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质重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通过核酶切割DNA: 直径11nm的核小体
核小体(2)
1. 核心组蛋白:8个组蛋白的复合物; 2. 146bp的核心DNA; 3. 平均缠绕1.65圈。
核心组蛋白
A. 核心组蛋白:H2A, H2B, H3 & H4 B. 组蛋白的结构;C. 组蛋白二聚体的结构
核心组蛋白(2)
二聚体:H3 & H4, H2A & H2B
第四章
染色质重塑
• 染色质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是 一个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 染色质重塑是由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介导的 一系列以染色质上核小体变化为基本特征 的生物学过程。
• 组蛋白尾巴的化学修饰(乙酰化、甲基化 及磷酸化等)可以改变染色质结构,从而 影响邻近基因的活性。
一、核小体的定位
1. 由核心组蛋白和146bp的核心DNA组成; 2. 由8-114bp的连接DNA以及H1组成连接结 构; 3. 核小体的定位影响染色质的功能
核小体的分布
A:有丝分裂间期的染色体纤维:30nm B:DNA链拉伸后核小体的分布
核小体
1. 链上的珠子+连接 DNA:
~200bp
2. 核心组蛋白;
AC AC AC
疏松开放
HMT MBD
AC
HDAC
M
HDAC
致密封闭
Pol II 转录
AC
M MBD 甲基化酶
HDAC
AC
HMT HM MBD
甲基化酶 M MBD
M
HMT
HDAC
AC
染色质:阴阳理论
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在果蝇和人中的散布
K9 of H3 (H3K9me)
表达沉默的染色体上的同源异型基因
常染色质vs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vs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vs异染色质
同源异型基因的调控
内容纲要
一、核小体的定位
二、染色质重塑的假设步骤 三、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种类与功能 四、染色质重塑的几种模式 五、细胞周期中的染色质重塑
核心组蛋白(3)
四聚体vs. 八聚体
核小体
DNA序列缠绕在核心组蛋白的八聚体上
核小体
核小体呈致密或疏松状态,形成30nm的染色 体纤维
组蛋白H1
确定核小体的边界
核小体分布的无规则性
1. 8~114bp的连接序列; 2. 序列特异性的DNA结合蛋白质结合裸露的DNA序 列。
Naked & nucleosomal DNA
染色质修饰与重塑(共价修饰型与ATP依赖型)
• 重塑因子调节基因表达机制的假设有两种:
机制1:一个转录因子独立地与核小体DNA 结合 (DNA可以是核小体或核小体之间的), 然后, 这 个转录因子再结合一个重塑因子, 导致附近核小 体结构发生稳定性的变化, 又导致其他转录因子 的结合, 这是一个串联反应的过程; (重建) 机制2:由重塑因子首先独立地与核小体结合, 不改变其结构, 但使其松动并发生滑动, 这将导 致转录因子的结合, 从而使新形成的无核小体的 区域稳定。 (滑动)
DNase Footprinting
1. 当有转录因子与 DNA结合之后,可观 察到不能被切割的部 分 2. 核小体:影响转录 因子的结合
依 赖 的 染 色 质 重 构 机 制
ATP
(A)结合
重塑 复合物
(B)松链
+ ATP
(C)重塑
八聚体转移
八聚体滑动
二、染色质重塑的假设
1. 两类酶调控染色质重塑的过程:组蛋白修饰因 子(histone modifiers) 以及ATP依赖的染色质 重塑因子(chromatin remodelers) 2.组蛋白修饰因子并不改变核小体的位置,而是 在DNA上作标记,以招募其他的活性成分(组蛋 白密码) 3.染色质重塑因子:水解ATP释放能量,从而改 变染色质的结构 4.染色质重塑因子复合物
染色质重塑因子与核小体的相互作用
染色质重塑因子
核小体
活性染色质的产生
其他模型
交配型转换/ 蔗糖不发酵复合物
染色质重塑 --异染色质形成
AC: deactyltransferase,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MBD: histone actyl group, 乙酰基 HDAC:methyl-C binding protein,甲基C结合蛋白 HMT: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组蛋白甲基化酶
DNA组装到核小体 上能够抑制识别特 异性序列的转录因 子的结合 DNase I切割:平 均间隔~10bp
Transcription factor footprint
DNase I
DNase I与DNA双螺旋 的小沟结合,并切断磷 脂键; 固定于平整表面的DNA: 10.5bp/圈 核小体上的DNA: 10bp/ 圈
基因表达
1. 病毒:时间依赖性调节和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
2. 细菌:组成性表达+负反馈调控; 3. 真核生物:以核小体为基本单位的染色质,以激 活和沉默为基本方式调控基因的表达。 4. 染色质重塑:基因表达的复制和重组等过程中, 染色质的包装状态,核小体中的组蛋白以及对应的 DNA分子会发生改变的分子机理。
