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O监测股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ICCO监测股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高永霞;宋燕波;陈华玉;褚敏娟
【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CCO)股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根据PICCO监测的要求及股动脉穿刺留置动脉导管的标准,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实施有效的动脉留置导管的护理.[结果]本组58例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误入股静脉;55例病人监测使用顺利,5例出现并发症(3例出现置管部位渗血,1例定标数据不显示,1例在穿刺过程中动脉血喷射浸湿动脉导管的温度传感器腔),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均有效解决.[结论]落实以“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为危重病人行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血管通路.【期刊名称】《全科护理》
【年(卷),期】2016(014)003
【总页数】3页(P261-263)
【关键词】PICCO监测;股动脉置管;护理
【作者】高永霞;宋燕波;陈华玉;褚敏娟
【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2.9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CCO),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因其操作简便、监测动态性、参数简单、高性价比等优势近年来在监护病房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
文
献报道现已应用于烧伤、创伤、败血症、脓毒性休克、呼吸衰竭等危重病人[2-3]。
它结合了肺温度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分析技术,主要监测重症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的相关参数。
PICCO监测技术的实现需一根中心静脉导管和一根动
脉导管。
动静脉置管能否有效维护,直接关系到PICCO监测措施能否顺利进行。
通过文献检索,文献报道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措施较成熟,对于PICCO监测技术股动脉导管的有效维护现无报道。
我科60例行PICCO监测对留置的股动脉导管
实施以预防(预防出血、预防感染、预防栓塞、预防脱管、预防假性动脉瘤)为主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5年6月对需要行PICCO监测的病人实施股
动脉导管穿刺留置术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岁~83岁, 平均
53岁;均为原发病,其中药物或毒物中毒16例,感染性休克24例,急性肾衰竭15例,多发伤5例。
1.2 PICCO监测股动脉导管留置的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局部麻醉下行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穿刺侧膝关节屈曲,外展20°~30°、外旋45°。
取
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内中1/3交界点下方2 cm~3 cm动脉搏动处为穿刺点。
备皮,消毒皮肤,铺洞巾,边进针边观察回血,证实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后放入导丝,退出套管针,将冲洗好的动脉导管顺导丝插入股动脉,导管置入后拔出导丝,缝合固定动脉导管,再次消毒穿刺处,无菌敷料敷盖固定。
1.3 PICCO监测的方法病人取平卧位行右颈内或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导管主腔连接温度传感器(型号PV8115)和压力换能器测压;股动脉置入股动脉热稀释导管(型号PV2014L16N)。
将动静脉导管接口导联线连接
到PULSION生产的PiCCO2监护仪器上。
根据病人的体重,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入15 mL~20 mL低于8 ℃的生理盐水,在4 s内快速注入,每次测量至少3次,
保存3次变异量<15%数值取其平均值。
本组58例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误入股静脉;55例病人监测使用顺利,5例出现并发症:3例出现置管部位渗血,1例定标数据不显示,1例在穿刺过程中动脉血喷射浸湿动脉导管的温度传感器腔,经积极处理后均有效,能够成功行PICCO监测。
3.1 预防出血需要行PICCO监测的病人病情危重,常规检查病人的血常规、电解质及出凝血时间,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异常者、躁动不安或肥胖病人均可致穿刺留置动脉导管不顺利,局部出血可增加动脉导管功能不良和感染几率。
置管操作前向意识清楚的病人解释,指导病人有效配合,意识障碍或躁动不安的病人适当镇静,肥胖者、困难置管者可在超声引导[4]定位下穿刺;操作时应定位准确,争取穿刺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如误入股静脉,立刻拔出穿刺针,在穿刺处压迫30 min,密切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或血肿;置管后穿刺局部渗血者,可用无菌纱布紧贴动脉导管两侧并用手指压迫止血,早期局部冷敷;同时根据病人病情,必要时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子。
本组60例中3例局部渗血者经上述处理后穿刺部位渗血较快控制,1例在穿刺过程中动脉压力高,血液喷射浸湿动脉导管的温度传感器腔,立即给予更换动脉导管,均未影响PICCO监测,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3.2 预防感染操作前环境严格消毒,选择有资质的医护人员进行动脉置管的操作及管路的维护;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操作者术前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后戴无菌手套,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佩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铺大无菌单;穿刺部位备皮,清洁局部,使用2%氯己定溶液严格消毒,范围大于
