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让语文向课堂深处漫溯——品评《周文福〈陈情表〉课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让语文向课堂深处漫溯——品评《周文福〈陈情表〉课
例》
徐风云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教学)》
【年(卷),期】2017(000)005
【总页数】1页(P65)
【作者】徐风云
【作者单位】陕西省靖边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点。

周文福老师教授《陈情表》从课堂导入到课中文本解读引导,再到课堂尾声用对联概括,每一个教学点都把文本的深刻内涵进行了完美的解读,从文字、文言、文学、文化多个维度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内涵,使学生触摸到文本的精神内涵,获得成长的人文滋养。

周文福老师的这堂课,从头到尾处处彰显探究式的教学魅力。

周老师的《陈情表》课例获得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的第一名。

一、高效度的文本解读是促进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所以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

研究教材是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课文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钻研的目的不是解决一篇课文到底是怎么去“讲”
给学生,而是研究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怎样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周老师对《陈情表》的解读,没有从文言文常规的教学方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从逐字逐句翻译学习的角度去解读,对其文章的核心内容、文化精髓进行精彩解读。

周文福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按照课文的思路来引导,而是针对李密能说服晋武帝的原因分两步设问,首先,“一般人看到这里,就会同情感动,但是李密面对的不是一般人,而是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又该如何说服他呢?”周老师从“李密与晋武帝是什么关系”以及文中用的最多的“臣”字入手,对文本更进一步地挖掘。

再次设问“如果晋武帝再次质疑李密,李密又该如何应对?找出李密破解忠孝两全的文字。

”李密抓住“伏位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说理陈情,孝即忠。

至此将文本高效解读,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当年李密陈情之难,陈情之智。

对文言文的解读如果不够深刻,不够巧妙,就会停留在“言”的表面。

或者只关注“文”的内涵,而忽略了“言”的基本含义,其效果是“文”与“言”割裂分离。

所以语文教学对文本的难点突破必须是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从学生的心态去追本溯源,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难点。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周老师在设置探究问题的时候,没有按照我们惯用的做法,或者逐段分析,或者提炼写作技巧,而是通过精妙的主问题“李密应该尽忠的理由是什么”来设疑,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切中肯綮。

不断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周老师很准确地对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如“除”“婴”“臣”等字的深层文化含义的挖掘与推敲,非常有效地激活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

这样的深入解读不仅把玩了文字的意趣,体味了文言的兴趣,领悟了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文学理趣,从而准确并且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核心价值。

这样的文化浸润比我们平常的逐字逐句翻译要有意义得多,也有效果得多。

日积月累,学生的文言感觉便潜滋暗长,自然会在古代的经典中发现价值,在汉字的密林中发现美丽,学生的学习就会由知之者到乐知者的境界,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课堂探究性学习应该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

在周老师的《陈情表》课例中,我们虽然能够感受到灵动的课文朗读贯穿整个课堂进程,有个别朗读,也有师生合作,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次也比较多。

从导入的灵活机智和师生互动的自如与学生的由衷体会都可以看出课堂中周老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但是纵观整个课堂的流程,我们会发现课堂的预设性明显大于课堂的生成性。

比如问“李密去了吗?”这些地方学生是在老师的追问与引导下来找到“孤弱”“伶仃孤苦”等词,并且要求学生把这些语句读出来进行理解。

其实,这些地方可以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表达。

教师过多地参与和追问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

人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性,阅读教学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所以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去引导他们准确理解文本知识,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努力实现文本、学生、教师的深层对话。

让学生在课堂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收获成功和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