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1混合气体焊接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1混合气体焊接作业指导书
一、概述:
焊接—相互分离的固体材料借助于原子和分子的结合扩散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工艺过程,焊接是一种不可拆卸的永久性连接工艺方法。

焊接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两个基本点连接面的原子要借助外加能源使其原子间距接近到3—5Å。

二是两连接面上不允许有氧化物或其他污染物,以免阻碍原子结合。

气焊是利用氧气和可燃性气体混合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将焊件和焊丝溶化而进行焊接的一种方法,气焊的主要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灵活方便不需要电源并能焊接多种金属材料。

气焊所用气体:
1、氧氧是极为活泼的气体,能同多种元素化合生成氧化物,在压缩状态下氧与油脂等易燃品接触时,可
能产生剧烈燃烧,甚至一起爆炸,故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安全生产。

氧气常储存于容积为40升的天蓝色的钢瓶中,装瓶压强为15MPa,即150大气压,使用方便。

2、AB1混合气体集乙烯、丙炔、丙烯、丁二烯等混合气体组成,其燃烧值高,燃烧产物对环境污染少,较烃
气相比用量少。

二、火焰选择:
生产时选择中性焰:中性焰是在焊炬的混合室内A约等于1.0~1.2,二者进行完全燃烧时形成的,其由内焰、外焰、焰心三部分组成,其中内焰温度高达3150~3260℃。

焊接时采用中性焰并在内焰处焊接。

三、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
1、打开氧气和AB1混合气体调节阀,调节氧气压力0.2~0.4Mpa;AB1混合气体工作压力0.06~0.08Mpa对
达不到要求的器材及时更换。

2、使用前必须检查焊炬射吸情况,先将氧气橡胶管紧接在氧气接头上,使焊炬接通氧气,此时先开启AB1
混合气体调节手轮(焊炬标注乙炔),再开启氧气调节手轮,用手指按在AB1混合气体接头上,若手指
感到有一股吸力,则表明吸射能力是正常的,如果没有吸力,甚至氧气从AB1混合气体(焊炬标注乙炔)接头倒流出来,则说明射吸能力不正常,必须进行修理,否则严禁使用。

3、焊炬检查正常后,把AB1混合气体橡胶管也接在AB1混合气体接头上,氧气进气接头必须与氧气橡胶管
连接牢固,而AB1混合气体进气接头与AB1混合气体橡胶管避免连接太紧,以不漏气并容易插上容易拔下为准,同时检查其他各气体通道是否正常。

4、检查无误后点火,点火时应把氧气手轮稍微打开,然后打开AB1混合气体手轮,用火机点燃,调节火焰,
调节氧气和AB1混合气体手轮,使火焰呈中性焰。

5、预热:用中性焰内焰加热管路连接处,加热时应摆动焊炬,使加热部位受热充分且均匀,根据材料导热
性和部件的几何特性确定加热顺序:先铁后铜,先铝后铜,先铜后银;先曲角后直管,先楞台后平面。

6、去氧化层:将焊条稍微加热,蘸少许焊粉均匀涂在已预热的管路对接处,使其熔化膜均匀覆盖住待焊接
部位并渗入内外管缝隙内,焊粉不得使用过多,以免多余溶化液流入内管内壁(铜基材料对接焊接时用铜磷焊条,不用焊粉)。

7、焊接:继续均匀加热焊接部位使两管呈樱红色,将焊条置于接头背离火焰处,溶化后渗透到焊缝深处,
自然填满整个熔池。

运条时注意使用右焊法,必要时左右焊法兼用焊接时连续工作,操作中若超过10分钟间隙务必停火。

8、焊接表面必须清洁光滑,无漏焊、虚焊、焊瘤、焊渣等弊端。

9、焊接时各焊点不小于6秒,又不得过烧,焊粉残渣必须清理彻底,以免腐蚀焊点,焊接时不得烧烤与焊
接部位无关部分。

10、停止使用时,应首先关烃气手轮,再关氧气手轮。

然后关掉气体调节阀使器具恢复静止状态。

四、质量缺陷分析;
五、安全预防:
操作过程中严格焊接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操作规程进行:
1、氧气瓶与AB1混合气体应隔离放置,间距不小于5米。

AB1混合气体瓶表面温度不能超过35±5摄氏度。

2、使用时若发现气体通路或阀门有漏气现象,应立即停止工作,排除隐患后才能继续使用。

工作完毕清理现场并保持工作环境卫生。

3、对长期不用的气瓶和钢瓶应移出工作区,避免发生碰撞危险,对盛有危险性气体的钢瓶要远离火源和高温物体,搬运时注意轻拿轻放,避免发生危险。

六、危害性概述;
危害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工业混合燃气急性吸入可刺激呼吸道,引起支气管炎及肺炎;长期接触有麻醉作用,可引起头昏、全身不适、乏力、思维不集中。

个别人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另外,液态燃气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如没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可导致低温冻伤。

环境危害:燃气泄漏引起的爆炸事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燃爆危害:混合燃气一旦泄漏能扩散和蔓延,遇激发源易引燃。

七、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皮肤接触:如发生低温冻伤,要涂抹防冻药膏,严重时需及时送医院就诊。

八、消防措施
危害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混合燃气比空气略重,易积聚在坑沟、槽、下水道等低洼处,空气不流动不易挥发,所以遇激发源就能将其引燃造成灾害。

有害燃烧产物:只有极少量的硫的氧化物,对人体的损害少。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应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沙土、水。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救灾人员进入火场前必须做好充分的防护。

在火场中操作必须佩戴好呼吸防护设备,以防中毒。

操作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气瓶瓶阀要求不能泄露。

应与易燃物、强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严禁使用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九、废气、残液处理:
废气、残液性质:易燃易爆
废气、残液处置方法:通过回收装置回收或循环使用。

废气、残液注意事项:禁止直接排放到大气和下水道等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