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译注集注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译注集注革
革(卦四十九)兑上离下
【原文】《革》:已日乃孚。
元亨。
利贞,悔亡。
【今注】革:卦名。
既有去故更新、改革变化之意,又有改朝换代之意,故《彖传》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已日乃孚:乃天乾中的第六乾,因“巳日”在天乾十日中已过半,盛极而衰,正是革命变革的时刻。
【今译】革,至巳日才有革命(变革)的诚心,这时开始即亨通,宜于守正,悔事消亡。
(《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变革旧的事物,能够使民众深深的信服,前途通畅,
坚守正道,最后就会取得成功,悔恨终将会消释。
)
【周易正义】
49离下兑上。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注]夫民可与习常,难与適变;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故革之为道,即日不孚,“巳日乃孚”也。
孚,然后乃得“元亨利贞,悔亡”也。
巳日而不孚,革不当也。
悔吝之所生,生乎变动者也。
革而当,其悔乃亡也。
[疏]正义曰:“革”者,改变之名也。
此卦明改制革命,故名“革”也。
“巳日乃孚”者,夫民情“可与习常,难与適变,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故革命之初,人未信服,所以“即日不孚,巳日乃孚”也。
“元亨利贞悔亡”者,为革而民信之,然后乃得大通而利正也。
悔吝之所生,生乎变动,革之为义,变动者也。
革若不当,则悔吝交及,如能大通利贞,则革道当矣。
为革而当,乃得亡其悔吝,故曰“元亨,利贞,悔亡”。
【集解】革:○郑玄曰:革,改也。
水火相息而更用事,犹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故谓之革也。
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虞翻曰:遁上之初,与蒙旁通。
悔
亡,谓四也。
四失正,动得位,故“悔亡”。
离为日,孚谓坎。
四动体离,五在坎中,故“已日乃孚”。
以成既济,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故“元亨利贞,悔亡”矣。
与《乾·彖》同义也。
【朱熹注】离下,兑上。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革,变革也。
兑泽在上,离火在下,火然则水乾,水决则火灭,中、少二女,合为一卦,而少上、中下,志不相得,故其卦为革也。
变革之初,人未之信,故必巳日而后信。
又,以其内有文明之德,而外有和说之气,故其占为有所更革,皆大亨而得其正,所革皆当,而所革之悔亡也。
一有不正,则所革不信不通,而反有悔矣。
【原文】《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
革而当,其悔乃亡。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今注】此释《革》卦卦名及卦辞之义。
水火相息:《革》下离上兑,离为火,兑为泽,离火炎上,泽水润下,故泽火相互息灭。
○二女同居:《革》下离为中女,上兑为少女。
○不相得:离兑皆为女,而无男,故“不相得”○孚,诚信。
○文明以说:《革》下离为文明,上兑为说。
○汤武革命:商汤,武王改姓受天命。
【今译】《彖传》说:革,水火互相熄灭,二女住在一起,其心志不同,故称革。
“巳日才有变革的诚心”,变革而使人相信。
变革时必以文明而悦人心,大“亨通”顺利,因其行正。
变革得当,其“后悔”之事自然“消亡”,天地之气变化而四时形成,商汤、武王改姓受天命,上顺天时,下应人心。
《革》卦时的作用太大啦!
【周易正义】《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注]凡不合,然后乃变生,变之所生,生於不合者也。
故取不合之象以为“革”也。
“息”者,生变之谓也,火欲上而泽欲下,水火相战,而后生变者也。
“二女同居”,而有水火之性,近而不相得也。
[疏]“《彖》曰”至“其志不相得曰革”。
○正义曰:此就二体释
卦名也。
水火相息,先就二象明《革》.息。
生也。
火本乾燥。
泽本润湿。
燥湿殊性。
不可共处。
若其共处,必相侵克。
既相侵克,其变乃生,变生则本性改矣。
水热而成汤,火灭而气冷,是谓“革”也。
“二女同居”者,此就人事明“革”也。
中、少二女而成一卦,此虽形同而志革也。
一男一女,乃相感应,二女虽复同居,其志终不相得。
志不相得,则变必生矣,所以为“革”。
“巳曰乃孚”,革而信之。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
[注]夫所以得革而信者,“文明以说”也。
“文明以说”,履正而行,以斯为革,应天顺民,大亨以正者也。
革而大亨以正,非当如何?
