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公立高校的治理(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公立高校的治理(一)
论文关键词:公立高校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校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出发,探讨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完善我国公立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途径。

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明确公立高校委托——代理关系和党政职责、加强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介入、整合高校人力资本、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等制度措施。

非营利性法人治理问题在我国公立高校建设中是一个现实问题。

如何使法律确定的政府与高校关系在现实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何以宏观管理为目标,促进政府管理行为的转变?高等学校如何实现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等学校如何实现特色发展?这些都是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后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以公立高校为讨论对象,探讨其法人治理结构在内部管理体制中的作用。

1.非营利法人的治理机制与现代大学制度
关于“非营利组织”,目前学界普遍推崇的是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推荐的“结构——运作定义”:指具有组织性、私人性(或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特征的社会组织。

1.1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特征
学者普遍认为,治理比管理要宽泛得多,与组织使命的界定、政策的建构、权力分配机制的界定、决策过程的建构、执行特殊任务之程序的设定等事项有关的决定或行动,均为治理的内涵。

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有如下特点:
1)非营利法人也存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治理结构。

2)在构建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的时候,尽管在法人内部构建利益平衡和制约机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考虑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捐助人、受益人以及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功能。

TECHNOLOGYANDMARKET
3)非营利法人也存在和营利法人类似的内、外部治理机制,不同于企业所面对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的约束和激励的是,非营利性法人的外部不存在或者还未形成成熟的外部市场。

也就是说,非营利法人的外部治理存在缺陷。

1.2现代大学制度的治理机制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是学者为自由探讨学术、保护学者团体利益而建立的学者自治组织,对知识的传承和对学术的不懈追求是大学的根本目的。

中世纪大学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延续和发展,大学的科研使命和服务日益多样的社会需求先后被纳入办学视野。

到了现代,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组织职能最终得以形成,围绕这些职能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制度也正式确立。

西方大学历经变革,最后也被纳入国家公共管理范围,但仍然能够保持这样的自治特性和学术使命而经久不衰,其原因就是他们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大学制度,其核心即是内、外部治理机制。

2.我国高校治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立高校的治理不可避免存在着非营利法人所拥有的治理机制上的缺陷,我们认为,正是因为我国公立高校目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导致了目前公立高校内部管理不够灵活的局面。

这主要表现在:
1)高校掌握了高等教育这一相对稀缺的社会公共资源,生源的相对过剩使得高校缺乏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去争取生源的动机。

这在高等教育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我国更为明显;
2)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难以量化,使得外部力量对高校的教学质量监督缺乏一个合理的标准,从而弱化了外部力量对高校监督;
3)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付和按照政府规定的统一标准收取学费,而不是靠市场竞
争而来,这导致高校缺乏降低教育成本的动力;
4)高校的人力资本流动性差,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往往不是取自于人力资本市场,这使得高校无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对管理者和教师进行约束、激励,高校教师自然缺乏提高教育工作质量的动力。

但是,并不是说高校的发展就脱离了市场。

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完全的公共物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的影响,置身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并起着核心作用的教师资源不可能脱离于市场而独立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