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摸底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最新】度高二第一学期摸底
考试物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多选题
1.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发生状态变化时,其状态参量p、V、T的变化情况可能是( )
A.p、V、T都增大B.p减小,V和T都增大
C.p和V减小,T增大D.p和T增大,V减小
2.如图是一种工具-石磨,下面磨盘固定,上面磨盘可绕过中心的竖直转轴,在推杆带动下在水平面内转动。

若上面磨盘直径为D,质量为m且均匀分布,磨盘间动摩擦因素为μ。

若推杆在外力作用下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磨盘转动一周,外力克服磨盘间摩擦力做功为W,则()
A.磨盘边缘的线速度为ωD
2
B.磨盘边缘的线速度为ωD
C.摩擦力的等效作用点离转轴距离为W
πμmg
D.摩擦力的等效作用点离转轴距离为W
2πμmg
3.质量为m的汽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启动,启动过程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其中OA段为直线,AB段为曲线,B点后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已知从t1时刻开始汽车的功率保持不变,整个运动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恒为F f,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汽车牵引力的数值为1
1f
v
m F t
B .t 1~t 2时间内,汽车的功率等于(m +F f )v 2
C .t 1~t 2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率小于122
v v + D .汽车运动的最大速率v 2=111t f mv v F ⎛⎫ ⎪+ ⎪⎝⎭
4.如图a 所示,小物体从竖直弹簧上方离地高h 1处由静止释放,其动能E k 与离地高度h 的关系如图b 所示.其中高度从h 1下降到h 2,图象为直线,其余部分为曲线,h 3对应图象的最高点,轻弹簧劲度系数为k ,小物体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物体下降至高度h 3时,弹簧形变量不为0
B .小物体下落至高度h 5时,加速度大于g
C .小物体从高度h 2下降到h 4,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了22
m g k
D .小物体从高度h 1下降到h 5,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mg (h 1–h 5)
5.如图所示,实线是沿x 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图,质点P 恰在平衡位置,虚线是这列波在t =0.2s 时刻的波形图。

已知该波的波速是0.8m/s ,则( )
A .这列波是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
B .质点P 在0.4s 时刻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C .t =0.5s 时,质点P 的速度沿y 轴负方向
D .质点P 在0.9s 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为0.48m
二、单选题
6.一水平弹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振动,当它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个位置时,一定相同的物理量有( )
A .位移和速度
B .速度和加速度
C .加速度和动能
D .动能和弹性势能
7.单摆在竖直平面内往复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其最大摆角小于5°
B .其回复力是由摆球的重力和悬线拉力的合力提供的
C .测量周期时应该从摆球经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
D .“秒摆”是摆长为1m 、周期为1s 的单摆
8.如图所示,弹性杆插入桌面的小孔中,杆的另一端连有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今使小球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通过传感器测得杆端对小球的作用力的大小为F ,小球运动的角速度为ω,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圆周运动半径为( )
A .
2
F m ω B .2F mg m ω-
C
D 9.如图所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封闭端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开口端浸入固定在地面上的水银槽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玻璃试管,此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h 1,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 1.若吸走槽中的部分水银,待稳定后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h 2,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 2,则( )
A .h 2>h 1,F 2=F 1
B .h 2<h 1,F 2=F 1
C .h 2>h 1,F 2>F 1
D .h 2<h 1,F 2>F 1
10.一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现用一大小为F 1的水平拉力拉动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速度变为v ,若将水平拉力的大小改为F 2,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同样的时间后速度变为2v ,对于上述两个过程,用1F W 、2F W 分别表示拉力F 1、F 2所做的功,1f W 、2f W 分别表示前后两次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
A .214F F W W >,212f f W W >
B .214F F W W >,212=f f W W
C .214F F W W <,212=f f W W
D .214F F W W <,212f f W W <
三、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滑块A 和B 叠放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体上,从静止开始以相同的加速度一起沿斜面加速下滑。

则在下滑过程中B 对A 的支持力________,B 对A 的摩擦力__________.(填“不做功”,“做正功”,或“做负功”)
12.从地面A 处竖直上抛一质量为m 的小球,小球上升到B 点时的动能与小球上升到最高点后返回至C 点时的动能相等,B 点离地高度为h ,C 点离地高度为ℎ3.空气阻力f =0.1mg ,大小不变,则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____;小球下落过程中从B 点到C 点动能的增量为_______.
13.如图,竖直放置的均匀等臂U 型导热玻璃管两端封闭,管内水银封有A 、B 两段气柱,右管水银面高于左管水银面,高度差为h ,若环境温度降低,稳定后A 、B 气柱的压强之比p A ∶p B 与降温前相比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右管水银面的高度变化Δh ______ℎ2(选填“>”、“=”或“<”)。

