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冬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冬天
奇妙的冬天
〖活动目标〗
1.了解冬天的特点,形成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记录、绘图、实验等活动探索问题,形成科学的态度。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较快地适应了小学生活,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并且获得了寻求、搜集、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探究活动。
学校的周边环境中有较好的教学资源与优势;学校周围城乡居民的聚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的资源;能反映四季变化的渭河小河滩又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场地。
由于年龄的特点,面对寒冷,班上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有畏惧的心理,但冬天的许多奇妙现象又让他们喜不自禁,所以本主题想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的常识,发现和探究奇妙的自然现象,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勇于面对寒冷的挑战,提高生存能力。
(二)物质资料准备
1.反映冬天景色、介绍动物冬眠和动物过冬的多媒体课件。
2.做实验所需的玻璃杯、玻璃片和热水。
3.学生课前观察冬季里人们的变化(穿戴上、用具上、皮肤上)及动植物的变化。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在家长买菜时顺便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蔬菜。
2.在放学路上注意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3.早上起床后留心观察窗户上的玻璃有什么变化。
4.听家长讲有关动物冬眠的故事。
(二)朗诵诗歌,导入新课
1.朗诵诗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冬天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诗,迎接冬爷爷的到来。
(课件出示小诗《冬爷爷在哪里》)
您在哪儿,
冬爷爷?
您藏在了白白的雪中,
还是躲进了亮晶晶的冰里?
快出来吧,
冬爷爷!
请您和我们一起玩,
共同分享健康和快乐。
2.导入新课。
师:冬爷爷在哪里呢?前段时间,同学们开展了寻找冬爷爷的活动。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找找冬爷爷,好吗?
(三)冬爷爷来了――汇报会
师:你见到冬爷爷了吗?它已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1.四人一组介绍自己的发现,然后全班交流。
生1:我穿上了棉衣棉裤。
生2:我戴上了棉手套。
生3:我围了毛围巾。
生4:妈妈给我买了新棉鞋。
生5:妈妈洗完衣服手通红通红的。
生6:弟弟的手生冻疮了。
[1][2][3][4]下一页奇妙的冬天
〖活动目标〗
1.了解冬天的特点,形成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记录、绘图、实验等活动探索问题,形成科学的态度。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较快地适应了小学生活,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并且获得了寻求、搜集、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探究活动。
学校的周边环境中有较好的教学资源与优势;学校周围城乡居民的聚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的资源;能反映四季变化的渭河小河滩又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场地。
由于年龄的特点,面对寒冷,班上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有畏惧的心理,但冬天的许多奇妙现象又让他们喜不自禁,所以本主题想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的常识,发现和探究奇妙的自然现象,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勇于面对寒冷的挑战,提高生存能力。
(二)物质资料准备
1.反映冬天景色、介绍动物冬眠和动物过冬的多媒体课件。
2.做实验所需的玻璃杯、玻璃片和热水。
3.学生课前观察冬季里人们的变化(穿戴上、用具上、皮肤上)及动植物的变化。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在家长买菜时顺便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蔬菜。
2.在放学路上注意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3.早上起床后留心观察窗户上的玻璃有什么变化。
4.听家长讲有关动物冬眠的故事。
(二)朗诵诗歌,导入新课
1.朗诵诗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冬天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诗,迎接冬爷爷的到来。
(课件出示小诗《冬爷爷在哪里》)
您在哪儿,
冬爷爷?
您藏在了白白的雪中,
还是躲进了亮晶晶的冰里?
快出来吧,
冬爷爷!
请您和我们一起玩,
共同分享健康和快乐。
2.导入新课。
师:冬爷爷在哪里呢?前段时间,同学们开展了寻找冬爷爷的活动。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找找冬爷爷,好吗?
(三)冬爷爷来了――汇报会
师:你见到冬爷爷了吗?它已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1.四人一组介绍自己的发现,然后全班交流。
生1:我穿上了棉衣棉裤。
生2:我戴上了棉手套。
生3:我围了毛围巾。
生4:妈妈给我买了新棉鞋。
生5:妈妈洗完衣服手通红通红的。
生6:弟弟的手生冻疮了。
上一页[1][2][3][4]下一页奇妙的冬天
2.讨论家里的变化。
生1:我家供上了暖气。
生2:我家生了火炉。
生3:我家晚上睡觉要用电热毯。
生4:爸爸怕上火睡觉用热水袋。
3.教师展示冬天景色的图片。
师: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冬天的雪景太美了!
师:在冬天,你最喜欢干什么?
生:玩雪!
师:雪既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也给我们的祖国大地带来了美丽。
教师逐一展示图片:哈尔滨冰雕、东北树挂雪景、黄河雪景、玄武湖湖边雪景等。
教师逐幅介绍画面,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美景的感情。
(四)科学考察队
1.教师组织学生建立“小小科学考察队”。
红花队:观察花。
绿树队:观察树木。
青草队:观察各种草。
白金队:感受水温及金属物。
2.教师出示考察要求:
(1)它们跟以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不能影响其他班级同学的学习。
3.分组行动,进行考察。
红花队:哪些花开了?哪些花谢了?
