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即第一步:想象自己怎样显现于他人面前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二步:想象别人对这种显现做如何判断 第三步:形成某种自我的感觉,如或骄傲、 第三步:形成某种自我的感觉,如或骄傲、 或谦虚、或自信、 或谦虚、或自信、或自卑
“约哈里窗 约哈里窗” 约哈里窗
• 约瑟夫 鲁夫特(Joseph Luft)和哈里顿 英格拉姆 约瑟夫.鲁夫特( 鲁夫特 )和哈里顿.英格拉姆 (Harrington Ingram) ) 提出一个介绍自我和相互了解的模型。 提出一个介绍自我和相互了解的模型。 开放区:代表所有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 开放区:代表所有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 盲目区:代表关于自我的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盲目区:代表关于自我的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隐秘区:代表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 隐秘区:代表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有 的是知识性的、经验性的,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的是知识性的、经验性的,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未知区:这个区域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 未知区:这个区域指的是自己不知道, 是潜意识、潜在需要。 息。是潜意识、潜在需要。这是一个大小难以确定的潜在 知识。 知识。
以别人为镜子
• (二)通过和别人比较认识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人有一种评估自己的内驱力;在缺乏客观的、 人有一种评估自己的内驱力;在缺乏客观的、 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人们将通过与他人的比 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人们将通过与他人的比 来评估自己。 较来评估自己。社会实践证实了这个理论的这 两个观点。每当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 两个观点。每当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反躬自 问自己: 我在某方面的能力到底如何” 问自己:“我在某方面的能力到底如何”时, 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和别人进行比较, 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和别人进行比较,以判定自 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形象。 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形象。自己跑步的速 度是通过与别人赛跑中比较出来的; 度是通过与别人赛跑中比较出来的;个子的高 矮也是通过“比个儿”而确定的; 矮也是通过“比个儿”而确定的;个人认识评 价自己的品质、能力等都是如此。 价自己的品质、能力等都是如此。我们总是通 过和自己地位、 过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对比来估价 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以别人为镜子) (以别人为镜子)
1.在自我认定中的指导意义 在自我认定中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化
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 与社会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按 照 社 会 学 家 查 尔 斯·库 利 的 自 我 发 展 理论———即镜中我理论的描述, 自我 作为一种社会产物, 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 觉察自己在他 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其次, 领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 第三, 基 于对他人行为的理解, 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这不仅是自我的 自我的 建立过程, 同样, 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即自我社会化的过程人们 建立过程 同样 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即自我社会化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 社会互动的内容与范围扩大, 在社会生活中扮 演的角色增多, 自我的观念也不断地深入。一方面是对自己生 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不断深入; 另一方面是对自我与他人、社 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
以理想和过去为镜子
• (四)通过和自己比较认识自己 这种与自己的比较包括两方面:一是将目前的“自我” 这种与自己的比较包括两方面:一是将目前的“自我” 与过去的或将来的“自找”作比较: 与过去的或将来的“自找”作比较: 二是将自己的期望与 实际获得的成就相比较。这两方面都是客观、 实际获得的成就相比较。这两方面都是客观、正确的自我 认识不可缺少的。个体的自尊、自信、自大、 认识不可缺少的。个体的自尊、自信、自大、自卑等主要 取决于个体内在状态与自我期望等主观因素。往往是这些 取决于个体内在状态与自我期望等主观因素。 因素决定着个体对自己的感情、态度的判断和评估。 因素决定着个体对自己的感情、态度的判断和评估。我们 往往依据自己在一定活动中的成败,对自己的学识、 往往依据自己在一定活动中的成败,对自己的学识、素养 和才能作出判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 和才能作出判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有的同学期望 获得第一名,而以屈居第二为奇耻大辱, 获得第一名,而以屈居第二为奇耻大辱,而有的同学却为 成绩及格而兴高采烈;有的年轻朋友因某种条件较差的工 成绩及格而兴高采烈; 作而愁眉不展,自叹苦不堪言, 作而愁眉不展,自叹苦不堪言,而老工人在相同的条件下 以苦为乐” 干劲十足,如此等等, 却“以苦为乐”,干劲十足,如此等等,都反映了人们的 判断水平。每一个年轻朋友, 判断水平。每一个年轻朋友,都是将自己心目中形成的理 想的“ 的形象与现在的“ 进行比较, 想的“我”的形象与现在的“我”进行比较,这往往就是 我们生活的动力。要追求寻长这个理想的“我”,就需要 我们生活的动力。要追求寻长这个理想的“ 坚定、忍耐,专心致志和顽强地自我进取,就得克服懒惰、 坚定、忍耐,专心致志和顽强地自我进取,就得克服懒惰、 懈怠、消极、怯弱等习性。 懈怠、消极、怯弱等习性。
约哈里窗在政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 的用途
理想的约哈里窗
解释
• 理想情况下,自己应绝对多的了解自己,同时将 理想情况下,自己应绝对多的了解自己, 自己的绝大多数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 自己的绝大多数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这样可以 形成更大的安全区域,在该区域里, 形成更大的安全区域,在该区域里,冲突是极其 轻微的。当然,也应该适当的保持部分自我,但 轻微的。当然,也应该适当的保持部分自我, 该部分应绝对的最小化,能有多小就有多小。 该部分应绝对的最小化,能有多小就有多小。理 论上,人是不可以完全认识自我的。 论上,人是不可以完全认识自我的。但有些自己 所未认识的自我会被对方指出, 所未认识的自我会被对方指出,该部分称为盲目 区域,应在双方的努力下向安全区域转移, 区域,应在双方的努力下向安全区域转移,以减 少冲突。 少冲突。还有些自己未认识的自我也未被对方指 这是危险区域,这些就是冲突的最大的来源, 出,这是危险区域,这些就是冲突的最大的来源, 应该逐渐向盲目区域转移, 应该逐渐向盲目区域转移,也就是说争取被对方 指出来或直接自己发现后向安全区域转移。 指出来或直接自己发现后向安全区域转移。
• 二、对于个人人格的完善来说
