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33(5):108〜m
Journal of A n h u i Scienc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University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
汪愫苇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对大学英语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准确定位,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育发展方向的确定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影响到一线教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及大学英语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全面发挥。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既要研究相关理论策略,更要将这些理论策略体现、落实到教学实践层面,方能保证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指南;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772(2019)05-0108-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D O I:10. 19608/ki. 1673—8772. 2017. 0687
O n H u m a n i t y i n C o l l e g e E n g l i s h T e a c h i n g
W A N G S u w e 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 ,China)
Abstract:T h e orientation of instrumentality,h u m a n i t y of College E n g l i s h,a n d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directly affec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al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 y s t e m of College E nglish.It affects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a n d the English teachers,subjective initiative.S o,teachers should discuss the strategies,a n d think 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 h e m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so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 u m a n i t y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an b e guaranteed.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 e a c h i n g guidelines;H u m a n i t y
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建构、教育发展方向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这就必然涉及到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科性质定位问题。
专家学者的见解良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蔡基刚提出的“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提出为大学生当下专业学习服务的定位目标,旗帜鲜明宣告大学英语就是一门工具”的观点[1]。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列为“深化本科教育改革”举措之一,作为通识教育模块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大学英语》因学时和学分比重较大,其课程目标的制定则尤显重要。
历次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和指南均对教学收稿日期$018-10-07
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X2015075,X2018054)。
作者简介:汪愫苇(1978-)女,安徽霍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第33卷第5期 汪愫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109
目标都有明确的定位。
自1999年,大纲明确提出“提高文化修养”的教学目标,如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王守仁教授[2]在解析《指南》的课程体系时更明确指出“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能只注重工難,还需兼顾人文性。
”同时,《指南》更赋予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内涵,并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给予充分重视。
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从单一的通用英语向‘通用英语+’型转变'3]。
并明确“通用英语+”型的内涵即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
这一内涵与《指南》中的教学目标完全契合。
无论从英语语言的特点,还是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看,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都应以通识英语为主,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大学英语学科性质、目标和发展方向,重在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以及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人文性与工難的结合,以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满足国家、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I大学英语的学科性质
语言的工具性决不等同于工具。
说语言是工具,也是人类独有的精神工具、思想工具、感情工具,且带有人类本质特点。
同样,语言人文性其实存在于语言教学、学习和运用中,比如,存在于教材的字词句段篇中、在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环节中、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在整个语言教育的大关怀中。
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互为存在,不应偏废任何一方,学习、运用语言必麵顾二者的客观存在与和谐统一。
可是,人们却经常于有意无意之间淡化、甚至否定语言教育教学中工具性或人文性,进而扭曲工具性与人文性之关系,将二者关系生硬地割裂开来。
比如,有学者提出+在他们(大学生)手里把英语当做工具使用,是‘完全无可厚非”’M“大学英语教学要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5]“从根本上讲,外语就是一门工具,无论是为汲取日常和科研信息(甚至应对考试),还是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进行人文教育都是工具性的体现”“《指南》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5正在把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引向一个错误方向'1]。
上述观点皆有偏颇,试比较以下观点+大学英语教学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和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这个基本工具,既满足现实需要,也着眼于未来发展”“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大学英语课程不能只重工具性,还需要麵人文性”M。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准确体现语言的本质属性。
通过对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教育以培养其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以落实“工難”,通过对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教育以弘扬人的价,凸显对人的尊重,以落实“人文性”。
同时,将二者有机统一于师生对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实践之中,才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正道通途,因为英语教育本来就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的。
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指出的:“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2准确定位大学英语的学科性质,遵循语言教学规律
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需要,高校英语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然后才能确定并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建构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还要充分注意与加强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倡导多样性、差异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余地,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得以落到实处。
也就是说,必须面对学生入学时的实际英语水平,始终把大学英语教学指向对学生英语細能力的培养,其中又必然依托于对应英语国家的社会、人文、历史等的介绍,并与中华文明相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语境下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以及人文精神之异同。
同时,以“人文精神”激发学生了解英语世界的兴趣、自觉性与主动性,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其英语能力以备将来为国家民族服务的自觉意识。
细读《指南》,就会发现:《指南》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细分为顯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阶段,根据培养目标为大学英语教育设置“通用英语、专门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的新的课程体系并由此形成“必修、选修、任选”三类课程,无不体现出从实际出发对各级各类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人文关怀。
《指南》制定小组原计划只设二级目标,经瓶复讨论,考虑到教育部实施拔
110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 年
