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科幻小说界定之比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观点在西方国家科幻创作界已被认为是定论之一, 取得如此共识在作家们看来是创作理念的成熟,这也是此领 域中西方重要分歧之一。中国科幻小说其实也是关于宇宙、 人、未来与发展的象征主义作品,但是在“科幻”(SCIENCE
兀衄oN)究竟应该作为一种内容,一种形式,还是二者的统
一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以至提出“科学幻想”究竟译为SCI. ENCE FANTASY还是SCIENCE FICI'ION这样的问题。我们注 意到自20世纪初西方科幻传人中国以来迄今上述问题仍未 得到全部解决,每个时期由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主宰创 作。鲁迅在《月界旅行·辩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赏西方的科学 技术,希望向国人广泛传播的态度。由于过分惧怕科学读物 的读本在中国读者中无法获得接受,鲁迅希望科幻小说这种 载体,能以糖衣炮弹的方式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达给国 民。“普及科学知识”于是成了将近80年漫长岁月中中国科 幻小说存在的中心价值。“利用科幻小说进行科学普及”观 念的泛滥,还受到大量引进苏联科幻小说理论的影响,并被 中国政治活动生活中一些不可理喻的因素所强化,这样,文 字成为一种单纯负载的工具,科幻文学强调的是“科普功 能”。1974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我对科幻文艺的 看法》,这个短文结束了“功利主义”时期,开创了第二时代。 它要求科幻小说找到比科学普及更加根本的价值观念。童 疑惑地认为,这种新的进展可能是去“普及科学的人生观”, 一些后继科幻小说应该是一种植根予现代、植根于当前生活 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应当紧密结合“中国当代的社会 现实”。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作家逐渐从科学普及的中心 视点走出来。于是,科学成为无关紧要的,全面地面对现实、 关注当前逐渐成为科幻文学的主要运作方向。
有一段时期,通俗科幻与阿尔道斯·赫胥黎和奥拉弗·斯 坦普勒登写的严肃科幻分庭抗礼,其中,前一类属的代表人 物菲利蒲·R·狄可继承了科幻狂人的衣钵。他的作品有《高 高城堡中的人》、《火星人的时间流失》、《警察说:撒下我的 泪》,而《黑夜扫描设备》可称科幻小说中最离奇最有娱乐性 的作品。科幻小说家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小说《异地上的异 客》(1961)曾风靡一时,多年来一直获得青年学生的青睐。 之后,是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1965)和其他系列。另一 部成功之作是托尔克思所写的《环之主》,这部小说创造了许 多意境,对唤起星球探险的渴望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影响 20世纪科幻创作最大的是与凡尔纳并称“科幻之父”的艾萨 克·阿西莫夫,阿西莫夫著述颇丰,人称“快手”,以《钢窟》 (1954)、《赤裸的太阳》(1957)、《黎明世界的机器人》(1983)和 《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等多部机器人科幻侦探小说否定了J· 坎贝尔关于科幻侦探小说因包含无限的可能性故对读者智 力的考验不公平,因而不可为的观点。另外弗雷德里克波尔 的《观望时代》和J·布郎纳所作的《骑浪者》、依·凡塞特著《星 孩》也是影响全世界的科幻名著。
于思想性和艺术性。进入九十奄玳以后,在经历了商品大潮
的冲击,经历了知识文化的第二次贬值之后,中国的科幻小 说创作重新复苏,进入第三时期,以吴岩的《中国轨道》、韩松 的《宇宙墓碑》、星河的《决斗在网络》和王晋康的《生命之歌》 为代表作。如果说第二时期的科幻创作在深刻到涉足社会 生活禁地、反思人生意义上获得了本质上的突破的话,在这 一时期的生存危机也逐渐进入作家的思考范畴,作品强调艺 术性和科学细节,在社会深度上给人丰富的感受。在这个时 期孕育了无限可能性,是前两个时期经验的充分总结,在对 其继承发扬之后,融人了浓重的个人化色彩。
