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
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善于积累经验
D.提倡精耕细作
2.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4.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B.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C.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5.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
A.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
B.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C.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
D.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
6.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7.2021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

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
D.都使用水力风车灌溉农田
8.中国传统上经商被视为末业,商人社会地位最低。

但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良贾何负闳儒”、“贾何后于士”的言论。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传统价值取向出现变迁
B.商人政治地位跃居首位
C.重学风气已被社会抛弃
D.自然经济受到商业冲击
9.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B.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C.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D.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10.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B.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1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从《圣经》中找到依据,认为其在非洲起到的作用是拯救黑人,理由是非洲有用战俘作祭祀的习俗,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逃过一死,因此他们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

这可以用来解释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B.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
C.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找借口
D.西欧殖民扩张的步伐
12.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

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13.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

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

该油画可以体现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1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其主要理由可能是
A.早期殖民扩张
B.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贸易繁荣
D.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15.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

下图《怪物汤》描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

这幅漫画反映了
A.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B.技术革新带来社会问题
C.工业革命造成大众恐慌
D.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
16.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7.1912年8月9日《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

由此可知当时
A.西餐开始传入内地
B.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
C.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D.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
18.1909 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
A.电影B.电视C.报纸D.广播19.1912年2月16日,已经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才悄悄地剪去辫子。

下图为1912年3月3日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报《LePetit Journal》刊登的版画《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

要合理解读“袁世凯剪辫”行为,应注意
A.社会演进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
B.置于特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D.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2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业
B.轮船运输业
C.航空运输业
D.电报、电讯事业
21.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上海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政治民主化的程度提高
22.如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
D.“斯大林模式”的实施
23.下表是《苏联外贸统计年鉴》部分商品在苏联(俄)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单位:%),表中数据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苏联
A.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B.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发展
C.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
D.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
24.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凡是遵守该法规的企业,美国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责任”的蓝鹰标志。

当时的美国企业应尽的“责任”是
A.遵守公平经营规章
B.大力兴办公共工程
C.实行全面计划经济
D.做好社会福利事业
25.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A.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B.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6.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的积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

……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

彼所需于中国者,向只丝茶两种;近年外洋皆讲求种茶、养蚕之法,出洋丝茶渐减,愈不足以相敌。

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

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

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材料二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

……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

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并分析原因。

三、论述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上的革命。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材料中“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这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生产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D
【详解】
图片所述为商周时期的耒耜到西汉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再到唐朝的曲辕犁一人一牛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历程,D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耕作工具的变化,与交通运输无关,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手工业发展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C不正确。

3.D
【详解】
民间对土地占有者的称呼由“豪强”变为“田主”,这反映出租佃制生产关系的盛行,实质上说明政府和民间对土地兼并的认可,故D项正确;租佃制是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无法看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租佃制生产关系的盛行不代表小农经济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故C项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土地占有者称呼的变化所隐含的信息,即由“豪强”变为“田主”,这反映出租佃制生产关系的盛行,实质上说明政府和民间对土地兼并的认可。

4.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主要面向皇室和官府的需要,而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利润,所以它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比民营手工业技术精良;B选项表述题意未
体现,错误;D选项错误,明清制度的腐朽是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故正确答案为C 选项。

5.C
【解析】
从图表看出,东南省份籍贯的内阁大学士超过北方省份,明清选官制度是科举考试,所以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南方录取人数超过北方,根源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文化中心南移,并非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故C正确,A错误;明朝政治中心在北京,B错误;D不是图表反应的本质。

6.A
【详解】
汉代漆杯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说明汉代漆器制作是官府控制的,而且分工较细,这反映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效率低下,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故D错误。

7.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珐琅彩瓷在明清时期,活字版在宋代,唐玄奘不可能看到,故A错误。

