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笔出彩演练5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笔出彩演练(五)
[基础达标]
1.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始发叙述”写一段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人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店员用破布帮他将瓷器缠了起来,把它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并在大纸箱的空隙里塞满了废纸。

这个人觉得这些废纸破布没有用,是个累赘,就将它们拿出来扔掉了。

结果,他在路上不慎将箱子掉在地上,瓷器摔碎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瓷器,典雅珍贵,有其收藏价值;破布、废纸,看似卑微无用,却可以为瓷器保驾护航,也有其价值。

事物、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应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2.阅读下面两篇优秀作文的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
无限的事物。

”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着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

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有讲述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

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爱?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梵高的火焰色向日葵,乃至牛顿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饱含着创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片段二: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素得令人动容。

在他的梦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水稻和高粱一般高,颗粒如花生米一般大……这是多么简单明快而又朴素的愿望啊,美好却有点儿遥远。

而就是这朴素的愿望,这宁静致远的心境,使他勤恳工作,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这两个片段都运用了袁隆平老人的材料,但由于两人的观点不同,两位作者运用这一材料时的角度和转述的侧重点亦有不同,请简述有哪些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众所周知,袁隆平老人的最大愿望和梦想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中国或世界的温饱问题,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动力。

这一点正好与片段一作者的观点相契合,虽然作者仅用“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一句话来转述材料,却也是紧紧围绕文章的主题,内容充实,论证有力.
片段二的作者独具匠心,从“宁静、淡泊让人成功"的角度行文,作者对袁隆平的愿望、其愿望背后体现出的真诚朴素以及其成功的原因——宁静致远,作了充分的叙述,把这一与众不同的思维角度充分地展示给大家的同时,也做到了紧紧地围绕自己的观点行文。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

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


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

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树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胡杨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

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并运用概括法写一段文字,体现材料和议论的有效连接。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的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题意为“过度的关心是一种错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国家对企业的过度优惠,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可从“做事要合乎规律”,“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等角度立意。

概述的角度和侧重点应紧紧地围绕着文章的观点行文,有明确的指向性。

答案:(示例一)(观点)培育人才必须讲究科学方法。

(材料的运用)同样是在沙漠里种胡杨树,沙尘暴后,年轻人种的树几乎全被风刮倒了,而老人种的树却无大碍。

同样的树,为何抗风沙能力差别这么大?显然是因为两人种树的方法不同,年轻人过多关心树木,而老人则要树苗自己去找泉源,树木的根也因此扎得很深。

可见过多的关心反而是一种祸害,科学的管理才能让树木茁壮成长。

掩卷沉思,育人亦如种树:培育人才必须讲究科学方法。

(示例二)(观点)要经历风雨,方能见彩虹.(材料的运用)老人种的树,狂风吹不倒,而年轻人种的树,却几乎都倒下了。

这是因为老人等树苗成活后任其生长,很少管理,让树磨炼出稳固扎根于深地的本领,而年轻人种的树却恰好相反。

树木这般,人亦如此.因此,我们只有经历更多的磨炼,才能成为人群中的强者。

(示例三)(观点)挫折铸造成功.(材料的运用)在这个全球化、
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是我们要像沙漠中不被浇水施肥的胡杨树一样,勇于克服挫折,屹立于沙尘暴中,可见,挫折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挫折能铸造我们的成功。

(示例四)(观点)让自己在磨砺中变“锋利”。

(材料的运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

一老一少在沙漠中种胡杨树,年轻人常浇水的树却被沙尘暴吹倒了,老人不理睬的树却安然无恙。

就因为不浇水,树不得不把根扎到地底下的泉源去,这样才有稳固的根基,我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多一点磨砺,会为自己铸造精彩的人生。

4.借助“连接句”可使材料与观点对接.请将《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用这种办法完成有机转化,并亮出自己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大军驻扎在高山上。

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王平的理由让在场的将士非常信服。

但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最终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助其平定南方边境.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方法点拨:评述材料—分析原因—得出观点)
5.如果稍稍对某些词句加以调整,情感、语势就更加凸现出来了,倘若再综合运用其他强化渲染的手法,那么材料表情达意的效果会更好.读下面鲁迅的文字,分析他是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手法渲染“寂静和空虚"的。

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

……
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窝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

