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小麦吸浆虫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技术-小麦吸浆虫的防治
近日,一些地方的农民朋友反映他们那里的小麦吸浆虫这几年有所回升,希望专家能说一下吸浆虫的防治问题。
现简要回复如下:
一、发布与危害
小麦吸浆虫俗称小红虫、麦蛆,属双翅目瘿蚊科。
小麦吸浆虫的种类较多,我国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
在我省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定西、甘南、临夏、平凉等嘉陵江、渭河、洮河、大夏河及泾河等流域的低湿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积石山、古浪及武威的二阴山区。
吸浆虫主要以幼虫钻入麦穗的颖壳内,咬破麦粒表皮,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浆液,造成小麦的瘪粒、空壳。
吸浆虫也由此得名。
吸浆虫对小麦的产量轻则造成10%-30%的损失,严重的可造成70%以上的损失甚至绝收。
二、形态特征
小麦红吸浆虫成虫橘红色,体长约2-2.5毫米。
雌虫产卵管伸出时约为腹长的1/2。
卵长卵形,末端无附着物。
幼虫橘黄色,体表有鳞片状突起。
蛹橙红色。
小麦黄吸浆虫成虫姜黄色,体长约1-1.5毫米。
雌虫产卵管伸出时约与腹部等长。
卵香蕉形,末端附着有细长的卵柄。
幼虫姜黄色,体表光滑。
蛹淡黄色。
三、生活习性
小麦吸浆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在遇到不适的环境条件时可在土中休眠多年。
春季,当10厘米土温上升到10℃左右时,即小麦拔节期,越冬幼虫开始破茧向土壤表层移动。
当10厘米土温上升到12℃左右时,即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上升到土表结茧化蛹。
蛹期一般8-12天。
进入5月后,当10厘米土温上升到15℃以上,即小麦露脸抽穗时,成虫开始羽化。
羽化后的成虫在地面活动、交尾后开始在麦穗上产卵,此时正是小麦的抽穗至扬花期。
幼虫孵出后即钻入麦穗的颖壳内为害麦粒。
幼虫期约20天左右,老熟后在麦壳里不食不动,遇雨、露从颖壳内爬出,落地后入土作茧休眠越冬。
吸浆虫的蛹期和成虫羽化的迟早虽因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但都与当地小麦的生长发育阶段相吻合。
一般在小麦拔节期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小麦孕穗期幼虫上升到表土层化蛹,小麦抽穗盛期也正是吸浆虫成虫的羽化盛期。
小麦吸浆虫怕光、喜湿。
一般土壤肥沃、小麦产量高、品质好的地块有利于
吸浆虫的发生。
如果温、湿度条件有利于吸浆虫的化蛹和羽化,则更容易导致吸浆虫的严重发生。
四、防治方法
针对小麦吸浆虫在小麦抽穗和扬花期,其幼虫、蛹、成虫基本都集中在表层土壤或地面活动,而且只在小麦穗期为害麦粒的特点,建议在防治方法上,采用在小麦孕穗期撒药土,抽穗至扬花期进行茎叶喷雾。
1、小麦孕穗期撒药土药土的配制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千克兑细砂土20千克;或5%毒死蜱颗粒剂每亩600-900克,兑细砂土30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或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兑水2千克配成母液,拌细砂土25千克后,均匀撒施在地表。
为使药土能完全落到地面,用药后最好能用竹竿或细绳振动麦株,如能灌水效果最好。
2、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茎叶喷雾可选用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等进行防治1-2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