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精品教案(第2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会对比手法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理解文章最后三段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确定了文章的主人公,理清了文章的情节结构。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故乡》一文,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2.作者此次回故乡心情怎样?为什么?
3.谈谈你对文章中心的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用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探究新课的兴趣,起到自然衔接新课的作用。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2.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试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示:
(1)人变(以闰土为例进行课件展示)
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
外貌: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少年闰土:活泼矫健,动作干脆利落,口齿伶俐,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中年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中年闰土: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态度: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悲苦的现实以及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2)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美丽)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烘托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样子。
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阴晦)
作者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设计意图】从“人变”和“景变”两个细节作为切入口,有效突破课文学习的重难点。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
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