[疏]“巳日乃孚”至“其悔乃亡”。
○正义曰:“巳日乃孚,革而信”者,释“革”之为义,革初未孚,巳日乃信也。
“文明以说”者,此举二体上释“革而信”,下释四德也。
能思文明之德以说於人,所以革命而为民所信也。
“大亨以正”者,民既说文明之德而从之,所以大通而利正也。
“革而当,其悔乃亡”者,为革若合於大通而利正,可谓当矣。
革而当理,其悔乃亡消也。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疏]“天地革而四时成”至“大矣哉”。
○正义曰:“天地革而四时成”者,以下广明《革》义,此先明“天地革”者,天地之道,阴阳升降,温暑凉寒,迭相变革,然后四时之序皆有成也。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以明人革也。
夏桀、殷纣,凶狂无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亡。
殷汤、周武,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放桀鸣条,诛纣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恶俗,故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计王者相承,改正易服,皆有变革,而独举汤、武者,盖舜、禹禅让,犹或因循,汤、武干戈,极其损益,故取相变甚者,以明人革也。
“革之时大矣哉”者,备论革道之广讫,总结叹其大,故曰“大矣哉”也。
【子夏注】火不遂其上,泽不得而下,故相息息也者,劳而止之而得其自生也。
二女同居,志乖而不可处,故革而制之,后乃成也。
已日而信之,文明而说之刚,则大中元亨以正也。
革而当其悔,乃亡
物,不久革之而后成。
天地革而成四时也。
汤武革命,得其时而天下正也。
革非习近之所得也,其大矣哉。
【集解】《彖》曰:革,水火相息,○虞翻曰:息,长也。
离为火,兑为水。
《系》曰:润之以风雨。
风,巽。
雨。
兑也。
四革之正,坎见,故独于此称水也。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虞翻曰:二女,离兑。
体同人象。
蒙艮为居,故“二女同居”。
四变体两坎象,二女有志。
离火志上,兑水志下。
故“其志不相得”。
坎为志也。
已曰乃孚,革而信之。
○干宝曰:天命已至之日也。
乃孚,大信者也。
武王陈兵孟津之上,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国,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曰:尔未知天命,未可也。
还归。
二年,纣杀比干,囚箕子,尔乃伐之。
所谓“已日乃孚,革而信”也。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
○虞翻曰:文明谓离。
说,兑也。
大亨谓乾。
四动成既济定,故“大亨以正,革而当位,故悔乃亡”也。
天地革而四时成。
○虞翻曰:谓五位成。
乾为天。
蒙坤为地,震春。
兑秋。
四之正,坎冬离夏,则四时具坤,革而成乾,故“天地革而四时成”也。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虞翻曰:汤武谓乾,乾为圣人。
天谓五,人谓三。
四动,顺五应三,故“顺天应人”。
巽为命也。
革之时大矣哉。
○干宝曰:革天地,成四时;诛二叔,除民害;天下定,武功成,故“大矣哉”也。
【朱熹注】《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以卦象释卦名义,大略与《睽》相似,然以相违而为睽,相息而为革也。
息,灭息也,又为生息之义。
灭息而后生息也。
「巳日乃孚」,革而信之。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
○以卦德释卦辞。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极言而赞其大也。
【原文】《象》曰:泽中有火,革。
君子以治历明时。
【今注】此释《革》卦卦爻之象。
泽中有火:《革》下离上兑,兑为泽在上,离为火在下,敌“泽中有火”。
治历明时:修治历法以明天时。
【今译】《象传》说:泽中有火,《革》卦之象。
君子(效此)当修治历法以明天时。
(《革卦》的卦象是,离火下兑泽上,为泽中有火之表象。
大水可以使火熄灭;大火也可以使水蒸发,如此,水火相克相生,从而产生变革。
