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申归谬,制胜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在辩论中,论据给力,才能形成强大势力,推出论点,进而辩倒对方。
论辩时,有时对方的论题难以直接、正面地反驳,而又觉得不正确,这是运用引申归谬,将对方的结论引申放大,就可以将对方论题的谬误之处明显地展露出来,从而驳倒对方。
有一回,苏轼前去拜访欧阳修,两个人在闲聊中,欧阳修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有个人乘船时遇上大风,受惊吓而得病,医生就取用多年的舵把,刮下细木屑,加上其他药熬制后,喝下去就好了。
讲完之后,欧阳修说:“医生治病多次用类似的方法,效果还都不错,应该是相当灵验的方子了。
”苏轼笑着说:“照您这么说,喝一口伯夷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心病了?吃一口比干的残羹冷炙,就可以治好拍马屁的毛病了?摸一摸刘邦手下勇将樊哙的盾牌,就可以治疗胆怯病了?”欧阳修听了,不觉莞尔一笑说:“你这小子呀,什么时候都是有理!”
欧阳修通过医生治疗病人惊吓病的方法,得出的观点是可以用类似的方子治疗其他疾病,面对这样的观点,苏轼在反驳时,举出了伯夷洗手水治贪心病、比干剩饭治拍马屁、樊哙盾牌治胆怯病的例子。
很显然,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够达到目的,其中的荒谬之处随之也就显现出来,自然能将对方的观点给驳倒了。
在当下的社会中,“农民工”指的是文化程度较低,从事的都是脏、累、差,且待遇低的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使其变成了一个带有身份歧视的称呼。
有一座城市的管理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专门发文要求当地媒体不去使用这一称呼,而改用别的称呼,以求从根本上消除对进城务工者的歧视。
对此,有人反驳说:“‘农民工’原本是个中性词,他们遭受歧视的根本原因,是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误解,而非‘农民工’这个名字本身。
改变称呼的做法有点头痛医脚,因为一种情况的出现,根本就不可能通过改用称呼才会改变现状的。
要真是这样,小偷、罪犯、恶霸等人肯定会纷纷要求社会对其改变称呼,摇身一晃就成为了对社会有贡献
的人,他们还不想方设法去做这样的事情?”
改变称呼用以消除一种称呼带给人的歧视,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并不能起到既定的效果,反驳者在表示自己观点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指出此种做法是“头痛医脚”,是不可能实现得了的。
然后将其做法扩大化,用到了小偷等人的身上,难道他们通过改变称呼就可以变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这种引申归谬,错误之处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学校里有一位老教授,平日里穿长衫、留胡须,总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副老学究的模样,这还不算,他还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宣称“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学问也一个样,只有有胡子的人才是有学问的”。
听到这样的话语,鲁迅很是气愤。
恰好有一次吃饭,鲁迅跟这位老教授坐在了一起,当对方又当众说起那一套理论时,他笑着反驳说:“照您老人家这样说的话,有胡子的人才有学问,山羊有胡子,敢情也是有学问的了。
”听到这样的话语,众人一片笑声,老教授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在老教授的眼中,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有更多的经验,知识积淀也必将是丰厚的,但这并非绝对。
鲁迅在反驳时,没有直言指出其错误,而是顺着他提出的“有胡子才有学问”这一论点引申下去,将“有胡子”成为“有学问”的必备因素,进而指出“山羊有胡须”这样的例子予以归谬反驳,既驳斥了对方话语的错误,又显得诙谐幽默。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引申归谬犹如一面显示谬误原形的放大镜,能使人们对错误的论点或论据看得更清楚。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在反驳对方时,如果能够顺着对方的思路予以引申归谬,定能够增大反驳的力度,从而轻松制服对手。
引
申归谬,制胜之道
◆余人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