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观无线电频谱,频率从极低一直到非常高,波长从超长波一直到亚毫米波段再到光波、紫外,不同频段的无线电波其特性也截然不同。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点,并学会用不同的概念、技术和方法来处理问题。在移动通信所工作的射频和微波频段,如果只沿用低频的概念和技术来研究和处理问题,必然是行不通。
众所周知,室内分布系统大多采用同轴电缆来传输移动通信信号或能量。那么,人们为什么不继续采用工频50Hz的双绞电源线或以前VHF频段电视机常用的扁平双线馈线?同轴电缆又具有那些优点?
1.1.2射频
当射频传输线终端短路时信号为全反射。

无耗短路线的驻波特性
1.1.3射频
当射频传输线终端开路时,信号为全反射。

无耗开路线的驻波特性
1.1.4
当射频传输线终端阻抗ZL完全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Z0时,信号无反射,电压反射系数 =0,
1.1.5射频传输线终端不完全匹配
当射频传输线阻抗ZL不完全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Z0时,信号有局部反射,电压反射系数0< <1。
网络优化中天线33231网络优化中天线的作用33232天线分集技术34233遥控电调电下倾天线第三章电波传播31陆地移动通信中无线电波传播的主要特点32快衰落遵循什么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和克服方法33慢衰落遵循什么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对工程设计参数的影响34什么是自由空间的传播模式352g系统的宏小区传播模式363g系统的宏小区传播模式37微小区传播模式38室内传播模式39接收灵敏度最低功率电平和无线覆盖区位置百分比的关系10310全链路平衡和最大允许路径损耗11第四章电磁干扰1241电磁兼容emc与电磁干扰emi
11
极高频(EHF)
30~300吉赫(GHz)
毫米波
10~1毫米(mm)
12
至高频
300~3000吉赫(GHz)
丝米波
10~1丝米(dmm)
1.3
ITU以及各国家无线电主管部门为移动业务划分和分配了个频段。考虑到无线电波传播的特点,移动业务使用的频段主要都在3GHz以下。
确定移动通信工作频段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①电波传播特性;②环境噪声及干扰的影响;③服务区范围、地形和障碍物影响以及建筑物的渗透性能;④设备小型化;⑤与已经开发的频段的干扰协调和兼容性;⑥用户需求及应用的特点。根据ITU的规定,在5GHz以下,划分给陆地移动业务的主要频率范围列于表1.2。
150MHz频段138MHz~149.9MHz;150.05MHz~167MHz(无线寻呼业务)
280MHz频段279MHz~281MHz(无线寻呼业务)
450MHz频段403MHz~420MHz;450MHz~470MHz(移动业务)
800MHz频段806MHz~821MHz/851MHz~866MHz(集群移动通信)
表1.2 ITU 5GHz以下陆地移动通信的主要频率范围(MHz)
29.7~47
47~50
(与广播共用)
54~68
(与广播共用)
335.4~399.9
406.1~430
440~470
68~74.8
75.2~87
87.5~100
(与广播共用)
470~960
(与广播共用)
1427~1525
1668.4~1690
Z0= = lg ( ) r为介质的介电常数
1趋肤效应显著;
2辐射损耗增加;
3支撑物损耗增加。
2)同轴线
Z0= = ( )同轴线封闭,无辐射
3)带状线,又称三板线、板线或介质夹层线
带状线的结构及场分布
4)同轴线向带状线演化
5)微带线
微带线的结构及电磁场分布
这是一种非对称性双导体平面传输系统,它具有一个中心导体带条和一个接地板,可以看成是由平行双线演变而来的,在双导体中间放一导体平面构成镜像,再去掉一根圆柱导体就变成微带线,如下图:
2
超低频(SLF)
30~300赫(Hz)
超长波
10~1兆米(Mm)
3
特低频(ULF)
300~3000赫(Hz)
特长波
1000~100千米(km)
4
甚低频(VLF)
3~30千赫(kHz)
甚长波
100~10千米(km)
5
低 频(LF)
30~300千赫(kHz)
长 波
10~1千米(km)
6
中 频(MF)
300~3000千赫(kHz)
