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第十三章)人际侵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次,观察者必须通过表象或语言符号 有效地储存侵犯行为的模式。
•
第三,观察者凭藉表象或语言符号再现 榜样的侵犯行为,即在内心预演观察到的侵 犯行为。
•
第四,动机过程,即一定的诱发刺激成 为侵犯行为表现的必要条件了。
一.影响侵犯行为个因素的综合模型 (一)瑞文和鲁宾的模型
(二)沃森的模型
4、潜抑作用
5、投射作用
如果你觉得你做人事情是正确的,别 人却用异样的眼光看你,那么,你只需还 他们同样一个异样的眼光就可以了。
6、反向作用 7、抵消作用 8、幽默作用 9、升华作用 10、补偿作用
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 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明)冯梦龙
第二节
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
第一讲
人际侵犯
[掌握]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与控制侵犯行为的措施; [熟悉] 侵犯行为的基本概念; [了解] 侵犯行为的理论;
战争与暴力是人的本性吗?
第一节 正确对待挫折
尼 采
的 辜每 负一 。个 不 曾 起 舞 的 日 子 都 是 对 生 命
――
一、挫折的概述
1、挫折的涵义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 无法克服的障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 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 的消极反应。
(六)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社会角色较为 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增加。
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们侵 犯性的增加。另一方面,群体的极化作 用和去个性化作用,也可以使人更倾向 于选择同群体相一致的侵犯行为。
(七)大众传媒 实验室研究和生活事实,都证明了 暴力传播的潜在危险。绝大多数社会心 理学家都赞同,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 其是儿童的侵犯性。
(二)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惩罚侵犯行为
• 但生活中单单靠惩罚可能只是使直接的侵 犯行为变为隐蔽的方式,而不被发现而已。 •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 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 侵犯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 • 心理学家常常把有侵犯倾向的人们分为两 类:控制不足侵犯型和控制控制过分侵犯型, 利用惩罚减少侵犯对前者有用,对后者作用不 大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所谓侵犯行为,乃是指有意伤害他人 的任何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
其基本特点是: 1.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1、按照侵犯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言语的侵犯 动作的侵犯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三、挫折后的反应
2、退缩:冷漠 3、退化(成熟倒退) 4、固执
老和尚问小沙弥:“如果你进一步则 死,退一步则亡,你应该怎么办?” 小沙弥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
四、心理防卫方法
1、合理化作用: “酸葡萄”机制 “甜柠檬”机制 推诿
4、心理防卫方法
2、表同作用 3、否定作用
• 研究表明,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 如目标的重要性、目标的临近性和目标的 合法性受质疑等等,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 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会 发生。
•
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 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 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 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
•
相关研究表明,观看暴力节目与儿童某 些侵犯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尽管这些相关有 时很低。
•
此外还有些研究是通过追踪形式进行的。 在一项非常著名的长期研究中,艾伦等人收 集了被试在8岁、19岁岁时的一系列资料, 结果发现儿童对暴力片的偏好与他们成人后 的暴力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二)暴力电视对儿童的影响
三.暴力电视与儿童侵犯行为
(一)有关研究
•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社会心理学家 纷纷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揭示暴力电视对儿 童侵犯行为的影响。70年代以来,较多的 研究采取了现场实验、相关研究、追踪研 究以及个案研究等方法,积累了许多材料, 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
现场实验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的儿 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性行为。
2、父母惩罚子女侵犯行为的有效条件
2、挫折产生的原因 主观原因 身心条件 动机冲突: 双趋式动机冲突 双避式动机冲突 趋避式动机冲突
2、挫折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 人际关系 社会习俗等
二、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
境由心生――心 境不同,世界观 各异,面对同一 种事物,得出的 结论天地悬殊。
二、挫折感受的因素
浙江校园暴力升级:学生组团买枪对抗黑社会 2001 -05-10
四、侵犯行为的控制
(一)分配公正减少挫折感
不患寡而患不均
(二)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惩罚侵犯行为
• 由于人们畏惧惩罚而抑制其侵犯行为。 研究表明,惩罚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 几点: • 一般来说,惩罚要相对地重些; • 惩罚要及时; • 惩罚必须具有针对性。
同年3月份,湖北恩施市公安局红土乡派出所捣 毁该乡某民族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 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一年多,其成员均是该校 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有77人,学生们 推举的所谓“帮主”竟是该校一初三学生。该学 生组织制定了《本团密要》,其中的第5条这样 规定:“……在必要时,要出手毒辣。不要心慈 手软,不能感情用事。”
(三)暴力电视与家庭教育
• 从儿童收看电视节目内容方面所存在的 问题来看,与家庭教育不当很有关系,儿童 的父母在这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 2001年1月24日晚11时30分,郑州市16岁的 少年张璐璐在回家时发现父亲又在毒打小妹。 在张的家里,父亲打孩子早已成为两代人主 要的情感表达方式,但这次,少年再也忍不 了了。于是他将42岁的父亲张书慧一刀捅死。 在医院里,张璐璐对民警说:“你们回去吧, 我自己做的自己当。”随后,张璐璐亲手为 父亲穿上寿衣,去派出所投案自首。
1、主体的抱负水平
二、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
2、主体的挫折容忍力:是指挫折产生后,主体承 受得了打击的能力。 它取决于以下因素:
生理特点 心理特点 社会经验 挫折频率 社会支持 认知等
三、挫折后的反应
愤怒中保持温和的 人,确确实实有头脑。 (古罗马喜剧 作家)普劳图斯
三、挫折后的反应