15cm×15 cm,穿刺导管均为一次性物品;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留置导管后有渗血者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及时更换纱布,直至渗出问题解决后采用浸有氯己定的棉球覆盖,可减少导管细菌定植和导管相关感染率;无渗血者采用10 cm×12 cm无菌透明贴膜覆盖,每周更换1次,有潮湿、血迹污染等及时更换,严密观察置管部位有无感染征象,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痛、渗液,有无畏寒发
热等感染症状,监测病人体温及血常规等;每日评估留置动脉导管的必要性[5],
不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管;采用密闭式冲洗装置,冲洗的液体每24 h更换,不常规在动脉置管内留取血标本送检,保持管道系统的密闭性。
本组60例病人,动脉导管留置时间3 d~12 d,均完成PICCO监测,无一例感染发生,效果满意。
3.3 预防栓塞栓塞是留置动脉导管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的是预防血栓与
空气栓塞的发生。
保持动脉导管通畅,使用含2 U/mL~4 U/mL肝素的袋装0.9%氯化钠500 mL放入加压袋中,维持加压袋压力在300 mmHg(1 mmHg=0.133 kPa), 生理盐水将以3 mL/h的速度进行冲洗管道,防止回血。
Kumar等[6]研究
证实,有创动脉压监测中, 2 U/mL~4 U/mL肝素稀释液可以明显降低血栓的发生率;伴有人机对抗或烦躁不安的病人应适当镇静,加强观察导管中有无回血,有回血者手动按压冲洗装置进行冲管。
冲管时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输液袋内的液体及管路中的液面,更换肝素稀释液的输液皮条及传感器的管道时排净空气,在调节零点、采集动脉血标本等过程中应严防空气进入动脉内造成空气栓塞。
本组无一例血栓及空气栓塞发生,有效保证管路的通畅及病人的安全。
其中有1例在置管后首次定
标发生定标数据不显示,分析因股动脉置管困难时强力送管导致动脉导管头端的热敏电阻损坏,无法感应股动脉血温的变化,重新插入导引钢丝在原股动脉处更换动脉导管后,能够顺利监测出定标数据。
3.4 预防脱管股动脉因其解剖位置,常因肢体活动度大、病人肥胖或消瘦不易
固定,一般采用传统的缝合技术加3M透明贴膜固定;缝合技术破坏皮肤屏障的
完整性,易增加感染率,用于PICCO监测的股动脉热稀释导管(型号
PV2014L16N)的长度为16 cm,本组病人留置股动脉导管深度均为16 cm,对于低蛋白血症、水肿、凝血功能障碍病人固定方法采用3M透明贴膜固定,在导管
尾翼处加用3M弹力绷带固定,松紧度适宜。
区洁芬[7]在118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病人中采取3M透明贴粘贴固定并在针栓后加用3M弹力绷带固定,病人导管
脱出发生率、移位现象明显减少,确保了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意识清楚的病人,嘱咐病人置管侧肢体避免弯曲,意识障碍或躁动不安的病人给予镇静,使用约束用具,保持管路在位通畅,预防管路滑脱或非计划性拔管。
本组病人无一例导管滑脱、移位或非计划性拔管。
3.5 预防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8]是动脉壁破裂后形成的搏动性血肿,以后血肿周围纤维包裹成为与动脉腔相通的搏动性肿块。
PICCO监测留置股动脉导管的型号材料选用不当、反复穿刺损伤动脉、维护管路时不合理的使用抗凝剂、穿刺后及拔管后局部处理不当等都是致病因素。
置管前应评估护理人员的导管维护技能,针对性的给予护理人员培训,掌握股动脉导管相关并发症以及处理方法;置管前了解病人是否使用抗凝药,根据病人的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以及型号;管路维护过程中使用安全浓度的肝素稀释液冲洗管路,严密监测出凝血时间;困难置管前后常规行B超定位及检查,穿刺毕以及拔管后应局部按压30 min直至不出血为止, 绷带加压压迫穿刺点,1 000 mL袋装盐水压迫局部6 h,护士严密观察穿刺点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本组2例病人穿刺误入股静脉后拔出穿刺针,局部加强按压,行同侧股动脉穿刺一次成功,本组在积极有效预防措施下无一例假性动脉瘤并发症发生。
PICCO是一种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症病人监测中。
临床上使用PICCO监测仪(Pulsion,德国)需要置入股动脉导管和颈内或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技术相对成熟,本组在股动脉导管的留置护理过程中贯穿以“预防”即预防出血、预防感染、预防栓塞、预防脱管、预防假性动脉瘤为中心的护理措施,提高对股动脉置管并发症的认识,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导管使用质量,有效保障病人安全。
【相关文献】
[1]Zhang Z,Xu X,Yao M,et e of the PICCO syste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3,14:32.
[2]孟蕾,于湘友.PICCO系统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3-5.
[3]Nakamura T.Cardiac index monitoring by pulse contour analysis:
2.PiCCO[J].Masui,2009,58(7):848-85
3.
[4]万永慧,冯翎,陈三妹.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静脉置管困难病人中的应用体会[J].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670-1671.
[5]窦英茹,潘春芳,单雪芹,等.集束预防策略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
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0):1127-1130.
[6]Kumar M,Vandermeer B,Bassler D.Low-dose heparin use and the patency of peripheral IV catheters in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J].Pediatrics,2013,131(3):
e864-872.
[7]区洁芬.外周动脉测压管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7):2081-2082.
[8]喻燕敏.PICC置管并发假性动脉瘤及多发性血肿一例[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84-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