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图像传播——试析《良友》画报封面艺术、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合璧的图像传播——试析《良友》画报封面艺术、文化
价值
李洋
【摘要】20世纪20至30年代是民国时期画报繁荣的年代.《良友》画报是一份以摄影见长的杂志,印刷技术的变革、摄影技术的发展都为这份画报的成立和发展带来了影响.画报中的封面女郎是一幅中西杂糅时代的经典图像志,《良友》画报的封面经过设计、摄影、编辑等步骤呈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为人们提供了极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完成了普及育民的使命.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9)012
【总页数】4页(P106-109)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封面
【作者】李洋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纪录片学院, 上海 2017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4
在视觉读图时代,图像承载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它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形成了眼球信息的媒介。
戈公振先生曾说过:“文义有深浅,图画则尽人
可阅;记事有真伪,图画则赤裸裸表出。
盖图画先于文字,为人类天然爱好之物。
虽村夫稚子,亦能引其兴趣而加以粗浅之评。
”①在期刊媒介繁荣的民国时期,图像已经成为易于大众接受的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良友》作为以图像为主的画报,迎合了这一潮流。
《良友》画报1926年创刊于上海,总共发行174期(含两期特刊),是我国新
闻出版史上第一份九开大型画报。
在其内容上,《良友》画报除了时事、军事、经济外,还包括生活、科学、文化、妇女、电影、娱乐、体育等方面内容,当时在国内尚无其他刊物可以比拟。
在国外,日本的《朝日新闻》画刊和英国的《伦敦图解新闻》(London Illustrated News)内容均以时事为主;在时间上,美国的画报《生活杂志》于《良友》画报创刊10年后才创刊,《苏联建设画报》也晚于《良友》画报4年之久。
画报由于取材广泛,集各项社会动态于一身,是20世纪20
至30年代真实而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
《良友》画报创立的宗旨是普及大众教育,通过教科书和报纸普及知识给“新民”,②这是《良友》画报的办刊宗旨。
报刊创始人伍联德先生在《良友》画报中曾言:“中国现今不患出版物多,只患多而不精。
以商业的方式而努力与民众的教育文化事业,这就是我们的旨趣。
”③这是良友的办刊态度,但是运用商业的方式达到传播的普遍性也没有那么容易,定价和发行量都会对传播和销售产生重要影响,甚至画报的封面也会影响购买者的意愿。
画报封面主要由文字、图形图像、颜色组成,《良友》画报的封面也随着时间的推进几经变化。
一、《良友》画报封面中文字与图形的变化与发展
(一)《良友》画报封面中文字的变化
《良友》画报封面中的文字主要有中文刊名“良友”、英文刊名、期数和出刊日期。
25期之前有几期给出过本期要目,封面标示封面女士的名字及摄影师名字,标出
民国年份、良友印刷公司名称和报刊定价。
作为《良友》画报的刊名“良友”两个
字是由《良友》画报的创办人伍联德先生亲自确定的,字体一直沿用至最后。
在画报内页,自第16期开始,在扉页上出现了“良友”的古体字,这些字大多为名人所题,例如蔡元培、胡适、蒋中正、孔祥熙、宋子文、宋庆龄等。
《良友》画报的前身是伍联德先生早期创办的儿童杂志《少年良友》,《良友》画报英文刊名为THE YOUNG COMPANION多少与此有关。
《良友》画报封面中还标有价格,从20美分到60美分不等。
《良友》画报当时的每册定价为大洋一角,有些小巷卖
小洋一角,相当于8折。
之所以会在封面标出美元价格,是为了方便订阅,因为
当时国内各省货币互不能通用,④最主要的是《良友》画报热销五大洲,读者遍布世界各地,用美元标识价也是为了方便销售。
(二)《良友》画报封面中图形图像的呈现
《良友》画报封面上的图像主要是封面女郎、良友的商标以及各式各样的装饰图案。
良友的著名商标双鹅图,由伍联德先生亲自设计,反映了伍联德先生对于《良友》画报的定位,期望这份杂志能像一位良伴益友长伴君侧。
伍先生对图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为他还在读书的时候就对美术特别感兴趣,他在上海工作期间也设计了不少图案及美术字,商务印书馆的商标也出自他手。
《良友》画报封面中的花纹装饰图案主要出现在25期以前,自25期开始,封面大多为无边界的大画幅女郎画面。
封面的花纹多在矩形方框的范围内,更像是西方的油画框。
例如第13期(图1)的封面,在蓝色花纹方框中,是一位典雅的东方女性形象,淑美而又不失雕塑感。
创作者的姓名就藏于左下角装饰花纹中,是我国的艺术大师,同时也是世界的动画大师万籁鸣先生。
女郎的背景为法国印象派著名画家德加的作品《芭蕾舞女》,封面女郎配上西方的背景画面,营造了一幅中西合璧的愿景。
图1 《良友》13期封面
《良友》画报人士称,《良友》画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村夫妇孺都会喜欢,这完全得益于图形图像在刊物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传播作用。
通常我们习惯于用文字
来传达思想,表达感情,但图形的存在自有其价值,实际上,人类脑海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能占到60%以上。
⑤图画得以被民国时期的报刊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就
是摄影技术的发展。
摄影技术的在1840年进入上海,被视为与绘画并重的有效工具。
摄影技术的进步,同时带来了观念的改变,它逐步为社会各阶层所认同,尤其滋润了画报赖以生存的土壤。
由于摄影技术的大量应用,《良友》画报封面的摄影图片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受当时摄影技术的有限(当时还没有彩色照片),要想使封面画面吸引读者,需要再进行二次加工,“最后一部分工作是着色,另有专家担任此项任务,画面的美丽悦目,全要靠色彩的变化与调和,一张照片着色的时间,大概要费去二天至三天”。
二、《良友》画报封面内容及风格
(一)《良友》画报封面中的女性形象
《良友》从创刊始,一直是以年轻闺秀的女性形象作为封面的主要内容。
