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急性胆囊炎56例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急性胆囊炎56例体会
发表时间:2012-02-07T14:34:24.80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达朝玲[导读] 目的:观察清胆通腑汤联合头孢曲松、氧氟沙星、甲硝唑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
达朝玲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邢台 054000)作者简介:达朝玲,女,1984年2月,硕士。
主要从事与临床实践与临床教学工作。
【摘要】目的:观察清胆通腑汤联合头孢曲松、氧氟沙星、甲硝唑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
方法:5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两组治疗。
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急性胆囊炎总有效率为90.0%,高于西医治疗组61.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胆通腑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胆囊炎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疗法;清胆通腑汤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411-01
2011年4月~2011年1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胆囊炎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6例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平均42岁,病程7~23天,平均10.5天;中西医结合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2岁,平均44岁,病程7~12天,平均11.2天。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均有右上腹痛、胆囊区压痛、恶心、厌食、发热、血象高,B超显示胆囊增大、壁厚以及结石影[1]。
1.2治疗方法:西医组给予头孢曲松3.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0.2%氧氟沙星100ml静脉滴注,0.5%甲硝唑100ml 静脉滴注,均1次/d,7天为1个疗程。
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自拟清胆通腑汤:柴胡12g,茵陈、金钱草、虎杖各30g,金银花、栀子、黄芩各15g,黄连9g,大黄(后下)10~30g,厚朴、枳实、桃仁、郁李仁各15g,生白芍30g;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半夏各12g;体壮腑实者,重用大黄,必要时与芒硝配伍,年老体弱者,大黄量不宜过大。
1剂/日,水煎2次,早晚分服或鼻饲。
2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1个疗程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B超复查胆囊体积恢复到正常水平,胆囊壁光滑,无增厚,无胆汁淤积。
有效:治疗1个疗程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复查B超胆囊或体积较前缩小或胆囊壁光滑无增厚,无胆汁淤积。
无效:治疗1个疗程临床症状和体积无明显缓解,B超检查胆囊炎症无好转。
2.2临床疗效见表1
3讨论
急性胆囊炎绝大多数是在胆结石的基础上胆囊管梗阻,也可能与手术、创伤后的脱水、禁食、麻醉止痛剂的应用,以及严重的应激反应所致的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属于中医胁痛、胆胀等病范畴,辨证多属胆腑郁热。
湿热蕴结,煎熬胆汁结为砂石,砂石阻塞胆道,胆汁失于疏泄,又会化生湿热,引起胆胀、胁痛;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秉受肝之余气,贮藏和疏泄胆汁,与其他六腑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胆汁疏泄失常,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小肠泌清别浊以及大肠的传导功能,导致恶心呕吐、腹胀厌食;病因是胆腑郁热,病机是腑气不通,六腑以通为用,故中医治疗当清胆化湿,利胆通腑[2]。
自拟清胆通腑汤中,柴胡、茵陈、金钱草、虎杖清热利胆、解毒化湿,黄芩、黄连、金银花、栀子清热燥湿解毒,大黄、厚朴、枳实理气通腑,桃仁、郁李仁润下导滞,生白芍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胆化湿、利胆通腑之功。
结合西药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使肝胆疏泄正常,通降顺畅,湿热得除,炎症消退。
通过观察,清胆通腑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胆囊炎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51.
[2]曹金婷.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胆囊炎44例[J].河南中医,2008,28(2):16. [3]何彦生.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1, 0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