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荆州成丰学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湖北省荆州成丰学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
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
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
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
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
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
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
”“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
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
”破衣人耸了耸肩,似乎感到纳闷。
话已出口的他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走了。
斯克沃尔佐夫赶快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
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地一声恶
狠狠地推开了门。
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
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
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
“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住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
”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
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
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
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
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
您叫什么?”
“卢什科夫。
”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
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
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
再见吧!”
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
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驹皮帽子。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
“哦,谢天谢地。
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
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噢,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
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
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
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
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什科失先在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等被截穿后羞愧低头的表情动作,说明卢什科夫并非顽固不化,毫无廉耻之心。
B.奥莉加“气呼呼打量”“恶狠狠地推门”“发愁”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她对卢什科夫自暴自弃行为的痛心及担忧。
C.卢什科夫答应到斯克沃尔佐夫家劈材是因为他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对斯克沃尔佐夫充满感激之情。
D.文章主要运用顺叙、插叙方式,情节富有波澜;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立体有变化的乞丐形象,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2.“奥莉加”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叙述了卢什科夫“乞讨”“劳动”“释疑”等行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笛
刘向阳
他勾头埋在一堆电路板里,保安说外面有人找他。
出来后,意外地看到樟树下面停着一辆车,乌黑锃亮。
妈妈打扮得差点认不出来了。
妈妈简单地问了他的情况,塞几张红红的钞票,哽咽着钻进了车里。
你跟爸爸吗?晚上,她发来一个抖动的表情。
是的。
我爸喝酒打牌买彩票,醉了输了都是我的错。
我们要坚强。
她加了一个竖着大拇指的符号。
她喜欢音乐,她的头像炫着一杆青青的竹笛。
她空间那首《最幸福的人》,也是他的最爱。
她长什么样子呢。
他觉得自己真奇怪,素未谋面,关心她干什么?即便同城同区,相距并不遥远。
她在一家衣架厂上班。
麻雀大的厂,待遇虽差,却自由,能够提早下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问她喜欢做什么,她说去表演。
表演?他的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画面:高雅的舞台中央,一位少女横吹玉笛,舒缓
地倾诉她的忧伤与欢乐。
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他满脸泪水地迎着她娇美的脸庞……
你们一般在哪演出?
呵呵。
我能见你吗?
不见面好。
你妈还来看你吗?
他默然下线了。
有一次去南郊公园,他无意中看见了那辆乌黑锃亮的车。
妈妈下了车,疼爱有加地牵着不相识的小男孩过马路。
那一瞬间,他特嫉妒那个抢走了他母爱的孩子,牙根咬得脆响。
四岁那年,我患了小儿麻痹症,妈妈不辞而别,是爸爸给了我希望。
我家门前有棵樟树,树上的广播喇叭每天都会传出曼妙的音乐,有时像潺潺的小溪,有时像婉转的鸟鸣。
我问爸爸,樟树怎么会唱歌?爸爸手把手教我吹笛,说,樟树快乐啊,花草虫鸟,猪牛羊鸡,都被它感染得笑呵呵的……
他摸摸脸,湿湿的。
岁末的一天,冷风扑面,华灯初上,他筒着袖子加入了喝同事喜酒的人群。
觥筹交错中,进来一中年男人,问,各位老板,点歌助助兴吧。
有人接过歌单,剔着牙,点了《春天里》。
男人后边跟一女孩,发往后梳,翘一朵洁白的小花,胸前斜挂一杆青笛。
男人嗓音粗犷,女孩吹笛伴奏。
但还没唱完,就遭邻桌呵斥,人家千百年的好事,埋在春天里怎么行?这一首没钱。
男人拉着女孩,走向下一桌讨要献歌。
女孩泪光点点。
他冲男人招招手。
男人牵着女孩趔趄而至。
女孩发上小花翩翩,白得耀眼。
众人这才注意到,女孩走路是一瘸一拐的!一双湛蓝的眸子,蓄满了太多的梦幻与向往。
他点了一首《最幸福的人》,女孩眉儿微蹙,轻启薄唇,婉转深邃的旋律,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把大家带进了音乐的殿堂。
他噙泪盯着深情演唱的女孩——她少女的身躯都集中在左腿上,右腿仅是一个象征;她沐浴在柔和而橘黄的光辉里,额角沁出了一层晶莹的汗珠。
难道是她?他按捺住差点要跳出来的心,看着男人拖着自制的音响设备,搀扶女儿走上街头。