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是强化渲染的大家.他是这样强化渲染“寂静和空虚”的:五个“这样的”写尽环境的单调、憋闷,而“破窗”“半枯”“老”“败壁”“板床",则写尽环境的破败、死沉。

其强化渲染子君到来时的环境也别具特色,尽管也是寂静的,但寂静中却凸现许多生气。

“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写出悦耳的声音,“带着笑窝"写出宜人的欢愉,“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写
出子君的素朴、洁净,“新叶”“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写出春的复苏,春的明艳.前后对比,反差极大!让人过目不忘.
[能力提升]
6.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制作一把精美的小提琴,木料的选择是关键。

匠人们在选择木料时,非常在意树木年轮的多少。

在他们看来,每棵历经岁月洗礼的大树中都藏着一个精灵,而这个精灵正是一把提琴的灵魂.
选准木料之后,木料要在阳光下风干两年,使其含水率低于10%.
风干的木料被切割成木板之后,放入一个黝黑、终年不见阳光的房间,好像大师的闭关修炼,根除杂念,凝聚精魄.这段静默岁月要持续四到五年.
这样的修炼,极易让人联想到世人眼中的“大器”。

要求:(1)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读懂材料,挖掘材料背后隐藏的意义.阅读材料时,抓住材料的不同侧面,可以有不同的立意.制作小提琴,首先要选材,而并非所有木材都适合做小提琴,据此,可以抓住选材问题,联系任人唯亲、用人不当等社会现象展开议论;
匠人们选择木料非常在意树木年轮的多少,会选择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大树,据此,可以联想到成大器者要经过长期积淀,不可一蹴而就;砍伐下来的木材要在阳光下风干两年,切割成木板以后要在黑暗里“修炼”四到五年,这样方能制作小提琴,据此,可以立意为成大器者要经受不断的磨炼,忍受漫长的寂寞和孤单;等等。

[参考例文]
及时当磨砺,振翅始高飞
风雨过后方能见彩虹,苦寒之后才能嗅到梅香,成功只在挫折中收获。

鲤鱼飞跃才能跳出龙门,雄鹰展翅才能翱翔天际,辉煌只在逆境中铸成。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所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温室里的花朵永远没有天山雪莲的高雅之美,没有高崖百合的孤傲之美。

回望历史,你是否看见司马迁书桌上倚叠如山的竹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部巨著《史记》,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熟知他的名字.他曾生活安乐,可在经受宫刑后,毅然发愤图强,笔耕不辍,于是《史记》在历史风雨中永存。

透过沧桑的古战场,你是否看见孙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战
役的成功?一部传世《兵法》,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是有志青年,可在经受酷刑后,毅然拾起自信,不畏暴敌,于是他的神话永远为人称道。

穿过香园小径,你是否看见那消瘦的伊人,独自守着窗儿,涕泪涟涟,愁绪满怀?每当捧起宋词,就会想起她的名字——李清照。

在饱经家仇国恨之后,她变得愈加坚强,晚年的创作更令无数文人墨客惊讶歆羡。

历史的风雨造就了真正的美好,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你一定记得那美丽动人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她在丈夫辞世后毅然坚定对科学的信念,坚持走在科学之路上,最终成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巨人.
你一定记得那疾病缠身的史蒂芬·霍金,恶疾使他越挫越强,最终成为科学界令人敬仰的人物。

你也一定记得曾经穷困潦倒的凡·高,他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高声歌唱,最终登上了美术史上的高峰。

而现在,我们依旧记得千手观音中聋哑姑娘绝美的舞姿,我们依然为洪战辉的风雨人生历程而感动,我们依然被女排姑娘愈挫愈勇的精神折服。

温室中花香难吐,如果要实现心愿,必须披荆斩棘;安乐窝里
的鹰难展翅,如果要翱翔蓝天,必须脱胎换骨。

任何人如果要走向成功的彼岸,必须走出安乐,勇敢地迎接风雨、雷电,在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上一路高唱凯歌。

及时当磨砺,振翅始高飞,千古于今,永应牢记。

[点评] 本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内容翔实丰富,材料充实有序.由古至今,从中到外,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及时当磨砺,振翅始高飞。

另外,作者对文章中的众多材料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罗列和堆积,而是充满感情地进行描述,融入了其对历史和现实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的高度赞美之情,感染力强。

全文结构浑然一体,过渡自然,首尾遥相呼应,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充满气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