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把握“四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视界
7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
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把握“四度”
韩壮
( 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广西,河池 547000 )
摘 要:全媒体时代,各介质媒体的民生新闻大战如火如荼,本文结合河池市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实践,从角度、深度、温度、热度四大方面,探讨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突围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全媒体;四度
我国新闻界普遍认为,民生新闻理念的开启可追溯到1993年,源于央视《生活空间》的广告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至21世纪初,民生新闻持续发轫,以其“以民为本、服务民生”的价值理念,赢得受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各家媒体尤其是地方电视媒体的品牌支柱。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正式迈入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一家独大的优势不再,新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使得曾作为各地方电视台竞争利器的民生新闻栏目受到重创,陷入受众严重流失、收视急剧下滑、广告客户被分流的发展瓶颈。

因此,在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从角度、深度、温度、热度四方面提升新闻品质,激活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动力,是值得我们电视媒体人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

一、以“大民生”导向明确选题“角度”
找准报道角度,既是做好电视民生新闻的起点,也是关系到民生新闻的生命力和传播力的关键前提。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历程中有成功经验,也存在诸多问题,单纯从选题角度而言,选题的浅散、市井化、低俗化等问题十分突出,长时间以来,选题多定位于邻里纠纷、市民打架、夫妻不和、停水停电、跳楼自杀等“小民生”视角,这类重复率高、社会影响力小且流水线式的选题角度,不但容易造成受众收视疲劳,而且新闻价值也不高。

此外,在全媒体时代,由于人人都可以参与网络传播,导致大量的同质化短视频大行其道,电视媒体压力剧增。

在以上双重夹击之下,若电视民生新闻继续墨守成规,势必导致道路越走越窄。

因此,要保证在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继续健康发展,在选题方面,除了要继续坚持向大众“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应注意品质的提升,纠偏和校正以往选题市井化、低俗化、单一化的“小民生”视角,着重突出“大民生”导向,以公共价值大小作为主题选择的标准,将“民生新闻”演进为“民生服务”。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挣脱以往程式化的只简单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的“五要素”窠臼,注重挖掘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折射的社会问题等,从公共价值层面凝练报道角度。

如针对秋冬季节一氧化碳中毒频发情况,若只是表象化的泛泛报道某地某户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新闻价值必定不高,对此,河池市广播电视台《一氧化碳中毒频发,预防救治知识需牢记》以河池市一家三口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为切入点,分别围绕河池市本年度以来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人数、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背后所反映的人们对安全意识的缺失、市民应该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
毒以及一氧化碳中毒以后的关键救治措施等多方面凝练主题,很好地满足了受众对类似事件的多层面需求,在众多同题报道中取得较好的收视效果。

二、以思想性拓展内容“深度”
优秀的新闻报道不应是“产品”,而是“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透过表面现象从新闻价值层面挖掘事件本质,也即我们常说的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以提升新闻报道的思想性。

全媒体环境下,众多“草根记者”所传播的短视频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很多时候大众看到的只是新闻事件的一角,虽然能满足大众浅层次的资讯获取需求,但不能完整地呈现事件全过程以及追踪事件的起因、后续发展等,既不能满足受众更深层次的知情权需求,而且还容易造成断章取义的误会,网络上时常发生的“事件反转”即是如此。

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我们除了要向受众传递事件本身的表层信息,即“告之以事”,还应注意通过系列报道、跟踪报道以及调查走访等方式,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潜在信息,从而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受众呈现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后续影响等,以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并引发社会大众对类似事件的思考和反思,如此,新闻报道才算真正有了深度和内涵,也即有了“思想性”。

如2018年2月,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胜利村弄里屯韦某某虐待10岁女儿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发酵后,河池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立即深入当地调查采访,重磅推出《河池大化虐童事件最新调查结果》《大化虐童事件调查(上)(下)》《大化虐童事件:爸爸为何如此残忍报答女儿,真相竟然是这样》《新闻后续:大化“虐童案”开庭,戾父获刑七个月》等一系列深度报道,并提出了背后的深思:针对此类事件,如何准确地处理好刑与法、罪与罚的关系?切实做到了新闻有深度、有内涵、有思想,播出后即成为收视高点。

三、以服务性彰显新闻“温度”
新闻报道的温度,既源于媒体自身所凸显的社会责任感,更源于目标受众对媒体长时期的感情积累。

实践中,各家媒体都有特有的受众群体,而为受众群体提供“服务”,则是所有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媒体只有通过这种“服务”去吸引受众、影响受众,才能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

具体到电视民生新闻,其“服务”功能不只表现在简单地向受众呈现和记录老百姓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要站在民众的角度,反映受众的疑难问题,为民众发声,并积极为民众问题解决之道。

如,通过新闻追踪报道的形式,帮助解
作者简介:韩壮(1979-),广西东兰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电视民生新闻采写。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

