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优质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少无毒 R 型 ②多无毒R 型
③少有毒S 型
④多有毒 S 型
A .①④ B .②③ C .③ D .①③
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
A . 在细菌的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B . 在噬菌体的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C . 在细菌的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遇到的问题。
社会责任:当科学研究面对质疑时,具有开展Th物学社
会实践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
实验步骤: 1. 将Th理状况相似的小鼠若干只均分为 四组,编号 1 、 2 、 3 、 4 。
2.分别向四组小鼠体内注射适量且等量的 R 型活细 菌、 S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加热杀死 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细菌的混合物,其他条件相同 且适宜。
实验步骤: 1. 配制 R 型细菌的培养基,分别放入四 个培养皿中,编号 1 、 2 、 3 、 4.
2. 分离提纯 S 型细菌的蛋白质、 DNA 和多糖荚膜。
3.将等量且适量的 S 型细菌的蛋白质、 DNA 和多糖 荚膜分别加入到 1 、 2 、 3 号培养皿,在 4 号培养 皿加入等量的S 型细菌的 DNA 并加入适量的 DNA 酶。
实验步骤: 1. 将若干Th理状况相似的烟草均分为三 组,编号 1 、 2 、 3.
2.分别将等量且适量的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蛋白 质和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接种在三组烟草上。
3.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烟草的Th 长状况。
结果: 1 组和 3 组烟草Th长状况相同,均患病, 2 组烟草不患病。
D . 在噬菌体的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切Th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B .一切Th物
的遗传物质都是 RNA
C .一切Th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
D .一切Th物
Th活中善于根据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释问题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你就能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 ,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权威,你会得到更大进步 。
Th命观念:通过观察到的Th物遗传性状多样性的Th命现
象,联系蛋白质和 DNA 结构的多样性,形成结构和功能 观的Th命观念。
科学思维:运用Th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基因在染色体
上等已知Th物学知识、证据和逻辑,对基因的本质进行思 考和科学论证,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科学探究:掌握探究遗传物质本质的思路和方法,形成
结果: 1 号锥形瓶中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
性高,且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 2 号锥 形瓶中的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低,且新 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结论:噬菌体侵染细菌时, DNA 进入到细菌中,而 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 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即 DNA 是遗传 物质。
实验步骤: 1. 将等量的不含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的 不含标记的大肠杆菌菌液放入两个锥形瓶中,编 号 1 、 2.
2.分别将等量且适量的被 32P 标记和 35S 标记的噬菌 体加入两只锥形瓶中。
3.相同且适宜条件下保温适当的时间,搅拌,将培 养液倒入试管中离心。
4.检测两支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并检 测新形成的噬菌体中的放射性。
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
1. 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是
(位素标记法
C .病毒侵染法
D .单独直接观察不同成分
的作用
2.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
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
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 )
4. 向四个培养皿接种等量且适量的活的 R 型细菌。
5.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四组培 养皿中的菌落分布情况。
结果: 1 、 3 、 4 号培养皿中只有R 型细菌形成的 表面粗糙的菌落, 2 号培养皿中既有 R 型细菌形成 的表面粗糙的菌落,又有S 型细菌形成的表面光滑 的菌落。
结论: DNA 是促进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转化 因子,即 DNA 是遗传物质。
3.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四组小鼠的Th存状态。并从 死亡组的小鼠中分离肺炎双球菌。
结果: 1 组和 3 组小鼠存活, 2 组和 4 组小鼠死亡 ,并从 2 组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了 S 型活菌,从 4 组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了R 型活菌和S 型活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促使 R 型细菌转化成了S 型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