这里存在两个概念问题,一是线的“长度”如何准确描述,二是集中参数和分布参数的概念。图1-1所示为线上的电流或电压随空间位置的分布情况,图1-1(a)表示的是半波长的波形图,AB是线上的一小段,它比波长小得多。由图可见,线段AB上各点的电流或电压的幅度和相位几乎不变,此时的线段AB是一段“短线”。如果频率很高,虽然线段AB的长度相同,但在某一瞬时线上各点电流或电压的幅度和相位均有很大变化,如图1-1(b)所示,此时的线段AB即应视为“长线”。
图1-1电流电压沿线分布图
(a)短线情况;(b)长线情况
其实,“长度”有绝对长度和相对长度两种概念。对于传输线的“长”或“短”,并不是以其绝对长度而是以其相对长度,即以它与波长比值的相对大小来区分的。我们把传输线的几何长度(l)与其上传输电信号的波长(λ)之比l/λ,称为传输线的相对长度或者叫电长度。
我们用R1,L1,C1,G1分别表示传输线单位长度的电阻,电感,电容和电导,它们的数值与传输线类型、截面尺寸、导体材料、填充介质等有关。
假设均匀传输线上取任一无限小线元dz(dz<<λ),则线元上都分布有一定大小的电阻R1dz和电感L1dz;此线元间都分布有一定大小的电容C1dz和电导G1dz。在此无限小线元上,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集中参数电路,其集中电阻、电感、电容和电导,分别为R1dz,L1dz,C1dz和G1dz,可用Г形网络来等效(也可用T形或π形网络来等效),如图1-2(a)所示。整个传输线则可看成是有许多线元的四端网络链联而成的分布参数电路,如图1-2(b)所示。对于无耗线(R1=0,G1=0),其等效电路,如图1-2(c)所示。
5.4、室内覆盖中,HSDPA引入后,有何新要求?
5.5、系统引入多载频对室内覆盖的影响?
5.6、上、下行噪声受限如何考虑?
5.7、室内覆盖时延分集增益。
1第1章与移动通信相关的射频知识简介
1
射频是指该频率的载波功率能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反之亦然),以交变的电磁场形式在自由空间以光速传播,碰到不同介质时传播速率发生变化,也会发生电磁波反射、折射、绕射、穿透等,引起各种损耗。在金属线传输时具有趋肤效应现象。该频率在各种无源和有源电路中R、L、C各参数反映出是分布参数。因此说所谓射频RF(Radio Frequency)是指频率较高,可用于发射无线电频率,一般常指几十到几百兆赫的频段,即VHF-UHF频段。而更高的频率,则称为微波。广义地说,在无线电频谱上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无线电波,其相应的波长范围是在1m~0.1mm;一般更具体的指1~30GHz频段,即波长在厘米范围的厘米波。频率更高的则称之为毫米波、亚毫米波段。因而,移动通信中的CDMA、GSM等系统所采用的800MHz、900MHz频段属于射频RF范畴,也即UHF频段(也可看作微波的低端);而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工作频段就是在微波范围内。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传输线上处处存在分布电阻、分布电感,线间处处存在分布电容和漏电导。
电磁场理论告诉我们,当电信号通过传输线时将产生如下分布参数效应:
电流流过导线时发热,表明导线本身具有分布电阻;
由于导线中通过电流,周围将有磁场,因而导线存在分布电感效应;
由于导线间有电压,导线间便有电场,于是导线间存在分布电容效应;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射频和微波传输线的概念。用来传输电磁能量的线路统称为传输系统,由传输系统引导向一定方向传输的电磁波称为导行波。
1.1.1
在低频电路中,导线(或说是低频率传输线)只起连接的作用。在同一导线(例如长为60cm)的两端,都认为它们是同电位的,电流也相等,也就是属于同一点。但是,如果线上传输的是射频比如GSM下行942MHz的电信号(相应的波长大约为32cm),这时还能认为导线的两端是同电位的吗?显然就不行了。
第一部分
射频基础知识
第五章室内覆盖交流问题应答
5.1、目前GSM室内覆盖无线直放站作信源站点数量达60%,WCDMA的建设中,此类站点太多将导致网络上行噪声被直放站抬高,请问怎么考虑?
5.2、高层窗边的室内覆盖信号场强难以做到主导,而室内窗边将是数据业务需求的高发区域,室内窗边的高速速率如何保证?
5.3、有厂家建议室内覆盖不用干放,全用无源覆盖分布,我们如何考虑?
