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7高二下·回民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朴素之美
陈望衡
大力推选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察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
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
二是恬淡观。
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
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
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
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
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
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
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
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
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
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1)下列有关“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二者尽管有相似之处,但实质不同,前者将“生态”视为“朴素美”的灵魂。
B .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奉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远离高耗能的、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C .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我们遵守生态公正的原则,这种公正是指否定人的主宰地位,尊重其他动植物生存的权利及价值。
D .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的朴素观最早由老子提出,继而得到了诸子百家的肯定响应和丰富完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审美观。
B . 在老子看来,“朴”指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素”是事物的极致,“见素抱朴”体现了道家的审美追求。
C . 朴素观是道家在自家学说的基础上,借鉴并吸取儒家、墨家等学派观念的精华内容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D . 中国农业社会循导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包含本色观、恬淡观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可以改变资源被浪费、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彻底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B . 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C . 在中国传统美学之中,朴素备受推崇,被视为美的根源,“崇尚朴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元素。
D . 当前我们倡导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工业社会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低碳绿色生活的必然选择。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6题;共72分)
2. (15分) (2017高一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
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遂罢。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固曰:“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
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天下之心皆归汤、武
B . ①竞周容以为度②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C . ①乃假固利兵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 . ①孝景时为博士②三岁为妇,靡有朝矣
(2)
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秋以为期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③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④若属皆且为所虏⑤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⑥下圈刺豕,正中其心
⑦谣诼谓余以善淫⑧不吾知其亦已兮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A . ①⑨\②\③⑦\④⑧\⑤\⑥
B . ①⑨\②\③④⑦⑧\⑤\⑥
C . 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
D . ①⑧\②⑨\③⑥\④\⑤\⑦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B .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C .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D .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4)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 . 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 . 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 . 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辕固生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不同意黄生提出的汤、武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汤、武是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所以是秉承天命而得到天下。
B . 辕固生善于辩论。
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驳黄生,得到了景帝的赞同,景帝调停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蠢。
C . 辕固生敢于直言。
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老子》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触怒了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后经景帝暗中帮助才摆脱困境。
D . 辕固生治学求真务实。
他教导公孙弘,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②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3. (11分) (2015高二上·武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永初中,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因定汉家礼仪,上言请衡参论其事,会并卒,而衡常叹息,欲终成之。
及为侍中,上疏请得专事东观,收捡遗文,毕力补缀。
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
又以为王莽本传但应载篡事而已,至于编年月,纪灾祥,宜为元后本纪。
又更始居位人无异望光武初为其将然后即真宜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书数上竟不听及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又更始居位/人无异/望光武初为其将/然后即真/宜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书数上/竟不听/及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
B . 又更始居位/人无异望/光武初为其将/然后即真/宜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书数上/竟不听/及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
C . 又更始居位/人无异望/光武初为/其将然后即真/宜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书数/上竟不听/及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
D . 又更始居位/人无异望/光武初为其将/然后即真/宜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书数上/竟不听/及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游于三辅”意为在三辅一带游学。
“游”与“观太学”的“观”意思一样。
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B . “举孝廉不行”意为张衡被举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
汉朝由各地学校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C . “阳嘉元年”中的“阳嘉”,是汉顺帝的年号,文中的“永和”“永初”也是汉代帝王的年号,用以纪年。
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见的纪年方法。
D . “上书乞骸骨”意思是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
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衡为人谦虚,洁身自守,辞谢了多次征召,“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强调了他的不慕利禄,无意仕途。
B . 传记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规模、形体、文饰以及制作过程的精细、测定时的效验,做了井然有序的说明介绍。
C . 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
当张衡狠狠打击了河间王的恶势力后,他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极明智的决策。
D . 最后一段是补叙的内容,其中说到张衡分条上奏指出司马迁、班固所写的有十几件事与典籍不相符。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②上言请衡参论其事,会并卒,而衡常叹息,欲终成之。
4. (11分)(2017·铁岭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
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 .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 .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 . 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 .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 .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②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5. (15分) (2016高一上·江阴期中)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思王逢原(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1)
首联写景有哪些作用?
(2)
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3)
诗中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作简要概括。
6. (8分) (2019高一下·揭阳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陆游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注释】陆游在1170年游历庐山,住留东林寺、宦游8年后,1178年宋孝宗召他东归,途经九江庐山麓,再次住宿东林寺、野碓(duì):此处指田野间用水力舂米的水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诗歌首联叙事,对于一个“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一个云梦泽哪里会芥蒂在胸中。
B . 颔联写诗人留宿东林寺,想邀明月一起来听寺里的钟声,表现了对幽静的东林寺的喜爱。
C . 颈联中“远客”是诗人自谓,他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而且老憎还记得背日相逢的情景。
D . “谁惊觉”的“谁”字不仅指人,也包括各种声音。
意思是,究竟是谁把我从熟睡中惊起的呢?
E . “野碓无人夜自舂”化用唐代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句法,但陆诗写静,而韦诗写动。
(2)本诗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7. (12分) (2019高一上·金华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4)鱼翔浅底,________。
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 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
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1分)
8.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林书豪,一个黄皮肤的亚裔小子,凭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坐冷板凳的命运,在NBA的球场上,率领困境中的纽约尼克斯队创造了七连胜的杰出战绩,真可谓是银样镴枪头。
B . 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
C .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D . 地上铺着南非奶牛皮,墙上挂着当地人用的竹匾和渔篓,房间里随处可见以非洲草原动物为题材的手工织物……这些都让人唏嘘不已,原来环保和奢侈,是不可以兼得的。
9.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B .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C . 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D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2分) (2017高二上·长春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各级政府应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级媒体,征求广泛公众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B . 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
C . 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D .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11. (2分)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____________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A . ⑤①②④③
B . ②⑤①④③
C . ②③⑤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