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中国原煤及商品煤硫分分布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原煤及商品煤硫分分布概况
第2期煤质技术2012年3月
中国原煤及商品煤硫分分布概况
孙翠芝,叶大武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北京100713)
摘要:统计了全国各省(区):到2009年底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及其硫分,研究分析了各省
(区)原煤产量,商品煤供应量变化及硫分分布特点,提出了限制高硫煤开采及控制二氧化硫排放
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煤炭资源储量;原煤产量;煤炭生产;硫分;分布
中图分类号:TQ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77(2012)01—0005—05 OverviewofsulfurcontemdistributiOninrawcoalandcommercialcoalinChina SHUNCui—zhi.YEDa—wu
(ChinaCoalPro:essing&UtilizationAssociation,Beijing100713,China: Abstract:Therecoveredcoalresourcereserw~sandsulfurcontentsindifferentprovinces(co almineareas)bytheendof2009are
statisticedinthispaper.thevariationofrawcoalproductionandcommercialcoalsupplyandth e(:haracteristicsofsulfurcontent
distributionarestudied.Thereforethepolicyproposalsofrestrictingtheminingofhigh—sulfurC031andcontrollingsulfurdioxide
emissionarepresented.
Keywords:coalresourcereserves;rawcoalyield;coalproduction;sulfurcontent;distributio n
1各省(区)煤炭资源储量及其硫分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到2009年底已探
明的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13092.9亿t(见表1).
以内蒙古自治区已探明的保有煤炭资源储量最多,达3465.9亿t,占全国储量的26.47%,超过】//4;
山西省次之,为2661.6亿t,占全国已探明保有
煤炭储量的20.33%,接近l//5;以上2省区合计
占全国已探明保有储量的46.8%.占全国已探明
保有储量前10位的省区还有新疆,陕西,贵州,
宁夏,安徽,云南,河南和山东,以上8省区的储
量为2295.3亿t.前10位省区已探明保有储量占
全国已探明煤炭资源总储量的92.58%.
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己探明煤炭资源所含
硫分看,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的平均硫分最低,
St,d值为0.21%;青海省次之,为0.24%;平均硫
分(S..,以下文中平均硫分的基准均为干基)低
于0.50%的还有安徽,甘肃省,分别为0.42%,
0.43%.平均硫分在0.51%~1.5%的低硫煤(包
括低硫煤和低中硫煤)的省区有吉林,江苏,河
南,云南,辽宁,新疆,福建,内蒙古,宁夏,河
北,广东,江西,湖南,山西,山东省;平均硫分
在1.51%~3.0%的中硫煤(包括中硫煤和中高硫煤)的省区有贵州和西藏自治区;平均硫分大于
3.0%的高硫煤的省区有四川,广西,海南,浙江
和湖北(见表1).高硫煤省区的煤炭资源量少,
原煤产量也很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探明煤炭资源中硫分
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与各地区的成煤类型和地质年代不同有关.如黑龙江,北京,青海等特低
硫煤地区,其成煤时代主要为陆相沉积的侏罗纪,
而高硫煤地区如湖北,浙江,四川,广西等省的煤
主要是由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晚二叠世时期形成,华北
地区如山西,河北,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煤层深部高硫煤则多形成于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晚石炭世时期. 2各省(区]l原煤产量与硫分分布
全国各省区到2009年底原煤产量及硫分分布
见表2.可以看出,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
内蒙古原煤产量最高,为60058.5万t,山西省次之,为59354.0万t,前两位累计119412.5万t,
占全国总产量的40.16%,占全国原煤总产量2/5; 产量达到2亿~3亿t的省份有陕西,河南2省,
产量分别为29611万t,23018万t;产量达到
5
第2期煤质技术2012年3月
1亿~2亿t的省份有山东,贵州,安徽3个省,
产量分别为14378万t,13691万t,12849万t:
产量排在前10位的还有四川,黑龙江,河北,产
量总计为240567.1万t,占全国产量的80.46%;
原煤产量不足1000万t的有浙江省,广西,北
京;没有煤炭产量的省份有广东,上海,天津,海
南,西藏.