14.如图所示是两列相干波的干涉图样,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两列波的振幅
都为0.1m,波速和波长分别为1m/s和0.2m,C点为AB连线的中点。

则图示时刻C点的振动方向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从图示时刻再经过0.25s时,A点经过的路程为______m。

四、实验题
15.用“油膜法”来粗略估测分子的大小,认为油滴在水面上后油分子的排列需要建立在一定模型基础上,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______)
A.分子都是球形的
B.所有分子都能形成单分子油膜
C.分子都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
D.滴入的油酸溶液是高纯度的溶液
16.某同学用单摆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他测出了摆线长度L和摆动周期T,如图(a)所示.通过改变悬线长度L,测出对应的摆动周期T,获得多组T与L,再以T2为纵轴、L为横轴画出函数关系图像如图(b)所示.由图像可知,摆球的半径r=__________m,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m/s2;由此种方法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与实际的重力加速度值相比会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一样”).
17.如图所示为气体温度计的结构示意图。

储有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测温泡P通过细管与水银压强计左臂相连,压强计右管B与大气相通。

当大气压强为76cmHg时,将测温泡P浸在冰水混合物中,移动右管B及刻度尺,使压强计A、B两管的水银面恰好都位于刻度尺的零刻度处。

多次改变水温,移动右管B,使A管中水银面回到零刻度处,此时C管水银面的高度即可反映泡内气体温度,并标刻在刻度尺上,即可使用该温度计测量温度。

(1)某次使用该温度计测量室温,测量值为21.84℃,此时A、C两管中水银面的高度差为________cm。

(2)(多选题)影响这个温度计灵敏度的因素有(________)
A.测温泡大小
B.C管内径粗细
C.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D.压强计中液体的密度
(3)将该温度计置于停在月球表面的登月密封舱中,若舱内实际气温为13.65℃,则该温度计的测量值比舱内实际气温偏______(选填“高”或“低”),测量值为________℃。

(已知舱内气压相当于地球表面75.24c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
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
6
五、解答题
18.如图,ABC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轨道,AB为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与粗糙水平面BC相切。

将质量m=0.5kg的滑块从A点静止释放,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滑块从B点滑行L=18m后到达C点时速度v1=8m/s。

现将BC间的一段MN 用铁刷划擦,使该段的动摩擦因数变为μ2=0.5,再使滑块从A点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速度为v2=6m/s。

(1)求圆弧的半径R;
(2)求MN段的长度l;
(3)若BC间用铁刷划擦的MN段的长度不变,要使滑块从B到C的运动时间最长,问铁刷划擦的MN段位于何位置?请作出v-t图,并通过分析v-t图得出结论。

19.如图所示,在水平放置,内壁光滑,面积不等的气缸里,活塞A的面积S A=10 cm2,活塞B的面积S B=20 cm2,两活塞用质量不计的细绳连接,活塞A还通过细绳、定滑轮
与重物C相连,在缸内气温t1=227°C,压强p1=1.1×105Pa时,两活塞保持静止,此时两活塞离开气缸接缝处距离都是L=10 cm,大气压强p0=1.0´105 Pa保持不变,试求:
(1)重物C的质量M;
(2)当活塞A、B间细绳拉力为零时,气缸内气体的温度;
(3)若温度由t1缓慢下降到-23°C,试在P-V图上画出气缸内气体状态的变化的图线。

参考答案
1.ABD
【解析】
【详解】
根据气体状态方程:PV T =C 可知,P 、V 、T 都增大,可能存在,故A 说法正确;根据气体状态方程:
PV T =C 可知,P 减小,V 和T 增大,可能存在,故B 说法正确;根据气体状态方程:PV T =C 可知,P 和V 减小,T 增大,等式的分子减小,分母增大,分数肯定减小,不可能存
在,故C 说法错误;根据气体状态方程:
PV T =C 可知,P 和T 增大,V 减小,可能存在,故
D 说法正确。

所以选C.
2.AD
【解析】
【详解】 磨盘若圆盘圆心做圆周运动,故磨盘边缘的角速度为ω,磨盘边缘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12D ,所以磨盘边缘的线速度为12
ωD ,故A 正确,B 错误;磨盘上质量分布均匀,若摩擦力的等效作用点离转轴距离为r ,则摩擦力做的功为μmg •2πr ,所以,W =2πμmgr ,可得r =
W 2πμmg ,故D 正确,C 错误。

