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4年南充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1~2014年南充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鲜铁军;翟园
【摘要】利用南充市近54年气温资料,通过距平分析法、线性趋势分析法和30年滑动变异系数法分析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同时对极端冷暖天气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南充市年平均气温呈震荡上升趋势,四季气温除夏季外均表现为增暖趋势,秋季增温最为突出,对年平均气温的增温贡献最大;冬季气温波动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和全年气温,不确定性较高,偏离平均值的年份最多,出现极端天气概率较大;近54年南充市出现了极端冷冬3次,热夏2次.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5(000)025
【总页数】3页(P213-214,217)
【关键词】气温;变化特征;南充;极端冷暖天气
【作者】鲜铁军;翟园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气象局,四川南充637000;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1.2+2
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暖是气候变化方面最显著的特征,近50年尤为明显[1]。
随着全球气温变暖,环境恶化加剧,气象灾害在许多国家频繁发生,许多
学者和专家始终致力于气候变化的程度和因素等方面的研究[2]。
任国玉[3]
研究发现1951~2004年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增温速率达0.25 ℃
/10a。
也有不少研究表明[4-7],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因此,
以不同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气候变化研究也变得非常重要[8]。
南充市位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区域同时受到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影响,气象灾害种类多,干旱、洪涝、冰雹、冻害等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危害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南充近期气候也出现明显异常的情况,由此引发的异常气象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笔者在此利用南充市近54年气温资料,采用距平分析法、线性趋势分析法和30年滑动变异系数法,在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南充市气温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南充气候变化趋势特征,为南充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南充市下辖三区(顺庆、嘉陵、高坪)和阆中、西充、南部、仪陇、蓬安及营山6县(图1),其中阆中和高坪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其余各县为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
所用资料选自1961~2014年南充市所辖7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月
平均气温,计算出全市历年平均气温与历年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
采用气象统计常用的划分四季: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
1.2 研究方法通过距平分析法[9]、线性趋势分析法[10]和30年滑动变异系
数分析法[11-12]计算分析了南充市近54年的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同时还
分析了南充市近54年出现的极端冷暖天气事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1.1 年变化。
由图1可见,近54年南充市年平均气温为17.0℃,变化趋势表现
为震荡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054℃/10a;气温正距平有34年,负距平有20年。
其中1961~1979和1997~2014年属于气温相对偏暖期,共37年里气
温正距平有31年,占83.8%,最暖年份出现在2013年,年平均气温为18.2℃;
而1980~1996年属于气温相对偏冷期,共17年中气温负距平有14年,占
82.4%,最冷年份出现在1989年,年平均气温为16.2℃。
图1 1961~2014年南充市年平均气温距平时间序列
2.1.2 季变化。
从图2可看出,近54年南充市气温除夏季外均表现为增暖趋势,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气候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76、-0.023、0.135、0.026 ℃ /10a,其中秋季增温幅度最大。
春季平均气温、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17.2、19.3(2013 年)、14.9 ℃ (1996 年),其中 1961 ~1975 和1997~2014年属于相对偏暖年,共33年里气温正距平有26年,占78.8%,而1976~1996年属于相
对偏冷年,共21年里气温负距平有19年,占90.5%,这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
势基本一致。
夏季平均气温、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26.2、28.6(2006年)、
