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要把握四个“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提问要把握四个“度”
作者:潘碧兰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0年第06期
提问作为一门教学艺术,与其他学问一样,同样具有自身的规律。
教师要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这一规律,就必须精心设计、悉心揣摩,用心把握课堂提问中的四个“度”,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一、把握提问时间的维度
问要发挥最大的效果,除了要问到点子上,还要讲究提问的火候,这火候便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学生完成+=()、+=()后出示+这道题让学生尝试。
学生或是受到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的影响,得出+=的错误答案;或是思考之后发现这两个分数不是同分母分数,不知该如何相加。
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悱”“愤”状态,教师便把握时机提问:“为什么与、与这两组分数可直接相加?要使与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该怎么办呢?”学生经过这样的提问后,激活了思维,很快便找出了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所在“通过通分把与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直接相加”,从而深刻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二、把握提问数量的适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疑就须问,但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
课堂教学中提问必须运用得当,不能滥用、过多,没有必要设问的地方就不要设问。
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当学生懂得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并能自己举例时,教师再一次把问题引向深入,拿出一张卡片问:“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这样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入高一级层次。
提问的适度,表现在学生方面就是提问要考虑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比率。
有些教师偏爱优等生,提问只考虑优等生而放弃后进生,造成一种“期待差异”,由于这种原因,整个课堂往往为优等生所控制,极少有后进生畅所欲言的机会。
因此,提问要顾及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把握提问难易的梯度
同化论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例如,在观看海豚表演后,于永正老师要求学生用“先总后分”的形式说一说“海豚做算术”。
学生们瞪大了双眼,感觉茫然。
于老师及时调整,做了示范,用“海豚做算术真有趣”开头,说了下面
一段话:“海豚做算术真有趣。
一位叔叔拿出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3+5=?海豚看了看,张开嘴连叫了8声,观众立刻为它鼓掌。
接着又做了几道题,连‘7+8’这样大的数它都加对了。
”他告诉学生,第一句就是总起句,先总的说说海豚做算术题怎么样,然后再请学生说。
正是因为于老师及时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才有后面学生精彩的回答。
可见,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线上,并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作答。
也就是说,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把握提问模式的新度
数学作为一门带有严密性、探索性的学科,其课堂提问更应体现创新性。
创新是创造一切的源泉,培养学生创新性应该从教师做起。
课堂提问的创新性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提问方式的创新
提问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完全可以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提问方式。
比如,借鉴《开心辞典》的提问方式设置场景,让学生作为测试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采用题卡的方式;采用抽签方式决定回答哪个问题;采用甲学生提问乙学生回答的方式等等。
这些方式都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2.提问内容的创新
内容既可以是教学的关键问题,也可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既可以是点名请某位学生根据课上所讲提问全班同学,也可以是请某一组的同学彼此设计相关题目,大家互相考考。
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了解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总之,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