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拟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科技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专业: 环境工程
姓名:李鹏飞
班级:02级01班
学号:2 6 号
指导教师:战友
2006年 04 月 4日
环境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主要内容如下:
一、论文题目
大庆东城区污水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二、论文任务
北二十里泡是大庆防洪工程体系中的一处重要滞洪区,其区间集水面积
647km。

总控制面积4831km2,最大库容9200万m3,水位143.1lm。

汛限水位141.75m,相应库容1000万可利用水面相当可观。

常年水位低平、芦苇丛生,历史上多年平均芦苇产量850t,是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独特生态系统。

它不仅具有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等项重要生态功能,还是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的繁殖、栖息地。

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开发活动加快等原因,北二十里泡湿地被大量蚕食,湿地面积不断减小。

据统计,湿地面积已从原核定的74.5km减少到目前的69km;大庆市东城区的生活废水也大量排人,使水体污染加剧,北二十里2#泡水体已被严重污染,所产鱼类已不能食用。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的拟建设地点位于大庆市二十里泡西岸(见图1),占地6.0公顷,水量5×104m3/d,服务面积138.8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4.5万。

主要处理团结路以东包括萨尔图区、新村、万宝、龙风、开发区等地区的生活污水。

处理水达要到国家GB8978-96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

处理水最终排人二十里泡,起到保护湿地,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本次论文的任务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建设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该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它有关的工程论文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图1)
三、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本次报告书的编写目的是对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并针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措施,以使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在该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做好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从而达到既能改造好大庆的城市基础设施,又能保护好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

四、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其中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

环境影响是指开发行为可能引起的环境条件
的改变或新的环境条件的形成。

环境影响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利的。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又称环境预断评价,指计划开发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评价。

即在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的设计中,有关项目在建设和投产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并进行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提出各种减缓措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活动。

目的是在保证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控制和减少新建和扩建工程项目对环境的污染。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只重视眼前的、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也就是认识非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

在认识、掌握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合理部署工业、农业、水利、林业、渔业、牧业及人口结构布局提供了可能。

1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1970年在美国首次出现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由于各个国家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在一些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程序、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对象由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转化为对大型综合项目的累积影响评价,由对工程的影响评价扩展到对政府政策的影响评价,即战略影响评价。

对于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环境影响给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评价的理解由单纯的环境污染评价扩大到整体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评价的范围由单纯考虑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发展到包括社会和经济影响在内的全面环境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形式,如环境风险评价、视觉影响评价、健康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等,并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3)评价的程序由不系统、非正式的状况向系统化、规范化转变。

形成了包括环境筛选(初步评价)、确定范围、预测评价和监督、监测等4个步骤完整的工作程序初步评价和确定范围减少了评价的时间和费用,评价预测方法的研究提高了预测结果的精确性,监督、监测作为评价的必要环节,对于检验预测结果、改进管理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4)评价的方法由各种单一型方法发展到以适应性方法为代表的综合性方法,并且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模拟和系统控制理论,从而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情况,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5)各种评价制度的优点互相融合,表现出灵活性与强制性的统一,法律形式的评价制度增加了规定的弹性,政策形式的评价制度的强制性得到加强。

(6)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相结合,并纳入环境规划之中,环境规划部门与环境评价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环境评价、规划、管理成为一个系列化的整体。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于1970年在美国首先实施至今已近30年时间,其理论、概念在不断的完善,评价对象更加拓宽,评价方法也趋向多样化。

现在各国政府与人民都深刻地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方面的关系
上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发展与现状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

1978年,我国首次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开始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三个重要制度之一纳入到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中。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作为法律制度确定下来,并成为之后颁布的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进一步健全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管理体系,使“环境影响评价”拥有了一定的执法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对这项制度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法律规定。

《环评法》规定,任何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在开工前,都必须向相关的环保部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先评价,后建设。

应该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源头预防破坏与污染的有效手段,它有助于我国的宏观经济健康运行,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能对生产力布局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

197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的报告书。

这种制度要求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和绿化地带等做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上述法律,国家计划、经济和环境管理部门把环境影响评价定为开发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近20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得到了扩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和管理机制得到逐渐完善和发展。

评价对象也从工业型污染项目逐步扩展到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和区
域性开发项目、并且出现了一些新型环境影响评价形式。

截止到2005年10月底,国家环保总局共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724件,批复报告书850件(含上年转批;其中报告表5件)。

比2004年的500多件增加了近30%。

2005年12月出台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核认定办法》;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审批验收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不久也将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实施。

五、评价方案
一、总论
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概况
三、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四、水环境的现状评价及影响预测
五、大气环境的现状评价及影响预测
六、噪声环境的现状评价及影响预测
七、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八、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九、污染防治措施
十、厂址合理性分析
十一、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十二、评价结论
十三、致谢
论文方案详细内容:
1 总论
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由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目的,编制依据,评价标准,评价范围和控制及保护目标。