在《良友》画报所有172期杂志中,仅仅有10期把男性作为封面,而且均出现在抗战时期。
封面中出现的男性人物分别为孙中山、朱德、蒋介石(出现两次)、李宗仁、冯玉祥、张发奎、白崇禧、某塞北民族青年和某军人,其余全为女性。
有学者统计了《良友》画报封面人物的身份,能够确认身份的总共有52位,其中电影演员和歌星总共32名、学生9名、名媛7名、运动员2名、画家2名,可见,《良友》封
面人物主要以演艺明星为主。
我国女性缠足的传统始于北宋,缠足不仅有损身体健康,也使女性们在精神上受到摧残。
新文化运动后,女性逐渐挣脱了封建道德的枷锁,出现了一大批有先进思想的新女性,她们开始在社会政治舞台崭露头角,其形象也从传统转向现代。
据统计,在172期的《良友》画报封面中,在室外拍摄的
女性总共41幅,占到所有封面的24%,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在室外的拍摄中不乏骑马场、游泳池、射箭、划船等场景,体现了当时女性生活的多样性。
这些场景和其中的元素有很强的时代性,表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象
征。
由《良友》封面的女性可知,当时她们已不再是终日不能抛头露面、笑不能露齿、整日宅于家中的女性了。
时人曾有人写文章建议妇女剪去长发:“若要做顶强健的人,就应按卫生学的法则做去,实行剪短发。
”⑥封面的女性大多圆润、健康、阳光、自然,这与之前中国女性受三从四德约束、温顺纤弱的形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现代摩登的女性,是以‘健而美’做美的标准的。
不但要有健康的体格,还需要有健全的精神,强壮的体驱,颜面的轮廓和肌肉各部要有像雕刻般的均匀和整齐。
不过女性们既有了健全的体格和健全的精神,还应具有温和的态度,恳挚的情绪,热情的灵魂,所以她们的容姿是值得赞美的”。
⑦自信、阳光、健康,这正是画报倡导的生活方式。
作为封面中的主体,《良友》刊载摩登女郎,一般都会在要目中做简要介绍,但有些并没有,例如第130期的封面女性只注明为郑女士,很
平常女士半身像。
其实该女士是郑苹如,是抗日烈士,她在执行除奸任务时以身殉国。
《良友》用封面把游泳和骑马这些运动方式推介给读者,还大篇幅刊载了一些体育项目,介绍乒乓球的打法,倡导新的生活方式,这极大地丰富了《良友》的内涵。
(二)《良友》画报封面中杂糅中西的风格
民国时期是一个东西交融、新旧接替的时代,西方的艺术流派和思潮都可在报刊的封面设计中找到痕迹。
比如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都在一定时期内对封面设计产生影响,使期刊封面带有明显的西方审美风格。
就拿构成主义来说,构成主义是兴起于1913年的俄国艺术运动,主张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观,并吸收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它注重的不是体积量感而是空间的势。
《良友》画报封面的许多背景都与构成主义艺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几何图形(矩形、圆形、三角形)的使用上,例如第 64期(图 2)、94期(图3)、103 期(图4)、105 期(图 5)的《良友》封面就明显受构成主义的影响。
图2 《良友》64期封面
图3 《良友》94期封面
图4 《良友》103期封面
图5 《良友》105期封面
封面中出现的女性,服饰样式丰富,有运动装、休闲装和礼服等,即使是旗袍,其样式也都经过改良。
《良友》作为出版于中国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画报,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典范。
例如总第117期的封面(图6),封
面新娘模样的女士刘志芳,身穿简洁的白色旗袍,却戴着西式的白色头纱。
手中捧着的鲜花是白色的马蹄莲,马蹄莲清雅而美丽,它代表着“忠贞不渝,永结同心”,白色的马蹄莲也是欧美国家婚礼中新娘常用的鲜花。
另在《良友》画报8周年纪
念刊的封面(图7)上是用西方写实手法描摹的体态丰满的女性,使东西文化的交融更显密切。
红色圆形窗外有一座神秘、雄伟的东方建筑,建筑旁是一片湖泊,青山绿树,显得安静祥和,与前景中生动活泼的女性形成鲜明对比。
图6 《良友》117期封面
图7 《良友》画报8周年纪念刊的封面
又如在《良友》画报第46期22-23页的两幅整版照片,左边是中国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右边是美国纽约百老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强烈的视觉对比,寓意深刻:“东方文明是宽宏的,表现着悠逸的气象,西方文明是高纵的,表现着人事倥惚的情景。
”《良友》画报的这些封面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接纳与交融。
伍联德先生曾说:“《良友》的使命是普及教育的,是发扬文化的。
”《良友》画报不但为当时民智未开的人们传播了先进文化,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尽可能的想象图景,在视觉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可忽略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216.
②李欧梵,毛尖译.上海摩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1.
③伍联德.再为良友发言[J].良友,1929,(37):37.
④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8.
⑤崔生国.图形意语[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10.
⑥论妇女应该剪短发[N].晨报,1919.
⑦徐健.现代女性[J].歌星画报,1935,(01):11.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美]卡罗琳·凯奇.杂志封面女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2〕[英]E.H.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象征的图像[A].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
〔4〕崔生国.图形意语[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
〔5〕肖伟胜.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