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
高一语文组蔡锦高
今年高考结束后,我听到考生普遍反应的就是语文试卷比较难,高考
成绩的揭晓,也印证了这一反应。
今年我们江苏语文省均分为81分左右,较往年下降了近10分。
而我校学生的成绩,据本人调查,为70分多一点。
在作文均分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语知得分较往年大大降低了。
下面,我就
对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做一简单分析:
第一题,今年与往年略有变化,江苏自独立命题以来,第一题一直是
语音题,但是今年突然考了字形,考生可能会有点不适应,但是难度不大,一般不容易失分;第二题为语病题,第三题为指向性压缩题,均为常规题,很常见,考生在复习时应做过很多类似的题目,不再赘述。
第四题是考生反应难度很大的题目,这一题从命题方向来说,没有回
避今年的热点(辛亥革命100周年),从命题范围来说,考了文学常识,
应该说去年就考了文学常识(世博会的小美人鱼,考了安徒生),但是没
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多学生考后反应面对这一题时,头脑一
片空白,不知道如何去作答,对于后面的按语该怎么写,也是茫然不知,
得分率可想而知。
第五到第八题是文言文阅读,这一篇文言文从考生的反应来看,也是
属于比较难的。
我问了部分考生(包括我们学校的部分学生,也包括涟水
中学的几个学生),他们都说文言文阅读根本没读完,不是
不想读,而是读不懂。
读不懂就匆匆做题,答题质量怎么能有保证?
其实这一篇文言文并不算很难,而是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养成文言文学习
的习惯,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只是在上课时机械地记一些笔记,课后不知
道该如何去归纳总结,不知道活学活用,不懂得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未
学过的文章,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考试焉能考好?
第十题是名句名篇默写,这一题是常规题,除了最后一小题,其余各
题难度不大。
但是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
故意回避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譬如(1)题《逍遥游》、(6)题《琵
琶行》,都考了我们平常不太注意的句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寄希望于猜题、押题,凡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必须要求学生全文背诵。
第十一题至第十四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这是我们学生考试中的难点
之一,历来得分率也不是很高。
今年文本难度不大,跟以往差不多。
但是
我们有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忽视了文本的题目,造成对文本理解有误,下面
答题也跟着错了,很是可惜。
第十五至第十七题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这也是今年学生反响较大的题
目之一。
今年论述类文本是鲁迅先生的《捧与挖》,从新课程改革开始,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逐年下降,很多学
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一种距离感、陌生感,对鲁迅先生文章的写作的那
个年代一知半解,甚而至于连一知半解都不到,不熟悉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再加上平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这方面补充较少,很多老师只满足
于完成教学任务,也没有这样的意识,造成学生根本读不懂这篇文章。
其
实这篇文章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应该算是很浅显的,时代背景也不强,
应该很好懂的。
但是从我调查来看,真正把文章读懂的学生是寥寥无几。
我问我两个在涟水中学读高三的侄女,她们都坦言没读懂,是稀里糊涂做的。
文章没读懂做题,得分率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作文秉承了江苏历年的命题思路,不过份为难考生,审题的难度不大,不在审题上增加障碍,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从做人、做事、做文学、干
事业等各方面,都可以写,让学生有话说。
但是,这样的文章要想写好,
写得出彩,还是很不容易的。
这一点,从作文的省均分,也可以看出来。
今年的作文省均分为45分多一点,与去年基本持平。
我校今年高考语文平均成绩从我调查的来看,大约75分左右,扣除
45分的作文,语知90分大约得分在30分左右,得分率为三分之一,这
么低的得分率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也是让我们难以理解的。
语知得分率这
么低,让我们基础本来就较差的学生如何跟省内的其他考生竞争?对此,
我们的领导、老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反思一下我们语文的教与学,看看究竟
在哪里存在问题,摸清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从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来看,学生反应较难的,主要体现在阅读方面,
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应该说,这也是我们苏北地区语文成绩难
以提高的薄弱之处。
然而,我们学生、很多老师、也包括很多领导不重视
语文的学习和教学,不重视阅读训练,而且语文学习的见效慢,不像数理
化那样效果明显。
因而,语文教学和学习,在某些老师和学生的眼中,似
乎是可有可无的。
有些老师曾说:“你们语文教不教都一样,反正都考那
么多分。
”其实,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
高考语文阅卷组早就强调,要
为语文争得它应有的地位,要让语文成为决定考生命运的关键学科。
从这
点上来说,我们的语文课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我们县内两所四星级
高中,都开设了阅读课,而我们学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比这两所
学校的学生都差得多,但是我们学校的语文阅读课还是开不起来。
在平时
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还是满足于老师抱着讲,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录,而不是把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灌输给学生。
我校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推广一年了,但是,新课堂模式的效果究竟怎么样?恐怕仍然还是停留在最初的设想当中。
从学校的要求来看,对我们语文学科也是按照其他学科一样,每节课讲多长时间,练多长时间,每节课后作业数量是多少。
其实这极大地违背了语文的教学规律。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像数理化等学科,主要是靠练习来巩固知识的掌握,而语文主要是靠理解,如果不理解,即使做的练习再多,也无济于事。
我们学校的考生从高一到高三,做的语文练习应该不少于1000份(高一、高二每周5份,外加每周一份周练,高三
更多),然而效果究竟如何?换来的是高考语知三分之一的得分率,这还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吗就从我们学校自身来看,体艺生在高三上学期一个学期基本不上文化课,但是到期末考试的时候,语文成绩并不比文化班差多少,甚至有时候比个别文化班还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反常的现象?我们有些老师就把这作为语文教不教是一个样的借口。
其实,这种现象很好解释,那就是文化班的学生留在学校,他们每天都是重复一种活动,那就是做大量的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深思、品味文章,这样的语文学习其实对学生的语文成绩的提升效果几乎为零。
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如果人(领导、老师、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改变,再好的模式也只能是花架子,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不到任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