2009年,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8071.5万
t,其中同比增幅最大的是内蒙古,增长12788.8万t,占全国增幅的70.8%,增幅排在前10位的省
份还有陕西,河南,贵州,宁夏,安徽,新疆,
吉林,湖南,河北省,同比增长5346.9万t~
357.4万t.同比产量降低的有山西,黑龙江,云
南,四川,江西,湖北,甘肃,甘肃和青海.其
中,山西省减产最多,降低4855.3万t,主要是
山西省大力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地方煤矿未能全部开工的临时性原因所致.产量同比增长幅度排在前
10位的省区有宁夏,内蒙,陕西,贵州,新疆,
北京,吉林,福建和河南和安徽,增幅为28.26%~
7.85%.
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原煤硫分看,2009年
所生产原煤的平均硫分超过3%的有4个,分别为
湖北,重庆,广西,浙江;超过1%的有9个,分
别为贵州,四川,陕西,江西,宁夏,福建,山东,
湖南,山西;硫分小于1%的有13个,分别为内蒙,
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河南,云南,
甘肃,青海,新疆,北京,河北.全国原煤平均硫
分为1.09%.
表1全国各省区到2009年底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及其硫分
大区名称省(市,区)名称查明资源储量/亿t硫分(s.d)/%占全国储量/%占本区储量/%储量居全国位数
华北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北京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包含重庆市)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24.6
152.2
2661.6
3465.9
74.4
26.9
216.9
35.9
290.5
lO.4
14.3
280.9 7.8 32.2 6.3 21.7 1.7 149.0 572.1 289.8 0.5 1683.5 140.5 55.5 325.4 2295.3 O.21
0.92
1.16 O.89 O.78 0.51 O.21 0.68 4.52 0.42
0.85
1.O3 1.32 O.74
1.O6 O93
3.29
4.O0 312 1.74 0.75 3.0O 1.57 0.43 0.24 0.9O 0.79 O.19 1.16 20.33 26.47 0.57 O.20 1.66 0.27 O.01 2.22 O.O8 O.11
1.95
2.15 0.06 O.25
0.I7 O.01 1.14 4.37 2.21 0.004 12.86 1.07 0.42 2.49 17.53 0.39 2.41 42.22 54.98 23.38 8.45 68.17 5.9O O.16 47.77
1.71
2.35 42.11 8O.12 2.22 9.18 1.80 6.19
14.73 56.57 28.65 0.O5 37.41 3.12 1.23 7.23 51.O1 20
12
2
1
15
19
11
17
27
7
23
22
10
9
24
18
25
21
26
13
5
8
28
4
14
16
6
3
注:摘自国家统计局((2olo中国统计摘要》.
第2期煤质技术2012年3月
表22009年度全国各省区原煤产量及硫分情况区省(市,区)
域名称
产量/
万t
占全国比
审/%
同比增加增
%
硫分(S,)/国有重点矿地方,乡镇矿
%产量/万t硫分(St,d)/%产量/t硫分(St,d)/%
垡
北
东
北
华
东
巾
南
南
西
北
北京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青海
宁夏
新疆
合计641.3 8494.6 59354.0 60058.5 6624.2 4401.5 8748.7 2397.4 13.2 12848.6 2466.1 2982,5 14377.7 23O18.1 1058.5 6572.9 519.7 4290.8 8997.3 13690.7 7817.9 296l1.1 3875.6 1283.6 5509.5
O.22 2.86
19.96
20.20 2.23
1.48
2.94 O.81 O.OO 4.32 0.83 ll00 4.84 7.74 O.36 2.2l O.OO O.17 O.OO 1.44
3.03
4.61 2.63 O.O0 9.96 1.30 O.43
1.85
2.57
357.3 —6223.1 12788.8 208.7 47O.4 —1140.6 —
3O.7 0.1 935.4 232,5 —169.9 267.9 2I)80.3 —146.7 437.5 20.6
1j8.4
一
'379.7 1892.2 —339.5 5:{46.9
L01.4
—
1O.5
1214.O
879.2
297200.0100.O018017.5 12,13
4.39
—
9.49
27.05
3.25
