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教案课件.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精讲教案
修辞本义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小学语文常用的八大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下面就每一种修辞手法的概念、作用、注意事项等结合例句进行详细讲解,并附练习供教案使用。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例句: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暗喻: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例句: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四)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注意: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下“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以下句子就不是比喻句,例如: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五)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句: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例句:鬼是什么呢?神是什么呢?他们都是我们外界强力在我们心理留下的影子。

3、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
懂,使人易于理解。

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六)注意事项
运用比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感情要鲜明。

同样的一个本体,比作同样的的喻体,但是因为引发的结果不同,所以导致句子出现了一褒义一贬义两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例句:下课了,小明像只小猴子似的在班中活蹦乱跳,把大家逗乐了。

(褒义)
下课了,小明像只猴子似的在班中活蹦乱跳,把班里搞得乌烟瘴气。

(贬义)
2、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而且两者之间必须要有相似点。

例句:妹妹快活得像一直林中的小鸟。

3、作喻体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知,运用比喻时要力求在构思上创新。

例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瞌睡人的眼”是大家熟知的,用来形容昏暗、微弱的灯光,十分巧妙。


(七)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比喻句的句子在括号里打√。

1、我们是做过的花朵。

()
2、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

()
3、大家都说我和弟弟长得很像。

()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5、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
6、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
7、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
8、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么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
9、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

()
10、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二、拟人
(一)什么是拟人?
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事物,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

(二)拟人的作用
不仅能够增添特有的情味,而且能把事物写得神行毕现、栩栩如生,又能很好的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三)拟人的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
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例: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这个句子中把(蜻蜓)比作(人)
2、把植物拟人化
如: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

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除以上三种拟人运用形式之外,有些文章(如童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知识小品等),也可以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如:《快乐的狮子》、《手指》、《白鹅》。

(四)拟人和比喻的区别
拟人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思想、动作、神态等。

拟人得特点是本体事物和人完全融合为一体,具有相容的关系,“人”并不出现。

也不能出现比喻词“像”、“如”等。

比喻中的本体与喻体是相似的关系,不论何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

总而言之,拟人句不能有“人”的出现,也不能有比喻词。

反过来,凡有“人”出现,有比喻出现,拟人句就成了比喻句。

如:琢磨鸟在给树治病。

(拟人)
啄木鸟像医生一样给树治病(比喻)
(五)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拟人句,是拟人句的句子在括号里√。

(1)一阵微风吹来,我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3)月亮害羞地躲进云里去了。

()
三、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排比可分为句内排比,词与词的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词、句或者段的排比一般是三个或以上,另外排比的内容一般是并列关系的。

(二)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三)排比的运用形式
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3、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4、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

对偶必须对称。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五)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二)夸张的作用
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分类
1、扩大夸张
为了达到生动幽默效果,我们往往人为拔高事物特点,使之更高,更强,更快,更多,甚至达到排山倒海、翻天覆地的神奇效果。

《景阳冈》中夸张手法的运用:“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把老虎的吼声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在古诗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夸张的踪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缩小夸张
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这类夸张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处说,使之更低、更弱、更慢、更少,达到数倍缩小作用。

如“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就是缩小夸张的使用。

3、时间夸张
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是先出现的,或者把先出现的事物说成后出现的。

这样表面上看不合理,但通过夸张渲染,使内容得到强调。

例如: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房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强调了李医生的医术高明。

(四)注意事项
1.夸张要明显。

所谓明显就是不能又像夸张又像叙述,必须有夸大的成分。

如:这样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都被晒化了。

这句就没有夸张的成分,可改为:这样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都被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被晒化了。

2.夸张要合乎实际情况。

例如描述奔跑速度非常快时,说“我以每秒一百米的速度冲进了教室。

”,就不合乎日常情理。

如果改为“我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冲进了教室。

”就可以了。

3.通常将夸张与比喻修等修辞手法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如:“小伙子挑担弯如弓,姑娘推车快如燕”,用弯如弓和快如燕来比喻,就非常生动、形象。

(五)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五、设问和反问
(一)什么是设问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

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

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

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的群众。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富有变化。

但设问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二)什么是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

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反问能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

1、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2、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

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三)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六、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

对偶句是由对偶组成的句子。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

严式对偶的要求极严,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对、不能有相同的字。

(二)对偶的特征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

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

(三)分类
1、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2、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

3、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四)对偶的作用
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五)例句:对偶诗句及广告词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花木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毛泽东: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有福你享;有难我当一一保险公司
有限收费;无线享受一一小灵通
昔日宫庭酒;今日剑南一一剑南春酒
脏物的死敌;织物的密友一一洗衣粉
七、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

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

(二)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臧克家《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三)借代的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

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附: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判断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 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 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 这件事怎么不是你的错呢?()
6.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 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 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二、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 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 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

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 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三、在下列各句中挑出反问句和设问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

1. 浪费也是犯罪吗?()
2. 浪费怎么不是犯罪?()
3. 勤学好问怎么会是错误的呢?()
4. 这一学期他为什么进步得这么快?全是勤奋努力嘛。

()
5. 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所以一切全靠人们的辛勤劳动。

()
四、选择
1. 选出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正确判断的一项:()
A.风带着雨星,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A、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B、拟人比喻对偶排比
C、拟人比喻夸张排比
D、比喻拟人比喻反复
2. 与“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所用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梗塞长蛇阵不见了。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我好像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3.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桃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4. 下列四个选项能在语义上与“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构成最贴切的比喻句的是:
A、犹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5. 选出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排比。

突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B、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污蔑!(《竞选州长》)(夸张。

强调了“我”遭到诬陷后气愤的程度。


C、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周总理,你在哪里》)(排比。

热情地歌颂了周总理的高风亮节。


D、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

(《人类的语言》)(比喻。

生动地说明了“语言”没什么了不起。


6. 对下面四句话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

A、夸张比喻拟人
B、比喻夸张引用
C、比喻拟人夸张
D、比喻夸张拟人
7. 选出与“写鬼写妖高人一等”格式一致的一项()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D、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8. 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就像粒粒散落的珍珠,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C、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D、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

9. 为下文空缺处选择合适内容填充,最佳的句子是:()
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__________,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精彩。

A、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B、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C、像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溪
D、像一片五彩的云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