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刷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刷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对“克己复礼”的正确理解是()
A.恢复西周时的各种社会制度B.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C.恢复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D.实施变法改变社会不良现状2.墨子对儒家提倡“厚葬久丧,守孝三年”提出批评,认为将会靡费社会资源,可能导致国家贫穷,人口减少,身体素质下降,社会管理紊乱,增加了亲人间与社会上的矛盾与斗争。

这表明墨子()A.反对儒家的仁义孝道B.注重社会功利与实效
C.提倡无差别的兼爱观D.夸大丧葬的负面影响
3.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逐渐实现,然而随之出现的儒生与文吏的对立又使这一理想遭遇波折。

为此,汉武帝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儒吏分工,各司其职D.崇儒尚法,儒表法里
4.“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5.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B.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作用
C.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D.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明朝自罢丞相开始就“无善治”,因此主张恢复丞相制度,提高丞相地位。

这表明黄宗羲()A.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B.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C.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D.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7.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造成二者悲剧结局的共同原因是()
A.两人阶级立场与统治者对立B.天主教会的严密控制与压迫C.两人的思想与社会正统对立D.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8.普罗泰格拉在《论神》开篇即表明:“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

他因此触怒了雅典人,《论神》在雅典广场上遭到焚毁,本人被逐出雅典。

这主要是因为他()
A.挑战了神的尊严和权威 B.首次提出了“美德即知识”
C.批判雅典的直接民主制 D.触犯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9.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
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10.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他甚至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这主要表明伏尔泰()
A.抨击天主教会的腐败B.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
C.肯定宗教的社会功能D.提倡人生来自由平等
11.意大利在14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
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

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
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资本主义萌芽推动B.人文精神的普及
C.活字印刷术的传人D.近代教育的发展
12.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15.28 70.69 0 14.03
元代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56.67 24.11 0.56 18.66 A.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13.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

由此可知()A.京剧由徽剧汉剧合并而成
B.京剧的形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
C.京剧形成于乾隆五十五年
D.京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14.中国古代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15.有学者指出,培根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提出的
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

上述历史现象()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16.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在每个(科学进展的)事例里,总是
当时的社会流动性能让手艺人和学者碰到一起,有时还使二者合而为一。

”以下事例与此说法相符的是()
A.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成功研制出发电机
C.富尔顿以蒸汽机为动力发明蒸汽轮船
D.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海王星
17.康有为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实践中的两位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思想主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
A.宣传西方民主思想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暴力推翻清朝统治D.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8.郑观应在1858年放弃科举,到上海习商、学英语,曾任英商宝
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

并于19世纪70年代自营贸易和投资轮船公司。

导致其人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A.列强的经济侵略 B.经商巨额利润的吸引
C.商战思想的影响 D.近代中国的社会剧变
19.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

”由此可知,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民共事
20.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等地举行了由共产主义者组织的我国第一次群众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

《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北京还出现了要把土地、工厂收归劳动者所有的传单。

材料主要表明()
A.马克思主义已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中国共产党是工人运动的主要组织者
C.共产主义者的职责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的斗争方向开始发生转变
21.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大革命的旗帜
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2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中国社会的发展,决不能从外面如法炮制,依样葫芦地模仿抄袭……百年来,我们盲目抄袭德、日,失败了。

又盲目抄袭英、美,失败了。

转而又盲目抄袭苏联。

”钱穆主要强调()
A.近代学习西方始终未获成功B.外来文化不适合中国的发展C.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注重取舍D.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行不通23.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4.毛泽东曾在某次会议期间说:“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令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

”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人民政协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5.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

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

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
术先进。

”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6.《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则“喜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该“喜报”是祝贺我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索
27.1956年12月21日新华社报道,这一年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类学术会议有50多次,多于过去任何一年。

科学工作者提交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2000篇以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双百”方针的贯彻实施D.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28.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

这说明()
A.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B.“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C.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29.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

这一调整()
年份1949年1953年1965年
工科生占在学生比例26.2% 37.7% 43.8%
文科生占在学生比例33.1% 14.9% 6.8%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30.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据此观点要理解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我们应关注()
A.文艺复兴 B.法国革命 C.工业革命 D.宗教改革
31.19世纪下半叶,绘画界兴起了一种新流派,该派画家“不关心主题思想”,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景象。

下列作品符合该派风格的是()
A.
《拾穗者》B.
《唐古老伯》C.
《旋转木马》D.
《马拉之死》
32.1950、60年代,欧美社会出现一种新风潮:中、上层阶级的年轻人,开始大量模仿、吸收都市低层社会人们的行为或事物。