绿树队:哪些树的叶子落了?哪些树郁郁葱葱?
青草队:草坪中的草有哪些变化?
白金队:现在碰到水和金属物的感觉和以前一样吗?
4.交流、汇报考察成果。
红花队:腊梅花、水仙花开放了。
菊花、牡丹、玫瑰都谢了。
绿树队:杨树、柳树、槐树、梧桐树的叶子落了;松树、柏树、冬青树郁郁葱葱。
青草队:草坪中的草都枯萎了。
白金队:现在碰到水和金属物,手感觉特别凉。
(五)“失踪者”之谜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考察中大家表现得特别棒,我们都知道了奇妙的冬天给植物们带来了许多变化,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可爱的动物们在干些什么。
教师出示动物过冬的画面,要求学生认真看。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燕子往南飞、青蛙在洞里睡大觉、小蚂蚁准备粮食过冬、蛇也在洞里。
师:想一想,它们为什么要这样?
生:因为冬天来了,天变冷了,它们要过冬了。
师:像青蛙、蛇这样的过冬方式就叫冬眠。
青蛙、龟、蛇在寒冷的冬季,食物和水分缺乏的时候,卧在洞里不吃不喝,等到第二年春天,再恢复正常的活动。
蛙类是冷血动物,它本身的温度能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在外界的温度特别低的时候,它的新陈代谢作用也很缓慢,处于休眠状态。
即使不吃不喝,也能维持生命。
(六)破解“白气”之谜
1.师:我们大家都一起做这个动作(呼气),你发现了什么?(有“白气”呼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2.按组分发玻璃杯、玻璃片,教师分组倒入热水,学
生观察玻璃片。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师:为什么玻璃片上有水汽?你能解开“白气”之谜吗?(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师:用手摸一摸看玻璃上有什么?
生:我摸了摸全是水珠。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是水变成的。
师:但是我们并没有在玻璃上浇水呀。
生:那应该是空气中的水变成的吧。
生:应该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变成的。
上一页[1][2][3][4]下一页奇妙的冬天
师:对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咱们还是听听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
电脑显示: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它们一遇到冷的东西就会变成小水珠。
如果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它们还会变成冰呢!现在你们知道了玻璃上为什么会有小水珠了吧。
师:你们还看见其他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现象了吗?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白气”是这样形成的?
生1:烧水时有白气。
生2:蒸米饭时有白气。
生3:夏天吃冰淇淋时有白气。
(七)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师: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只要你能多问个“为什么”,多去观察思考或做小实验,就能找到答案。
(八)活动拓展――延伸教材
在家长的帮助下,找找自然界的奇妙现象,说说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优点:本案例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了冬天的奇妙现象,从而感知到冬天的气候特点,在“科学考察队”活动中学生情趣高涨,能够全方位地收集有用信息。
在“做一做”活动中利用实验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积极合作、乐于探究的精神。
在活动拓展中,将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开发和延伸了教材。
本活动的不足:在本案例的实践中,由于家长的溺爱,学生收集资料过程中包办现象较严重。
尤其活动拓展这项作业完成得不够好。
〖点评〗
点评一
该案例以新课程标准为设计理念,以开发课程资源为宗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在
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案例中能体现尊重学生的自主表现、自主创造的能力。
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合作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到成就感与自豪感,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点评人: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群众路小学闫红
点评二
教师的作用在活动中如何发挥呢?例如,在学生分组考察植物变化时,教师应关注什么,怎样给予学生帮助?在汇报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注意考察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用什么方法考察、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等。
总之,教师应当在活动之前有所考虑,活动中有所作为,活动后有所思考。
点评人:编委会李燕
点评三
“学情分析”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很了解,能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周围的环境实况设计活动,而不是泛泛而谈。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目标不能过分拔高。
本案例提出“形成探究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这在一两节课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修改为“增强探究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则比较合适。
科学探索活动的节奏太急了一点,教师很快地抛出了正确答案而没有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
如对玻璃片上有水珠的现象。
学生说:“那应该是空气中的水变成的吧。
”“应该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变成的。
”显然他们并没有来自实验的依据。
因为无论是“白气”(由人体内呼出的气)还是来自热水的水蒸气,都还不足以说明空气中本来就存在水蒸气。
而这时教师不是对学生的答案提出质疑以造成必要的认知冲突,却立刻总结:“对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这妨碍了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索。
包括后来学生说烧水、蒸饭时有白气,吃冰淇淋时也有白气时,教师也没有抓住机会再启发思考。
另外,从整个活动中看不出课前准备的4条要求有什么意义。
如要求“早上起床后留心观察窗户上的玻璃有什么变化”,却没有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发现与课堂上的探索结合起来;要求“听家长讲有关动物冬眠的故事”,教师却自己讲了一遍,不知道与家长讲的有没有什么地方不同,或者是否重复。
点评人:编委会李季湄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