由于导线间绝缘不完善而存在漏电流,表明导线间处处有分布电导。
频率低时,这些分布参数效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低频只考虑时间因子而忽略空间效应,因而把低频电路当作集中参数电路来处理是允许的。但是,频率升高后,分布参数引起的效应不能再忽视了;传输线不能仅当作连接线,它将形成分布参数电路,参与并影响电压和电流的传输。因而传输线在电路中所引起的效应必须用传输线理论来研究和表述。
138~144
148~149.9
150.05~156.7625
1700~2690
3500~4200
4400~5000
156.8375~174
174~223
(与广播共用)
223~328.6
我国移动通信使用频段的规划原则上参照国际的划分规划,如我国正在大量使用的150MHz、350 MHz、450MHz、800MHz、900MHz,以及1.8GHz等频段。其中:
电压驻波比在工程上常用回波损耗RL表示,对应关系如下表:
电压驻波比VSWR
1.2
1.25
1.3
1.35
1.4
1.5
2.0
回波损耗RL(dB)
21
19
17.6
16.6
15.6
14
9.5
1.1.
在各种反射系数下,电压驻波的分布如图(1-3)所示。驻波有若干重要特性,归结如下:
1.驻波最大点或最小点之间的距离为λg/2,电压的最大点对应于电流的最小点,反之,电压的最小点对应于电流的最大点。
1.1.
1.2
无线电频谱可划分为如下12个频段(见表1.1)。频率的单位是赫兹或周/秒,还可以使用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表示。
表1.1无线电频段和波段命名
段号
频段名称
频率范围
(含上限、不含下限)
波段名称
波长范围
(含下限、不含上限)
1
极低频(ELF)
3~30赫(Hz)
极长波
100~10兆米(Mm)
821MHz~825MHz/866MHz~870MHz(移动数据业务)
825MHz~835MHz/870MHz~880MHz(蜂窝移动通信)
840MHz~843MHz(无绳电话)
900MHz频段885MHz~915MHz/930MHz~960MHz(蜂窝移动业务)
915MHz~917MHz(无中心移动系统)
2.如终端开路,短路或为纯电抗,则沿线电压和电流间相角差为90o,如终端为一阻抗,则沿线的电压电流之间的相角差不是90o,而且沿途变化。在最大点或最小点处,电压电流同相,输入电阻是纯电阻;在电压最大处的输入电阻为最大电阻,电压最小点的电阻为最小电阻。
图1-3在各种反射系数Γ下的电压驻波分布
1.1.
1)平行双线
电压和电流在传输线上是以波的形式传输并将信号或能量从电源传送至负载,这样就可以理解线上各点的电压或电流不相同的道理。同一时刻各点电压或电流的幅度不相同,同一点上的电压或电流的幅度又随着时间而改变,这就是波的概念。用数学术语来说就是电压和电流即是位置的函数,又是时间的函数,即u(z,t)和i(z,t)。
(a)
(b)
(c)
图1-2 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a)等效电路;(b)分布参数电路;(c)无耗线等效电路
有了上述等效电路,就容易解释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不相同的现象。参看图1-2(b),由于aa'和bb'之间有串联电阻存在,两处的阻抗不相等,因而两处的电压也不想等;由于线间并联回路的存在,通过a和b点的电流也不相同。同时还可以看出,当接通电源后,电源通过分布电感逐次向分布电容充电,并形成向负载传输的电压波和电流波。就是说,电压和电流是以波的形式在传输线上传输,并将能量或信号从电源传送至负载。
中 波
1000~100米(m)
7
高 频(HF)
3~30兆赫(MHz)
短 波
100~10米(m)
8
甚高频(VHF)
30~300兆赫(MHz)
米 波
10~1米(m)
9
特高频(UHF)
300~3000兆赫(MHz)
微波
分米波
10~1分米(dm)
10
超高频(SHF)
3~30吉赫(GHz)
厘米波
10~1厘米(cm)
在射频和微波领域,波长λ通常以cm计。比如一根传输3G移动通信信号(如WCDMA)的同轴电缆,虽然只有30cm长,但它已大约是工作波长的两倍,当然属于“长线”;相反,输送工频市电的电力线即使仅有2km长,但与其波长(6000km)相比就是非常短的了,因此只能称之为“短线”。微波传输线基本上都属于“长线”的范畴,因此描述传输线特性和电压或电流沿线传输规律的传输线理论又称为长线理论。一般的说,只要线的几何长度l与其传输电信号的波长λ可以比拟时(通常为十分之一左右或以上),即可视为长线。
在民用的移动通信中,用于蜂窝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具体安排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