社会上,青年男女的品味,快速涌现平民风格。

以下最能说明当时这种文化变迁现象的是()
A.追逐明星成风、热衷选美活动
B.摇滚乐的兴起、牛仔裤的流行
C.电话取代书信、工作取代休闲
D.素食主义成风、节育观念普遍
二、非选择题(其中第33题22分,第34题14分,第35题)6分,共52分).
33.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人才标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比如《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等篇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

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更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的。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材料二下面为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摘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建统治者选取人才的价值标准,并简要分
析其思想文化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清末此次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新式人才观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34.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伽利略把自然界描绘为一部巨大的、自足的数学机器,这部机器由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物质运动构成……一旦我们知道它们(抛射体)的路径是抛物线,通过纯粹的数学,而勿需求助于实验,我们就能证明它们的最大射程是45度。

其实,只是在我们对结论的必然的和理性的根据还没有直接的直观的情形中,通过实验对之进行证实才是必要的。

﹣﹣(美)爱德文•阿瑟•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
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

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
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所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
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须以一种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和思考自己的命运,并寻求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于是,欧洲作家在创作上有了新方向,就是他们通过对社会现实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人的各种心态……
﹣﹣摘自《19世纪文学•中编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俐略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
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对欧洲思想领
域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L9世纪欧洲作家在创作上的“新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逐渐摆脱中华法系的影响,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迈进。

推翻幕府统治不久,明治政府就颁布了《五条誓文》.紧接着,明治政府又颁布了<维新政体书》,确立了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法。

……1889年以后,日本以宪法的制定颁布为
标志开始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活动。

……虽然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存在与日本法律传统的冲突,然而其自古就有着善于移植外来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融合的本领……此外,日本一直未处于亚洲文化中心位置……日本民族这种独有的文化特性使得其既能够对西方法律加以
借鉴和改造,又能对之进行相应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
法律体系,为日本的近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可以说,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日本法治近代化过程。

﹣﹣冯玉军《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三元比较》
材料二戊戌变法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范本,是康、梁对于实践西方的法治文明和实现法治国家的一次尝试。

这次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君主立宪,措施就是设国会、定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康、粱的维新思想把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推进了一步,预示着封建法律思想的结束。

……戊戌变法是有史以来对封建法制批判最为全面的。

从立法、司法以及立法、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到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选举制度以及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等各个方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或批判。

……同时,改良派的变法思想也增强了人们对民主与法制的要求。

﹣﹣马聪《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政治法律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治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中康、梁关于法治的主要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各自国家建立法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
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对“克己复礼”的正确理解是()
A.恢复西周时的各种社会制度B.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C.恢复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D.实施变法改变社会不良现状
【考点】孔子的政治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孔子“克己复礼”的理解,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识记与掌握能力.
【解答】A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时的各种社会制度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
B“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
C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恢复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适应现实需要,故C项正确;
D“克己复礼”并不是实施变法改变社会不良现状,故D项错误.
故选C.
2.墨子对儒家提倡“厚葬久丧,守孝三年”提出批评,认为将会靡费社会资源,可能导致国家贫穷,人口减少,身体素质下降,社会管理紊乱,增加了亲人间与社会上的矛盾与斗争。

这表明墨子()A.反对儒家的仁义孝道B.注重社会功利与实效
C.提倡无差别的兼爱观D.夸大丧葬的负面影响
【考点】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墨子的节葬主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墨子思想主张的掌握.【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墨子对儒家提倡‘厚葬久丧,守孝三年’提出批评”可知,墨子反对的是儒家提倡的厚葬主张,而不是反对儒家的仁义孝道,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墨子反对的是儒家提倡的厚葬主张是因为厚葬会导致国家贫穷,人口减少,身体素质下降,社会管理紊乱,增加了亲人间与社会上的矛盾与斗争,由此可知,墨子注重社会功利与实效,故B项正确.
兼爱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
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故选B.
3.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逐渐实现,然而随之出现的儒生与文吏的对立又使这一理想遭遇波折。

为此,汉武帝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儒吏分工,各司其职D.崇儒尚法,儒表法里
【考点】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解答】“学而优则仕”“儒生与文吏的对立”表明汉武帝可能采取的措施是崇儒尚法,儒表法里,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故选D.
4.“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考点】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以佛教与儒学发展状况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北宋末
年三教合一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佛教融合儒学的精神,故该项表述错误;
B、普遍在材料中未涉及,故排除;
C、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故正确;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开始于东汉以后,故错误;
故选C.
5.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B.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作用
C.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D.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考点】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解答】材料中文字“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表明王阳明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在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