君子根据变革的规律制定历法以明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
【周易正义】《象》曰:泽中有火,革。
君子以治明时。
[注]历数时会,存乎变也。
[疏]正义曰:“泽中有火,革”者,火在泽中,二性相违,必相改变,故为革象也。
“君子以治历明时”者,天时变改,故须历数,所以君子观兹革象,脩治历数,以明天时也。
【子夏注】泽中有火,革而后存。
君子修其歴数,明其四时之革,而授以民时也。
【集解】《象》曰:泽中有火,革。
○崔觐曰:火就燥,泽资湿,二物不相得,终宜易之,故曰“泽中有火,革”也。
君子以治历明时。
○虞翻曰:君子,遁乾也。
历象谓日月星辰也。
离为明,坎为月。
离为日,蒙艮为星。
四动成坎离,日月得正,天地革而四时成。
故“君子以治历明时”也。
【朱熹注】《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四时之变,革之大者。
【原文】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今注】巩,固。
革,皮革。
不可以有为:被九阳刚得位,但因居下位,而上无应,故“不可以有为”。
【今译】初九:用黄牛皮革牢固地捆缚。
(应该用黄牛的皮革牢牢地捆绑住。
)
《象传》说:“以黄牛之革巩固”,不可有所作为。
(“用黄牛的皮革牢牢地捆绑住”,因为初九在卦的最下位,位卑微而不可能有所作为。
)
【周易正义】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注]在革之始,革道未成,固夫常中,未能应变者也。
此可以守成,不可以有为也。
巩,固也。
黄,中也。
牛之革,坚仞不可变也。
固之所用常中,坚仞不肯变也。
[疏]正义曰:巩,固也。
黄,中也。
牛革,牛皮也。
“革”之为义,变改之名,而名皮为革者,以禽兽之皮,皆可“从革”,故以喻焉。
皮虽从革之物,然牛皮坚仞难变。
初九在革之始,革道未成,守夫常中,未能应变,施之於事,有似用牛皮以自固,未肯造次以从变者也,故曰“巩用黄牛之革”也。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疏]正义曰:“不可以有为”者,“有为”谓適时之变,有所云为也。
既坚忍自固,可以守常,“不可以有为也”。
【子夏注】革者,中格事,顺于人,而后民志坚,而勉其务也。
从已之为而为,则莫听也,其能久乎,愼初者也。
【集解】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干宝曰:巩,固也。
离为牝牛。
离爻本坤,黄牛之象也。
在革之初,而无应据,未可以动,故曰“巩用黄牛之革”。
此喻文王虽有圣德,天下归周,三分有二,而服事殷,其义也。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虞翻曰:得位无应,动而必凶,故“不可以有为也”。
【朱熹注】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虽当革时,居初无应,未可有为,故为此象。
巩,固也。
黄,中色。
牛,顺物。
革,所以固物,亦取卦名而义不同也。
其占为当坚确固守,而不可以有为。
圣人之于变革,其谨如此。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原文】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今注】巳,巳日。
行有嘉:六二之阴得位居中,上应九五,故行动必有嘉赏。
“行”是释“征”。
嘉是释“吉”。
【今译】六二:至已日才能施行革命变革的大计,出征吉,无咎灾。
(在己日进行变革,前途必获吉祥,不会有灾祸。
)
《象传》说:“到巳日变革”,行动必有嘉赏。
(“在己日进行变革”,必然会有好的功效。
)
【周易正义】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注]阴之为物,不能先唱,顺从者也。
不能自革,革巳乃能从之,故曰“巳日乃革之”也。
二与五虽有水火殊体之异,同处厥中,阴阳相应,往必合志不忧咎也,是以征吉而无咎。
[疏]“六二巳日”至“无咎”。
○正义曰:“巳日乃革之”者,阴道柔弱,每事顺从,不能自革,革巳日乃能从之,故曰“巳日乃革之”。
“征吉,无咎”者,与五相应,“同处厥中,阴阳相应,往必合志,不忧咎也”,故曰“征吉,无咎”。
二五虽是相应,而水火殊体,嫌有相克之过。