月影,人影。
冠盖如伞的樟树下面传来了阵阵悠扬的笛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妈妈简单地问了他的情况,塞几张红红的钞票”,说明他们母子关系冷漠,从而突出了“他”处境的悲苦可怜。
B.这篇小说语言洗练,词语使用精准生动,如“勾头埋在”“焊死在”“翘一朵小花” 等,用凝练的动词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
C.小说最后“他”猜出卖唱女孩儿就是自己的网友“青笛女孩儿”,为此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头像”“小儿麻痹”“表演”等多处伏笔。
D.小说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但是从前文内容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测:结尾处青笛女孩儿在樟树下吹奏的很可能是那首《最幸福的人》。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末段画横线句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读者认为:“他”花钱点歌这一行为不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这一情节设计不够合理。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并阐述理由。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北京人家夏天的门和窗
肖复兴
老北京人,是很讲究节气的。
夏天到来的日子里,在皇宫,男的要脱下暖帽,换上凉帽;女的要摘下金簪,换上玉簪。
这些都是夏天到来的象征物。
人体最能感受季节的冷暖变化,而装饰品则是为变化的季节镶嵌的花边。
对于住在普通四合院里的百姓来说,夏天到来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首饰要换,首先要换的是窗纱,然后便是搭天棚了。
清竹枝词有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
”这里所说的“搭凉棚”,便是说无论官宅民宅,只要是四合院,都要在院子里搭凉棚,就是老北京四合院讲究的“天棚鱼缸石榴树”老三样中的“天棚”。
这里所说的“糊冷布”,就是要在各家的窗户上安上新的纱帘。
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凉棚和帘子是度过炎热夏天的必备用品。
不过,能搭得起凉棚的,得是多少有点儿钱的人家。
而对于一般人家,帘子是要比凉棚更实惠,也更需要的。
即使是再贫寒的人家,可以不搭凉棚,但是,窗帘和门帘,哪怕只是用便宜的冷布糊的和秫秸编的,也是要准备的。
如果说,立夏换首饰,多少还带有一点儿对这个节气形而,上的象征意义,搭凉棚、换帘子,乃至换冷布,都是彻底的形而下了,却也是地道的民生,让夏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接上了地气;热腾腾的,一步步逼近了人们,不敢怠慢。
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
那时候,不少人家用塑料线绳和玻璃珠子穿成珠串,编成帘子;还有用旧挂历捻成一小截一小截,就像炮仗里的小鞭差不多大小,用线穿起来,挂历的彩色变成了印象派的斑驳点彩,很是流行一阵。
当然,这是只有住四合院或大杂院才有的风景,人们搬进了楼房里,这样的帘子渐渐被淘汰在历史的记忆里了。
记得当年在天坛东门南边新建的一片简易楼里,还曾经见过有人家挂这样的帘子,风摆悠悠的样子,多少还有点儿老北京的风情。
如今,这一带都拆迁了,时代的变化,帘子只是其注脚之一。
窗户,对于老北京人度夏而言,更重要了。
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全靠窗户通风透气,让凉爽能够进得屋子来。
老北京一般人家,大多不是玻璃窗,是那种花格纸窗,即使不可能家家都像有钱的人家换成竹帘子或湘帘子,起码也要换上一层窟窿眼儿稀疏的薄薄的纱布,好让夏天的凉风透进屋里来。
这种糊纱布,即竹枝词里说的“糊冷布”。
那时候,我们管它叫“豆包儿布”,很便宜。
对于老北京四合院这样房屋门窗的格局,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曾经给予特别的赞美:“京城屋制之美备甲于四方,以研究数百年,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
夏日,窗以绿色冷布糊之,内施以卷窗,昼卷而夜垂,以通空气。
”他说的没错,一般的窗户都会有内外两层,只是,我小时住过的院子里的房子,和他所说略有不同,窗户外面的一层,糊窗户纸,里面的一层,则糊冷布。
糊绿色冷布的有,卷窗很少见。
外面的一层窗是可以打开的,往上一拉,有一个挂钩,挂在窗户旁边的一个铁钩子上,旁边还有一个支架,窗子就支了起来,既可以挡住蚊虫,又可以让凉风长驱直入进屋子来。
如果夏夜窗户外面正好有树的阴凉,又正好有明亮的月光,把绿叶枝条的影子,摇曳在窗户纸上和冷布上,朦朦胧胧的,变幻着好多奇怪的图案,很有一种在宣纸上画的水墨画的感觉,挺好看的呢。
这在玻璃窗上是绝对看不到的景象。
前些日子,偶然读到邵燕祥先生的一则短文,题目叫《纸窗》。
他说的是1951年的事情。
那时候,郑振铎的办公室在北海的团城上,他去那里拜访,办公室是一排平房,郑振铎的写字台前临着一扇纸窗。
郑对他兴致勃勃地说起纸窗的好处,最主要的是它不阻隔紫外线。
老人对这种老窗,才会有这样的感情。
事后,燕祥回忆那一天的情景写道:“心中浮现一方雕花的窗,上面罩着雪白的纸,鲜亮的太阳光透过纸,变得柔和温煦,几乎可掬了。
”将纸窗的美和好处,以及人和心情乃至梦连带一起,写得那样的柔和温情。
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我回大院,看到那些花格木窗早都已经没有了,都换成了大玻璃窗。
但是,每扇窗户旁边的铁钩子和支架都还在,虽然都已经锈迹斑斑,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声色地垂挂在那里,任风吹日晒,这是那个逝去的年代给老北京夏天留下的一点儿记忆的痕迹。
我问站在旁边的年轻人:知道这是千什么用的吗?他们都不知道。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宫里的人在夏天到来要变换首饰,一方面交代了老北京人讲究节气的民俗,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换门帘、窗帘作了铺垫。
B.老北京人家的窗户由从“糊冷布”、纸窗变成了大玻璃窗,这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进步,也蕴含了作者对文化变迁的感悟和思考。
C.文章第九段补叙邵燕祥在《纸窗》中描写拜访郑振铎的生活场景,使昔日充满温情的纸窗与现在透明的玻璃窗形成了鲜明对比。
D.文章通过老北京人家夏天的门和窗来写老北京的风情,着力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和文化逐渐消逝的感慨,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1)立夏换首饰,多少还带有一点儿对这个节气形而上的象征意义。
(2)如今,这一带都拆迁了,时代的变化,帘子只是其注脚之一。
3.对于老北京人而言,夏天的门帘、窗帘有什么意义?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竖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粱.,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
至。
威王
..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粱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
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
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互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莫见火举而惧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曰:“遂