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的需要,各高校也有各种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部分学科专业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由此增设发展目标,同时“也可在通用英语课程中融入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的内容”[2]*
事实上,对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以及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要求学科专业的培养,都不能违背语言教学规律而跨越基础英语从“半空中”开始培养,更何况,大学英语教学首先也要面对全体学生包括其中的“大多数”!笔者认为,在通用英语课程中逐步融入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的内容,或如王守仁先生所提出“通用英语十”的形式,以通用英语为必修课,以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英语为选修课的教学形式,基本上可以保证大学英语教学得以健康、合理地落到实处;而过分强调大学英语以专业英语(学术英语、职业英语)为主、为重,则必然产生“本末倒置”,更不必说还会带来由于过度强调专业化和严重功利主义倾向终将人为地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学生稳步夯实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厚实的人生素养,以及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简而言之,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人文和科学素养底气不足,却不顾一切好高骛远引导学生被动钻进“学术英语”等,势必难以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
社会和时代都在发展,对大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正在逐步提高,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在准确定位大学英语的学科性质,准确把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之后,根据学校设置的课程体系,大学英语教师应考虑如何进一步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理性对待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现实,力争提升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3.1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虽然,某些方面不能由大学英语一线教师雜定,比如各类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学分学时安排、教材的选择与使用、对学生学习的考评方式等,但决不等于我们只能墨守成规。
其间除了对自身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尤其是更加提升对英语语言教学规律、英语国家历史文化文学等诸多方面的修为与底蕴,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渗透与感染,使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氛围中获得熏陶与鼓舞,翻之于个性教学策略,都必将对教学效果形成较大的影响。
此外,以下几点也有加以强调的必要:
第一,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母语修养。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丰厚的英语底蕴和扎实的英语教学基本功自不待言,其自身的母语修养也关乎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现在,当师生们在大学校园里共同完成大学英语教与学的任务,客观上首先必然要完成“英语—汉语”的转换,所以,教师最起码应具备“等量级”的水平方可落实教学,何况我们还要培养向英语世界传达“中国声音”的大学生!所以,教师的母语底蕴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也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积极主动向专业英语“靠拢”,拓展与专业英语的“横向联系”。
必须承认大学英语教师不可能是“通才”,什么专业都懂都会,但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和就业压力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对此故作不知,甚至故步自封,永远停留在英语词汇、语法、句法功能和英美文化的单纯介绍的“通用英语”的某些层面。
何况《大学英语》各类教材中也会涉及到各专业的相关内容,比如医药卫生、营养保健、气象、天文、乃至声光化电、宇宙航天等各方面的常识,这些东西一但缺,我们与英语世界里的人们交际将无从起!
第三,练就扎实过硬教学基本功。
简而言之,便是能说会道,能讲会写。
课堂教学语言(无论英、汉)准确流畅,板书严谨规范,字迹工整秀丽,讲解分析细密透彻连类及义、轻松幽默,中外典籍信手拈来,尤能以英文写作示范学生,久而久之,必能感染熏陶学生,俾其身心获益、文笔增华!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广被人文关怀,以身教体现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
3.2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应有针对性和多样性,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同时,还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保守、死板,比如,满堂灌、师生交流少、学生“问题”少等等都是事实,都应该有很大的纠正
第33卷第5期 汪愫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111
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笔者还认为,大学生的英语阅读和表达问题也比较严重。
因此,要坚持把阅读和表达(口语表达,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无论通用英语还是大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来抓。
要密切关注学生英语阅读和表达的质和量,让学生养成多读、多练的习惯,读多了,练多了,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地丰富了自己,人文素养得以提升,英语能力也必然得以提高。
如果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能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力那在本科三、四年级选修专业英语时,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应没有太大的问题。
所以,《指南》特别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坚持改革的理念和方向:“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鼓励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
”当然,在使臓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应注重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3.3教材的人文性
教材的选用既要考虑到经典的名篇赏析,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及社会的发展。
通用教材无法融入专门英语内容(其本身有系统性"且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仍坚持“教材要选久经考验、百读不厌的范文”,论者提出的某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笔者认为,教材编写可能存在着此类偏颇和失误,但以此否定英美文化、小说、诗歌等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作用同样有失偏颇。
假设大学英语教材尽数删除英美文化、小说、诗歌,我们将如何用英语实施全面的大学英语教学?须知,英美文化、小说、诗歌自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
况且,说到底“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从这个角度讲,关键还在于“怎么教”。
因此,就教学内容而言,要辩证理解用英语与专用英语(学术英语、职业英语)的关系。
其实二者并非“对立”“矛盾”。
既不能淡化“通用英语”,也不必神化“专用英语”。
不能因为“通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
中的某些不足或失误而从根本上否定它,这与过分强调打好“通用英语基础”而忽视“专用英语”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在通用英语教学教材中融入专用英语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二者的自然衔接,即能解决本不是矛盾的“矛盾”。
4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大学英语教育本质上属于人文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过程要始终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而大学英语本身同时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也应遵循语言教育规律,使工具性、人文性和谐共存。
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在人文氛围中健麵轻松地掌握大学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受英语国家文化、文学、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熏陶,进而用健康的人格形成厚实的英语运用能力,并将继续影响其未来的成长与事业。
其中,大学英语教师对“人文性”与“工具性”之辩证关系全面、完整、准确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关系大学英语教学总目标、教育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和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另外,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大学英语教学各级目标具体落实和大学英语各类课程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J].外语教学,2017(1) +-10.
[2]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 +-10.
[3]王守仁谈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J].外国语,2016(3) +-4.
[]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J].中国外语,2009(6)+-9.
[5]周燕.在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上的交流发言[J].外研之声,2012(1)+-1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许卓.对英语教学突出人文性、个性及协作性的思考:以“英美报刊选读”课程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2) +
106-107
(责任编辑:郭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