故曰“无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疏]正义曰:“行有嘉”者,往应见纳,故行有嘉庆也。
【子夏注】柔以守位,中以为道,上应于五,有命而行。
已日遂革而从其制也。
以斯而行,嘉吉也。
【集解】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荀爽曰:日以喻君也。
谓五已居位为君。
二乃革意去三应五。
故曰“已日乃革之”。
上行应五,去卑事尊,故曰“征吉,无咎也”。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崔觐曰:得位以正,居中有应。
则是汤武行善,桀纣行恶,各终其日,然后革之,故曰“已日乃革之,行此有嘉”。
虞翻曰:嘉谓五,乾为嘉。
四动承五,故“行有嘉”矣。
【朱熹注】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六二,柔顺中正,而为文明之主,有应于上,于是可以革矣。
然必巳日然后革之,则征
吉而无咎。
戒占者犹未可遽变也。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原文】九三,征凶。
贞厉。
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今注】言,言论、讨论。
就,成、合计。
亦有释“就”为处者。
又何之矣:又有何往。
是说九三变革已成功,没有什么可往的,之,往。
【今译】九三:出征凶,占问有危厉,革命变革必须慎重,需经三次讨论才能行动。
要有诚心。
(急进会发生凶险,要以正防危;对于变革的言论,要多次研究周密考虑,赢得人们的信赖,就可以进行变革了。
)
《象传》说:“变革须经三次辩论才能成功”,又有何往?
(“对于变革的言论,要多次研究周密考虑”,其它的路是没有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只有走变革的道路。
)
【周易正义】九三:征凶,贞厉。
革言三就,有孚。
[注]巳处火极,上卦三爻,虽体水性,皆“从革”者也。
自四至上,从命而变,不敢自违,故曰“革言三就”。
其言实诚,故曰“有孚”。
“革言三就有孚”而犹征之,凶其宜也。
[疏]正义曰:九三阳爻刚壮,又居火极,火性炎上,处革之时,欲征之使革。
征之非道,则正之危也,故曰“征凶,贞厉”。
所以征凶致危者,正以水火相息之物,既处於火极上之三爻,水在火上,皆“从革”者也。
“自四至上,从命而变”,不敢有违,则“从革”之言三爻并成就不虚,故曰“革言三就”,其言实诚,故曰“有孚”也。
既“革言三就有孚”,“从革”巳矣,而犹征之,则凶,所以“征凶”而“厉贞”。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疏]正义曰:“又何之矣”者,征之本为不从,既“革言三就”,更又何往征伐矣。
【子夏注】刚得上位,专极其火,性将制,其应不从,其革也。
反道背时,征之凶,正之危。
自初至三,令已成矣,民已信,又何云也。
【集解】九三,征凶,贞厉。
○荀爽曰:三应于上,欲往应之,为阴所乘故曰“征凶”。
若正居三,而据二阴,则五来危之,故曰“贞厉”也。
革言三就,有孚。
○翟元曰:言三就上,二阳乾得共有信,据于二阴,故曰“革言三就,有孚”。
于二矣。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崔觐曰:虽得位以正,而未可顿革,故以言就之。
夫安者有其危也。
故受命之君,虽诛元恶,未改其命者。
以即行改命,习俗不安,故曰“征凶”。
犹以正自危,故曰“贞厉”。
是以武王克纣,不即行周命,乃反商政,一就也。
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二就也。
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大赉于四海,三就也。
故曰“革言三就”。
虞翻曰:四动成既济定,故“又何之矣”。
【朱熹注】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过刚不中,居离之极,躁动于革者也,故其占有征凶贞厉之戒。
然其时则当革,故至于革言三就,则亦有孚而可革也。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言已审。
【原文】九四,悔亡。
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今注】改命,改天命,此指改朝换代。