成竖子
..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B.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D.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即后文所说的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开封西北。
B.威王即齐国国君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修明法制,赏罚分明,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C.“师”指军师,与前文“遂以为师”同义,是统帅的助手,承担为统帅出谋划策之责任。
D.“竖子”原意指童仆、小孩儿,后来演化为骂人的话,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小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谦逊自守。
齐威王让孙膑为将领兵出征,孙膑辞谢。
辅佐田忌,出谋划策。
B.孙膑深有计谋。
料知魏国精锐在前线,老弱病残镇守都城,定下围魏救赵之计。
C.孙膑知己知彼。
孙膑知道敌方素来悍勇而轻敌,布下疑阵迷惑对手,大破敌军。
D.孙膑名显天下。
谋划桂陵和马陵两战均大获全胜,所著《孙子兵法》流传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
(2)期曰:“莫见火举而俱发”。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夜归
钟惺
落日下山径,草堂人未归。
砌虫泣凉露,篱犬吠残晖。
霜静月逾皎,烟生墟更微。
入秋知几日,邻杆数声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标题,“落日”二字既呈形象,又表时间,“草堂人”是诗人自指。
B.颔联紧承上联,“残晖”与“落日”相应,虫鸣、犬吠属听觉描写,以声写静。
C.结尾写诗人听到捣衣的柞声,想到时已入秋,于是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愁绪。
D.本诗描写诗人夜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乡村夜景图,颇具田园风味。
2.颈联中最鲜明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乡人皆恶之,何如?”曰:“未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三岁为妇,__________。
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氓》)
(3)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_________,考之行事,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5)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成绩排名”,一直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
但近日,我省出台的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公布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属于“违法”。
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不排名,拿什么激励学生?对这个疑问,请你作一回答。
字数在80字以内。
8.微写作
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 300 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
而此时他身后的竞争对手奥古斯汀·纳瓦罗拒绝超越对手,慢慢地跟随其身后。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 150 字。
①这一消息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发表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②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比赛终点的场景。
要求:具体、形象,有画面感。
③请以“对手”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9.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文章。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万别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多样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
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
撼,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
请针对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展现自己的体验或感悟,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
参考答案
1、1.C
2.①推进情节。
“奥莉加”是卢什科夫命运转变的参与者,由于奥莉加的帮扶督促等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见证着卢什科夫的变化。
②衬托人物。
小说中主人公斯克沃尔佐夫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也通过“奥莉加”的行为更加反衬出斯克沃尔佐夫助人时居高临下、颐气指使的人物形象特征。
③丰富文章主旨,卢什科夫对奥莉加发自内心的感激告诉我们乞丐是可以改变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方式。
斯克沃尔佐居高临下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但只有真诚平等的帮助才能挽救心灵。
3.①通过描述卢什科夫行乞时信誓旦旦的谎言直观地揭露了人性的缺陷,批判了社会中行乞者利用人性善良博取同情心的丑恶行为。
②通过“劳动”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了卢什科夫好逸恶劳、懦弱无能的形象特征,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不愿通过劳动改变创造生活丑恶现象的批判与否定。
③通过释疑情节的插叙,我们发现同样是帮助,奥莉加的帮助显出平等态度和对人的尊重,更显真诚,因而才真正产生“帮助”的效果,从而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深化了主题:帮助人的关键是真诚、尊重与平等。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卢什科夫答应到斯克沃尔佐夫家劈材是因为他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问题”错误,从文中“耸了耸肩,似乎感到纳闷。
话已出口他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走了”可见,卢什科夫当时并不是因为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只不过是碍于面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