核小体(2)
1. 核心组蛋白:8个组蛋白的复合物; 2. 146bp的核心DNA; 3. 平均缠绕1.65圈。
核心组蛋白
A. 核心组蛋白:H2A, H2B, H3 & H4 B. 组蛋白的结构;C. 组蛋白二聚体的结构
核心组蛋白(2)
二聚体:H3 & H4, H2A & H2B
第四章
染色质重塑
• 染色质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是 一个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 染色质重塑是由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介导的 一系列以染色质上核小体变化为基本特征 的生物学过程。
• 组蛋白尾巴的化学修饰(乙酰化、甲基化 及磷酸化等)可以改变染色质结构,从而 影响邻近基因的活性。
一、核小体的定位
1. 由核心组蛋白和146bp的核心DNA组成; 2. 由8-114bp的连接DNA以及H1组成连接结 构; 3. 核小体的定位影响染色质的功能
核小体的分布
A:有丝分裂间期的染色体纤维:30nm B:DNA链拉伸后核小体的分布
核小体
1. 链上的珠子+连接 DNA:
~200bp
2. 核心组蛋白;
AC AC AC
疏松开放
HMT MBD
AC
HDAC
M
HDAC
致密封闭
Pol II 转录
AC
M MBD 甲基化酶
HDAC
AC
HMT HM MBD
甲基化酶 M MBD
M
HMT
HDAC
AC
染色质:阴阳理论
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在果蝇和人中的散布
K9 of H3 (H3K9me)
表达沉默的染色体上的同源异型基因
常染色质vs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vs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vs异染色质
同源异型基因的调控
内容纲要
一、核小体的定位
二、染色质重塑的假设步骤 三、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种类与功能 四、染色质重塑的几种模式 五、细胞周期中的染色质重塑
核心组蛋白(3)
四聚体vs. 八聚体
核小体
DNA序列缠绕在核心组蛋白的八聚体上
核小体
核小体呈致密或疏松状态,形成30nm的染色 体纤维
组蛋白H1
确定核小体的边界
核小体分布的无规则性
1. 8~114bp的连接序列; 2. 序列特异性的DNA结合蛋白质结合裸露的DNA序 列。
Naked & nucleosomal DNA
染色质修饰与重塑(共价修饰型与ATP依赖型)
• 重塑因子调节基因表达机制的假设有两种:
机制1:一个转录因子独立地与核小体DNA 结合 (DNA可以是核小体或核小体之间的), 然后, 这 个转录因子再结合一个重塑因子, 导致附近核小 体结构发生稳定性的变化, 又导致其他转录因子 的结合, 这是一个串联反应的过程; (重建) 机制2:由重塑因子首先独立地与核小体结合, 不改变其结构, 但使其松动并发生滑动, 这将导 致转录因子的结合, 从而使新形成的无核小体的 区域稳定。 (滑动)
DNase Footprinting
1. 当有转录因子与 DNA结合之后,可观 察到不能被切割的部 分 2. 核小体:影响转录 因子的结合
依 赖 的 染 色 质 重 构 机 制
ATP
(A)结合
重塑 复合物
(B)松链
+ ATP
(C)重塑
八聚体转移
八聚体滑动
二、染色质重塑的假设
1. 两类酶调控染色质重塑的过程:组蛋白修饰因 子(histone modifiers) 以及ATP依赖的染色质 重塑因子(chromatin remodelers) 2.组蛋白修饰因子并不改变核小体的位置,而是 在DNA上作标记,以招募其他的活性成分(组蛋 白密码) 3.染色质重塑因子:水解ATP释放能量,从而改 变染色质的结构 4.染色质重塑因子复合物
染色质重塑因子与核小体的相互作用
染色质重塑因子
核小体
活性染色质的产生
其他模型
交配型转换/ 蔗糖不发酵复合物
染色质重塑 --异染色质形成
AC: deactyltransferase,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MBD: histone actyl group, 乙酰基 HDAC:methyl-C binding protein,甲基C结合蛋白 HMT: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组蛋白甲基化酶
DNA组装到核小体 上能够抑制识别特 异性序列的转录因 子的结合 DNase I切割:平 均间隔~10bp
Transcription factor footprint
DNase I
DNase I与DNA双螺旋 的小沟结合,并切断磷 脂键; 固定于平整表面的DNA: 10.5bp/圈 核小体上的DNA: 10bp/ 圈
基因表达
1. 病毒:时间依赖性调节和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
2. 细菌:组成性表达+负反馈调控; 3. 真核生物:以核小体为基本单位的染色质,以激 活和沉默为基本方式调控基因的表达。 4. 染色质重塑:基因表达的复制和重组等过程中, 染色质的包装状态,核小体中的组蛋白以及对应的 DNA分子会发生改变的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