中国科幻小说的风格却在于,它们继承了几千年丰厚文 化积淀,融化其中有益的成分,借鉴意识形态的风格,独树一 帜,迎接他国科幻的挑战。唐传奇中“观棋烂柯”这样时空转 换的故事模式对当代科幻小说的写作起了决定性作用。应 钟作品《宋朝遗事》,即以岳飞时代为背景,融合未来世界研 究成功的“强防腐丸”,构出岳飞去世后历史上的一段谜,这 种“历史科幻”以历史小说的谜样背景及情节,透过科幻的探 讨,赋予新的启发。另一作品《龙的传人》大胆地化轩辕氏、 神农氏、伏羲氏为宇航员,在远古时代来到黄河流域,萌发黄 河文明。以探讨中国人的过去或未来为主题,把神话小说的 “神性”予以人性化,重新以高科技观点来解释神话,或可作 为“神话科幻”。以上两种科幻形式同另一类“武侠科幻”占 据中国科幻小说绝大多数,同时也是最为成功的类型。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科幻小说不是主流,在中国不是,在 西方同样不是。在中国,文化精英中具有科学技术倾向的知 识分子上千年来从来也没有成为过主流。在一个没有科学 思维传统、习惯于道德思维的文化里,以科学和探索为中心 的文学作品,怎么可能成为主流的一员?但尽管都被排斥在 主流文化之外,国外有专为青少年写的“少儿科幻小说”,更 多的是成人科幻小说。在美国从8岁的娃娃到80多岁的老 翁,从家庭妇女到教授和科学家,都有不少科幻迷。中国的 科幻文学常常被认为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是向少 儿传输科学观念,而并非是成人文化的一部分。
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代表了中国风格。在情节安排上, 王晋康充分运用了《孙子兵法》,如声东击西、笑里藏刀、调虎 离山、欲擒故纵、浑水摸鱼、金蝉脱壳、上屋抽梯、反问计、美 人计等,许多作品留下闪光的兴奋点。王晋康的语言冷峻准 确,一方面是严肃的科学定律,一方面是神奇的现实;一方面 是高智力的思考,一方面是高热度的情爱。《天火》沉郁苍 凉,《美容陷阱》调侃辛辣,《魔鬼梦幻》中意识的双向流动,表 明王晋康的作品富于变化、跨度大,显得比较成熟。尤其在 近期作品《生死平衡》中,他更大胆地灌注了王佑三的平衡医 学观,他认为不存在无病原体世界,应该借鉴原始人的生存 观,借人类百炼成钢的免疫系统和群体优势同病原体抗争, 这种传统的平衡医学观关注整体,力图使身体处于平衡免疫 状态。《七重幻境》观点出新,其想象力惊人。王晋康在创作 中主要着眼于思想趋势的正确,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他的 创作思路是他不会趋于媚俗,而带着一定程度的逻辑的真
然而,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科幻已准备迎接它的 第一个黄金时期。在这里,我们简单地梳理一下半个世纪以 来中国科幻发展的道路。第一时期1954年到1978年,比较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于止的 《失踪的哥哥》、迟叔昌的《割掉鼻子的大象》、肖建亨的《布克 的奇遇》等。这些作品标志着科普创作向科幻文学创作的转 型,它们区别于以往的有关天文学和未来生活的预测性文 章,不是为了借助某个故事为索引传达科学知识,作者群已 着力于情节的铺陈和人物的塑造,显然,科幻文学这一品种 独立科学普及读物而诞生。第二时期从1978年至1989年, 主要代表作品包括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魏雅华的 《温柔之乡的梦》、郑文光的《星星营》、叶永烈的《腐蚀》、金涛
现在让我们看看中国以外科幻界的历史与现状。世界 科幻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流派:一是英国和加拿大派,二是美 国派。科幻文学开始于1818年玛丽·沃尔斯通妮·克拉弗特 ·歌德温(即后来著名的雪莱夫人)发表的《弗兰肯斯坦》,书 中主要描述了一个叫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创造人造 生物的故事,他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终于创造了一个生物, 一个崭新的人类,因此维克多取代了上帝和母亲的功能,从 此以后这个长相丑陋的生物一直追踪着维克多,他对着维克 多大叫:“痛苦使我变得丑陋!”这个丑陋的生物比他的创造
幻创作者自身的努力,他们更希冀能唤起主流作家的兴趣与 注意。