所以AD 正确,BC 错误。

3.AD
【详解】
由题图可知,0~t 1阶段,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1
v a t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1-F f =ma ,联立可得:111
f v F m F t =+,故A 正确;在t 1时刻汽车达到额定功率11111f v P Fv m F v t ⎛⎫==+ ⎪⎝⎭
,t 1~t 2时间内,汽车保持额定功率不变,故B 错误;由v -t 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可知,t 1~t 2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大于
122v v +,故C 错误;t 2时刻,速度达到最大值v 2,此时刻F 2=F f ,P =F 2v 2,可得:121211f mv P v v F F t ⎛⎫=
=+ ⎪ ⎪⎝⎭
,故D 正确.所以AD 正确,BC 错误.
4.ABD
【解析】
【详解】
高度从h1下降到h2,图象为直线,该过程是自由落体,h1-h2的坐标就是自由下落的高度,所以小物体下降至高度h2时,弹簧形变量为0,物体下降至高度h3时,弹簧形变量不为0,故A正确;物体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小物体下落至高度h4时,物体的动能与h2时的动能相同,由弹簧振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在h4时弹簧的弹力一定是重力的2倍;小物体下落至高度h5时,动能又回到0,说明h5是最低点,弹簧的弹力到达最大值,一定大于重力的2倍,则小物体下落至高度h5时,加速度大于g,故B正确;小物体下落至高度h4时,物体的动能与h2时的动能相同,由弹簧振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在h4时弹簧的弹力一定是
重力的2倍,此时弹簧的压缩量:
2mg
x
k
∆=,小物体从高度h2下降到h4,重力做功:
22
22
mg m g
W mg x mg
k k
=∆=⋅=,物体从高度h2下降到h4,重力做功等于弹簧的弹性势
能增加,所以小物体从高度h2下降到h4,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了
22
2m g
k
,故C错误;小物
体从高度h1下降到h5,重力做功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大,所以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mg(h1-h5),故D正确.所以ABD正确,C错误.
5.AD
【解析】
【详解】
图读出波长λ=12cm,由v=λ
T ,可得:T=λ
v
=0.12
0.8
s=0.15s,t=0.2s=4
3
T,由图看出,
实线到虚线,波形向右平移了9cm-1cm=8cm= 2λ
3,向左平移了13cm-9cm=4cm= λ
3
,知,波
形应向左平移,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故A正确;在t=0时刻的波形图,质点P恰在平衡位
置,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质点P在0.4s时刻,即22
3
T,质点处于平衡位置与波峰之间,且
速度远离平衡位置,所以速度与加速度不同向,故B错误;t=0.5s时,即31
3
T,质点P处于波谷与平衡位置之间,且向平衡位置运动,所以速度沿y轴正方向,故C错误;质点P在0.9s时间内完成6T,则路程为6×4×2cm=0.48m,故D正确。

所以AD正确,BC错误。

6.D
【详解】
当振子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个位置时,振子的位移、回复力和加速度的方向都相反,故ABC错误;当振子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个位置时,振子的速度大小相等,所以振子的动能相等;同时由于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的形变量的大小也相等,所以弹簧的弹性势能也相等,故D正确。

所以D正确,ABC错误。

7.C
【详解】
球摆动时摆角小于10°时,运动才是简谐振动,即可看做单摆,故A错.单摆回复力是由重力的切向分量提供的,它改变速度的大小,重力的径向分量和绳子拉力的合力改变速度的方
T=2s,故D错.测量周期时应从向,故B错.“秒表”摆长是1m,由2
摆球经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因为平衡位置时速度大,肉眼判定这个位置是不是平衡位置时间误差小,故C对.故选C.
8.C
【解析】
【详解】
小球所受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有:F合=mRω2,杆子对小球的弹力与小球的重力的合力指向
圆心,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杆子对小球的作用力F=
R=C正确,ABD错误.
9.C
【解析】
【详解】
因为实验中,玻璃管内封闭了一段空气,因此,大气压=玻璃管中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封闭空气的压强,大气压不变的情况下,吸走槽中的部分水银,管口未离开水银面,封闭空气的体积变大,压强变小,同时水银柱的高度h也会适当增加,即h2>h1;向上的拉力F与水银柱和管整体的重力相平衡,而水银柱的高度h变大,所以水银柱的重力变大,拉力F的大小会变大即F2>F1,故C正确,ABD错误.
【详解】
由题意可知,两次物体均做匀加速运动,则在同样的时间内,它们的位移之比为
S 1:S 2=
2:22
v v
t t =1:2 两次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不变,根据力做功表达式,则有滑动摩擦力做功之比
W f1:W f2=fS 1:fS 2=1:2
再由动能定理,则有:
W F ﹣W f =
2
102
mv - 可知,
W F1﹣W f1=
2
102
mv - W F2﹣W f2=4×2
102
mv -
由上两式可解得:
W F2=4W F1﹣2W f1
故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
11.做负功 做正功 【解析】 【详解】
B 对A 的支持力竖直向上,A 和B 一起沿着斜面下滑的,所以B 对A 的支持力与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90°,所以B 对A 的支持力做负功;B 对A 的摩擦力是沿着水平面向左的,与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所以B 对A 的摩擦力做正功。

