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道德与法治初三上学期试题及解答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道德与法治初三上学期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法律的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律具有道德性
答案:D
解析:法律的特征包括: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选项D中的“法律具有道德性”并非法律的特征,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但法律本身并不等同于道德。

因此,选项D是不正确的。

2、以下关于道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有约束力
B、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行为准则
C、道德与法律是相互独立、相互对立的关系
D、道德规范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答案:C
解析: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有约束力。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选项C中的“道德与法律是相互独立、相互对立的关系”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道德和法律在很多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选
项C是不正确的。

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A、小明在网络上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B、小红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扰乱秩序
C、小李在上课时间认真听讲,遵守纪律
D、小王偷拿同学钱财
答案:C
解析:选项A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违法行为;选项B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选项D属于侵犯他人财产权的违法行为。

而选项C中,小李在上课时间认真听讲,遵守纪律,是遵守学校纪律和尊重教师的表现,不属于违法行为。

因此,正确答案为C。

4、以下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德治是法治的保障
B、法治和德治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先后之分
C、德治是法治的补充,法治是德治的保障
D、法治和德治是相互排斥的,不能同时存在
答案:A
解析: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的,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德治是法治的保障。

在法治国家中,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而德治则是通过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来保障法治的实施。

选项B、C、D的说法均与法治与德治的实际关系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A。

5、题干: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哪种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A. 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讲解
B.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C. 主动为老人让座
D. 对同学的评价进行人身攻击
答案:C
解析:尊重他人是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

主动为老人让座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正确的行为。

选项A、B、D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不符合题意。

因此,正确答案是C。

6、题干:以下哪种法律属于我国宪法性法律?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宪法性法律是指规定国家基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法律。

在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本身既是宪法,也是宪法性法律。

选项A、B、C分别是刑法、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它们都是普通法律,不属于宪法性法律。

因此,正确答案是D。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以下哪项不属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B. 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C.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D. 国家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答案:A
解析:选项A中提到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属于立法权的内容,而非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直接体现。

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表现在国家机构的组织与职权划分上,如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选项B),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选项C),国家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选项D)。

因此,正确答案为A。

8、以下关于法治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C. 公民有义务遵守法律,但法律不是公民行为的唯一准则
D. 法治要求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答案:C
解析:选项A、B、D都是正确的法治观念表述。

法治确实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以及法治要求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这些都是法治的基本原则。

而选项C中的说法“公民有义务遵守法律,但法律不是公民行为的唯一准则”是错误的,因为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其他准则如道德、纪律等应当服从于法律。

因此,正确答案为C。

9、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基本法律?
A. 《宪法》
B. 《刑法》
C. 《民法》
D. 《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D
解析:我国的基本法律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而《未成年人保护法》属于专门法律,不属于基本法律。

因此,D选项正确。

10、以下关于道德与法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 道德与法治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单独存在
B. 道德与法治是相互依存的,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C. 道德与法治是相互排斥的,不能同时存在于社会中
D. 道德与法治是相互替代的,可以任选其一
答案:B
解析:道德与法治是相互依存的,道德为法治提供价值导向,法治为道德提供法律保障,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B选项正确。

A、C、D选项均不符合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情况。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下列哪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A. 受教育权
B. 被选举权
C. 财产权
D. 劳动权
答案:B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
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因此,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其他选项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题目要求选择基本权利,故选B。

12、以下哪项行为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A. 公务员违法不受处罚
B. 女性不得担任国家机关公职
C.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依法管理地方事务
D. 富人可以购买多套住房而穷人只能买一套
答案:C 解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无论其身份、地位、财富等。

选项A和D都违反了这一原则,因为公务员违法也应当受到处罚,而富人购买多套住房和穷人购买一套住房的权利应当平等。

选项B错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男女平等,女性也有担任国家机关公职的权利。

选项C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依法管理地方事务,体现了法律对所有人平等适用的原则。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5小题12分,其他每题10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同时,广大网民也应当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

材料一:某网络论坛上,有网友发布了大量虚假信息,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损害了他人名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材料二:小王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则关于某产品的负面评论,未经核实就转发给朋友,结果造成了该产品品牌的不良影响。

材料三:我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等。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行为的看法。

答案:网络虚假信息传播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同时,这种行为也破坏了社会诚信,不利于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2、针对材料二,分析小王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小王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误导他人、损害产品品牌形象、引发法律纠纷等。

建议小王在转发信息前,应先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

答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网络违法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同时,法律法规也为我们提供了维权途径,在遇到网络安全问题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第二题
阅读材料:
小王是一名初三学生,他所在的小区最近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小王得知后,决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警方破案。

他首先在小区内张贴了寻人启事,呼吁大家提供线索。

接着,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起了关于盗窃案的讨论,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

此外,他还主动联系了警方,提供了自己的观察和推断。

1、小王的行为体现了哪些道德品质?
答案:小王的行为体现了正义感、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2、小王在帮助警方破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答案:小王在帮助警方破案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线索不明确、群众参与度不高、警方可能对他的帮助产生怀疑等。

他通过张贴寻人启事、在朋友圈发讨论、主动联系警方等方式克服了这些困难。

3、请你结合材料,谈谈青少年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维护社会正义和法治做出贡献。

答案:青少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维护社会正义和法治做出贡献: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2)关心社会,关注身边发生的不正义现象,勇于揭露和抵制;
(3)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4)敢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例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环保力度、弘扬传统美德等。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请列举我国政府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分)
答案: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食品安全标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等。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3分)
答案: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请你谈谈如何弘扬传统美德。

(4分)
答案:弘扬传统美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爱他人,助人为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

第四题
材料一:为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正等。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尤为突出。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材料三: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法治教育活动,如法治讲座、法治主题班会等。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政府为推进依法治国所采取的措施。

(2分)
答案: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正等。

2、结合材料二,分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4分)
答案: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自身道德修养等。

3、根据材料三,谈谈青少年如何增强法治观念,预防和减少犯罪。

(6分)
答案:①树立法治观念,学习法律知识;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③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抵制不良诱惑;④积极参与法治教育活动,增强法治意识。

第五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政府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同时,我国公民法治意识不断提高,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材料二:为了提高青少年法治素养,我国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

该课程旨在培养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材料三:小明是一名初三学生,他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法治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在学习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政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

(2分)
答案:政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包括: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结合材料二,谈谈道德与法治课程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3分)
答案:道德与法治课程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包括:培养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3、根据材料三,分析小明参与法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意义。

(3分)
答案:小明参与法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意义包括:提高法治意识,了解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