在叙事机制上,西方科幻创作抓住科幻文本迷人之处, 它的魅力也许并非那些“已经得到的知识”,也不是一些业已 成形的“人生观念”或“人文信条”,它的哲学和美学功能远远 比这要多得多。所以,科幻文类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成了距离 与认知的互动。科幻小说要以距离的技巧表现认知和新意。 疏离就是让我们从现实中感到某种无法相信,使它区别于写 实或经验模拟文类,认知则力图使区别它与其他非写实文 类,因为科幻证明了其疏离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这样,科幻 文本支配的叙述时间和行动者媒介与主宰作者——及理想 读者——所属作者的常规截然不同;但就物质因果关系来 说,又并非认知上不可能。优秀的科幻作品在认知上具有高 度的反省现实的特色,它往往不是未来至上或科学至上,而 是批判性的。SHEIJEY和WELLS的灾难主义、凡尔纳的实 证主义、LEM的不可知论、LEGUIN的简化世界、s'rRAVAGBIS KYS的存在主义象征手法……所有这些都共同丰富了认知 的特色,使科幻小说中的距离与认知有创作性地结合起来。 文本呈现为科幻形式和哲学思考、侦探、爱情成分的多重合 一。
第16卷第8期 2002年8月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JoIIIlNAL OF CI-IENGDU COI.LEGE OF EDUCATION
文章编号:1008—9144(2002)08一O008—03
V0116.No.8 Aug.2002
·学人论坛·
中西科幻小说界定之比较
李雯
(四川大学中文系成都610064)
·9·
第8期 21)02年8月
李雯:中西科幻小说界定之比较
No.8 Aug.2(X)2
实,他的作品丝毫没有廉价的迎合读者口味的做法。其文笔 细腻圆润,亦真亦幻,浑然一体。
以往的理论总是认为。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题材 的小说”,其实,科学和科学幻想不必专门列为一个门类,这 就像以农业为题材的小说不必专列一类农业小说的道理一 样,科学幻想小说描述的,不是一种小说,而是一种创作方 法,就像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样,它是“利用 科学的创作方法写未来的作品。”
的《月光岛》、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和王晓达的《波》 等。第二时期科幻文学的创作是在社会化的大旗下,在郭沫 若的《科学的春天》感召下,向社会生活的整体化和深度上进 行的探索,为中国科幻的发展寻找新的方向。《珊瑚岛上的 死光》完全是围绕几个人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而《星星营》是 一篇反思小说,故事讲述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以反革命 野心家为后盾的造反派,如何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旧社会把 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严肃的主题,小说更加富
摘要科幻小说源自西方,然而幻想小说的萌芽应在中国。中国科幻作家比外国科幻作家更关注科幻文学与主流文 学的关系。在叙事机制上,西方科幻创作抓住科幻文本迷人之处,它的魅力并非那些“已经得到的知识”,也不是业已形成的 “人生观念”或“人文信条”,它的哲学和美学功能远远比这要多得多。中国科幻小说继承了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融化其中 有益的成分,借鉴意识形态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以往的理论认为,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题材的小说”,其实科幻小说描 述的不是一种小说,它是“利用科学的创作方法写未来的作品。”