12.4h ;0.6mgh 【解析】 【分析】
对小球从A 点运动到B 点和返回C 点的两个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列式,即可求解最大高度,从上升到的B 点运动到下落时的B 点的过程中运用动能定理结合小球上升到B 点时的动能与小球上升到最高点后返回至C 点时的动能相等可求得小球下落过程中从B 点到C 点动能
的增量.【详解】
设最大高度为H,则对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1
2mv B2−1
2
mv A2=
−(mg+f)ℎ,对小球从A点开始运动到返回C点的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1
2mv C2−1
2
mv A2=
−mg⋅1
3ℎ−f(2H−1
3
ℎ),而1
2
mv B2=1
2
mv C2,解得:H=4h,从上升到的B点运动到下落时
的B点的过程中运用动能定理得:1
2mv′B2−1
2
mv B2=−f(3ℎ+3ℎ)=−0.6mgℎ,因为1
2
mv B2=
1 2mv C2,所以1
2
mv C2−1
2
mv′B2=0.6mgℎ。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能定理的应用,要求同学们能选择合适的运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求解。

13.变大小于
【解析】
【详解】
假设若环境温度降低后,△h不变化,则两部分气体均做等容变化,由查理定律得:对于左
边气体:Δp=p1
T1ΔT,对于右边气体:Δp′=p2
T1
ΔT,而由题意知,p1>p2,故有:△p>△p′,
若温度降低,压强都减小,左边气体压强降的多,则水银柱会向下移动,显然原假设错误,△h将减小。

A部分的体积减小,B部分的体积增大。

设A部分的气体的物质的量是n1,B
部分气体的物质的量是n2,则由克拉伯龙方程得:P A V A=n1RT;P B V B=n2RT,其中的R为克
拉伯龙常数。

则有:p A V A
p B V B =n1
n2
,变形得:p A
p B
=n1V B
n2V A
,由于降温后A部分的体积减小,B部分
的体积增大,所以稳定后A、B气柱的压强之比p A:p B与降温前相比将变大。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虽然水银柱向下运动,但P A V A>P B V B,所以左侧气体的压强仍然大于右侧的压强,所以稳定后左侧的液面仍然低于右侧的液面,所以△h小于ℎ
2。

14.向下 1
【解析】
【详解】
B点处于波谷,A点处于波峰,波由B向A传播,此时C处于平衡位置,经过四分之一周期,
波谷传播到该点,知C点的振动方向向下,周期T=λ
v =0.2
1
s=0.2s,质点在一个周期内振
动的路程等于4倍的振幅,经过0.25s时,走过的路程等于5倍的振幅,A=20cm,则s=1m。

15.D 【解析】 【详解】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做这样的近似:①油膜是呈单分子分布的;②把油酸分子看成球形;③分子之间没有空隙,紧密排列;为了获取单分子油膜,则将油酸滴入酒精溶液,形成低纯度的油酸溶液,故ABC 说法正确,D 说法错误。

所以选D 。

16.-21.010⨯ 2π(9.87) 一样 【详解】
由单摆周期公式:2T π
=可得:22
4L r
T g
π
+=,由此可知,当L=-r 时,2T ="0" ,由B.图可知,L=-1.0时,2T =0,所以r=1.0cm=-21.010⨯m .
由2
2
4L r T g π+=可知图像斜率为2
4g
π=4,所以g=2π(9.87).
由于g 是由图像斜率为2
4g
π=4得出,与摆长无关,所以L 是不是计入小球半径都不会影响,故此方法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与实际的重力加速度值一样. 17.6.08 cm CD 高 98.28℃ 【解析】 【详解】
(1)因为保证泡内气体体积不变,是等容变化,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气体的初状态:P 1=P 0=76cmHg ,T 1=273.15K ,末状态:P 2=P 0+h ,T 2=273.15+21.84=294.99K ,由盖•吕萨克定律:
P 1T 1
=
P 2T 2
,代入数据得:h =6.08 cm 。