2 建设项目概况
这部分应介绍建设项目规模、处理工艺、处理水量、污染物排放量、环保措施,并进行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等。

根据纳污水体的功能和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确定尾水排放标准,并依照排放标准和进水水质,对可行性研究中选取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比选分析,分析拟采取的污水处理工艺是否合理;然后,按照选择的工艺路线,列出各工艺段污染物去除率,并根据工艺参数对达标稳定性进行分析,论证尾水中各污染因子是否全部达标;最后,还应对拟采用的工艺设备的先进性进行评价。

提出工艺调整意见或替代方案。

3 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包括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环境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地表
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环境噪声现状调查。

4 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
包括大气、水、噪声境影响评价与预测,及其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应响。

虽然污水处理厂是减污项目,但其产生的噪声、恶臭、污泥如不进行有效治理,都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泵站、风机等高噪声设备一般均设在室内,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但是,多数污水处理厂对恶臭难以进行有效处理,因此要重视恶臭影响,通过对厂区布置、绿化带和卫生防护距离的设置等措施来防止恶臭扰民。

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污泥要以开发农用肥料或生产沼气为主;如工业污水比例较高,则应根据工业污水的组成确定处置方法并对污泥去向和处置场地提出具体要求。

由于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量很大,并排入北二十里泡,按照导则评定方法确定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一级。

污水处理厂项目自身产生污水很少,对原有纳污水体并不增加多少水量,所有污水处理厂项目,都使用上述规定来确定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并不妥当。

应该分别对待;项目建设前后为同一纳污水体情况下,由于污水截流前,多点源分散排放,项目运营后尾水集中排放,难以对二十里泡的水质改善情况进行量化比较,针对这种情况,只需对部分敏感水体断面进行影响分析。

不进行一级水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项目建设前后为不同纳污水体情况下,对新的纳污水体的影响可能是很大的,甚至会影响其水体功能,应进行较高级别水环境影响评价。

6 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这部分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废水治理措施、污泥处理及处置、噪声、
振动等其他污染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需要给出处理设施和处理工艺的设备种类、型号、效率、能耗和排放指标。

论述排放指标是否达到排放标准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7 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
a.建设项目直接经济效益。

b.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

2.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

建设项目建设后对环境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污
染治理费用。

环保副产品收益,环境改善效益。

3.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

建设项目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生产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文化进步等。

最后综合分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权衡利弊,提出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8 厂址合理性分析
建设项目选址取决于工程地质、交通运输、社区结构、科技水平、能源、水资源、信息通迅、生产原料、劳动力等诸多技术和经济社会方面的因素,其中环境合理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上述各方面因素的分析,确定其建设布局是否合理。

9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规、条例、标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建设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必要保障。

必须通过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监控本项目对东城区污水处理厂周边地区地表水、大气和声环境的影响,为本区域的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范围包括污染源、处理设施进出口和附近关心点。

从水、气、噪声等几方面进行监控,重点为气和水。

通过监测力求全面、正确地反映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情况,反馈生产操作系统,防止污染,保护环境。

10 结论
阐述评价工作的主要结论,包括评价区的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的主要评价结论,建设项目对评价区环境的影响,环保措施的主要结论及建议,最后从三个
效益统一的角度,综合提出建设项目的选址,规模、布局等是否可行。

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最重要的是厂址和排放口位置选择问题,选择合理,可使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恶臭、噪声、污泥、尾水污染都得到妥善解决,取得最好的环境效益。

充分论证厂址和排放口位置的选择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融性。

另外,是否选择在人口密度低的城市边缘地区(减轻恶臭、噪声影响)和选择没有洪水淹没风险的地势较低地区(有利于截流管道布设、减少污水输送运营费用)。

是否选择水量较大且功能较低的水体作为尾水纳污水体(减轻污染物对水体的冲击)。

是否有利于尾水的工业回用或农业灌溉等因素是论证选址合理性重要方面。

论证排放口是否设置在河流保护目标的下游或远离保护目标处,如果影响保护目标,则要对排污口位置选择及排放方式(岸边,非岸边排放)进行充分的方案比选论证,并推荐合理的排放口设置方案。

六、论文进度安排
七、主要参考文献
[1] 陆书玉等.环境影响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郑铭.环境影响评价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史宝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修订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 王小文等.水污染控制工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5] 郝吉明,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 顾强等.噪声控制工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7] 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78
[8] 北京环境保护科学院.环境影响评价典型实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9] 林肇信等.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 国家环保局计划司,环境规划指南。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11] 奚旦立等,环境监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 叶文虎等,环境质量评价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 吴学周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3
[14] Bwrgman.JI and Mackenthun.KM(Eds),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15] Westman.Walter E.,Ecology,Impact Assessment,McGraw—Hill.Inc.1996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