这种差异造成如下事实,中国科幻作家比外国科幻作家 更关注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他们试图借助文学与科 学、社会科学等科际整合的契机,更加专注于文学意蕴的表 达,创作具有文学风味艺术价值的科幻作品,使之自然而然 成为主流文学作品。如郑明娜在批评幼狮科幻小说奖的得 奖作品《自行车上的人》所说的:“也许有人会认为它是属于 主流科幻的边缘科幻,但它的文学性高,能够返身主流文学, 比起当前主流科幻仅能身居主流文学的边缘而言,可以拓宽 科幻小说的创作领域,突现科幻小说的意义与地位。”而国内 学者吴定柏曾经在论文《美国科幻定义》中说:“为了是科幻 作家向主流文学靠拢,还是主流文学作家闯入科幻,科幻与 主流文学合流的现状是不容质疑的……科幻和主流文学合 流的前景必是美好的。”可见他们的最低要求是至少为科幻 文学找到它自己同其它主流文学的最佳契合点,不仅需要科
收稿B期:2002—04—20 作者简介:李 雯(1977一)女,四川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生。
· 87·
第8期 21302年8月
成都教育学窿孥报
No.8 Aug.2002
者维克多更长寿,最后他消失在北极的黑暗中。玛丽·雪莱 后来又写了一部可归为科幻的小说《最后的人类》。这以后 科幻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段空白。在这段空白之后,两位巨人 诞生了,一位是儒勒·凡尔纳,另一位是H·G·威尔斯,后者在 科幻领域提出了许多想法,如在1898年的《星球大战》中提 出外星人的侵略。
但是几千年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非主流、 非正统的科幻题材,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在 古代神话传说和奇技淫巧的记载中也曾出现嫦娥奔月、后羿 射日、女娲补天、牛郎织女、柳毅传书等神话传说和奇特的幻 想之火,可惜在所谓正统思想的扼杀下并未形成燎原之势, 中国自古以来科学发展缓慢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对 科学探索心的不足,对人类各种新发现、新理论和新技术虽 然谈不上拒绝或排斥,但至少可以说重视不够,缺乏钻研。
关键词中西科幻小说;界定;比较 中国图书分类号:124 1106.4文献标识码:A
科幻小说源自西方,然而幻想小说的萌芽应在中国。狭 义的科幻小说,指以科学为基础,担负科普宣传任务,科学意 识成分较多之小说。但若以广义观点,将所有奇幻、幻想、超 现实通统纳入,则战国时代《列子》中的“偃师造人”可以说是 描述机器人的科幻小说。《西游记》虽是志怪类幻想小说,然 而以广义科幻观点视之,也是极具中国风格的科幻作品的萌 芽。
兀衄oN)究竟应该作为一种内容,一种形式,还是二者的统
一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以至提出“科学幻想”究竟译为SCI. ENCE FANTASY还是SCIENCE FICI'ION这样的问题。我们注 意到自20世纪初西方科幻传人中国以来迄今上述问题仍未 得到全部解决,每个时期由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主宰创 作。鲁迅在《月界旅行·辩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赏西方的科学 技术,希望向国人广泛传播的态度。由于过分惧怕科学读物 的读本在中国读者中无法获得接受,鲁迅希望科幻小说这种 载体,能以糖衣炮弹的方式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达给国 民。“普及科学知识”于是成了将近80年漫长岁月中中国科 幻小说存在的中心价值。“利用科幻小说进行科学普及”观 念的泛滥,还受到大量引进苏联科幻小说理论的影响,并被 中国政治活动生活中一些不可理喻的因素所强化,这样,文 字成为一种单纯负载的工具,科幻文学强调的是“科普功 能”。1974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我对科幻文艺的 看法》,这个短文结束了“功利主义”时期,开创了第二时代。 它要求科幻小说找到比科学普及更加根本的价值观念。童 疑惑地认为,这种新的进展可能是去“普及科学的人生观”, 一些后继科幻小说应该是一种植根予现代、植根于当前生活 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应当紧密结合“中国当代的社会 现实”。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作家逐渐从科学普及的中心 视点走出来。于是,科学成为无关紧要的,全面地面对现实、 关注当前逐渐成为科幻文学的主要运作方向。
