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选择题
1、下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箭头代表气流运动方向。
读图。
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近地面与高空四地的气压关系情况是()
A.③=④>①=②
B.③>④>①>②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2)如果要在该地建一座火电厂,应该选址在()
A.甲处
B.丁处
C.丙处
D.乙处
答案:
C
B
【提示】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略
2、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
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若此图表示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答案:
D
C
【提示】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略
3、街谷由街道两侧建筑群和路面构成,研究街谷的空气运动和热力性质对缓解热岛效应和城市污染物扩散具
有重要意义。
我国某研究团队在北京选择一街谷开展研究,该街谷为东西向街道,宽26m,南北两侧为长、宽、高40m×14m×20m的均质、长方体建筑,建筑物和街道都是正向排列。
研究人员根据测量结果绘制了该街谷在
夏至日13:00沿南北方向垂直剖面上的位温分布(如图),其中位温表示同一标准气压时的温度,图示范围
内位温数值大,则示意温度越高。
据此完成(6)~(7)题。
(6)图示时刻,街谷中①②③④四地温度从大到小的是()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②④③①
(7)只考虑热力条件,关于图中③⑤两处相对方位及气流运动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A.③处偏南,气流下降
B.③处偏北,气流上升
C.⑤处偏北,气流下降
D.⑤处偏南,气流上升
答案:
C
B
【提示】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热力环流原理,受热空气上升,冷却空气下沉。
空气上升,在顶部辐散开,在底部辐合;空气下沉,在顶部辐合,在底部向四周辐散。
热力环流原理,受热空气上升,冷却空气下沉。
空气上升,在顶部辐散开,在底部辐合;空气下沉,在顶部辐合,在底部向四周辐散。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位温数值越大,表示温度越高,根据图中位温分布可知,①位温范围为10~12,②位温范围
为8~10,③位温范围为18~20,④位温范围为2~4.所以温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③①②④,C正确。
图中街谷呈东西走向,该地位于北京,因此街谷北侧受太阳辐射影响更强,位温更高,街谷南侧受太阳辐射影
响更弱,位温更低,所以③位于街谷偏北侧,⑤位于街谷南侧,即③处偏北,⑤处偏南,排除AC;
③处位温高于附近周边地区,温度高,气流上升;⑤处位温低于附近周边地区,温度低,气流下沉,B正确,D错误。
4、下图所示为我国福建省某城市沿海地区被风“吹弯了腰”的草丛。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A.A
B.B
C.C
D.D
(2)关于该地海陆风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海陆风形成的原因不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C.海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冬季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答案:
C
C
【提示】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
(1)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2)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解答】
(1)据材料可知,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洋气压高,气温低,陆地气压低,气温高,应为白天。
故选C。
(2)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A错误;
海陆风会使得海边城市湿度上升,B错误;
海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C正确;
夏季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D错误。
故选C。
5、包围着地球的厚厚的大气层,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护层,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大气中某些成分含量发生变化,并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O₂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B.CO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C.O₂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对地球生物有保护作用
D.杂质含量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CO₂增多
B.O₂增多
C.O₂增多
D.水汽减少
答案:
D
A
【提示】
大气的组成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略
综合题
6、如图为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和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处所绘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2)图中天气系统②是,中心气流(上升或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状况多。
(3)图中A,B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原因是。
(4)入冬以来12月16日当地出现了最强一次降雪,并伴随强风,气象台发布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提醒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防范工作.据此分析,此次天气变化主要受天气系统(填甲或乙)的影响.该天气系统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为。
答案:(1)B
(2)气旋(或低压);上升;阴雨
(3)A;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甲;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解析:(1)本题考查风的形成。
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之为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在高空风向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风向还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
所以图中A、B、C、D四处所绘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B。
(2)根据图示:图中②天气系统中央是低压。
所以图中天气系统②是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在其控制下天气状况多阴雨。
(3)风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
图中A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风速较大。
(4)题干中显示的天气变化包括降雪和强风,能带来这种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图甲锋面下方的气团(锋面下方是冷气团)一直向前没有转向,为冷锋。
【小提示】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
判读其结构图,应抓住以下几点:
1.判断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
3.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1)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西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东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特别提示无论南北半球,锋面气旋东侧是暖锋,西侧是冷锋。
原因是西侧锋面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运动,是冷空气推动暖空气的运动。
东侧为暖锋,因为东侧锋面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运动,是暖空气推动冷空气的运动。
(2)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7、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图中环流模式呈(顺、逆)时针。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地,原因
是。
(3)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丙、丁两地之间的风向为。
答案:(1)甲>乙>丙>丁;逆
(2)乙;甲;甲地盛行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
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3)西南风;偏东风
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近地面等压面甲处向上凸出为高压,乙向下弯曲,为低压,在垂直方向上,近地
面气压高于高空,则甲高于乙,乙高于丙,丙高于丁,所以气压由高到低为甲>乙>丙>丁,近地面气流从甲流
向乙,垂直方向,乙处上升,高空丙处流向丁,丁下沉到甲,环流模式为逆时针方向。
(2)图中近地面乙处
为低压,是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所致,甲为高压是由于气温低,气流下沉所致。
由于甲处气流下沉,为高压,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乙处为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日较差小。
(3)近地面甲为高压,乙为
低压,气流从甲流向乙,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下,形成西南风。
高空从丙流向丁,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偏东风。
【小提示】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8、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圈层结构中,甲以上主要是,该范围内存在一个地球内部的分界面叫(界)面,地震波从上层传播到该界面速度会突然。
(2)乙处地质构造是,我国渭河谷地按成因划分属于(写出地质构造名称)。
(3)丁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岩石裸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形成(填字母)类岩石,
其具有的突出特征是和。
(4)从成因看,d为岩,其形成主要受作用。
(5)④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光波段。
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填数码)增加,从
而使全球气温升高;也可能会导致(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答案:(1)岩石圈;莫霍界面;增快
(2)背斜;地堑
(3)岩浆活动;b;具有层理结构;含有化石
(4)变质岩;变质
(5)可见光;①;③
解析:(1)读图可知,甲为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岩石部分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顶部;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故存在于岩石圈中。
地震波从上层传播到该界面速度会突然加快。
(2)读图可知,乙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是背斜。
我国渭河谷地按成因划分属于地堑。
(3)读图可知,丁表示的是岩浆形成ac岩石的地质作用,故为岩浆活动(冷却凝固)。
岩石裸露地表后受外
力作用,形成b类沉积岩岩石,其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
(4)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d为变质岩。
(5)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光波段,约占50%。
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大气透明度降低,①大气逆辐射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升高;也可能会导致③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加,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全球气温降低。
所以答案是:(1)岩石圈;莫霍界面;增快。
(2)背斜;地堑。
(3)岩浆活动;b;具有层理结构;含有化石。
(4)变质岩;变质。
(5)可见光;①;③。
【小提示】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发现了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这两个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震波在通过莫霍面时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通过古登堡面时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地表岩石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变质岩:岩石经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