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一次模拟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一次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2.下面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其中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C.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3.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叫“光武中兴”,他是
A.刘邦B.曹操C.光武帝刘秀D.汉武帝
4.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5.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
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残酷的刑罚D.可怕的殉葬
6.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

下列活动,我们从中感受不到历史演进脉搏的是( )
A.阅读《史记》B.到博物馆参观
C.采访老红军战士D.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7.《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这一史实说明刘邦( )
A.善用人才B.刚愎自用C.收揽民心D.武力治国
8.秦统一六国后,福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建制,属闽中郡,其郡守产生的方式是A.世袭继承B.地方推荐C.皇帝任命D.考试选拔
9.“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这次“真正的统一”是()
A.禹建立夏朝B.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C.汉武帝大一统
D.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10.《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长达3000多年的史事。

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诸侯争霸
②文景之治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⑤三国鼎立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⑤
1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指南针传入欧洲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12.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13.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14.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这种现象造成了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5.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A.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B.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16.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又薄又软的纸,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

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这充分表明()
①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②经济、实惠、轻便是我国古代造纸所追求的目标③造纸的目的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④考古发现的纸是宦官蔡伦所造
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②③④
17.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
A.使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B.导致农民纷纷弃农经商
C.导致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削弱了D.是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之一
18.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提倡节俭B.平抑物价C.休养生息D.依法治国
19.在古代,农民起义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东汉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C.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20.“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B.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D.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21.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宦官又盛”。

这则材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
A.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2.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B.民族矛盾尖锐
C.秦统治者的暴政D.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
23.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A.西域都护B.刺史C.伊犁将军D.澎湖巡检司24.下面时间轴示意图,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史记》这部史学名著中能查阅到
A.A
B.B
C.C
D.D
25.《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武将权力膨胀B.地主势力增强C.外戚专权D.宦官专权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B。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故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不符合史实,A符合题意;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符合史实,排除C;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故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和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符合史实,排除BD。

故选A。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文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

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本题应选C。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所给“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等信息,可知这些工程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征发沉重的徭役,所以B符合题意;沉重的赋税说明人民受到的剥削严重,题干未体现,所以A不符合题意;残酷的刑罚说明秦朝刑罚的严苛,题干未体现,所以C不符合题意;秦代的殉葬已经不像奴隶制社会时期一样非常盛行,题干未体现,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比如读文字史料、看实物史料等,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并不能获得历史知识,故D符合题意;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

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

阅读《史记》、到博物馆参观、采访老红军战士都可以获得历史知识,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故C 符合题意;善用人才、刚愎自用、武力治国与题干无关,故AB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朝建立后,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守由皇帝直接指派,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

世袭继承是奴隶社会的官制,地方推荐是汉代的察举制,考试选拔是科举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2000多年的史事。

因此,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诸侯争霸②文景之治③巨鹿之战,故正确答案为C。

④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⑤三国鼎立发生在三国时期,都在《史记》记述的范围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或⑤的选项,故选C。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①指南针传入欧洲是在南宋时期,②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③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在隋唐时期,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因此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④①。

故选D。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领导人是陈胜吴广;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故C符合题意;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D
解析:D
【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

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李白称赞的是秦始皇。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是秦始皇加强对秦朝统治的措施,不合题意,排除;故选择B。

【点睛】
理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解题的关键,说的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

16.A
解析: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可以判断反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的发明便利了世界文明的传播,由东汉便宜的纸原料取代西汉昂贵的纸原料,反映经济、实惠、轻便是我国古代造纸所追求的目标,选项①②符合题意;而选项③④不符合史实,因为纸的目的是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宦官蔡伦造纸是历史记载的;因此只有选项①
②符合题意,故选A。

1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朝初期货币可以私铸,政府对经济掌控的能力影响下降,不利于中央集权。

汉武帝禁止民间铸钱和地方郡国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掌控,最终加强中央集权,实现经济大一统,故排除C,D符合题意;汉武帝的措施就是要改变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局面,排除A;汉武帝的措施实际是压制商业的发展,起到稳定农业和安定人心的效果,排除B。

故选D。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文帝、景帝有关,B项与汉武帝有关,D项与法家韩非有关。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东汉黄巾起义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起义之前张角通过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民众,经过多年的准备,发动了黄巾起义,B正确;ACD是两者的相同点,排除。

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兴盛于唐朝、明朝,与商朝没有关系。

因此C朝代篇设计不恰当,C符合题意;ABD项设计恰当,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宦官又盛”。

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政治统治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B符合题意;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A不符合题意;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C不符合题意;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

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C符合题意;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与民族矛盾无关,B不符合题意;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标★号的区域,为西汉时期的西域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A符合题意;刺史,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官职,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B不符合题意;清朝时期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C不符合题意;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

D 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可知,此内容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年幼,太后依靠娘家人,导致外戚
专权,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武将权力膨胀、地主势力增强、宦官专权,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