11.97
—
11.53
—
1.26
0.76
7.85
10.41
—
5.39
1.90
9.94
—
12.17
7.13
4.13
3.83
7.O2 16.O4 —9.70 22.04 —2.55 —0.81 28.26 12.99 6.45 O.22 O.91 1.16 0.89 O.78 0.51 0.26 O.68 4.52
0.46
1.18 1.32 1.23 O.72 5.58 1.06
3.29
●——374 1.65
l_72 0.75 ——1.57 0.48 O.26 1.O0
0.68
1.O9 513.0 828
2.5 42164.9 28790.6 4832.6 2606.0 595
3.5 219O.3 12027.6 491.0 862,0 11408.2 14961.2 771.2 1291.3 141
4.4
1432.5 13545.8 3139.5 5220.9 1904.7 167320.3 O.2O O.9O 1.1O 0.70
0.90
0.60
0.26
0.70 ——
0.43
1_17
0.92
1.O5 0.70 ——
1.O8 ——————
3.15
2.50
1.6O 1.58
O.5O ——1.O0 O.68 O.92 128.3 212.1 17189 31267.9 1791.6 1795.5 2795.2 207.1 13.2 8210 1975.1 2120.5 2969.5 8056.9 1058.5 5801.7 519.7 2999.5 7582.9 11052.9 6385.4 16065.3 736.1 1283.6
5741.3 129979.7 O.3O 1.3O 1.3O 1.O6 0.46 O.38 0.26 O.38 4.52
0.90
1.18
1.48
1.92 O.76 5.58
1.O6 ——
3.29 ——
3.99 149
1.75
0.46
1.8O 0.39 O.26 1.O0
0.68
1.31
注:原煤产量摘自国家统计局~zolo中国统计摘要》,硫分根据上报资料统计估算. 3全国各省(区)商品煤供应量与硫分
2009年,全国供应商品煤量280777.97万
t(包括库存煤),各省商品煤供应中.超过2亿
t的省份有3家,内蒙为24936.5万t,山东为
24075.66万t,山西为20659.68万t,商品煤
供应达到1亿~2亿t的省份有6家,分别为河
北,河南,江苏,辽宁,陕西,浙江,供应量
为19844.34万~10362.83万t;商品煤供应为
0.5亿~1亿t的省份有13家,分别:勾贵州,四
川,安徽,广东,云南,湖北,黑龙江,新疆,湖
南,上海,天津,福建,吉林.其余9省市商品煤
供应均小于0.5亿t.
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品煤硫分看,
2009年,全国供应商品煤硫分平均为0.88%,本
省(自治区,直辖市)供应煤的硫分低于外省供应煤
的硫分.平均硫分超过1%的有5个,分别为重庆,
广西,湖北,贵州,四川,硫分为2.70%~1.28%;
其余各省商品煤供应的硫分均小于1%,见表3.
4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耗及硫分
2009年,我国主要耗煤行业是电力,钢铁,
化工,建材及生活用煤,当年全国消耗煤炭30.2亿
t,平均硫分为0.89%,全硫量2687.8万t.其中
属燃煤电厂耗煤最多,达到15.64亿t(占全国
耗煤量的51.79%),平均硫分为0.93%,全硫
量1454.52万t:;冶金行业耗煤约4亿t,平均硫
分为0.68%,全硫量272万t;化工行业耗煤(主
要是化肥)约1.2亿t,平均硫分为0.85%,全硫
量102万t;建材(主要是水泥)行业,耗煤约为
3.66亿t,平均硫分为1.1%,全硫量402.6万t
(见表4).
7
第2期煤质技术2012年3月
注:①全国商品煤供应量由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提供;②各省煤炭调入量及硫分由煤炭企业上报资料统计.
表42009年主要用煤行业耗煤量及硫分估算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文件【2010】155号.
5主要结论
(1)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到2009年底已探明
保有资源储量为13092.9亿t,华北地区资源储量
占全国的48.2%,西北地区为34.4%,华北和西
北区占全国储量的82.6%;其余东北,华东,中
南,西南区占17.4%.我国已探明煤炭资源以低
8
硫煤为主,平均含硫1.06%.但地区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煤中硫分有明显差异,以东北区的硫分最
低(平均为0.40%),西南区硫分最高(平均为
1.66%).
(2)2009年,全国生产原煤29.73亿t,产量
同比增加1.80亿t,增长6.45%.原煤硫分平均
为1.09%,其中东北区最低(平均硫分为0.49%),
西南区最高(平均为1.80%).大型煤炭企业生产
原煤167320.3万t,占全国煤炭总产量56.3%,
同比增长3%.其硫分为0.93%.
