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化与文化地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环境感知论的评价
①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可 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用人 类的行为感知过程把人类与环境关联起来, 克服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中只把人类活动加 以理性化、概括化,且只注重人类活动和环 境后果的倾向; ②通过人与环境间的知觉、认知、激励及行 为和行为方式、行为原动力、决策与反馈等 方面的研究,并融入心理因素,将地理学对 行为的人的思考推向深层次领域,从而为 人—地之间的协调或调控提供了又一支撑体 系;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
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 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 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 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 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 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 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
对生态论的评价
生态学概念的引入,使人类活动、 生物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 中加以整合,既避免了决定论和或然论 各持一端之嫌,又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 二元论观点;
生态学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套 新的研究方法模式,如结构与功能、营 养层次与连锁反馈、生态平衡等观点, 以及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测度方法, 使其研究更科学化。
泰勒:英国的“人类学之父” 泰勒在1871 年, 其出版的《原始文化》中,给出了近代的文化 科学定义;
概念: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 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评价:其定义侧重文化中的软件,强调文化的 多样性的统一,即知识、习俗、才能的复合体。
进的基础。 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
现载体; (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
文化。
B.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
内涵: 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
文化决定论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 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 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
对文化决定论的评价
文化决定论的片面性:虽然文化规范 人们的行为准则,但人类在自己创造出 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和俯首听 命的。在面临新的人地问题时,人们总 是从传统习惯和文化习惯之外去寻找解 决办法,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
A、定义的三个层次:
a.文化是行为模型; b.文化符号是文化载体; c.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B、评价:其定义侧重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作
用功能特点
文化的表现:
工具发展 :(新、旧)石器、 青铜、铁器文化 主导产业 :农业、 工业、 信息产业文明 时间角度 :古代、 近代、 现代文明 宗教角度 :基督教、 佛教、伊斯兰教文化 地域角度 :东方、 西方文化 起源角度 :大河、 山(玛雅)、 海文化 颜色角度 :黄色、 蓝色文明 国家角度 :华夏、大和、 美国文化 内容角度 :物质、 制度、 精神文化 文化主体 :精英、 大众文化 社会形态 :原始、 奴隶、 封建、 资本 、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生活 :游牧、 农业、商业文化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一、 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来 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 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1.文化的定义 (1)泰勒
C、乡土文化区
内涵: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 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 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表现:(1)感情 (2)符号
D、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 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 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 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 一致性。
工具发展(物质文化) (新旧)石器文化 青铜文化 铁器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
1.文化结构图
A、结构分层: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 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文 化
非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2、文化内容
A.物质文化: 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
对生态论的评价
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联姻有助于加强 环境观点和生态观点的结合,地理 学综合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系统分 析方法的结合,空间地域的研究与 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相结合,并 可望取得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
环境感知论
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 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 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 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有条件的, 当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而加速生存环境 衰竭的时候,文化价值观也失去了它的 支配作用。
和谐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 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 互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生态学中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也是 创造文化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 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内涵: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
对环境感知论的评价
③采用行为透视与区域透视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把人文地理学与同源的社会科学各分支 区别开来。这种透视使人地关系用一种新颖 的方式来分析、解决人地问题,拓展了地理 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人 口移动的行为决策、环境对人类所施加的压 力以及感受程度及其对人类行为决策的影响; 企业 、工业区位选择中的行为因素;景观、 灾害、市场、宗教等环境知觉的人地感应研 究;城市规划、环境行为、地方行为、国家 行为在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地缘关系、资 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
内涵: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 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 程。
特点:(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 (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
类型: 接触扩散(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等级性) 刺激扩散(刺激—反应)
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
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
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C.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层精神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 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 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 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 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 “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有五个 本质性属性:水文化十鱼文化十稻文 化十蚕桑文化十船文化。 它又孕育于“重群体、答道德、讲究 和谐、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华文化 母胎之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 凝炼出了它的“秀慧、细腻、柔和、 智巧、素雅”的社会文化特征。
人地关系理论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 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河流域的中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 的印度、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美洲的 印第安古文明中心
文化扩散分两大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对可能论的评价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理环境 只是提供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 彻底。但它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 也反对环境决定社会的观点,具有朴素的 辨证观点
适应论
核心观点:强调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 适应
评价: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 的思想
生态论
形成及其主要观点:美国地理学者巴罗 斯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地理学中,认 为地理学的论题应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 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20世纪中 叶开始,由于人类普遍关心环境质量, 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 态系统的破坏已有初步的认识,于是生 态学的观点再度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 并形成了人地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方向。
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 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2、文化区的类型
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具体分析
A、形式文化区 • 内涵:某种(习俗)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
文化现象(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 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如语言 •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 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 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对环境决定论的评价
①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 “天命论”、 “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但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各 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可能论
核心思想: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 的选择力和创造力 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认为:自然 为人类的居住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 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 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 带关系,其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 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选择的自由和活 动的余地。
环境决定论 可能论 适应论 生态论
环境感知论 文化决定论 和谐论
环境决定论
1、核心观点: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起源与发展 (1)希腊学者亚利斯多德:气候与民族品德。 (2)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气候与民族、政治、 宗教等社会现象。 (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 (4)德国的拉采尔等: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 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 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 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 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 途径)。这种人地关系,在早期,主要内 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后,人与社会的 关系比重持续上升,并混合,使人地关系 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
吴文化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 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 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 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 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 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结构层面: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 文化;心理文化。
二、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四、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一)文化区—文化的空间现象
1、文化区的定义 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
内涵: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 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 (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
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 (2)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 (3)速度快。
3、文化传承
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散, 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的文化要 素交流、传播、冲击、融合之外,在文 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区域内部, 也有文化要素的代际间纵向的传承、文 化绵延乃至发扬光大的问题。
(2)自然状态的形式。
(3) 评价:
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 为主要特征。形式文化区具有同心圆的模 型空间模式。另外,形式文化区,是自然 形成的文化圈。而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的 人工影响烙印。
B、功能文化区
内涵: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 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 化区。 特征:(1)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 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 (2)界限确切性。(3)有功能无区(报纸、 开放思想、文化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