有一段时期,通俗科幻与阿尔道斯·赫胥黎和奥拉弗·斯 坦普勒登写的严肃科幻分庭抗礼,其中,前一类属的代表人 物菲利蒲·R·狄可继承了科幻狂人的衣钵。他的作品有《高 高城堡中的人》、《火星人的时间流失》、《警察说:撒下我的 泪》,而《黑夜扫描设备》可称科幻小说中最离奇最有娱乐性 的作品。科幻小说家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小说《异地上的异 客》(1961)曾风靡一时,多年来一直获得青年学生的青睐。 之后,是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1965)和其他系列。另一 部成功之作是托尔克思所写的《环之主》,这部小说创造了许 多意境,对唤起星球探险的渴望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影响 20世纪科幻创作最大的是与凡尔纳并称“科幻之父”的艾萨 克·阿西莫夫,阿西莫夫著述颇丰,人称“快手”,以《钢窟》 (1954)、《赤裸的太阳》(1957)、《黎明世界的机器人》(1983)和 《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等多部机器人科幻侦探小说否定了J· 坎贝尔关于科幻侦探小说因包含无限的可能性故对读者智 力的考验不公平,因而不可为的观点。另外弗雷德里克波尔 的《观望时代》和J·布郎纳所作的《骑浪者》、依·凡塞特著《星 孩》也是影响全世界的科幻名著。
于思想性和艺术性。进入九十奄玳以后,在经历了商品大潮
的冲击,经历了知识文化的第二次贬值之后,中国的科幻小 说创作重新复苏,进入第三时期,以吴岩的《中国轨道》、韩松 的《宇宙墓碑》、星河的《决斗在网络》和王晋康的《生命之歌》 为代表作。如果说第二时期的科幻创作在深刻到涉足社会 生活禁地、反思人生意义上获得了本质上的突破的话,在这 一时期的生存危机也逐渐进入作家的思考范畴,作品强调艺 术性和科学细节,在社会深度上给人丰富的感受。在这个时 期孕育了无限可能性,是前两个时期经验的充分总结,在对 其继承发扬之后,融人了浓重的个人化色彩。
中国科幻小说的风格却在于,它们继承了几千年丰厚文 化积淀,融化其中有益的成分,借鉴意识形态的风格,独树一 帜,迎接他国科幻的挑战。唐传奇中“观棋烂柯”这样时空转 换的故事模式对当代科幻小说的写作起了决定性作用。应 钟作品《宋朝遗事》,即以岳飞时代为背景,融合未来世界研 究成功的“强防腐丸”,构出岳飞去世后历史上的一段谜,这 种“历史科幻”以历史小说的谜样背景及情节,透过科幻的探 讨,赋予新的启发。另一作品《龙的传人》大胆地化轩辕氏、 神农氏、伏羲氏为宇航员,在远古时代来到黄河流域,萌发黄 河文明。以探讨中国人的过去或未来为主题,把神话小说的 “神性”予以人性化,重新以高科技观点来解释神话,或可作 为“神话科幻”。以上两种科幻形式同另一类“武侠科幻”占 据中国科幻小说绝大多数,同时也是最为成功的类型。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科幻小说不是主流,在中国不是,在 西方同样不是。在中国,文化精英中具有科学技术倾向的知 识分子上千年来从来也没有成为过主流。在一个没有科学 思维传统、习惯于道德思维的文化里,以科学和探索为中心 的文学作品,怎么可能成为主流的一员?但尽管都被排斥在 主流文化之外,国外有专为青少年写的“少儿科幻小说”,更 多的是成人科幻小说。在美国从8岁的娃娃到80多岁的老 翁,从家庭妇女到教授和科学家,都有不少科幻迷。中国的 科幻文学常常被认为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是向少 儿传输科学观念,而并非是成人文化的一部分。
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代表了中国风格。在情节安排上, 王晋康充分运用了《孙子兵法》,如声东击西、笑里藏刀、调虎 离山、欲擒故纵、浑水摸鱼、金蝉脱壳、上屋抽梯、反问计、美 人计等,许多作品留下闪光的兴奋点。王晋康的语言冷峻准 确,一方面是严肃的科学定律,一方面是神奇的现实;一方面 是高智力的思考,一方面是高热度的情爱。《天火》沉郁苍 凉,《美容陷阱》调侃辛辣,《魔鬼梦幻》中意识的双向流动,表 明王晋康的作品富于变化、跨度大,显得比较成熟。尤其在 近期作品《生死平衡》中,他更大胆地灌注了王佑三的平衡医 学观,他认为不存在无病原体世界,应该借鉴原始人的生存 观,借人类百炼成钢的免疫系统和群体优势同病原体抗争, 这种传统的平衡医学观关注整体,力图使身体处于平衡免疫 状态。《七重幻境》观点出新,其想象力惊人。王晋康在创作 中主要着眼于思想趋势的正确,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他的 创作思路是他不会趋于媚俗,而带着一定程度的逻辑的真
