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课为岳麓书社出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

)一、教材分析从1946年 6 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2. 能力目标: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进程和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爆发及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 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四、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1947年,我方三大主力军挺进中原,它们互为犄角,“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胸膛”,敌我双方的最后决战时刻已经到来。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战况,去感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2. 自主学习: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通读课文。

阅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默读、朗读或齐读等。


(设计意图:一是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对本课有个大致了解,便于下面的学习。

三是学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方向性,减少盲目性。


思考问题:我党我军为什么决定发动三大战役?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

请讲述一下渡江战役的大致经过。

师爱心提醒:从时间、领导人、参战部队、歼敌人数、作战方针、意义等几个方面思考。

3. 师生、生生互教:
师:到1948 年,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第三个年头,我党我军为什么要选在此时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大反攻,发动三大战役呢?(解答第一个问题。


生大胆自由地发表见解。

略。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解
放区的土地改革,广大人民参军参战;我军先后粉碎了
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三大主力又挺进中原,其
他解放区也先后转入反攻,全国性的战略进攻态势已经
形成;敌我军队的人数发生变化,敌军军心涣散,我军
士气高涨;民主统一战线形成,出现了反对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第二战场;到1948 年国民党军队主力被迫收缩
在一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线附近,反攻形势大好。

(设计意图:同学之间互为资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从当时历史现实出发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我党我军的热爱之情。


师:(播放影视作品《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的一些相关资料)从影视资料和书本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请学生分组选代表介绍三大战役的情况,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可列表格进行对比,便于记忆。

具体内容略。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提炼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分工合作意识;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师:我们了解了三大战役的简单情况,你们还对哪些问题感兴趣?(调动学生兴趣,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敌我决战的地点为什么要首先选择在东北?为什么要用、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北平有什么现实意义?
(师引导学生回答。

略。


师:三大战役历时 4 个月零19天,我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灭了国民党军队150 多万人,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
胜利的基础。

最后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战是渡江战役,谁来给大家讲述一下渡江战役的简单情况呢?
(生回答。

略。

)师: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就如解放战争中的最后几拳,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那么,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呢?
(生畅所欲言。

略。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五、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学习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要用心去思考。

但问题设计不是可望不可及的,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本课中涉及到的战役很多,关于战略战术问题是个很不好讲的问题。

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效果不错。

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还不够突出,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因而课堂显得不够活跃。

学习历史的一个目的是“学以致用”。

我们要教会学生“会学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用科学、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