晋商、徽商在明清时期,故B 错误。

唐朝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故C正确。

水力风车在明清时期,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唐朝手工业
8.A
【详解】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认为“良贾何负闳儒”,即商人如果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行事,良贾和闳儒从道德的角度看,就不存在高下之别了,反映了当时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正确;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低下,B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抛弃重学风气,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明清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B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词“夜市直至三更尽”“通晓不绝”反映了宋代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B正
确;A中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材料没有直接体现;C是北宋以前市特地;D中市的规模和特点没有体现,排除。

10.D
【解析】
【详解】
“近代”的含义,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明朝中后期,我国就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这一时期的西方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计日受值”体现的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D项正确。

“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不符合“近代前夜”的
特点,A错误;租佃制经营方式属于传统的封建经济模式,不是近代化的经济模式,B错误;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不符合材料中经济近代化的含义,C错误。

11.C
【详解】
题意主要反映了英国对其进行奴隶贸易所做的辩解,不足以解释其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涉及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故排除B项;根据“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逃过一死,因此他们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可知这是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寻找借口,故选C项;题意只反映了英国的对外扩张,不能体现西欧殖民扩张的步伐,故排除D 项。

12.B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

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 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 错误。

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

13.A
【详解】
题干中反映了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并在英国成功种植,而油画时间是1675年,结合所
学,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

17世纪,南美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B项错误。

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并非工业革命促进,C项不符题意。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14.D
【解析】
【详解】
地理大发现发生在1500年前后,使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因此,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故D正确;早期的殖民扩张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新航路开辟因其商业革命,欧洲的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新航路开辟以后,推动世界贸易发展,C也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排除。

15.B
【详解】
“机器进入人们生活”“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并没有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环境导致民众恐慌,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贫富分化的信息,D错误。

16.B
【详解】
材料中“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认为近代化指中国由农业走上工业化道路,而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B正确;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并未走上工业化道路,故A错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起步,不符合材“开始”,故C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原因是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17.B
【解析】
西餐开始传入内地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根据题干“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可知一部分人爱吃西餐,说明人们的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B正确;题干只是提到部分市民和知识分子爱吃西餐的现象,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盛行,排除C;D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误选D,认为题干这一现象与辛亥革命有关。

其实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很多,如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等等,要结合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8.A
【详解】
“1909年”可以做到“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比听戏强的多”的新媒体是电影,A项正确;电视作为新媒体在中国出现是在1958年以后,B选项错误;广播和报纸都不能让人感觉“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CD两项不符合题意。

19.B
【详解】
历史解释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

结合课本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剪辫”在当时是支持革命的体现,结合材料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剪辫”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是在特定条件和特殊时机下进行的,既受当时复杂政治形势的影响,也是袁世凯政治手段的表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选B项。

“袁世凯剪辫”是单个历史事件,不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不适合用“社会演进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等原理来解释,故A、D项不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问题,故C项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实的解读,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

1912年2月l6日,已经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才悄悄地剪去辫子,要特别注意“袁世凯剪辫”是在他当选临时大总统之后,是受当时复杂政治形势的影响,也是袁世凯政治手段的表现。

20.D
【解析】
【详解】
由题干中“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等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近代新型的通信技术,D选项符合题意。

铁路、航运、航空等分别是陆地、水域、天空三方面的交通成就,ABC选项排除。

2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情况,解题的关键的题干涉及的交通工具消涨信息的准确解读。

根据材料数据信息显示,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增长幅度较快,故本题答案选C项。

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2.B
【解析】
材料数据表明: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已经废止,故
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9年,“斯大林模式”确立于1936年,故CD错误。

点睛:时空观念是高考的基本素养之一。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1922年与1925年”,由此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2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苏联(俄)的经济政策。

A项,表格中仅有部分商品在苏联(俄)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的数据,没有世界工业相关的数据,无法推断出苏联工业生产水平居世界前列。

故A
项错误。

B项,表格中主要是工业的进口数据,没有农业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20
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需要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故B项错误。

C项,表格信息无法充分呈现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

故C项错误。

D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进口比重增大;这说明苏联主要发展重工业,本国的工业生产水平有所增长,形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独特工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D项。

24.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企业要遵守公平经营规章,只有如此,政府才颁发蓝鹰标志,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5.B
【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