信志:九四改革之志上达于九五之君,下达六三之民。
信,是释“孚”。
【今译】九四:悔事消亡,有诚,改天命立新朝吉。
(悔恨已经消释,仍旧需要人们的信赖以革除旧的事物,这样做是吉祥的。
)
《象传》说:“改天命有吉祥”,乃有诚心。
(“革除旧的事物,这样做是吉祥的”,因为这符合变革的志向。
)
【周易正义】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注]初九处下卦之下,九四处上卦之下,故能变也。
无应,悔也。
与水火相比,能变者也,是以“悔亡”。
处水火之际,居会变之始,能不固吝,不疑於下,信志改命,不失时愿,是以“吉”也。
有孚则见信矣。
见信以改命,则物安而无违,故曰“悔亡,有孚改命,吉”也。
处上体之下,始宣命也。
[疏]正义曰:九四与初,同处卦下。
初九处下卦之下,革道未成,故未能变。
九四处上卦之下,所以能变也。
无应,悔也,能变,故“悔亡”也。
处水火之际,“居会变之始,能不固吝,不疑於下”,信彼改命之志,而能从之,合於时愿,所以得吉,故曰“有孚改命,吉”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注]“信志”而行。
[疏]正义曰:“信志”者,信下之志而行其命也。
【子夏注】刚能辨志,信而行正,守卑上从,承命而改,得其道矣,何悔之有。
【集解】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虞翻曰:革而当,其悔乃亡。
孕谓五也。
巽为命。
四动五坎改巽,故“改命吉”。
四乾为君,进退无恒,在离焚弃,体大过死,传以比桀纣。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故“改命吉”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虞翻曰:四动成坎,故“信志也”。
干宝曰:爻入上象,喻纣之郊也。
以逆取而四海顺之。
动凶器而前歌后舞。
故曰“悔亡”也。
中流而白鱼入舟,天命信矣,故曰“有孚”。
甲子夜陈,雨甚,至水德宾服之祥也。
故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朱熹注】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以阳居阴,故有悔。
然卦已过中,水火之际,乃革之时,而刚柔不偏,又革之用也,是以悔亡。
然又必有孚,然后革,乃可获吉。
明占者有其德而当其时,又必有信,乃悔亡而得吉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原文】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今注】变,亦有说指野兽夏季脱毛,冬季毛又变厚。
虎变,乃象老虎换毛一样。
其文炳:九五居中处尊,以像大人革命如虎纹彪炳。
炳,明亮、显着。
【今译】九五:革命时大人象老虎一样威猛,未占则知有诚。
(伟大的人物像猛虎一般进行变革,不必置疑一定能光大诚信的美德。
)
《象传》说:“大人象虎换毛一样变化”,其虎纹彪炳。
(“伟大的人物像猛虎一般进行变革”,表明变革必然成功,其美德光照天下。
)
【周易正义】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注]“未占而孚”,合时心也。
[疏]正义曰:九五居中处尊,以大人之德为革之主,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
则是汤、武革命,广大应人,不劳占决,信德自著,故曰“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也。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疏]正义曰:“其文炳”者,义取文章炳著也。
【子夏注】刚居尊而革之知变之道,勇于变革,易而为功也。
得于中而焕乎其外,理着于兆矣,岂俟占而知哉。
【集解】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虞翻曰:乾为大人,谓五也。
蒙坤为虎变。
传论汤武以坤臣为君占,视也。
离为占。
四未之正,五未在坎,故“未占有孚”也。
马融曰:大人虎变,虎变威德折冲万里,望风而信。
以喻舜干羽,而有苗自服;周公修文德,越裳献雉,故曰“未占有孚”矣。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柄也。