• • • • • • 库利的“镜中我”把人格的形成分为三个部分,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一件事情的发生看别人对我们的所为、所想有什么态度,这 种态度可以是积极的肯定也可以是消极的否定,或者说是一种中立,但 我们必须要把这种态度与自己对应,与自己的行为思想相对应,反射到 自己的内心,就是一种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过程我们说是 人格的历练过程,反复的把外界的评价与自己的思想碰撞,这 反复的把外界的评价与自己的思想碰撞,
• • 2.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 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本我 自我 和超我的三重人格的划分。 和超我的三重人格的划分。
“镜中我” 镜中我” 镜中我
• 库利的 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 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 理论 •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 库利认为, 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的,一个人对自己的 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 即他有了某种 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 涌现在自己心中, 想法 涌现在自己心中 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 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 我’。
小组是一个系统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的镜子小组工作过程所提供的互动与真诚的回馈可以帮助成员在小组中窥见和感知他人眼中的?镜中我?即他人对自己行为和态度等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
镜中我
自我知觉 你知 你不知
我知 公开我 隐私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不知 背我 潜在我
提出的背景
• 1.1890年,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 年 心理学者威廉 詹姆斯在其著作 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将人分为“主我” 《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将人分为“主我”和 客我” 并进一步作出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 “客我”,并进一步作出了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和 心理自我的划分。 心理自我的划分。
镜中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 有个“四颗糖”的故事可以说明“镜中我”的重要作用。 有个“四颗糖”的故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担任中学校长时,某天,他看 到一个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其同学。陶行知先生立刻制止了 这个孩子的行为,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然后,陶先生向 别的同学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学生打架的起因和过程,回到 办公室,那个男生在等他。陶先生掏出一颗糖递给这个学 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 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 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这个学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先生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 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 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打人这 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 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库利的“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 段
• ①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 这是感觉阶段 的形象, 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 ②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 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 ③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阶段
“镜中我”和“约哈里窗”
• (一)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了解自己(镜中我) 来了解自己(镜中我) 我们看不见自己的面孔,常常借助于镜子,同样,我们 不易评价自己的品质,就得依靠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 这正如心理学家库里所指出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我 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我 评价的一面镜子。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借自 评价的一面镜子 己的外显行为将自己介绍给别人,反过来别人对我们的看 法又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因此,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人对自己如何评价。当然,他 人的评价并非都很准确,这正如镜子因凸凹不平会歪曲人 的形象一样。倘若我们能和多数人交往,注意倾听多数人 的意见或反应,善于从周围的人的一系列评价中,概括出 一些较稳定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基础,这将大大有助于自 我了解。
• (三) • 第一步是,请5个或 个非常了解你的朋友,要他们列出 个或10个非常了解你的朋友 第一步是, 个或 个非常了解你的朋友, 你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先从好朋友做起, 你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先从好朋友做起,看到底怎么样看 如果想进一步客观地评价自己, 你。如果想进一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再请那些你最不喜欢 的人列出你的优缺点,也就是让别人做你的镜子, 的人列出你的优缺点,也就是让别人做你的镜子,利用别 人给你的回馈,帮助你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人给你的回馈,帮助你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第二步,你自己也拿出一张纸来, 第二步,你自己也拿出一张纸来,自己列出自己的优点 和缺点。然后将自己列出的与别人列出的—一比较 一比较, 和缺点。然后将自己列出的与别人列出的 一比较,便可 能产生上表中列出的四种情况。 约哈里窗” 能产生上表中列出的四种情况。由“约哈里窗”你也许会 发现自己有许多优点,别人并不知道, 发现自己有许多优点,别人并不知道,也可能出现别人认 为你的优点,你自己反而不觉得, 为你的优点,你自己反而不觉得,这样你可进一步了解自 同样,你的缺点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形。 约哈里窗” 己。同样,你的缺点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形。“约哈里窗” 了解和评价自己,要比从自我观察的材料中分析、 了解和评价自己,要比从自我观察的材料中分析、评价自 己更客观、准确、可靠。 己更客观、准确、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