(3)2009年,全国经洗选加工生产商品煤量
27.21亿t,同比增加12510.6万t,增长4.82%,
商品煤硫分平均为0.87%.由于煤炭生产逐步由东,南部向中西部的山西,内蒙,宁夏和新疆等低
硫煤资源区域转移,以及大力发展原煤入洗,商品第2期煤质技术2012年3月
煤平均硫分较上年同比降低0.02个百分点. (4)2009年供应全国各省(区,市)的商品
煤280777.97万t(包括库存煤)供应商品煤平均
硫分0.88%.山西,内蒙,陕西3省区为煤炭净
调出区,合计净调出91921.59万t,占全国净调
出量的89.23%,主要调入东部沿海地区.
(5)2009年全国商品煤中总硫量为2470.85万
t,同比增加49.85万t,同比增长2.06%,此硫
分随煤炭供应输入到各省市区用户手中.
(6)煤炭行业为了控制产品的灰分和硫分,已
大力加强原煤入洗.2009年通过原煤入洗,排出
硫分873.3万t,折算可减排燃烧形成的S0.量为1397.28万t.
(7)"十二五"期问及以后,我国原煤开发区
域将逐步集中到原煤硫分相对较低的山西,内蒙, 陕西,宁夏和新疆地区,同时加大原煤入洗比例,
提高洗煤效果,我国未来商品煤的硫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不会太大,下降速度也比较缓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煤炭终端用户S0.排放控
箭I.
6政策建议
(1)制定政策控制源头,进一步推动原煤入
选.通过原煤入洗把高硫矸石留在矿区进行集中处理,或填埋,或井下充填,或将热值较高的部分集
中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进行炉内固硫和烟气
脱硫,以避免造成污染面广难以有效控制.
(2)加大并严格SO排污收费,促使用户采
用低硫煤和洗后优质商品煤,建立流通监督和管控
体系.
(3)尽快建立分区SO.总量限额体系和"绿
证交易"制度,同时设立高硫煤禁入区域.
(4)建议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应切实加大煤
炭洁净高效利用的资金投入,才能把使用煤炭能源
所带来环境污染问题降到:最低程度.
作者简介:孙翠芝(1962一),女,河北唐山人,高级工程师,
现在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从事质管理工作,曾发表文章多篇. (收稿日期:2011-11—25)
(上接第4页)
5结语
(1)基于高炉喷煤方案评价难以量化的特点,
运用"G1"权重赋值法确定各评价因素权重,采
用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定量结果,为筛选高炉喷煤方
案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能
减少个人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评价结果可信,
可靠.
(2)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高炉配煤方案进
行评价,不仅能科学地筛选出高炉配煤方案,确保
高炉喷煤系统运行可靠,而且可以减少盲目工业试
验带来的经济损失,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EIJHOUFu-jun,wUQi-zong.RankingMethodfor ComplemenmryJudgmentMatrixeswithFuzzyNumbers BasedonHausdorffMetricDistance[J:.Journalof 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2005(14).
[2]wuXiao—qiong,PuFang.TrapezoidalFuzzyAHP for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Highway NetworkProgrammingSchemesinY angtzeRiver
Delta.Proceedingsofthe5thWorldCongresson IntelligentControl[C_.Hangzhou,PRChina:2004.
M.Monitto,P.Pappalardo,T.Tolio.ANewFuzzy AHPMethodfortheE,raluationofAutomatedManu—facturingsystemsEJ].CIRP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2(i).
徐步朝,张延飞,王合义.地址科技人才素质的模
糊综合评价E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段绍伟,沈蒲生.模糊综合评价与数据包络分析在工
程方案设计选择中的应刷[J].水利,2004(5).
汪光灿,刘仲琪,孙立人.泵站机电设备状态模糊
综合评价[J].西北水利发电,2004(4).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2.
刘建,郑双忠.基于G1法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
权重的确定_J].中国安全科学,2006(1).
尹贻林,林广利.基于c1法城市燃气事故应急能力评
价研究E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4).
王鹤,韩英豪,张婷.G1法在供电企业服务绩效
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技术,2007(5).
李玉琳,高志刚,韩延j夸.模糊综合评价中权值确
定和合成算子选择[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
(23).
作者简介:欧阳曙光(1968一).男,湖南隆回人,副教授,硕
士,主要从事燃气输配,化工工艺(焦化方向)和化工设备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11-11-23) 9
]]]]]]]Ol【!J口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