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解读《俄狄浦斯王》戏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解读《俄狄浦斯王》
戏剧
摘要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戏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
这部戏剧讲述的
是一个弑父杀母的故事,体现了人本身与命运的冲突,在情节上实现完美的突转,在人物性格上展现了悲剧性的一生,最后通过人物的摩拟使观者得到道德的陶冶,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本文通过剖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对《俄狄浦斯王》悲剧
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和作用进行解读,最后得出悲剧的力量是引起观者的怜悯,
从而得到一定的心灵陶冶作用,其意义在于净化。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俄狄浦斯王》戏剧;心灵陶冶。
一.悲剧
悲剧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怜悯与恐惧,来促进情绪的净化,达到心灵的治愈。
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中情节、性格和才智尤为重要。
(一)情节
情节在于叙述可能或必定发生的事情,同时要求完整性与规模性。
情节要按
照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的定律,要有从厄运转泰运,或从泰运转厄运的的情节;
完整是说必须模拟一件完整的行为,包括通过情节达到唤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
情节包括三大要素:逆转、认识和苦情。
逆转是指情势相反方向的转变。
认
识是人们从情节中的所得所知,如果使得应得好运或厄运的人变为朋友或敌人,
这种认识同时发生,并且是靠情节的逆转产生,最为巧妙。
苦情是通过逆转和认
识得来。
在三大因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情节的逆转使得观众得到巧妙的
认识,启发通过认识后,引起观众的怜悯。
(二)性格与才智
悲剧中的人物性格必须是善良的、相称的、一贯的和逼真的。
而人类的性格
是矛盾的,就如一个人是内向的,但却十分喜欢具有活力的事情。
因此这种矛盾
是一贯的,剧中的人物不可以破坏这矛盾的一贯性。
才智是指语言所产生的一切效果,有证明和反驳、夸张和贬义、激发情感的
方法,这的情感多指怜悯、恐惧和生气等,来产生多重夸张和逼真的效果。
例如
你演讲时会通过各种的措辞来展现自己的想法时,是否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情节产生完美的突转
《俄狄浦斯》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死了斯芬克斯这个怪物后,做了国王并在
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母亲;正当俄狄浦斯正要帮皇后追究杀害前任国王的凶手时,使者告知他养父科任斯王的死讯,并说出其生世,多个证据,使得真相大白,原
来俄狄浦斯在前往底比斯王国的路上不小心把自己的父亲杀死了,紧接着国家因
为杀父娶母的神谕实现后出现了疫情,国家一片混乱,皇后得知后上吊自杀,俄
狄浦斯卸下国王一职,用胸针刺伤眼睛以此来赎罪。
这个故事是由一个杀父娶母的神谕而开始的,也是在惩罚俄狄浦斯的父亲。
悲剧不是一触即发,而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自然而然的出现,这个故事中的情节
有两个突转,一个是老国王狠下心把亲生儿子抛弃在荒郊野外,而老仆人因为仁
慈而把俄狄浦斯交给邻国,变成了科任斯的王子。
第二个是俄狄浦斯以为科任斯
国王是自己的父亲,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诅咒悄然离开,但最终在路上杀死了自
己的父亲,娶了母亲。
两处情节的突转们造成了悲剧,俄狄浦斯尽最大的能力想
要摆脱这个悲惨的命运,努力与天道作斗争,但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命运,观者在
一次又一次的情节突转中感到对主人公的怜悯,对命运决定一切、操控一切的恐惧,同时流露出渴望摆脱命运的愿望。
悲剧中最大的艺术效果是俄狄浦斯竭尽全
力想要摆脱命运之后的无能为力,最后以双目失明来赎罪,让人感同身受,产生
极大的悲悯情怀。
如果神是要求他顺利当上科任斯的国王,那么他的命运将会一
帆风顺,风雨无阻的,悲剧的崇高美感与反抗命运的自由意志将荡然无存,也不
能很好地展现出戏剧的人文性。
我们在上面解释悲剧的组成成分也提及到,这样的突转产生了极大的悲剧效果,是由于情节的突转合乎可能或必定发生的事情,老仆人的仁慈看似偶然发生,实则是必然发生的,是暗示人类不可能违背命运,促进悲剧的发酵,为后面杀父
埋下伏笔,这是第一个人类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体现。
俄狄浦斯娶了自己的母
亲也不是偶然的,是因为杀了危害城邦的怪物斯芬克斯而得来的荣誉,他在不知
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而读者在剧情的突转中得到了认识,悲悯恐惧的状态逐渐
加强,产生了悲剧的效果。
三.特定的人物性格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提出悲剧中的人物性格必须是善良的、相称的、一贯
的和逼真的。
俄狄浦斯也是如此,当他知道神谕说自己会杀父娶母时,便决定偷
偷离开养父母,人性本善,即使命运不可违背,但是善良的内心要求自己要起来
反抗。
而他的性格同时也是矛盾的,他会因为一时的暴躁冲动去杀了自己的父亲,善良与蛮横的矛盾性格一直贯穿主人公,这是一个中等人的形象,他与我们大多
数的普通人一样,都是不完美的,这样逼真的性格更能引起观众的感同身受,这
样矛盾的人物形象更能让观众感受到自己曾经无能为力的时候,引起情绪的变化,激起怜悯,达到悲剧的艺术效果。
四.道德陶冶
悲剧的艺术效果是要达到净化人们心灵,起到道德陶冶的作用。
戏剧的开头
是俄狄浦斯要查明谁是杀害老国王的凶手,这一问题牵引观众,使观众是自觉主动,和俄狄浦斯一起寻找答案的,观众走进来戏中,开始培养情绪,到最后面情
节两次的突转,得到了认识,在认识中为俄狄浦斯勇于与命运作斗争而感到敬佩,更为无能为力的结果感到悲愤与恐惧,最后转化为怜悯同情,引起反思。
剧中传达人与命运斗争的思想,我们可以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宿命思想
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这是当时人们试图反抗命运的现实状况展现,通过这种悲
悯之情,观众的内心产生多次起伏,审美得到享受,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更为重
要的这是一种对于人精神上潜移默化地净化陶冶。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借助人
物的言行摹拟,观众在不经意间也会进行摹拟,随着水落石出、恍然大悟,使人回味无穷,多次引起思考。
五.总结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引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只是悲剧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本质要求是想通过情绪体验得到精神升华,这也是多感官参与下的体验,进而引起人们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和诉说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也是文学艺术品的价值所在。
《俄狄浦斯》在情节的设计上实现了完美的突转,观众在经历突转后加深情绪的体验,两个冲突围绕着“命运”和“自己”两大主题开展。
前者继承了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后者有向自我发掘,关注内心的趋势,为后期性格悲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为观众反思社会与自己关系提供平台。
人物性格的矛盾就如情节的突转一样,促使悲剧达到最大的艺术效果,净化心灵的文学意义也以最好的方式呈现与完成。
参考文献:
[1]许宗杰.浅谈《俄狄浦斯的故事》中以“神谕”为指引的戏剧性叙事[J].今古文创,2021(46):12-13.
[2]陈悠然.俄狄浦斯之死新探——论荒诞世界的生存价值[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1,36(04):17-23.
[3]彭盼.浅析《诗学》结构主义模式下的《俄狄浦斯王》[J].参花
(上),2021(07):37-38.
[4]李宇杰,郏雨露.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J].今古文创,2021(24):18-19.
[5]张宝仪,王汀若.解析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结”与“解”[J].名作
欣赏,2021(09):172-174+177.
[6]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第三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