决公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以节目热线功能,集聚社会力量扶贫帮困;找准党和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群众集中反映问题的结合点,联动职能部门解决问题,等等。

如此,在为受众切实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架设起电视媒体与受众情感的“连心桥”,民生新闻才会真正地散发人文的关怀,真正地彰显新闻报道的“温度”。

如2017年河池电视台记者接到金城江九龙达到附近居民反映,他们长期饱受一家夜宵摊的噪音和油烟困扰。

记者经调查发现,类似夜市扰民问题在河池网络问政平台上很多,且时间跨度较长,且有关部门在处理方面往往是从公安部门到环保部门再到综合执法部门之间“滚”,“滚”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造成众多市民多年来一直饱受此顽疾困扰。

为此,河池市广播电视台记者作了《烧烤摊屡遭投诉,扰民声屡禁不止》的报道,从“夜市扰民”的外在信息挖掘事件背后潜在的问题:夜市噪音扰民这个文明城市创建的“绊脚石”,该怎么“搬”?引起众多市民的广泛共鸣。

四、以议程设置提升传播“热度”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因此,媒体对周围热点事件的重视或淡化,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到公众对该事件的关注度。

基于此,电视媒体在开展民生新闻报道时,可围绕官方关注、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采用组织开展活动或是策划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方式设置议程,对事件进行重复性、持续性的报道,从而通过动态的、持续的“信息落点”,起到吸引受众注意力、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目的。

尤其是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在提升传播效果、引导舆论导向方面的优势尤为显著,能最大限度
地让受众与电视媒体设置的议程产生相应的认知行为,被视为媒体议程设置的“重武器”。

如自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打击黄赌毒、套路贷、市霸、行霸、村霸等民生涉黑涉恶类案件成为河池市公安局排查打击的重点,河池市广播电视台适时推出一系列连续报道:《宜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河池警方:亮剑“大整治”治安见成效》《坚决打击黑恶势力,提升市民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河池警方扫黑除恶战果累累!打掉194个犯罪团伙》《借10万还26万仍难还清,女子陷入“套路贷”》等等,营造了全民知晓、全民参与“扫黑除恶”的浓厚氛围,促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推进。

五、结论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而民生新闻“以民为本、服务民生”的精神内核,决定了其在地域上、心理上均与老百姓有着浓厚的贴近性,是媒体拉近与受众距离的最有效手段。

因此,在全媒体环境下,无论是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依然火热,各级地方电视台要想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民生新闻大战中突围而出,应积极求变求新,在角度、深度、温度、热度上下工夫,以优质的品质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淑英.民生新闻的角度、温度和深度研究[J].科技新闻传播,2018,(9):21-22.
[2]孙娜.有深度有热度有温度,做有品质的新闻[J].大观周刊,2019,(47):50.
[3]杨冰.城市台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困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上接第6页)
社会大众对地震现场情况的了解、知悉,有效缓解民众信息焦虑,又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和震撼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应。

三、加强舆论引导,提升媒体权威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各介质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践中,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维护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程,不但需要媒体在发挥喉舌功能的同时,长期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更要求媒体在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过程中,主动抢占舆论制高点,担当起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的应尽职责。

尤其是和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强大的互动性功能相比,电视媒体由于信息传播的单向性特征,在与受众的互动反馈方面较为薄弱,因此,电视媒体要想保证所发出的声音被社会大众采信,更需要依靠自身强大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否则,再强大的信息覆盖能力也只能是令人生厌的噪音。

融媒时代,信息资源的大爆炸以及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所谓的“草根记者”,但较之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正规性,新媒体在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带有较强的个人感情色彩,从而很容易衍生出谣言、恐慌等不确定因素,新闻乱象问题越发突出。

因此,我们在开展突发新闻报道时,除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准确地帮助社会大众获取第一手信息,更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减缓各种谣言及负面情绪造成的不良社会影
响。

同样以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5.2级地震为例,地震发生以后,社会大众除关注灾区信息之外,各类谣言在网络上四处散播流传,尤其是关于余震预测等谣言信息在两微一端被广泛转载、传播,引发包括贵港市在内的广西多地民众的恐慌和不安。

对此,南宁电视台迅速出击,几组记者一部分在震中传递最新现场情况,一部分在广西地震局和南宁街头各个小区了解情况,并利用公众微信号第一时间发布地震专家会商情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刻凸显了现代媒体应有的求真、守正精神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了良好的媒介形象,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大大提升。

总之,当前突发事件的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融媒体背景下,社会信息流动速度快,受众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多,各媒体之间的新闻攻坚战也愈发激烈,电视媒体要想突出重重围堵做好突发新闻报道,必须顺应时代变革要求,在保持特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革新求变,从而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刘虹驿.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J].广电时空,2018,(6):74-76.
[2]乌云娜.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电视媒介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与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肖健.关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品质提升的探讨[J].记者摇篮,2017,(7):1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