(2)保证泡内气体体积不变,是等容变化,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P
T =ΔP
ΔT =k ,(常量),而△P =△h ,△h 是C 管中水银高度的变化又△t =△T ,因此△t =k △h ,说明温度随高度均匀变化,因而使用这种温度计的原理与测温泡的大小无关,与C 管的内径的粗细也无关,与△P 的大小有关,故AB 错误;同时,液体的压强可以使用公式:P =ρgh 表示,其中ρ是液体的密度,g 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h 是液体的高度差,所以影响这个温度计灵敏度的因素有: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和压强计中液体的密度,故CD 正确。

所以CD 正确,AB 错误。

(3)结合(2)的分析可知,△P=ρg•△h,将该温度计置于停在月球表面的登月密封舱中时,由于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所以△h大于在地球表面时的△h,
所以显示的气温偏高;若考虑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
6
,舱内气压相当于地球表面75.24c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此时:P1=76cmHg=0.76×ρgPa,
P′=0.7524ρg+ℎ′ρ1
6gPa,T′=273.15+13.65=286.8K,根据气体方程P1
T1
=P′
T′
,代入数据得:
h′=0.2735m=27.35cm,若不考虑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
6
,舱内气压相当于地球表面75.24c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时,C管与A管的液面的高度差是27.35cm 时,温度计的读数为t,则:
P0′=75.24cmHg;T2=273.15+t,P2=P0′+h′=75.24cmH g+27.35cmHg=102.59cmHg,根据气态
方程:P2
T2=P′0
T1
,联立以上方程,得:t=98.28℃。

18.(1)5m (2)3.5m (3)铁刷划擦的MN段M端与B点重合时,所用时间最长
【解析】
【分析】
滑块第一次从B到C,由动能定理可求得滑块经过B点的速度.对滑块由A到B,由动能定理列式,可求得圆弧的半径R;滑块第二次从B到C,由动能定理列式,可求得MN段的长度l;MN在最左端时滑块从B到C的运动时间最长,由运动学速度位移关系公式研究MN 段,得到此过程滑块到N的速度.再平均速度求滑行的总时间。

【详解】
(1)滑块第一次从B到C,由动能定理得:−μmgL=1
2mv12−1
2
mv B2
解得滑块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v B=10m/s
滑块由A到B,由动能定理得:mgR=1
2
mv B2代入数据解得:R=5m
(2)滑块第二次从B到C,由动能定理得:−μ1mg(L−l)−μ2mgl=1
2mv22−1
2
mv B2
代入数据解得:l=3.5m
(3)根据动能定理可知,无论MN段位何位置,滑块到达C点的速度不变,如图,作出v-t 图象:
黑线表示MN段没有用铁刷划擦的图象.由于MN段长度不变,随着M端离B点距离增大,由图看出所用时间变短,因此M端与B点重合时,所用时间最长。

由题意分析可知,MN
在最左端时滑块从B到C的运动时间最长。

【点睛】
本题涉及力在空间的效应,运用动能定理是常用的思路,要反复运用动能定理列式解答,列式时要抓住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如速度关系。

19.(1)1kg (2)-0.3℃(3)
【解析】
【分析】
=C,取两活塞整体研究,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找出变化的初末状态,根据理想气体方程PV
T
求解;封闭气体先作等压变化,活塞一起向左移动,直到B被卡住。

接着体积保持不变,压强减小,直到A被拉动。

最后气体作等压变化。

分别根据气态方程求出温度,再作出图线。

【详解】
(1)对两活塞组成的系统,由平衡条件得:Mg+p1S A+p0S B=p0S A+p1S B
其中:p 1=p 0+Mg
S
A −S B
代入数据解得:M =1kg
(2)当活塞A 、B 间细绳拉力为零时,气体的压强为:p 2=p 0−Mg S A
=0.9×105Pa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P 1V 1T 1
=
P 2V 2T 2
代入数据解得:T 2=272.7K ,则:t 2=-0.3℃;
(3)先等压,体积减小,活塞一起左移,直到B 被卡住,有:300
273+227=300
273+t 解得:t =60.30C
再体积不变,压强减小,到A 被推动:1.1×105
273+60.3=0.9×105273+t ′
解得:t ’=-0.3℃ 再等压体积减小,
200273−0.3
=
V
273−23
解得:V =183.3cm3,图象如图所示:
【点睛】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分析气体作何种变化。

根据力学知识求封闭气体的压强,根据气体的状态变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