24.7 ℃(1982 和1993 年),其中 1961 ~1979年属于相对偏暖期,共19年里气
温正距平有15年,占78.9%,1980~1993年属于相对偏冷期,共14年里气温
负距平有13年,占92.9%,而1994~2014年气温冷暖波动较明显。
秋季平均
气温、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17.4、19.0(1998年)、15.7℃(1981年),其中1961~1997年属于相对偏冷年,共37年里气温负距平有26年,占70.3%,1998~2014年属于相对偏暖年,共17年里气温正距平13年,占76.5%,可见
秋季气温呈现较明显的从冷到暖的变化趋势。
冬季平均气温、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 7.2、8.6(1987 年)、5.6 ℃(1977年),其中1961~1981年为相对偏暖年,共21年里气温正距平有15年,占71.4%,1982~1996年为气温相对偏冷年,共
15年里气温负距平有12年,占80.0%,而1997~2014年气温冷暖波动明显,
呈现跳跃式的变化。
分析表明,南充市四季气温变化中春季气温变化与年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出现了两段相对偏暖期和一段相对偏冷期;夏季气温和冬季气温变化比较类似,在相对偏暖期后出现了一段相对偏冷期,其后气温出现了较明显的冷暖波动;秋季气温呈现出从冷到暖的较明显增温趋势;秋季气温在四季中增温最为突出,对南充市近54年年平均气温的增温贡献最大。
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2 气候变率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就气温而言,冬季气温的变率和波动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和全年气温,说明冬季气温离散度较高,体现了冬季气温的不确定性较高,偏离平均值的年份较多,冬季出现极端天气的概率较大,这与冬季平均气温距平趋势变化(图2d)是相符合的。
夏季气温的变异系数趋势和全年气温的趋势基本一致,在1977前后年出现了明显波动,说明夏季气温在全年气温的变化中所占比重最大,在1977年之后的30年间出现极端天气的概率较大,所以有必要分析近54年里南充极端冷、暖天气事件。
图3 1961~2014年南充市平均气温以及四季平均气温30年滑动变异系数
2.3 极端冷热事件分析以气温来表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极端冷冬和极端热夏,极端天气事件经常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13],根据WMO的规定,月平均气温距平大于或等于2个标准差为异常暖,小于或等于2个标准差为异常冷。
分析全市月平均气温发现,近54年来南充市共出现极端冷冬3次,热夏2次。
极端冷冬除2011年外,其余2次出现在1977和1984年,其相距不到10年,气温距平最低值出现在1976~1977年的冬天。
极端热夏分别出现在2001和2006年,其相距也不到10年,气温距平最高值出现在2006年的夏天。
3 结论
(1)近54年南充市气温呈震荡上升趋势,其中1961~1979年和1997~2014年属于气温相对偏暖期,1980~1996年属于气温相对偏冷期;最暖年份出现在2013
年,年平均气温为18.2℃;最冷年份出现在1989年,年平均气温为16.2 ℃。
(2)近54年南充市秋季气温在四季中增温最为突出,对近54年南充市气温的增温贡献最大。
而四季的变化又不尽相同,其中春季气温变化与年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出现了两段相对偏暖期和一段相对偏冷期;夏季气温和冬季气温变化比较类似,在
相对偏暖期后出现了一段相对偏冷期,其后气温出现了较明显的冷暖波动;秋季气
温呈现出从冷到暖的较明显增温趋势。
(3)变异系数分析表明,近54年南充市冬季气温的波动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和全年气温,冬季气温的不确定性较高,偏离平均值的年份较多,冬季出现极端天气的概率较大。
近54年南充市共出现了极端冷冬3次,热夏2次,极端冷冬出现在2011、1977、1984 年,极端热夏出现在2001、2006 年。
参考文献
[1]赵宗慈,王绍武,罗勇.IPCC成立以来对温度升高的评估与预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3):183 -184.
[2]陈芳,马英芳,申红艳,等.长江源近44年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J].
气象科技,2007,33(3):340 -344.
[3]任国玉.我们未来的气候:人类的干预有多大[J].气象,2003,29(3):3-8. [4]贾小琴,尹宪龙,任余龙,等.甘肃临夏地区近43a来的气候特征[J].干旱气象,2012,30(2):249 -250.
[5]卞韬,连志鸾.石家庄地区近46a温度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08,
26(2):57 -62.
[6]王文,张薇,蔡晓军.近50a来北京市气温和降水的变化[J].干旱气象,2009,27(4):350 -353.
[7]许何也,李小雁,孙永亮.近47a来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分析[J].干旱气象,2007,25(2):50 -54.
[8]张晶晶,陈爽,赵昕奕.近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4):1 -6.
[9]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33-34. [10]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32-66.
[11]徐兴波,韩庆红,任晓峰,等.1951-2008年吉林市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11,39(5):575 -581.
[12]蒋薇,宋连春,王实功,等.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异常及气候成因[J].气象科学,2009,2(3):355 -361.
[13]叶笃正,黄荣辉.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2: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