然而,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科幻已准备迎接它的 第一个黄金时期。在这里,我们简单地梳理一下半个世纪以 来中国科幻发展的道路。第一时期1954年到1978年,比较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于止的 《失踪的哥哥》、迟叔昌的《割掉鼻子的大象》、肖建亨的《布克 的奇遇》等。这些作品标志着科普创作向科幻文学创作的转 型,它们区别于以往的有关天文学和未来生活的预测性文 章,不是为了借助某个故事为索引传达科学知识,作者群已 着力于情节的铺陈和人物的塑造,显然,科幻文学这一品种 独立科学普及读物而诞生。第二时期从1978年至1989年, 主要代表作品包括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魏雅华的 《温柔之乡的梦》、郑文光的《星星营》、叶永烈的《腐蚀》、金涛
现在让我们看看中国以外科幻界的历史与现状。世界 科幻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流派:一是英国和加拿大派,二是美 国派。科幻文学开始于1818年玛丽·沃尔斯通妮·克拉弗特 ·歌德温(即后来著名的雪莱夫人)发表的《弗兰肯斯坦》,书 中主要描述了一个叫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创造人造 生物的故事,他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终于创造了一个生物, 一个崭新的人类,因此维克多取代了上帝和母亲的功能,从 此以后这个长相丑陋的生物一直追踪着维克多,他对着维克 多大叫:“痛苦使我变得丑陋!”这个丑陋的生物比他的创造
幻创作者自身的努力,他们更希冀能唤起主流作家的兴趣与 注意。
在叙事机制上,西方科幻创作抓住科幻文本迷人之处, 它的魅力也许并非那些“已经得到的知识”,也不是一些业已 成形的“人生观念”或“人文信条”,它的哲学和美学功能远远 比这要多得多。所以,科幻文类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成了距离 与认知的互动。科幻小说要以距离的技巧表现认知和新意。 疏离就是让我们从现实中感到某种无法相信,使它区别于写 实或经验模拟文类,认知则力图使区别它与其他非写实文 类,因为科幻证明了其疏离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这样,科幻 文本支配的叙述时间和行动者媒介与主宰作者——及理想 读者——所属作者的常规截然不同;但就物质因果关系来 说,又并非认知上不可能。优秀的科幻作品在认知上具有高 度的反省现实的特色,它往往不是未来至上或科学至上,而 是批判性的。SHEIJEY和WELLS的灾难主义、凡尔纳的实 证主义、LEM的不可知论、LEGUIN的简化世界、s'rRAVAGBIS KYS的存在主义象征手法……所有这些都共同丰富了认知 的特色,使科幻小说中的距离与认知有创作性地结合起来。 文本呈现为科幻形式和哲学思考、侦探、爱情成分的多重合 一。
第16卷第8期 2002年8月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JoIIIlNAL OF CI-IENGDU COI.LEGE OF EDUCATION
文章编号:1008—9144(2002)08一O008—03
V0116.No.8 Aug.2002
·学人论坛·
中西科幻小说界定之比较
李雯
(四川大学中文系成都610064)
·9·
第8期 21)02年8月
李雯:中西科幻小说界定之比较
No.8 Aug.2(X)2
实,他的作品丝毫没有廉价的迎合读者口味的做法。其文笔 细腻圆润,亦真亦幻,浑然一体。
以往的理论总是认为。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题材 的小说”,其实,科学和科学幻想不必专门列为一个门类,这 就像以农业为题材的小说不必专列一类农业小说的道理一 样,科学幻想小说描述的,不是一种小说,而是一种创作方 法,就像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样,它是“利用 科学的创作方法写未来的作品。”
