案导入和运用,可以加强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正是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