○宋衷曰:阳称大,五以阳居中,故曰“大人”。
兑为白虎,九者变爻,故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虞翻曰:乾为大明,四动成离,故“其文炳也”。
【朱熹注】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虎,大人之象。
变,谓
希革而毛毨也。
在大人则自新新民之极,顺天应人之时也。
九五,以阳刚中正为革之主,故有此象。
占而得此,则有此应。
然亦必自其未占之时,人已信其如此,乃足以当之耳。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原文】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今注】豹变,如豹之变化。
此“君子”比“大人”次一等。
故大人被喻为虎,君子被喻为豹。
豹比老虎次一等。
○其文蔚:此指上六处卦之上,以像君子变革如豹纹茂密。
蔚,草多貌。
此指豹纹茂密成斑。
○顺以从君:上六为阴,故为“顺”。
上六在九五之上,变革时,只有顺从九五,九五为君。
【今译】上六:革命时君子象豹子般迅疾,小人也改变了昔日面貌。
出征有凶,居而不动,占之则吉。
(君子像有斑纹的豹子那样进行变革,连小人也顺应变革改变旧日倾向;急进会有凶险,居而守正可以得到吉祥。
)
(君子勃然大怒,小人不满反抗。
出征,凶险。
占问居处得吉兆。
)
《象传》说:“君子如豹换毛一样变化”,其豹纹茂密。
“小人改变了本来的面目”,皆顺从君王。
(“君子豹变”,说明君子协助有道德的大人物一起变革,必然使变革的成就更加光辉灿烂;“小人革面”,说明大势所趋,小人也不得不顺从君子的变革。
)
【周易正义】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注]居变之终,变道巳成,君子处之,能成其文。
小人乐成,则变面以顺上也。
[疏]正义曰:上六居革之终,变道巳成,君子处之,虽不能同九五革命创制,如虎文之彪炳,然亦润色鸿业,如豹文之蔚缛,故曰“君子豹变”也。
“小人革面”者,小人处之,但能变其颜面,容色顺上
而巳,故曰“小人革面”也。
征凶,居贞吉。
[注]改命创制,变道巳成,功成则事损,事损则无为。
故居则得正而吉,征则躁扰而凶也。
[疏]正义曰:革道巳成,宜安静守正,更有所征则凶,居而守正则吉,故曰“征凶,居贞吉”也。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疏]正义曰:“其文蔚”者,明其不能大变,故文炳而相映蔚也。
“顺以从君”者,明其不能润色立制,但顺而从君也。
【子夏注】虎变者,明其理,勇于变也。
发而成文,君子之类也,大人之道也。
其次勇而变焉,故其文蔚也。
内信而外说也。
小人无所明也。
安于旧俗,乐于纵。
故革面而已也。
犹思其故行也,则周之三监也。
征之凶哉。
居而守正,获其吉也。
【集解】上六:君子豹变,○虞翻曰:蒙艮为君子,为豹。
从乾而更。
故“君子豹变”也。
小人革面,征凶。
居贞吉。
○虞翻曰:阴称小人也。
面谓四。
革为离,以顺承五。
故“小人革面”。
乘阳失正,故“征凶”。
得位,故“居贞吉”。
蒙艮为居也。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陆绩曰:兑之阳爻称虎,阴爻称豹。
豹,虎类而小者也。
君子小于大人。
故曰“豹变其文蔚也”。
虞翻曰:蔚,蔇也。
兑小。
故“其文蔚也”。
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虞翻曰:乾,君,谓五也。
四变顺五,故“顺以从君也”。
干宝曰:君子、大贤,次圣之人。
谓若太公周召之徒也。
豹,虎之属。
蔚,炳之次也。
君圣臣贤,殷之顽民,皆改志从化,故曰“小人革面”。
天下既定,必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将卒之士,使为诸侯,故曰“征凶,居贞吉”。
得正有应,君子之象也。
案:兑为口,乾为首,今口在首上,面之象也。
乾为大人,虎变也。
兑为小人,革面也。
【朱熹注】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革道已
成,君子如豹之变,小人亦革面以听从矣。
不可以征,而居正则吉。
变革之事,非得已者,不可以过,而上六之才,亦不可以有行也。
故占者如之。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