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3年高二上册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题免费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可以看出:
A. 《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 《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不为尊”、“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B项。

A项错在“民主平等”,C项错在“浪漫主义”,D项错在“大一统”,皆排除。

选择题
A. “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 “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 “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
D. “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晋人尚韵”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体现出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人尚法”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人尚意”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是“重文轻武”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元明尚态”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是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以第八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第十六次党的代表达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组是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的党的八大主要内容为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大主要是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主要是确立三个代表为党的主导思想;故选择B。

选择题
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

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

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

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

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
A. 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B. 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 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D. 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

”、“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 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分别体现了道家、佛教和儒家思想,故体现了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的思想,故选B。

选择题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

”与上述材料思想一致的是
A.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B.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的通过政治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内涵一致,而选项中“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主张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体现,故选B;“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指的是推翻满清统治,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故排除A;“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均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体现,故排除CD。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西汉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

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

”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
D. 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而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
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说明当时读书人是被社会认同地位较高的,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地位显著提高,故选D;材料主要不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故排除A;虽然西汉政府确实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题干中并没与反映,题干反映的一种重视儒学的意识和观念,故排除B;西汉文化教育普及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C。

选择题
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

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
B. 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
C.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D.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D
【解析】王阳明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能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故A项错误;两者的思想均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故B项错误;黄宗羲继承了王阳明破除权威的精神,故C项错误;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表明圣人与凡人无异,破除了权威崇拜,黄宗羲在此基础上提出君臣平等,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

选择题
董仲舒曾说:“仁之美者在于天,仁也。

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表明董仲舒
A. 强调“天”是至善道德的化身
B. 认为三纲五常完全来自天意
C. 充分论证了封建皇权的永恒性
D. 认为君民关系等同于天地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哺育万物,表现了天的仁德之性,故强调“天”是至善道德的化身,A项正确。

“三纲五常”来源于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思想和仁义道德的说教,董仲舒为论证其合理性和永衡性,用“天人感应”给“三纲五常”披上了神学外衣,排除B。

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充分论证了封建皇权的永恒性,与材料不符,排除C。

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

选择题
1922年10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

据此可见,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
A. 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
B. 成功的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
C. 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D. 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1922年陈独秀批判胡适等人对美国宪法的崇拜,说明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放弃了新文化运动追求的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他转化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思想,并与资产阶级思想路线作斗争,故C 项正确。

材料强调陈独秀批判胡适等人对美国宪法的崇拜,而不是反映其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故A项错误。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陈独秀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而是强调陈独秀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故D项错误。

选择题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

……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

”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1438年”“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等信息可知,当时人们摆脱教会束缚,主张以人自身为中心,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形主要是当时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性解放和追求现世幸福所致,故选D;智者运动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

选择题
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说明了
A.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法国启蒙思想
B. 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 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 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作用,启蒙思想家目的构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本国宗教迫害的武器和建立理性哲学基础的依据,故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借鉴学习的内容,而不是“蕴含”,排除。

启蒙思想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丰富和发展人文主义的内涵,而不是“宣扬人文主义”,排除B。

材料强调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而不是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排除C。

选择题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
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两人对自由平等看法、观点完全相反
B. 两人尽管阶级属性不同,但观点一致
C. 两人都主张自由平等,但获得的方式不同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卢梭主张“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说明两人都主张自由平等,但实现自由平等的方式不同。

故答案为C项。

两人都认为应当争取自由平等,排除A项;两人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排除B项;康德没有蔑视公民权利,排除D项。

选择题
小说《无法称呼的人》的内容简介为:在小说中,时间、空间都消失了,只听到一挣扎的声音执着地自我表达,探寻有关它本身存在问题的答案。

它以如下文字作为结束语:“你必须讲下去。

我不能讲下去。

我愿意讲下去。

”其作者是
A. 高尔基
B. 歌德
C. 狄更斯
D. 贝克特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在小说中,时间、空间都消失了,只听到一挣扎的声音执着地自我表达,探寻有关它本身存在问题的答案”结合所学可知这部小说符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选项D属于该流派,为正确选项;高尔基是社会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其作品不属于后现代主义,排除选项A;歌德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选项B排除;狄更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选项C排除。

选择题
为达尔文发表不朽名著《物种起源》创造条件的是
A.代议制的确立、启蒙运动的开展、蒸汽时代的到来
B.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自然科学进步、电气时代的到来
D.经典力学体系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时间是1859年,此时主要背景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自然科学进步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C正确;蒸汽时代的到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A错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1848年,不是《物种起源》背景,B错误;经典力学体系确立是17世纪,D错误。

选择题
斯达尔夫人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法则,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

以下哪一作品体现了她的文
学艺术思想?( )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斯托夫人是美国著名的文学家,她的代表作品是《汤姆叔叔的小屋》,根据她的作品,我们可知她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四个选项中只有A选项才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B、C、D选项分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和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选择题
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

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

而“希律派”则相反,指对外来文明持接纳态度。

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希律派”的是()
A. “春秋理百物,辨品类,别嫌微,修本末者也。

……今四者俱为变礼也同,而其所发
亦不同,或发于男,或发于女,其辞不可同也。


B. 窦娥唱道:“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
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栾月色挂妆楼。


C.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
毫人欲之私也。


D. 《儒林外史》:“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来源于《春秋繁露》,是评
价人性的标准,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B项属于元曲的内容,反映自己身世凄凉、年轻守寡而愁苦伤痛,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C项是指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民众觉悟的提高,这是朱熹理学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佛教思想,其中佛教是外来文化,故C项正确。

D项是《儒林外史》,批判封建礼教,与设问不符,排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
请回答:
(1)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公平,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并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分析材料二反映出商鞅治国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辩证的评价其作用?
【答案】(1)体现:废除贵族血缘世袭特权和世卿世禄制,改行军功
爵制。

方式:以法治国的法律手段。

(2)出发:加强秦国君主的封建专制统治。

评价:推动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转型,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和奠定统一中原的国力基础,但严刑峻法的法家暴政也激化社会阶级矛盾。

【解析】
(1)体现:根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可知,商鞅变法通过废除贵族血缘世袭特权和世卿世禄制、改行军功爵制,以此追求和践行社会公平。

方式:根据所学可知,商鞅通过以法治国的法律手段来保障其思想的实现。

(2)出发:根据材料“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可知,商鞅治国的出发点是加强秦国君主的封建专制统治。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认识到其对推动社会转型和秦国统一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严刑峻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