1、攻击: 直接攻击 间接攻击(转向攻击) 自我攻击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 得更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 的部分。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 真实、极其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 人们产生了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 觉。如今孩子们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 点。现在的电子游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 打杀之类,在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 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
什么线索会引起侵犯行为呢?已 有研究表明,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 武器(“武器效应”)以及他人的侵 犯行为均可作为线索而引起侵犯。
(三)酒精
(四)个人因素 1.性别 2.认知水平 3.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五)情绪唤起水平 研究发现,不仅总的情绪唤起水 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侵犯行为,特异 性的唤起水平,如性唤起,也会改变 人们的侵犯性。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一)侵犯行为的起因
• 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 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了导致了情 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 为的因素之一。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一)侵犯行为的起因
• 此外,当个体通过其他途径不能实现 他所向往的目标时,也就是当个体别无选 择而只有侵犯这一出路时,个体也会采用 侵犯行为来达到目的。这就是说,侵犯行 为是被自己预期的结果所推动的。
(二)侵犯行为的习得
班杜拉认为,大多数的侵犯行为都是通 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的。由于观察了 他人的侵犯行为,使个体获得了这种行为的 观念,在以后类似的场合下,记忆中的侵犯 行为表象就成为其侵犯行为的指导。
班杜拉指出,侵犯行为的观察学习并不能在 接触侵犯行为后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必须在一 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步骤才能发生作用: • 首先,观察者必须注意到榜样的侵犯行 为,了解侵犯行为的特性。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一)侵犯行为的起因
• 班杜拉用图表示本能说、动机论和社会学 习理论在侵犯行为起因方面观点的差异。
班杜拉进一步阐明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 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 1.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 2.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 3.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 4.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
2、按照侵犯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 报复性侵犯 工具性侵犯 。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3、按照侵犯行为的不同性质、行为结果和 社会意义,可以分为: 反社会侵犯行为 亲社会侵犯行为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
(一)本能论
1、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
•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 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 基本动力,使人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 保持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应现实环境, 趋利避害的变通性。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挫折挑动 1.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 2.气温的暂时性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3.受他人侵犯 4.拥挤
(二)侵犯线索的引发 与侵犯有联系的线索可能引起侵 犯。柏格威茨指出人们受到挫折之后, 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 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 未分化的情绪唤起状态,是凭藉环境 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方向,从 而导致侵犯行为。
1、暴力电视为侵犯行为提供了榜样,形 成了侵犯剧本。 2、暴力电视改变了儿童的思维方式。 3、暴力电视影响了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产生了去抑制,即看到他人的侵犯行为 会降低我们在类似情境中对自己暴力的 抑制。
(三)暴力电视与家庭教育
• 从儿童收看电视节目内容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来看, 与家庭教育不当很有关系,儿童的父母在这方面 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 到目前为止,对影视暴力与侵犯行为关系的争论 还很多,到底是暴力电视导致侵犯行为,还是个 人的侵犯意向决定着他对暴力电视的偏好一直是 研究者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研究 者提出了以家庭暴力为中介的理论思路。他认为 暴力电视与侵犯行为之间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 他们同时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家庭暴力同时决 定着一个人的暴力倾向和对暴力媒体的选择。
• 2001年农历正月初三(1月26日)抚顺市东 湖区一11岁小儿,因恼恨母亲缴走自己的 压岁钱,先是拽住其母头发挥拳就打,后 又一刀将其捅死。面对警察盘问,小儿煞 有介事地编造了一个个谎言。当谎言被揭 穿后,此子一拍胸脯,说道:“进去就进 去吧,能咋的?”
2001年3月份,西安警方就破获了一个以绑架、 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 “山合社”,这个团伙自2000年11月份成立以 来已作案20多起。他们还有所谓的“山合社” 章程,里边有11条组织结构和纲领。据被捕的6 人交待,他们经常看暴力录像,他们的组织就是 模仿香港某影片成立的。
•
而在其1920年出版的《超越唯乐原则以外》 一书中,将他原来提出的两大基本本能修正为 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此时他提出了与性本能 (生的本能)相对应的侵犯本能(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相信,侵犯和自毁这两种冲动,都标 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2、洛伦次的侵犯本能论 • 以洛伦次为代表人物的习性学也认为侵 犯是一种本能,但与弗洛伊德正好相反,习 性学不认为侵犯指向毁灭,而认为侵犯是具 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 • 动物通过侵犯来保护一定的求食,生存 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使物 种能够代代相传。
2、洛伦次的侵犯本能论 • 洛伦次认为,同类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 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动物 的争斗如此,人类的战争也是如此。
(二)动机论
• 该理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 挫折引起侵犯。道拉指出,挫折可以激发各 种反应,其中之一是侵犯行为。而挫折并不 总是引起侵犯行为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造成 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