的《月光岛》、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和王晓达的《波》 等。第二时期科幻文学的创作是在社会化的大旗下,在郭沫 若的《科学的春天》感召下,向社会生活的整体化和深度上进 行的探索,为中国科幻的发展寻找新的方向。《珊瑚岛上的 死光》完全是围绕几个人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而《星星营》是 一篇反思小说,故事讲述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以反革命 野心家为后盾的造反派,如何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旧社会把 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严肃的主题,小说更加富
摘要科幻小说源自西方,然而幻想小说的萌芽应在中国。中国科幻作家比外国科幻作家更关注科幻文学与主流文 学的关系。在叙事机制上,西方科幻创作抓住科幻文本迷人之处,它的魅力并非那些“已经得到的知识”,也不是业已形成的 “人生观念”或“人文信条”,它的哲学和美学功能远远比这要多得多。中国科幻小说继承了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融化其中 有益的成分,借鉴意识形态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以往的理论认为,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题材的小说”,其实科幻小说描 述的不是一种小说,它是“利用科学的创作方法写未来的作品。”
这种差异造成如下事实,中国科幻作家比外国科幻作家 更关注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他们试图借助文学与科 学、社会科学等科际整合的契机,更加专注于文学意蕴的表 达,创作具有文学风味艺术价值的科幻作品,使之自然而然 成为主流文学作品。如郑明娜在批评幼狮科幻小说奖的得 奖作品《自行车上的人》所说的:“也许有人会认为它是属于 主流科幻的边缘科幻,但它的文学性高,能够返身主流文学, 比起当前主流科幻仅能身居主流文学的边缘而言,可以拓宽 科幻小说的创作领域,突现科幻小说的意义与地位。”而国内 学者吴定柏曾经在论文《美国科幻定义》中说:“为了是科幻 作家向主流文学靠拢,还是主流文学作家闯入科幻,科幻与 主流文学合流的现状是不容质疑的……科幻和主流文学合 流的前景必是美好的。”可见他们的最低要求是至少为科幻 文学找到它自己同其它主流文学的最佳契合点,不仅需要科
收稿B期:2002—04—20 作者简介:李 雯(1977一)女,四川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生。
· 87·
第8期 21302年8月
成都教育学窿孥报
No.8 Aug.2002
者维克多更长寿,最后他消失在北极的黑暗中。玛丽·雪莱 后来又写了一部可归为科幻的小说《最后的人类》。这以后 科幻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段空白。在这段空白之后,两位巨人 诞生了,一位是儒勒·凡尔纳,另一位是H·G·威尔斯,后者在 科幻领域提出了许多想法,如在1898年的《星球大战》中提 出外星人的侵略。
但是几千年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非主流、 非正统的科幻题材,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在 古代神话传说和奇技淫巧的记载中也曾出现嫦娥奔月、后羿 射日、女娲补天、牛郎织女、柳毅传书等神话传说和奇特的幻 想之火,可惜在所谓正统思想的扼杀下并未形成燎原之势, 中国自古以来科学发展缓慢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对 科学探索心的不足,对人类各种新发现、新理论和新技术虽 然谈不上拒绝或排斥,但至少可以说重视不够,缺乏钻研。
关键词中西科幻小说;界定;比较 中国图书分类号:124 1106.4文献标识码:A
科幻小说源自西方,然而幻想小说的萌芽应在中国。狭 义的科幻小说,指以科学为基础,担负科普宣传任务,科学意 识成分较多之小说。但若以广义观点,将所有奇幻、幻想、超 现实通统纳入,则战国时代《列子》中的“偃师造人”可以说是 描述机器人的科幻小说。《西游记》虽是志怪类幻想小说,然 而以广义科幻观点视之,也是极具中国风格的科幻作品的萌 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